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读后感四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读《致良知》有感篇1以前总听说知行合一,读了《答友人问书》,才知道原来出自此处。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所谓知和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学问思辨也是行,笃行也是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能说哪面是硬币吗?“真知”就会真行,“真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没表现出来是因为还没有“真知”。
在平常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真正的付诸于实践的时候总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没有做到“真行”,所以还要在不断的修炼“真知”。
就像我平时见到小区里的人,总是难以开口跟人家打招呼,我对象总会责怪我,可是我天生愁着说话,就是开不了口,其实也知道自己应该改正,也知道应该学会亲近别人,对人友善,不过是真心做不到呀,这就是知行不能统一的例子。
想要真知必须行之明觉精察,知到了真切笃实处便为行,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便是这句话了,用到实践中才更会受益匪浅。
读《致良知》有感篇2近期,读致良知,从初步了解到认知,感触颇多,对自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致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想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有树立志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决定了前进道路的方向,“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古之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有惊人之志,过人的刚毅坚韧之精神。
在如今的浮躁社会,很多人总是高喊着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却忘却了做好一件事情的初心,好高骛远非立志。
立志于我们而言是就是对工作岗位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的立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我们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价值而做的。
其次,就是要勤奋好学。
若不勤学,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即便有宏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个“画饼”。
世间不乏聪慧之人,然而成才者却寥寥无几,何也?皆因怠惰所致。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致良知》读后感读《致良知》这本书,我的内心仿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读到书中讲致良知是一种本能、一种直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时,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很多时候内心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良知的初步体现。
可是往往,我们会被外界的各种因素干扰,让这微弱的声音被忽视。
比如,在工作当中,有时为了多争取一点业绩或者利益,可能会想采取一些不太光明磊落的竞争手段。
可当这样的想法出现的时候,内心总会有一丝不安,这丝不安或许就是良知在内心里的提醒,只不过往往会被“想要成功”的强烈欲望压制过去。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关于伟大人物凭借良知做出壮举的描述。
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坚守自己的良知底线,做出造福大众、弘扬正义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文天祥,他面临重金诱惑和生死威逼,毫不屈服,坚决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致良知的一种崇高表现吧。
文天祥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听从内心坚定的声音,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忠诚的良知。
而对比我自己,在面对一些小小的诱惑,例如金钱可以驱使自己违背内心小小的原则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在致良知这条道路上远远不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完全都理解的顺利,有时候对于书中高深的哲学内涵难以把握。
我不太确定在复杂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场景下如何确切的运用良知。
例如在社会竞争中,有时候为了顺应规则,不得不做一些看似圆滑却感觉违背本心的事情。
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良知并非与社会规则完全相悖,良知是一种内在的准则,而社会规则是外在的约束,我们应该找到平衡点。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致良知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歌颂,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指导我们生活、为人处世的一种指南。
对了还想说,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生活种种选择的冲动,想要更加敏锐地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多一些反思,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让良知占上风,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一个更高的道德层面去做出选择。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精选5篇)致良知的篇1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社会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
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
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
而“致良知”就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纲.“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
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
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
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
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
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馈给世间。
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不断地给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智慧,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
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须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足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
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
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
因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
这好比,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决定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4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精选4篇(一)《致良知》是一部由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小说,该书以1949年至1979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许伯阳一生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通过主人公许伯阳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巨大变革。
从许伯阳的创业时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中国社会不断经历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许伯阳保持着对良知的坚守,始终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良知是多么重要,即使面临困境和压力,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其次,我对许伯阳对待家庭的态度有很大的共鸣。
虽然他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他在家庭中却丧失了很多东西。
他与妻子的缺乏沟通和理解,使两人的婚姻破裂;他对儿子的冷漠和疏远,让儿子走上了错误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些故事,我明白了人生中家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事业发展,更要注重与家人的交流和关爱。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家庭的温馨。
