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基础达标】1.(2024·河北邢台·模拟预测)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春天,尘土飞扬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D.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3.(2024·河南南阳·一模)相同质量的固态氮和气态氮所占的体积不同,原因是因为它们()A.分子间隔不同B.分子体积不同C.分子数量不同D.分子质量不同4.(2024·上海杨浦·三模)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鼓起来恢复原样。
说明乒乓球内的气体分子()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种类增多D.数目增多5.(2024·云南文山·二模)薯片从低海拔地区运送到高海拔地区,包装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A.分子的体积变大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7.(2024·河北沧州·三模)透过现象看本质,下列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球内气体受热分子间隔变大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破镜不能重圆—镜子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8.(2024·河北邯郸·二模)北方秋冬季节的早晨多雾。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倾听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分子的运动和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分子和原子的模型或图示,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药物设计等。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实验演示与讨论:通过分子的运动实验和分子间间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分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分子的性质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出疑问,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 1 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教材内容本课时主要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等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他们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2)理解分子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属于化学变化
【猜想与假设】是什么物质使A中的酚酞变红色? [思路1 引空导气] 使分酚析酞A所变处红的色环境,凡可
能与2A接氨触水的使所酚有酞物变质红都色有可能使A
中的3酚酞水变使色酚(酞A周变红围色的物质有:空 气、氨水、水)
实验中的氨水和酚酞并没直接接触,可A中 酚酞为什么会变红呢?
【分析现象】 【实验结论】
一段时间后
200g
175g
如图所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 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 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 ➢ 为什么温度越高水减少得越快? ➢ 5mL乙醇和5mL水混合后的总体积为什么小
于10mL? ➢ 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B中的氨分子不停地运动扩散到了A 中,使酚酞变红色,而由于酚酞分 子运动速率较慢,不能运动到烧杯B 中所以B中的酚酞溶液不变色。
1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 浓氨水有挥发性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1)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防止构成香水、汽油的分子由于运动而扩散到空气 中,造成损失。
结论?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1)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防止构成香水、汽油的分子由于运动而扩散到空气 中,造成损失。
(2)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加5-6滴酚酞溶液,搅 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水分子不停地
10mL
运动,扩散到
酒精分子中
5mL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
今天我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分子。
学习目标思考,进入情景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的放矢感悟化学源于生活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展示] 分子放大到指甲大,同样比例放大手可以握地球---图片[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1.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 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湿 衣服会干得快。 2.古怪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 闻到了气味。与此类似的,我们经常闻到花香或者 酒香,都是这个原因!不能把嗅到的花香、酒气等 气体扩散简单认为只是空气流动传播的结果。 3.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 水却有了甜味。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另一个特点: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
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活动与探究:
分别取10mL水与10mL酒精,把它们相 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 20mL? 现象: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mL, 而是小于20mL。
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 B )
练一练, 你会了吗
选项 A B C D
操作或现象 给篮球充气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 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水电解可的得到氢气和氧气
分子的特性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有质量的 分子是运动的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实验3-1:P48
用一个小烧杯装水,加入少量的 品红,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现象:品红 在水中迅速 扩散,但较长 时间才扩散 均匀
科学家的设想:
物质都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 粒构成的
科学技术证明:
这些不连续的微小粒子就是我们这 单元所要学习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分子和原子
1858 年意大利化学家康尼 查罗发表论文令人信服地指出, 只要接受 50 年前阿伏伽德罗提 出的分子假说,测定原子量、 确定化学式的困难就可迎刃而 解。这一思想迅速得到了各国 化学家的赞同,现代原子-分 子论终于瓜熟蒂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16张ppt)课件
C),理由是 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盐酸, 其运动速度快 。
B A C
甲:浓氨水
中点
乙:浓盐酸
实验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后小于 100 mL。
【得出结论】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 间隔 的; ②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 液体分子间的
间隔 大于 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D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 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
水就不存在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 是( B )
(2)原子总是 不断运动着
(3)原子间有 间隔 。
着;
三、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一:分子运动现象P49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实验一现象:溶液为无色 ; 结论: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 溶液为红色 ; (2)实验二现象: 结论: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
烧杯 A (3 ) 溶液逐渐变红。 现象
解释
溶液不变色。
烧杯 B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 与水结合成氨水,溶液显碱性,从而使 溶液变红
【探索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做实验呢?
氨水易挥发,能很快看到现象。 (2)为什么是氨水的微粒进入了酚酞中,而不是 酚酞的微粒进入氨水中呢?这说明了什么? 氨水易挥发,氨分子运动速度快;这说明不 同的微粒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胡海铭)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
知道分子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浸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
再加上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生活经历和感性知识缺乏,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化学实验出发并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才能建构有关核心知识并形成概念。
3重点难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培养抽象思维才能和微观想象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4.1.1[创设问题情境] :你知道为什么吗?请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日常生活经历,考虑以下问题:1.为什么校园草坪处桂花香气,在教室这能闻到?2.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1.2学生考虑、讨论4.1.3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微粒性【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小参加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较长时间后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答复】假设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第1课时)课件(28张PPT)
27
再见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 分子的图像
一、分子
1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的质量很小,但一滴水里大约有×1021个水 分子,这些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 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三万多年才能数完。
探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烧杯A
现象 溶液变红 浓氨水挥发出
想一想
1.远远的,为什么就能闻到梅花的香 味?
2.酒香为何不怕巷子深,这与什么有 关?
3.糖放入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水 却甜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 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 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小结: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 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分 子 和 原 子 是 客 观 存 在
课堂达标
1.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2.夏天的傍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前总喜欢 往身上喷点花露水,蚊子闻到花露水的气味就不 敢靠近他们了,这一现象说明( B )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的质量较大
26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产
氨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烧杯 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如图乙所示)作
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没有必要
,请阐述你的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哪些异同?”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过程与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物质的宏观现象。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能够区分它们,并理解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其次,学生需要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掌握原子的性质,如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电子排布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认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
1、认识分子的存在。
2、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
象和实验现象。
4、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
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参观园博园花展,还未进门,就已感到花香扑鼻?
2.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3.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猜想】物质是由
一、通过图片说明,物质由、等微观粒子的
例如水由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
氧气由构成,氢气由构成
苯分子
二、分子的性质
资料卡片1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三探究四探究四
探究五
一般情况下,> >(三态间隙)
三、小结、反思
1、物质由、等构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且温度升高,运动速率;温度降低,
运动速率。
(3)分子间,且温度升高,分子间;温度降低,分子间。
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隙液体分子间隙气体分子间隙(填“>”或“<”)
四、课堂训练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2、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你认为以下哪个生活
现象与解释不符( )
3、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以下现象:
(1)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2)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足球内。
(3)一块糖溶到水里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