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性(完整版)

合集下载

聚合物改性总结

聚合物改性总结

零、绪论聚合物改性的定义:通过物理和机械方法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类高分子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高聚物的共聚、接枝、嵌段、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使材料仅在表面以及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目的:所谓的聚合物改性,突出在一个改字。

改就是要扬长补短,要发扬和保留聚合物原有的优势,抑制和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赋予聚合物新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的三个主要目的:①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赋予聚合物某些高新的性能与功能②改善聚合物的加工工艺性能③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总之,聚合物改性就是要在聚合物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与生产成本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聚合物改性的意义:1.新品种的开发越来越困难(已开发的品种数以万计,工业化的三百余种。

资源限制、开发费用、环境污染)2.使用性能的多样化、复杂化,要求材料有多种性能及功能,单一聚合物难以实现。

3.聚合物改性科学应运而生——获取新性能聚合物的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方法: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42年,采用机械熔融共混法将NBR掺和于PVC之中,制成了分散均匀的共混物。

这是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共混物。

1948年,HIPS1948年,机械共混法ABS问世,聚合物共混工艺获得重大进展。

二者可称为高分子合金系统研究开发的起点。

1942年,制成了苯乙烯和丁二烯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商品名为“Styralloy”,首先使用了聚合物合金这一名称。

1960年,建立了IPN的概念,开始了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的发展。

IPN已成为共混与复合领域一个独立的重要分支。

1965年,Kato研究成功OsO4电镜染色技术,使得可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共混物的形态,这一实验技术大大促进了聚合物改性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堪称聚合物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聚合物共混改性

聚合物共混改性

可以实现分子级别的混合,且乳液稳定性 好,易于储存和运输。
缺点
应用范围
破乳过程可能产生大量废水,对环境造成 污染。
适用于含有亲水性基团的聚合物之间的共混 。
其他共混方法
熔融插层法
利用插层剂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熔融状态下插入到彼此的分子链之间,形成共 混物。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分子级别的混合,但需要选择合适的插层剂和反应条件 。
弯曲强度
衡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所 能承受的应力,反映聚合 物的刚性和抗弯曲能力。
冲击强度
衡量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 抵抗能力,反映聚合物的 韧性和抗冲击性。
热学性能表征
热稳定性
01
衡量聚合物在高温下的稳定性,通过热失重分析(TGA)等方
法进行评估。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02
反映聚合物的热性质和相变行为,影响聚合物的使用温度和范
界面作用原理
界面张力
聚合物共混体系中,不同组分间的界 面张力影响共混效果,界面张力越小 ,共混效果越好。
界面增容
通过添加增容剂、采用特殊加工技术 等手段,增强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界面 相容性和稳定性。
界面相互作用
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组分间可能产生 化学键合、物理缠结等相互作用,增 强界面结合力,提高共混效果。
分类
根据混合方式和相容性的不同,聚合物共混改性可 分为机械共混、溶液共混、乳液共混和熔融共混等 。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分子科学 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不断得到完善。目前,聚合物共混改 性已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研究不断 深入,新型共混材料和改性技术不断涌现。同时,聚合物共 混改性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涉及到汽车、电子、医疗 、建筑等多个领域。

聚 合 物 改 性

聚 合 物 改 性

聚合物改性聚合物定义:聚合物即高分子化合物,所谓的高分子化合物,就是指那些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

聚合物改性通过物理与机械的方法在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种类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聚合物的共聚、接枝、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并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在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被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方法总体上分为: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表面细分: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共混改性: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备宏观均匀材料的过程。

可分为物理、化学共混。

填充改性:向聚合物中加入适量的填充材料(如无机粉体或者纤维),以使制品的某些性能得到改善,或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改性技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又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就就是以有机聚合物为基体,纤维类增强材料为增强剂的复合材料。

化学改性:在改性过程中聚合物大分子链的主链、支链、侧链以及大分子链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改性方法。

原理:主要靠大分子主链或支链或侧基的变化实现改性。

改性手段有:嵌段、接枝、交联、互穿网络等特点:改性效果耐久,但难度大,成本高,可操作性小,其一般在树脂合成厂完成,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厂应用不多。