最后,本书对于人性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伯阳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故,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尤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被外界的纷扰和迷惑所动摇。
通过许伯阳的人物形象,我学到了要保持善良和正直,无论面临任何困难和诱惑,都要相信良善还是存在的。
总的来说,读完《致良知》给我启示良多。
这本书既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通过主人公许伯阳的经历,我明白了在时间的长河中,良知的力量是永远不会被抹灭的。
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压力,我们都应该保持良知的坚守,追求心中的真理和善良。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精选4篇(二)致良知是一部启迪人心的书籍,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人性的真正的光辉和力量。
首先,我被书中描绘出来的主人公陆子舟深深地吸引了。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致良知学习心得篇1什么是小我?不爱祖国是小我。
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学习心得篇2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
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
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良知》读后感1通过对“致良知”的学习,感悟很多,首先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我们在公司任职,为公司为自己为了客户着想,也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事必须认真负责,毕竟是汽修行业,汽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是客户养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让客户抱怨,努力解决客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在汽车维修方面,不断摸索,努力学习,刻苦专研提高维修技能。
在近几年的汽车维修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解放车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维修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发现自己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汽车维修方面还是不够细心,不够耐心。
有的时候把问题复杂化了,明明是一个保险丝的问题,却会想到发动机电脑板,有的`时候知道是那个地方出的错,却偏偏查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所以有时应该,先易后难,有条不紊,学序渐进,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走几种路子想想,说不定问题就能找出来。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努力提高维修技能。
从自身找原因。
作为本人来讲,一名机电维修工,他的岗位职责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客户车辆进行快速准确的维修,并进行总的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汇报。
虽然很短两句话,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的没有几个,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没有按照操作规范去做,有没有及时准确的维修,有没有总的检查。
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靠自己的素质,靠自己的修养,真正的做到,服务在心中,质量在手中。
努力学习更先进的汽车维修知识,强大自身,使自己每时每刻都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致良知》读后感2一、善于把握趋势迎接机会挑战在《与王纯甫书其一》一文中讲到,“金之在冶,经列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锻之不至。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五篇
《致良知》优秀读后感五篇“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致良知》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致良知》优秀读后感1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
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
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
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宁王准备不足,势力不强,包括当时朝中佞臣也是这样看待,可事实并非如此,宁王准备谋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的准备,通过对安庆的猛攻也能窥得一二。
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
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心得体会是对时间的总结,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珍贵财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致良知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良知读后感1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如果你的事业没有足够有力的'大义名分,发展动力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
因此,就会觉得自己很累,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担。
此时一旦企业遇到困难,很可能就会退缩。
优秀的精神,可学而至。
精神代表品质和境界;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学而至。
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质,都是庄严己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我们身为员工自然要为公司立心,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我们本心强大,自然不畏艰险。
致良知读后感2“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阳明先生用这四个词概括出了一个人这一生应有的为人处世态度。
有志者事竟成,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就是立志。
学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志向,这是勤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升华,这是改过。
与人相处我们要真诚相待,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进步,不好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对方,以真心才能换真心,这是责善。
致良知读后感3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标,因为良知是人的本来状态,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让良知指导人的所有行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离开红尘人世,那样修的只是空禅。
致良知的路径就是事上磨练,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时如此,静处时也是如此。
而具体如何致良知,个人感觉是一个三部曲的过程:1、觉知。
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只有先保持觉知,才有机会去致良知;2、体验。
对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觉知后,要深度体验,体验其发生过程,越细越好;3、转换。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致良知》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致良知》读后感心得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2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学习致良知读后感范文【七篇】
学习致良知读后感范文【七篇】学习致良知读后感(精选篇1)“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阳明先生用这四个词概括出了一个人这一生应有的为人处世态度。
有志者事竟成,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就是立志。
学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志向,这是勤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升华,这是改过。
与人相处我们要真诚相待,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进步,不好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对方,以真心才能换真心,这是责善。
学习致良知读后感(精选篇2)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
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学习致良知读后感(精选篇3)一、善于把握趋势迎接机会挑战在《与王纯甫书其一》一文中讲到,“金之在冶,经列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锻之不至。
