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作文的审题立意指导与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导写与训练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导写与训练

命题作文的审题导写

一道作文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部分。

但不是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要你自拟题目,“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也提倡考生自拟题目。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要做到这三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文字是命题者给你设置的限制,题目中的概念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明,常常会失之千里。

※如:我所见到了另一种真实生活

“我”限制了人物,“所见到的”限制了方式,“另一种”“真实”限制了取材范围。

※如98年作文题“坚韧——我所选择的品格”,你就得准确理解“坚韧”的概念。坚韧:坚固有韧性,是坚和柔的统一体。无坚之柔,则软弱无力;无柔之坚,则松脆易碎。坚而不脆,柔而不折。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不是朱自清,而是鲁迅。由此可见,写那种经受一连串的打击,仍然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人和事,是不怎么切题的。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题眼不明,就会造成文章中心不明。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题眼就是符号两字,而你得据此挖掘它深层的含义再找到与之匹配的代表性事物。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并存,这时,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结构详略得当。

如:“自卑与自负”:此两者是平等并列关系,可以互相转化,然而本身关系又很微妙

“成功与速度”: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与保证。

“书籍•阅读•阳光”:这三者之间明显的逻辑关系,层层深入,阳光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跳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命题对取材范围的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仅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辨明文体当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有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考生。“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缺乏审题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要求部分常以“要求”“注意”“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等形式出现。

说白了,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对题目“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

掌握几种方法

1、结构词性分析法——找题眼

分析题目的短语结构和词性特点,明确思考的重点和方向。

①偏正短语的题目: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人生的通行证”,写作对象是通行证,然这三个字表面实而意义深,限制词是“人生的”,它就引导你去思考,在你眼中,必须具备怎样一些品质,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通行无阻,闯过道道难关?

(学生讨论: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上,哪些品质最重要)

提示:它可以是理性,可以是情感,可以是勇气,可以是忠诚,可以是教育,可以是责任,可以是智慧,可以是学识,可能是友谊,可以是道义,可以是良知,可以是诚信……这个“通行证”其实人类普适的,基本的价值取向的载体。

②动宾短语的题目: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05年北京卷“说‘安’”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谈意气”,江苏卷“怀想星空”就是这样的典型。

③主谓短语的题目: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如“花开有声”:“开”“有声音”就是题眼,“开”意味着“绽放”,花开的常态是无声音的,而谓语“开”的结果是“有声”,这就要求你审清楚“有声”的内涵。

你可以想,是何等心境,竟能听出花开之声。“听”是文脉,行文要时时扣题、紧紧扣题。听花是表,缘情是里,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况味,蕴藏着不同的情致。

我们似乎听到了梅的绽放。夜雪一枝独秀,为天下先。也似乎听到了似梅一样的爱梅人发出的声音。环境恶劣,不为所窘,那分明是一声呐喊,一种态度。

我们似乎听到了菊开,荷开……朵朵都是浓浓的情意。力量虽小,但别有风韵,在生命的历程中它们努力着,真实坦然的活着,它们的姿态,让你感佩,让你驻足。

文章表面写花,其实要关乎人情、事理、志趣。

2、词语比较法。

与别的近义词或话题比较,准确把握话题的中心概念。

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的“留给明天”,把它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等待明天”“剩下明天”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展望”是一种构想,“创造”是一种奋斗,“等待”是心理的期盼,“剩下”是心理的无奈:而“留给”是一种远见卓识的表现,它是把资源、财富、好的环境、美好传统、民族精神等想方法保留给“明天”的人。

3.语素分析法。

分析话题的每个语素,然后整合理解话题的意义。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跑的体验”,对“跑”“体验”三个语素的意义进行分析:“跑”即“奔跑”,狭隘意义的跑指具体的“跑”的动作,挖掘潜力有限;宽泛意义的奔跑,是一种实践活动,鸟儿学飞是“跑”,去了某地可以说“跑一趟”,读一本书可以说目光“奔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思想的野马在“奔跑”等等,挖掘潜力很大。“体”即“亲身经验”“体察”,“验”即“检查”“查看”,两者整合指“亲身实践”或“通过实践认识事物”。综合起来可理解“跑的体验”就是指“亲身实践的体验或认识”。

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远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作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帐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察,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实战演练:综合运用上边所学的几种方法,解剖下列作文题目,用语言分析它的写作范围与构思方向。

1请以“破茧成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请以“青涩年华”为题,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3、“你,让我驻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4、请以“行者无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