表面改性:就是指其改性只发生在聚合物材料制品的表层而未深入到内部的一类改性。

特点:性能变化不均匀种类:表面化学氧化处理,表面电晕处理,表面热处理,表面接枝聚合,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等适应于只要求外观性能而内部性能不重要或不需要的应用场合,常见的有:表面光泽,硬度,耐磨、防静电等的改性。

接枝反应:以含极性基团的取代基,按自由基反应的规律与聚合物作用,生成接枝链,从而改变高聚物的极性,或引入可反应的官能团。

官能团反应:可以发生在聚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之间,也可发生在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

可以就是聚合物侧基官能团的反应,也可以就是聚合物端基的反应接枝共聚改性对聚合物进行接枝,在大分子链上引入适当的支链或功能性侧基,所形成的产物称作接枝共聚物。

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

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

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聚合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和生活中。

然而,由于聚合物的物化性质和表面特性不稳定,需要对聚合物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性能,使之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其中,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是最具有效性和实用性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

1. 聚合物表面改性的技术手段1.1 化学表面改性化学表面改性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来将物质附着到聚合物表面的方法,从而改变聚合物表面的特性。

通常采用的化学表面改性方法包括:酸碱处理、溶液浸润、化学键结合等。

例如,微波辐射方法可用于对聚乙烯表面进行氧化改性,将氧原子的引入到聚合物表面,增加其亲水性。

1.2 物理表面改性物理表面改性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变材料表面性质的方法,可通过改变表面形貌、纹理、颜色、色泽等方面来改变物质表面性质。

例如,凸点纳米表面可增强材料的粘附性、硬度和磨损性,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1.3 光化学表面改性光化学表面改性是一种以光为驱动力通过化学反应来改变材料或材料表面性质的方法,可用于材料的光降解、光合成、光催化等。

例如,光降解技术可将有机分子通过可见光辐照分解成无害物质,减少聚合物的环境污染。

2. 聚合物表面改性的应用2.1 材料涂层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可用于涂层领域,以提高涂层的附着力、耐磨性、防腐蚀性和耐老化性。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采用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制备出具有高温稳定性和防腐蚀性的涂层,可以提高航空器的性能。

2.2 生物医学材料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可用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以提高其组织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

例如,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超支链结构的聚己内酯材料,提高其生物降解性,从而可以作为内部骨钉等医疗器械的材料。

2.3 环保领域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可用于环保领域,以提高材料的光降解和光催化能力,减少聚合物的环境污染。

例如,通过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制备出具有光降解能力的聚苯乙烯材料,可以在光照条件下将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物质。

聚合物改性-共混改性

聚合物改性-共混改性

2
则IPNs两相结构的相畴越小。
3
3. 两相交错或互锁结构 这类形态结构有时也称为两相共 连续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互锁 结构
这种结构中没有一相形成贯穿整 个试样的连续相,而且两相相互 交错形成层状排列,难以区分连 续相和分散相
嵌段共聚物产生旋节相分离以及
当两嵌段组分含量相接近时常常
丁二烯含量为60%的SBS三嵌段共聚 物的形态结构。黑色部分为丁二烯
改性目标:提高抗冲性能。耐热性、耐环境应力 开裂性和阻燃性,同时保持其透明性、耐候性和
3 8
结晶/非晶聚合物共混体系 (如PCL/PVC,PVDF/PMMA等)
结晶/非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1)晶粒分散在非晶区中;(2)球晶分散在非晶区中;(3)非晶态
3 9
分散在球晶中;(4)非晶态聚集成较大的相区分散在球晶中
以上四类结晶结构不能充分代表晶态/非晶态聚合 物共混物形态的全貌,还应增加如下4种:
பைடு நூலகம்
温度
相容性
Rubber toughened PLA
31
界面张力
32
PLLA/Soybean oil
粘度比 差别太大
加入 相容剂 降低界面张力
33
PLLA/Polysoybean oil
降低粘度比 降低界面张力 调节交联度
34
Functional PLLA/Soybean oil
降低界面张力
解决了机械共混因橡胶加入量过多而导致共混体系的强度
和模量降低过多,丧失刚性
4 4
典型代表是接枝共聚生产的HIPS和ABS
聚苯乙烯系列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PS特点:具有出色的电绝缘性、透明性、着色性、 加工流动性,良好的耐水性、耐光性、无毒、耐 化学腐蚀、较好的刚性、一定的力学强度