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锻炼之有成矣”。
王阳明先生以冶金时“金”与“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杂质炼得真金他人喜爱,金亦因千锤百炼有所成而高兴,来阐述艰苦卓绝的困难磨砺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优秀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优秀5篇)致良知读后心得篇一作者是一个诗文英杰,文思敏捷独特,述怀的同时往往包含着哲理,11岁时候便能够即兴作诗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简朴,却气概非凡。
少年喜爱象棋一事并未被董教授提及,别处记载先生少年曾痴迷于象棋,后被父亲训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诗一首,亦是别有韵意,不可多得。
翻阅先生诗文,题材广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圆,都留下他隽永的辞藻。
先生是一位军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手段。
最著名的莫过于迅速平定宁王叛乱一事,从发起对南昌的进攻,到活捉宁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没有公文任命,又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凭借智慧与其周旋,后续征兵也是仓促而行,也没有得到周邻省份的支援,靠着临时征募的乌合之众,却将宁王生擒,不可谓不传奇。
先生在受人压迫排斥的忍耐中领悟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
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所谓“知行合一”。
这的确是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学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旧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违背人的意愿,禁锢人的身心。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
《致良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接触《致良知》也是从这开始有所了解阳明先生,刚开始学习《致良知》时不看好此书,觉得无甚用处,之后为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从而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师傅为我们传经送宝。
《致良知》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阳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与净心”思想学说。
其中写道“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读到此时,想起我们做团餐,想到我们中快餐饮,我们中快餐饮已有24年的发展历程,想到公司计划用77年时间成为有崇高感的伟大公司,我想我们公司成为伟大公司也一定会创造优秀的文化,各级员工对成为伟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阳明先生的明心与净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我们广大员工也一样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让自己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净心”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不明和贪欲去除的越多,建设心灵品质就越高,开发心灵宝藏就越多“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没有明心,净心就没有动力,没有净心,明心就无法深入”读到这时深深给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须做到明心与净心为一体,也希望公司广大员工做到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公司各个部门各级员工真正是为自家孩子做饭菜一样充满爱心的工作,真心用母爱做服务,用良心做食堂,让我们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领团餐潮流,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与空话。
言有尽而意无穷,衷心祝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公司。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
致良知读书心得参考5篇
致良知读书心得参考5篇当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致良知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致良知读书心得1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
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
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
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
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
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2023年《致良知》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致良知》读后感(精选10篇)《致良知》读后感1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标,因为良知是人的本来状态,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让良知指导人的所有行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离开红尘人世,那样修的只是空禅。
致良知的路径就是事上磨练,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时如此,静处时也是如此。
而具体如何致良知,个人感觉是一个三部曲的过程:1、觉知。
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只有先保持觉知,才有机会去致良知;2、体验。
对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觉知后,要深度体验,体验其发生过程,越细越好;3、转换。
在体验后,转换到良知状态,让良知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可能会用到意志的作用,但这时意志发挥作用是有体验在先,因此就不会是“执著”。
个人感悟,与同道交流。
《致良知》读后感2接触《致良知》也是从这开始有所了解阳明先生,刚开始学习《致良知》时不看好此书,觉得无甚用处,之后为阳明先生的学术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从而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谢阳明先生,感谢师傅为我们传经送宝。
《致良知》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阳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与净心”思想学说。
其中写道“伟大的中华名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名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名族强”读到此时,想起我们做团餐,想到我们中快餐饮,我们中快餐饮已有24年的发展历程,想到公司计划用77年时间成为有崇高感的伟大公司,我想我们公司成为伟大公司也一定会创造优秀的文化,各级员工对成为伟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阳明先生的明心与净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拥有无尽宝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我们广大员工也一样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让自己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净心”就是在起心动念处净化心灵,不明和贪欲去除的越多,建设心灵品质就越高,开发心灵宝藏就越多“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没有明心,净心就没有动力,没有净心,明心就无法深入”读到这时深深给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须做到明心与净心为一体,也希望公司广大员工做到明心与净心相辅相成,公司各个部门各级员工真正是为自家孩子做饭菜一样充满爱心的工作,真心用母爱做服务,用良心做食堂,让我们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领团餐潮流,成就十万家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与空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良知读后感四篇
篇一:致良知读后感
读完《致良知》之后,我觉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
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守仁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
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
不满意就是恶。
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
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
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
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
虽然活着却已死去。
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篇二:致良知读后感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