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09-12-3 10:30:19 | 93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国后,国家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历经了数次调整,这期间,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各个行业的发展趋于活跃,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放宽了对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在加快发展国有重点煤矿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小煤矿。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倡导"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随后的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其结果是我国煤矿数量迅速增加,产业集中度极低。截至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其中6.1万处为小矿井,占比接近总数的94%。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顿治理期: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相当低下。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不景气。1996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00年。在这种混乱的行业秩序下,我国国有大型煤矿经营举步维艰。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在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
煤炭产业政策对行业未来的影响
最近3年颁布的主要产业政策有2005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的《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2006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同意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2007年1月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2007年11月的《煤炭产业政策》。以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在规模、技术、安全、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对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行业进入门槛大幅提高:《煤炭产业政策》在产业准入上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年产能30万吨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在安全、环保、资源节约等一系列标准得到严格规范。这将抑制小煤矿的发展,同时鼓励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
2.企业规模大型化:"煤炭行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改小建大",以整合为主、新建为辅,限制小煤矿建设,发展大中型煤矿。《煤炭产业政策》要求,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一个
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在大型整装煤田和资源富集地区优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煤矿。
随着产业政策的落实,一些大型的规模化企业除了可以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之外,并购地区性中小型煤炭企业将成为未来几年煤炭行业的趋势。
3.煤炭企业产业综合化:随着煤炭企业向大型化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煤炭、运输一体化经营巨型煤炭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将向下游延展产业链,拓展电力和以煤炭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业务,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4.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议价能力增强:由于产业准入门槛的提升,小型煤炭企业发展受到抑制,大型煤炭企业得到优先发展机会,整个煤炭行业发展呈现大型化、集中化,产业集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开工大中型煤矿将主要分布在大型煤炭基地内,大型煤矿产量将达到14.5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达到22.4亿吨,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6%;将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这一结果将改善煤炭市场秩序,煤炭企业议价能力得以提升,成本向下游转嫁能力增强。
煤炭供给分析:08年产量约增至27.3亿吨
1.产量稳步增长
最近6、7年,我国煤炭产量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在市场的强劲拉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煤炭产量年均增速达11%,2005年,煤炭产量22亿吨,比2000年增长69.7%。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预测,2007年我国煤炭生产可以达到25.5亿吨,比上年增长7.06%,到2010年时,全国煤炭生产能力将接近30亿吨。我们预计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的增幅基本与上一年持平,全年的产量将达到27.3亿吨左右。
2.固定投资在爆发式增长后趋缓
煤炭行业的固定投资在经历了"九五"期间的严重萎缩后,在进入"十五"期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00年到2005年期间,煤炭行业的固定投资达到2,762亿元,超过了前九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2005年在建规模4.4亿吨/年,是“九五”末期的10倍。2004年和2005年的投资增幅都超过了60%。
这种爆发式增长主要基于几个因素:首先是当时大的社会背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固定投资猛增,总额达到294,957亿元,超过了前9个"五年计划"的总和,与煤炭行业情况一致;其次,由于"九五"期间煤炭投资严重不足,导致社会煤炭供给偏紧、煤炭价格上升,逐利资本在这一时期内迅速聚集到煤炭行业;最后一点,也是由于"九五"期间煤炭行业固定投资严重萎缩后,"九五"末期时的煤炭固定投资基数很低。
进入"十一五"期间,在大的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固定投资增长已经明显趋缓,这将有助于有效控制煤炭供给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改善煤炭市场秩序。预计2008年
煤炭固定投资增幅基本与上年持平,煤炭增长相对平稳。
3.煤炭社会库存保持较低水平
2007前10个月,我国社会煤炭库存稳定,始终在23-24天左右,保持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基本和2006年底的库存状况一致。2007年的社会煤炭库存不会对下年煤炭供需关系产生影响,造成大的供需关系波动。
4.煤炭进出口基本平衡
2007年,我国一改以前煤炭出口显著大于进口的格局,在净进口和净出口间徘徊。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全年累计出口煤炭5,317万吨,全年累计进口煤炭5,102万吨,净出口煤炭约215万吨。
2007年上半年,除了2月份,各月我国煤炭进口量均超过出口量,呈现净进口格局。随后3个月,煤炭出口量开始超过进口量,但是当年累计仍未煤炭净出口国。直到10月份,我国出口煤炭5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全国进口煤炭37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5.2%,我国连续四个月煤炭出口量超过进口量,重回净出口格局。2007年前11个月,我国煤炭贸易保持着进口增速较快,而出口下降的格局。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我国煤炭工业在1996年之前长期处于既供不应求又长期亏损的矛盾情形,1996年下半年开始又一度陷入供过于求的境地,直到2000年下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才开始走出低谷。除了企业负担重、经济效益差、管理与开发秩序混乱等因素外,产业集中度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1998年全国生产原煤12.33亿吨,各类煤炭生产企业超过5万家,平均每个企业生产煤炭只有2.5万吨左右;全国煤矿数量约7.21万处,平均每处煤矿生产原煤仅有1.7万吨;国有重点煤矿企业数111个,每个企业平均销售煤炭422万吨,平均每个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到全国的0.4%,产业集中度的低下可见一斑。虽然当时也有关井压产的整治活动,但到1999年底我国仍有矿井4.11万处,平均每处煤矿生产原煤仅为2.55万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整顿,到"十五"末的2005年,我国煤炭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全国共有小型煤矿2万家,千万吨级的煤炭企业31家,3000万吨以上的企业10家,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5家,亿吨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只有2个;但大中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仅为54%,仍远低于其他煤炭生产大国。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开工大中型煤矿将主要分布在大型煤炭基地内,大型煤矿产量将达到14.5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将达到22.4亿吨,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6%;同时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这一结果将改善煤炭市场秩序,煤炭企业议价能力得以提升,成本向下游转嫁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