聚合物改性总结

聚合物改性总结

零、绪论聚合物改性的定义:通过物理和机械方法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无机或有机物质,或将不同类高分子聚合物共混,或用化学方法实现高聚物的共聚、接枝、嵌段、交联,或将上述方法联用,以达到使材料的成本下降,成型加工性能或最终使用性能得到改善,或使材料仅在表面以及电、磁、光、热、声、燃烧等方面赋予独特功能等效果,统称为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的目的:所谓的聚合物改性,突出在一个改字。

改就是要扬长补短,要发扬和保留聚合物原有的优势,抑制和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赋予聚合物新的性能。

聚合物改性的三个主要目的:①克服聚合物原有的缺点,赋予聚合物某些高新的性能与功能②改善聚合物的加工工艺性能③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总之,聚合物改性就是要在聚合物的使用性能、加工性能与生产成本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聚合物改性的意义:1•新品种的开发越来越困难(已开发的品种数以万计,工业化的三百余种。

资源限制、开发费用、环境污染)2•使用性能的多样化、复杂化,要求材料有多种性能及功能,单一聚合物难以实现。

3.聚合物改性科学应运而生一一获取新性能聚合物的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方法:共混改性;填充改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942年,采用机械熔融共混法将NBR掺和于PVC之中,制成了分散均匀的共混物。

这是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共混物。

1948 年,HIPS1948年,机械共混法ABS问世,聚合物共混工艺获得重大进展。

二者可称为高分子合金系统研究开发的起点。

1942年,制成了苯乙烯和丁二烯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商品名为Styralloy”,首先使用了聚合物合金这一名称。

1960年,建立了IPN的概念,开始了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的发展。

IPN已成为共混与复合领域一个独立的重要分支。

1965年,Kato研究成功0s04电镜染色技术,使得可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共混物的形态,这一实验技术大大促进了聚合物改性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堪称聚合物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聚合物表面改性

聚合物表面改性

聚合物表面改性聚合物表面改性根据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剂改性、力化学处理、火焰处理与热处理、偶联剂改性、辐照与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一、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手段对聚合物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其具体方法包括化学氧化法、化学浸蚀法、化学法表面接枝等。

1.1化学氧化法是通过氧化反应改变聚合物表面活性,例如聚乙烯这种材料的表面能很低,用氧化剂处理聚乙烯,使其表面粗糙并氧化生成极性基团,从而使其表面能增高;在室温下将聚乙烯在标准铬酸洗液中浸泡1-1.5h,66-71℃条件下浸泡1-5min,80-85℃处理几秒钟,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通过臭氧氧化处理可有效地改善聚丙烯表面的亲水性,处理前的表面接触角为97°,臭氧氧化处理后,表面接触角将达到67°。

1.2化学浸蚀法是用溶剂清洗可除去聚烯烃表面的弱边界层,例如通过用脱脂棉蘸取有机溶剂,反复擦拭聚合物表面多次等1.3聚合物表面接枝,是通过在表面生长出一层新的有特殊性能的接枝聚合物层,从而达到显著的表面改性效果。

二、光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主要包括光照射反应、光接枝反应。

2.1光照射反应是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直接照射聚合物表面引起化学反应,如链裂解、交联和氧化等,从而提高了表面张力。

如用波长184nm的紫外线在大气中照射聚乙烯能使表面发生交联,粘接的搭接剪切强度提高到15.4Mpa。

2.2光接枝反应就是利用紫外光引发单体在聚合物表面进行的接枝反应,该技术尤其适用于聚合物的表面改性,这是因为紫外线能量低,条件温和,只是在聚合物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反应,很难影响到聚合物本体。

例如对于一些含光敏基(如羰基),特别是侧链含光敏基的聚合物,当紫外线光照射其表面时,会发生反应,产生表面自由基。

三、表面改性剂改性采用将聚合物表面改性剂与聚合物共混的方式是一种简单的改性办法,它只需要在成型加工前将改性剂混到聚合物中,加工成型后,改性剂分子迁移到聚合物材料的表面,从而达到改善聚合物表面性能的目的。

