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摘要危机事件出现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和沟通桥梁必须及时、全面、深入的传播关于事件发生和处理的信息。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本文以汶川地震灾难事件报道为例,阐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两种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突破等观点,最后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介融合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此次强震并未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人们在强
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各种媒体在此次突发性灾害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各自应负的社会责任,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赞扬。在此次成功的危机事件报道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 什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
危机事件出现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和沟通桥梁必须及时、全面、深入的传播关于事件发生和处理的信息。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为受众参与创造、传播新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因此,当大规模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补充传统媒体之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传统媒体所发挥作用。
1)新媒体助力传统媒体。在满足公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传统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传播网络,权威的传播地位,较高的媒介公信力,依然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在此次报道中,突破以往的报道模式,出色完成了对此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以至于外国媒体同行私下称:“中国官方媒体此次对地震灾情的披露之及时、全面,都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令我们几无报道空间。”
(1)传统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时的媒介角色。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中央电视台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于15点20分新闻频道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并于当晚22点与综合频道并机直播特别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开始了一场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此外,地震发生后的两三个小时,央视就派出第一批记者跟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13日,第二报道梯队又分别赶往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重灾区,为亿万观众提供了迅速、准确、全面的灾区信息。后方的编播人员也日夜奋战,将前方传来的灾区的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传播给广大观众。
在此次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中,央视的快速反应和全方位的专题报道,使传统主流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内外民众了解灾情信息的主要渠道,使中国赢得了世界舆论的主动权,彰显了主流媒体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2)新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时的媒介角色。新媒体的诞生及普及,使受众转化为自由的传播者,于是传播变成了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无疑,新媒体海量地增加了信息量,并凭借其先进技术,丰富了阐释信息的方式,以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角色,助力传统媒体满足受众的总体信息需求。一方面,受众提供信息。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说:“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中断的情况下,在全球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各地网民的快速反应,许多人通过博客、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信息,让大家在地震刚刚爆发十几分钟后就意识到,这是一次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破坏性很强的地震,新媒体起到了一个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各地灾情的作用,尽管这种汇集是散点的,但是网民的真切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头两天,尤其‘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而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了这些素材,我们先后正式提供给央视的视频素材就有20多个,这是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仅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点击量23.6亿次,跟贴6132亿条;论坛发布贴文149万条,点击量2.3亿次,跟贴760万条。有关抗震救灾的博客文章,用海量的亲历、转述文字和图片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媒体对灾害的整体报道,帮助受众获得了较为充分的“总体信息”;另一方面技术阐释信息。汶川地震后,来自海南的“雨花石”先生建设了一个和四川大地震有关的公益主题网站(),网站与北京图盟联合提供了《四川汶川地震地图(适时更新)》的电子地图,这个具有17个缩放级别的地震灾区地图就成了网站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尽管本次地震灾区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之广,但是电子地图可从不同的视野角度,既宏观形象又细致入微地展示灾区的全貌。即使一些新闻报道中提及的边远乡镇,也能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位置。此外,GOOGLE、口碑网等也在第一时间赶制出地震影响区域图,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受灾地区的位置关系,使人们对地震发生地区的整体布局、震区与自己所在区域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更为直观、全面的认知。同时,在汶川地震中,音视频技术也被大量采用,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从传统媒体转型(或依托传统煤体)的新媒体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等相继发布音视频新闻报道4830条,播客1500多条。而以新媒体技术起家的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截至2008年5月20日,已发布音视频报道6113条,播客3827条。央视网更是利用新兴的手机电视,7天发布新闻报道1115条,其中视频报道就有457条,总时长1375分钟,访问量1531万,跟帖3.46万条。
2)新媒体覆盖传统媒体盲点。由于传统媒体大众化、标准化的信息,有时与公众个人对危机事件的信息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公众存在对其他渠道信息的获知需求;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为满足公众的个人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汶川地震中,普通公众运用手机、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终端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5月13日晚,新浪论坛里一张人民子弟兵的求助帖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位贵州军人在赶赴救灾前线的途中,请求网间获知自己亲人的下落。以海量信息而著称的互联网,在因地震而致其他信息渠道中断、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信息发布和网络搜索功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网络媒体一样,手机媒体也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受地震的影响,震区的语音通信受阻,但无线数据业务却可以畅通,于是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成为信息传递的第一线,增加了手机在灾害中作为传播工具的优势。特别是在地震刚刚发生后,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危机的一般信息和个人信息。此时,没有电脑,不能上网,看电视也不可能。公众随身携带的手机便成为震后最初时段里公众最好的媒介选择。仅新华网、人民网的手机报和央视网的手机电视,前七天已发稿71期3000多条,特别是新华网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和抗震救灾快讯,专门为四川灾区1500万移动用户、700万联通用户免费定制。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一位战友想救助他怀孕7个月的妻子(在四川江油市),新浪论坛立刻发起了拯救军嫂的行动。一时间,回帖无数,拯救行动立刻展开。最后通过网络信息,江油市的公安干警最终成功找到名叫王琢的军嫂;5月17日中午12点32分,一个帖子出现在网易论坛—《请帮忙打印传发:汶川地震在救伤员名单》,这是一位名叫“丁黎”的网友经过收集整理,汇总的部分汶川地震伤员名单。通过对四川20多家医院公布伤员名单的整理,“丁黎”按照伤员的名字、所在医院、出自哪个震区、目前联系方式等,制作了这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