简论我国近现代立宪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宪政思想,并且从清末立宪开始,各种各样的立宪活动从未间断过,这些立宪活动既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也刻画出了中国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立宪宪政共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法律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起步的,一百多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而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变则是一系列思潮和运动的主线。

一、早期的立宪活动

探索中国早期的立宪历史,一般要从清末开始。鸦片战争的惨败,在士子学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思想震动,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到了1860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思想进一步发生重大转变,与洋务运动相伴随,中国开始派人出国了解西方,出使人员,带回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对后来改良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甲午海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变法维新主张,并最终促使光绪帝于1898年下诏实行变法。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维新派的思想却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形成一个以宣传改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为政治目标的派别,被称为立宪派。立宪派认为中国如果“政体不更”、“宪法不立”,则“武备、实业终莫能兴”,“新政”也不过是弥缝之计,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活动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派组织——

—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为纲领,提出了与以往社会思想完全不同的主张。在此之后,革命派会党如雨后春笋,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也风起云涌。革命派发起的一系列起义中,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组建了军政府,还有一些省份的军政府根据三民主义的精神,参照欧美各国宪法,制定了本省的宪法性文件,即各省约法。后来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即以此约法为依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也是在这部约法的基础上拟定的。

《临时约法》的各项规定充分表明它是依据美、法等西方国家的宪法原则订立的,它的颁布,激发了人们对民主共和制度的向往,并且使人们对民主共和观念有了初步的信仰。然而由于缺乏宪政实施的社会基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也只是昙花一现,匆匆收场。

三、新中国的立宪活动

新中国的立宪历史可以追溯至1949年的《共同纲领》。它肯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共同纲领是中国宪政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为我国正式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在《共同纲领》实施后的几年内,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纲领》已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制定一部正式宪法已迫在眉睫。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目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宪法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规定实现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制度的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反映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它既确认了人民民主政权、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基本的制度。不过1954年宪法并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而是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54年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被破坏殆尽,宪法形同虚设。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开始了拨乱反正工作,并开始对1975年宪法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78年宪法已远远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变化,因此,对其进行全面修改已势在必行。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建议,决定修改宪法,并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并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1982年2月提出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经再一次征求意见,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了我国的现行宪法。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措施。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臧伟: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方面研究。)

简论我国近现代立宪历程

臧伟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