第一章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第一章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是在酯基的甲基上。
2.活性基团引入法 原理:首先在聚合物的主干上导入易分解的活性基团,然后 在光、热作用下分解成自由基与单体进行接枝共聚。
Br C H2 H C C H2 C
hv
BBB C H2 C C H2 C
nB
叔碳上的氢很容易氧化,生成氢过氧化基团,进而分解为自由 基,由此可利用聚对异丙基苯乙烯支取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物。
PMMA-g-NR
第三节 嵌段共聚改性
一.基本原理
定义:嵌段共聚物分子链具有线型结构,是由至少两种以上 不同单体聚合而成的长链段组成。嵌段共聚可以看成是接枝 共聚的特例,其接枝点位于聚合物主链的两端。 嵌段共聚物可分为三种链段序列基本结构形式:
图2-2
放射状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序列结构

嵌段共聚类型
Si
O
C
2.嵌段共聚物的应用
主要应用材料可分为三类: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增韧热塑性
弹性树脂和表面活性剂。
●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主
合成大单体的主要方法有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自由基 聚合等方法。
(2)大单体与小单体合成接枝共聚物技术:
主链由小单体聚合而成;
支链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匀的大单体。
优点:
●更简单、更广泛的合成接枝共聚物;
●能合成数量繁多的接枝共聚物; ●大单体技术还可将两种性能差异较大的聚合物(如亲水和亲 油)以化学键结合。
定义:利用反应体系中的自由基夺取聚合物主链上的氢而链
转移,形成链自由基,进而引发单体进行聚合,产生接枝。
CH2
CH2
CH
CH
CH2
CH
+ R
+ RH
CH

聚合物的改性方法

聚合物的改性方法

聚合物的改性方法
聚合物的改性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

物理改性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混合改性: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混合并加热或者进行机械混合,以改变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如增加韧性、改善加工性能等。

2. 加填料改性:向聚合物中加入填料(如纤维、颗粒等)以增强其力学性能,如增加强度、刚度等。

3. 拉伸改性:通过拉伸、冷拉伸等方式对聚合物进行物理拉伸改性,可使聚合物的结晶度增加,从而改善其力学性能。

4. 放射线改性:通过辐射(如γ射线、电子束)照射聚合物,使其分子链断裂或交联,从而改变其性能。

化学改性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共聚改性: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单体反应聚合,得到共聚物来改变聚合物的性能,如共聚物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强度、耐热性等。

2. 交联改性:通过交联剂对聚合物进行交联反应,使聚合物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从而增加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等。

3. 功能改性:向聚合物中引入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基团,如引入亲水基团可以增加聚合物的亲水性,引入光敏基团可以实现光响应性等。

4. 化学修饰:通过对聚合物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如引入活性基团、磁性粒子等,以改变聚合物表面的性质,如增加亲附性、增强稳定性等。

不同的改性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聚合物和需求,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改性方法,可以获得特定性能的改性聚合物。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使用等离子技术处理后的各种塑料材料粘接 强度数据对比
强度(Mpa)
12 10
8 6 4 2 0
未经处理直接粘接
处理后直接粘接
7.5.4 等离子体改性方法及其应用
1. 利用非聚合性气体(无机气体),如Ar、H2、O2、 N2、空气等的等离子体进行表面反应。
2. 利用有机气体单体进行等离子体反应。 3.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和表面接枝。 应用:表面亲、疏水性改性、增加粘结性、改善印染
先用等离子体处理,使聚合物表面产生活性种, 然后引发乙烯基单体进行接枝聚合。
3、光、紫外线法 用光或紫外线可在高聚物表面进行接枝聚合。
7.6.2 偶合接枝法
偶合接枝法是利用高聚物表面的官能团与接枝 聚合物反应,而实现聚合物的表面改性。欲接枝的聚 合物表面必须存在活性官能团,如胺基、羧基等,偶 合接枝法常用于酶的固定。
7.5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等离子体可定义为一种气体状态物质,其中含 有原子、分子、离子亚稳态和它们的激发态,还有 电子。而正电荷类物质与负电荷类物质的含量大致 相等。等离子态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7.5.1 等离子体的种类
有热等离子体、冷等离子体、混合等离子体 等,在聚合物表面改性中使用的一般是冷等离子 体或低温等离子体。
聚合物表面接枝原理
紫外光源
UV
光引发剂
RR
O
UV
R
RS
O
溶剂 单体
聚合物 基材
CH2=CHR
H
C
R
RT
O
H
1
.2
C
C
.
CHR CH2 3
C
4
C
7.6.1 接枝聚合法
1、放射线法 同时照射法和前照射法,是先对高聚物进行放射

