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信息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甄别信息的方法

——信息辨别的常用方法与信息社会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张挺立案例设计实施者

天津市静海县教研室魏鸿儒案例指导者)

【对应的课标知识点】信息辨别的常用方法;信息社会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知识点的相互衔接】渗透“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的相关教育

【本课教学法提点】根据学习内容或教学主题的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4.建议学时数:1学时,非上机时间2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25分钟。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1.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共同分析,掌握判断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态度看待所获取的信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 2.在学生上机针对案例进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巩固和提高学生文字录入、使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和演示文稿的操作技能。

3. 3.在学生交流和表达对案例的看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4.通过信息犯罪案例了解利用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让学生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理解并自觉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逐渐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内容分析

本课是天津市教研室主编的《信息技术》教材基础模块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节——《甄别信息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和使用网络规范及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

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1)根据信息的来源判别

(2)(2)不要盲目地相信得到的信息

(3)(3)多渠道获取信息

(4)(4)根据原有的经验判别

(5)(5)向权威机构进行核实

使用网络规范及网络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习惯,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信息获取的方法,亲身体验了神奇的因特网,对因特网很感兴趣,但是他们还不具备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辨别的能力,因此此时正是教育学生如何甄别和高效、安全地利用信息的最佳时机。

(四)教学策略设计

1. 1.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的教学主题是甄别信息的方法和信息道德,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甄别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习惯,教材中主要是阅读和思考内容,因此本节课设计的

教学方法主要是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

2. 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

学生根据资料自主探究甄别信息的方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引入下一问题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得出结论

本节小结

布置作业

图1-1 教学流程示意图

3. 3.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学生通过阅读教师下发的有关背景材料,在电子档案袋中总结辨别信息的方法和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发表自己学习法律法规的体会,以定稿的形式发表。教师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关于信息犯罪案例和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立法情况。课上通过网络广播软件演示教学内容。

二、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1. 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本课实际教学过程参照下表:

2. 2.关键环节提炼

在甄别信息的方法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展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得出甄别信息的方法。

在网络道德知识的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自己总结应遵守的信息社会道德的方法,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教学反思

本课的优点和不足简单分析如下:

本课优点:

1. 1.利用视觉错觉导入新课

利用视觉错觉原理,使学生产生原有经验和实际情景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吊起学生胃口,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 2.教学方法简单实用

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组讨论,在讨论中由学生得出结论,在讨论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中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3. 3.准备充分,贴近现实

本节所提供的实例、案例等学习资料,全部采用多媒体作品的形式,而且全部是现实生活真实的再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陌生感,没有距离,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

4. 4.主动探究,提升信息素养

在教师交代清楚本节课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去阅读学习材料,通过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逐步形成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课不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如何积极调动学生情绪,特别是如何调动不善于当众发言的学生,这方面的措施和方法还有待于完善。

四、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一)参考资料

1. 1.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7

2. 2.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7。

(二)本课用到的网络资源及其网址

1. 1./ 作者最后访问时

间:2005-3-4

2. 2./ 作者最后访问时

间:2005-3-4

3. 3./weblaw/crime.htm 作者最后访问时

间:2005-3-9

4. 4./left-wl/wlanquan/rule1.htm 作者最后访问时

间:2004-9-10

5. 5./docs/info/regulations.html 作者最后访问时

间:2005-3-2

6. 6./Photo/ShowPhoto.asp?PhotoID=950 作者最后访问时

间:2005-3-3

课标组专家引领(苗逢春)

学会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信息甄别以及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注意信息伦理道德,都是信息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方面。本课以这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并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信息使用意识。

关于本课所用教学方式的商榷——如何根据学习内容或教学主题的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本课中,就“甄别信息的方法”本身而言,人们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是一种相对结构良好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身不具备可探究性,适合采用教师讲授或者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的方式。但本课却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值得商榷。本课让学生“根据查看电子学习档案袋记录情况,总结出甄别信息的方法”。学生的所谓总结也无非是总结出教材中已经总结好的结论,对于这样一个有一定定论的知识本身,学生不应再浪费时间去探究。而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真正值得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是信息甄别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变通和灵活应用,即“如何在相对统一的信息甄别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信息制定具体的信息甄别标准和甄别策略”,但本课的教学重点似乎未定位于甄别方法的实际应用。

而本课涉及到的“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是一种典型的结构不良的知识。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需要理解、内化相关信息道德,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这种结构不良的知识和上述课程目标,单纯地让学生阅读背景资料,了解甚至记住一些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适合“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内容的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文本阅读。比较可行的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网络的正面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正确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示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而带来不良后果的反面案例,警示学生主动抵制或防范不良行为。对于有关的道德规范,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规范的理解,促进他们内化有关伦理道德,形成良好习惯。

教研员点评(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高淑印)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容易造成视觉错觉的图片引入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有些信息眼见并不一定为实,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貌似真实信息的思考,自主得出信息辨别的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