第2章 聚合物的填充改性

第2章 聚合物的填充改性
填料的形状对填充改性的影响较大。填料形状大致可 分为圆球状、粒状、柱状、片状、纤维状等。一般来说, 纤维状、片状填料对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有利,但对于成 型加工性能不利;圆球状填料可提高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能, 但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 2. 填料的表面 (1)物理结构 :即粒子表面本身的形状和结构。
(2)化学结构:即粒子表面的化学性质,如氧化铝、二氧 化硅、二氧化钛的表面存在多种形式的羟基;碳黑具有很强 的反应性能,能与空气中氧,水反应形成羟基、羰基、羧基 等官能团。
二.填料-聚合物界面
1.填充聚合物组成
(1)聚合物 良好的综合性能;对填料有较强粘结力;良好的工艺性能。 (2)填料 填料颗粒的几何形状和颗粒粒径对填充量的影响 (3)偶联剂及表面处理剂 (4)其它助剂 增塑剂、增韧剂、稳定剂、润滑剂、分散剂、改性剂、着色剂
2.填充聚合物的形态
(1)宏观结构形 态
(3)硬度
硬度高提高耐磨性;损耗加工设备。
例如目前流行的铺地材料半硬质聚氯乙烯塑料地 板块,用石英做填料的制品非常耐磨和耐刻画,售 价尽管比碳酸钙填充的高1/3,聚氯乙烯仍然为人 们所欢迎。
(4)颜色及光学特性
基本要求:为对所填充的塑料基体的色泽不带来明显的变 化或避免对基体的着色带来不利影响通常都希望填料本身 是无色的,当然这对大多数填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应当 是白色的,而且白度越高越好。
电子显微镜获得的界面信息主要有以下两种。
1)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情况。 2)填料与聚合物基体界面的粘附情况。
第二节 填料的种类和特性
一.填料的种类和作用 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有机和无机填料; 按来源可分为合成和天然填料; 按外观形状可分为粒状、片状、纤维状及中空徽珠填
料; 按功能可分为增强剂和填充剂。

第七章 聚合物改性工艺

第七章 聚合物改性工艺

互穿聚合物网络制备
• 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 由于同步IPN要求两种聚合反应互不干扰、
具有大致相同的聚合温度和聚合速率,故 IPN的应用范围较窄,不适合大部分IPN结构 的制备。
互穿聚合物网络制备
(3)胶乳IPN (Latex IPNs) 胶乳IPN是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IPN,是目前 IPN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因为互穿网络仅限于 各个乳胶粒范围之内,所以也称微观IPN
互穿聚合物网络制备
可通过2种方法制备:(1)熔融状态或在共 同溶剂下的机械共混(机械共混IPN);(2)
模板聚合技术(化学共IPN)即把单体Ⅱ溶胀 到聚合物Ⅰ中(或在单体Ⅱ中溶解聚合物 Ⅰ)并就地聚合形成IPN。
互穿聚合物网络应用
• 阻尼材料是一种能吸收机械振动并将其转 化为热能而耗散的新型功能材料。高分子 材料在一定温度和频率范围内发生的玻璃 化转变,是阻尼作用的根本原因。但是, 阻尼材料的应用必须有一个合适的Tg。
4)光子:激发态中间体回落低能级,能使分子 断裂,由于分子密度低,作用小
5)自由基 占绝大多数,高活性
• 等离子体存在处:
宇宙中99%物质处于等离子体态。由地球 表面向外,等离子体是几乎所有可见物质 的存在形式,它与众所周知的物质三态也 就是气态、液态、固态并列称为物质的第 四态,即等离子体态。
固体 冰
液体 水
气体
水汽
等离子体
电离气体
00C
1000C
100000C
温度
1)高温等离子体:也叫聚变或热平衡等离子 体,在此类等离子体中,电子与其它粒子的温 度相等,一般在5000K以上。 Te≈Ti,Te-电子温度; Ti-离子温度
由于高温等离子体对聚合物表面的作用过 于强烈,因此在日常实际应用中很少使 用,目前投入使用的只有低温等离子体。

(完整版)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方案

(完整版)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审批表注:本表一式四份: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公司工程管理部、项目部、监理公司等各执一份。

巢湖市山水华庭三标段工程基础防水方案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分公司2012年10月15日目录一、编制依据二、工程概况三、材料说明四、施工准备五、施工要求六、安全技术措施七、防水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八、防水的验收九、注意事项基础防水工程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一)《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二)《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四)《自粘防水材料建筑构造(二)》(12CJ23-2)(五) 工程设计图纸、现场的施工条件和实地勘察资料。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巢湖市重点工程管理局投资兴建,建筑面积为107225。

2m2,为三栋3层、三栋11层、两栋18层、六栋28层,建筑最高高度90.6m;该项目为一类高层建筑,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工程工期为540天。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耐火等级为一级,防火设计建筑分类为一类,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三、材料说明该防水工程使用1。

5mm厚TYL-VX型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进行施工。

构造节点的具体做法参照国标《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及《自粘防水材料建筑构造(二)》(12CJ23-2)。

四、施工准备1、1。

5mm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场的检测报告.2、基层已清理干净,冷底子油已涂刷均匀。

3、主要机具:胶皮刮板、压棍、搅拌器、铲刀、剪刀、裁刀、刷子、制胶容器、清扫工具、砂浆搅拌机、翻斗车、铁锹、灰桶、喷水壶、托线板、水平尺、小白线、大铲、瓦刀、工具袋等。

防水施工人员必须认真熟悉施工场地,同土建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各部位卷材的施工做到心中有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改性的目的、意义;聚合物改性的定义、改性的方法(大分类和小分类)答:改性目的及意义:①改善材料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②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③降低成本④赋予材料某些特殊性能、获得新材料的低成本方法⑤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的最适宜的途径⑥调整塑料行业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最常采用的途径聚合物改性的定义:通过各种化学的、物理的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改变聚合物的结构,从而获得具有所希望的新的性能和用途的改性聚合物的过程改性的方法:①化学改性:a、改变聚合物的分子链结构b、接枝、嵌段共聚、互穿聚合物网络、交联、氯化、氯磺化等②物理改性:a、改变聚合物的高次结构b、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复合材料、表面改性等1.化学改性(改变分子链结构)和物理改性(高次结构)的本质区别答:化学改性—改变聚合物分子的链结构物理改性—改变聚合物分子的聚集状态2.共混物和合金的区别答:共混(指物理共混)的产物称聚合物共混物。

高分子合金:不能简单等同于聚合物共混物,高分子合金---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包括聚合物共混物、嵌段和接枝共聚物,而且一般言,高分子合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工业上称:塑料合金。

3.共混改性的分类(熔融、溶液、乳液、釜内)答:分类一:化学方法:如接枝、嵌段等;--化学改性物理方法:机械混合、溶液混合、胶乳混合、粉末混合---混合物理-化学方法---反应共混分类二:熔融共混:机械共混的方法,最具工业价值,是共混改性的重点;溶液共混:用于基础研究领域,工业上用于涂料和黏合剂的制备;乳液共混:共混产品以乳液的形式应用;釜内共混: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单体同在一个反应釜中完成其;聚合过程,在聚合的同时也完成了共混。

4.共混物形态研究的重要性5.共混物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均相、海-岛、海-海)答:均相体系:一般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才形成均相体系非均相体系:①海-岛结构:连续相+分散相(基体)②海-海结构:两相均连续,相互贯穿6.相容性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答:①在许多情况下,热力学相容性是聚合物之间均匀混合的主要推动力;良好的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物获得良好性能的重要前提。

两种聚合物的相容性越好就越容易相互扩散而达到均匀的混合,过渡区也就宽广,相界面越模糊,相畴越小,两相之间的结合力也越大。

②两种聚合物完全不相容,两种聚合物链段之间相互扩散的倾向极小,相界面很明显,其结果是混合较差,相之间结合力很弱,共混物性能不好。

为改进共混物的性能需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例如采取共聚-共混的方法或加入适当的增容剂③两种聚合物完全相容或相容性极好,这时两种聚合物可相互完全溶解而成为均相体系或相畴极小的微分散体系。

7.与形态有关的要素答:A:分散度和均一性----主要针对“海-岛”两相体系提出的分散度:指两相体系中分散相物料的破碎程度,常用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和平均粒径来表示;均一性:分散相物料分散的均匀程度,亦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B:相界面: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交界面,界面强度的大小对共混物性能有关键的影响,是共混研究的热点8.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因素答:温度、材料的性能、外力、拉伸速率、拉伸时间9.形态研究的方法—SEM和TEM的差别(分辨率、制样方法)答:TEM:分辨率高。

制样:染色法:四氧化锇(OsO4),适用于组分之一为含双键的橡胶的共混体系;四氧化钌(RuO4)染色法(适用于各类饱和键高聚物材料的染色)SEM:分辨率较低。

制样:冷冻脆断法:适用于用扫描电镜观察以塑料为连续相、橡胶为分散相的橡胶/塑料“海-岛结构”的两相体系共混物。

将待测的共混样品冷冻、冷冻温度低于塑料的脆化温度以下,但高于橡胶的玻璃化温度以上。

脆断时,塑料连续相会脆断,而在断面上留下橡胶小球。

10.共混物对分散相粒径和分布的要求(应有一个最佳值和分布应该窄点)答:为使得聚合物共混物有预期的性能,要求共混物分散相组分的分散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般粒径应有一最佳值且粒径分布窄些为宜。

如:SBS/PS 共混体系,SBS为分散相,最佳粒径大小为1µm11.相容性的概念及8个判据答:①溶解度参数(δ)相近原则:因为△G=△H>0,因此,要使△G ≤ 0,即要求△H ≤ 0;根据溶液理论:△H ∝(δA-δB)2δA 与δB 越接近,△H越小,聚合物对的相容性越好;当δA=δB 时,△H=0,最小,此时聚合物对相容性最好②共同溶剂原则(试验法):分别向两组组分中加入相同的溶剂,形成两组新的溶液,再将这两组新的溶液混合,若溶液出现相分离,则不相容;若无相分离,则相容③浊点法则:共混物由均相体系变为非均相体系时,共混物的透光率会发生变化,把该相转变点称为“浊点”。

浊点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试出来。

聚合物对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和浓度范围内才会完全相容,条件改变后会发生相分离。

④薄膜法:不同的聚合物折射率不同,将共混物制成均相溶液后制成薄膜,如果薄膜的透明度差且脆,则为不相容;反之,若薄膜透明且有韧性,则相容性良好⑤显微镜法:该法是目前分析共混物相容性的最准确,最直观,最有用的技术。

对不相容或部分相容的体系,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出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分布、形态和包藏结构等信息⑥Tg法则:是比较科学、常用的方法。

Tg的测定方法:动态力学法(DMA)、差热分析法(DTA)、示差量热扫描法(DSC)等。

a-完全相容,b-部分相容,c-不相容⑦红外光谱法:组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分的红外谱带与共混物的谱带不同,会发生位移,偏移一般发生在一些反应性基团的谱带位置上。

特别是组分之间生成氢键时,偏移会更加明显。

⑧反相色谱法:主要测定共混组分的相分离行为。

一般无法用浊点法12.平衡粒径的概念、软包硬法则、等粘点的概念答:平衡粒径:当破碎过程和凝聚过程的速度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此时分散相粒子的粒径也达到一个平衡值,这一平衡值称为“平衡粒径”软包硬法则:粘度低的一相倾向于形成连续相,而粘度高的一相倾向于形成分散相。

即粘度高的一般为硬相,而粘度低的一般为软相等粘点:A组分与B组分的粘度相等的一点。

此时分散相的颗粒尺寸最小13.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答:形态研究:1. 相属:谁为分散相,谁为连续相连续相---影响共混物的模量和弹性;分散相---冲击性能(增韧体系)、光学性能、传热和抗渗透2.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和颗粒分布3. 相界面14.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因素答:温度、材料的性能、外力、拉伸速率、拉伸时间15.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因素答:温度、材料的性能、外力、拉伸速率、拉伸时间16.玻璃态和结晶态聚合物的拉伸曲线的相同点与差别答:相同点:都经历弹性变形、屈服成颈、发展大形变、应变硬化等阶段。

拉伸的后阶段:材料都呈现强烈的各向异性,断裂前的大形变在室温下不能自发回复,加热后都能恢复原状。

差别:a 晶态高聚物的拉伸伴随着比玻璃态聚合物的拉伸过程复杂的多的分子聚集态的变化。

结晶态聚合物包含着结晶的破坏,取向和再结晶的过程。

而玻璃态高聚物只发生分子链的取向,不发生相变。

b 冷拉范围不同:玻璃态---Tb~Tg ;结晶聚合物---Tg~Tm17.玻璃化转变的性能(表征方法、基本规律、影响因素,与均相聚合物相比的区别)答::与均相聚合物相比,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有两个主要特点:一般有两个玻璃化温度;玻的璃化转变区温度范围有不同程度的加宽。

1. 基本规律:用损耗角正切tgδ峰的强弱表示玻璃化转变的强度,一般有以下规律:(1) 构成连续相的组分其tgδ峰较强,构成分散相的组分其tgδ峰较弱;(2)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分散相tgδ峰随其含量增加而变强;(3) 分散相tgδ峰的强弱与其形态结构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当分散相重量分数不变时,分散相的体积分数越大,其tgδ峰越强。

对tgδ峰值起决定作用的是橡胶相的体积分数而非重量分数。

(橡胶增容塑料例子)2.影响因素:动态力学损耗峰随橡胶相体积分数的增加而迅速变强;当橡胶粒子内次包裹物的浓度增加时,损耗峰向高温方向移动。

橡胶粒子内次包裹物;交联使橡胶相的玻璃化转变很快移向高温。

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对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亦有影响:1)当颗粒尺寸减小时,由于机械隔离作用增加,分散相的tgδ峰值有所下降。

2)当以Tg较低的组分为基体,Tg较高的组分为分散相时,虽然两种组分的相容性很小,但当分散相颗粒很小时,分散相的Tg亦有明显下降。

例如SBS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嵌段相畴为120A 时,其Tg的下降20℃之多。

3),某些共混体系,分散相颗粒的比表面小于25µm-1时有两个Tg,而当比表面大于25µm-1时,只能观察到一个Tg 。

18.力学松弛性能—松弛时间谱的变化、原因及应用答:变化:共混物力学松弛性能的最大特点是力学松弛时间谱的加宽。

原因:凡是使聚合物体系结构不均一性增加的因素,一般都会使力学松弛时间谱加宽。

例如,聚合物的部分结晶作用、不完全相容的增塑剂的加入以及其他一些造成微观相分离的因素都会使聚合物体系力学松弛时间谱加宽应用:由于力学松弛时间谱的加宽,共混物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这对在防震和隔音方面的应用很重要。

19.影响形态的因素答:影响形态的因素:①共混组分的配比②组分熔体粘度③粘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④粘度比、剪切应力和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粘度比与分散相粒径的关系:粘度比等于1时,颗粒尺寸最小。

剪切应力和界面张力对分散相粒径的影响:增大剪切力,分散相粒径降低;降低界面张力,分散相粒径降低。

⑤其它因素:共混设备,工艺条件如时间、温度,加料顺序(一段法和二段法)等20.制备高抗冲共混物的三个条件答:①所用橡胶的T g必须远低于室温或远低于材料的使用温度;②橡胶不溶于基体树脂中以保证形成两相结构;③橡胶与树脂之间要有适度的相容性以保证两相之间有良好的粘合力。

当然,也可采用其它方法来提高两相之间的粘合力,例如采用接枝共聚、加入增容剂等;21.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答:①连续相-----树脂基体:分子量及分布,特性和组成②分散相-----橡胶相的影响:橡胶含量、粒径大小、橡胶的Tg、与树脂的相容性、次包裹物含量、橡胶交联度、橡胶粒子直径及间距③连续相与分散相的结合力的影响-----橡胶相与树脂相的结合力的影响22.玻璃态聚合物大变形的机理—剪切带和银纹(概念,差别,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相互作用)答:A、剪切带概念:与晶体相比,其剪切屈服形变是较为弥散的。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聚合物亦可产生明显的局部剪切形变,形成所谓“剪切带”;结构:①剪切带具有精细的结构,根据电镜观察,剪切带的厚度约1μm,宽约5~50μm。

剪切带由大量不规则的线簇构成,每一条线的厚度约0.1μ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