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已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猜一道智力题:等朋友、排队、坐地铁、买东西、找饭店、上卫生间、洗澡……能将以上这些动作串连在一起的物品是什么?

答案,是手机。

大家都用手机做什么

打电话:99.99%、拍照:76%、收发文字短信:72%、上网:38%、收发邮件:34%(中国内地只有2.5%)、玩游戏:34%、拍摄视频:34%(还有7%的人从网上下载视频)、听音乐:33%(中国达到35%)、即时通信:30%……

另外,59%的人会在购物和等待时使用手机、58%的人会在朋友聚会时使用手机、47%的人会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使用手机、28%的人在洗澡时使用手机、23%在会议时使用手机……

果壳网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购物、等待、和朋友聚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用手机上网的人远远超过平板电脑或者电子阅读器。全球平均每分钟就会有208333只“愤怒的小鸟(微博)”在手机屏幕上飞过,外加上25万只“西瓜”,不仅成为开会、上课开小差的“利器”,甚至连运动时、吃饭时、如厕时、爱爱时,都会抚摸一把手机……

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汽车工业在美国迅速普及,出现了最早一群“汽车人”:一群随便去什么地方都会开着自己的汽车、喜欢在车上做任何事情的家伙。“汽车人”的出现,催生出卫星城镇、郊区卖场、电台歌手……

汽车放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整个二十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因汽车而改变。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全新的族群——“手机人”已在我们周围悄然显身:“它是电话,随时联系到你,你也用它联系世界,它让你有安全感,它是闹钟吵醒你,它是音乐播放器,它是数码相机、DV,它是日程表,它是GPS,它是游戏机,随时上网,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它是地铁票,它是钱包、私人助理、顾问、医生”……

当你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微博,入睡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关掉手机。恭喜你,你已经是“手机人”了。

如何成为一个“手机人”

大热的英剧《黑镜子》中有这样一幅科幻味十足的画面: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事先安排好的电脑程序之中,无论吃饭、运动、娱乐都可以依靠虚拟的科技。当然,现实生活还没那么夸张,人们更多地只是畅想,今后出门只要带一部手机,沟通、支付或者认证身份等各种事情全能帮着搞定。

痴迷于手机的人群数目呈现出持续急剧的上升。全球有超过53亿的手机在使用中,而这个数字在2000年仅有5亿左右。面对人们对手机的如痴如醉,“手机人”的概念应运而生——“你之所以变成‘手机人’,是因为你的手机已经仿佛‘器官化’,或者是成为了另一个你。”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事实上,这种趋势正在潜移默化地蔓延。英国一家通信行业的咨询公司最近发布了调查报告《整个国家都沉迷于智能手机》,从餐桌到洗手间,从办公室到卧室,几乎所有场景都被智能手机所占据。27%的成年人和47%的青少年都拥有智能手机。青少年更喜欢用手机接收信息,其中23%的青少年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15%减少了阅读时间。

中国也不例外,国内手机用户接近11亿,其中3G用户约为1.5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国内咨询公司第一象限最新的调查显示,在中国,33.3%的手机用户称,手机是每天最早接触的信息源:每天醒来第一件事

就是在睡眼惺忪中查看手机中的信息变化。同时,有62.7%的人表示手机是他们每天最晚离开的信息源,睡前看手机不仅是获得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发睡前无聊时间的最佳方式。

眼下,手机俨然成了人们每天接触次数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体。手机上网还使人们更喜欢躺在床上获取信息,感到无聊的时候就会用手机上的手机人占到70%,公交车上手机上网的人群占到67.4%,有59.9%的人群在等人的时候选择手机上网,还有43.9%的上厕所也要用手机。“手机人”每天接触手机的平均次数是7.87次。

手机连起“半熟社会”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出门忘带了手机,或者电池用完手机关机,你会不会立马坐立不安起来。事实上,我们似乎都习惯于用手机来联系自己所有的人际交往圈。不停滑动手指的“手机人”正在建构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德寰在《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一书中,为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发明了一个词——“半熟社会”。

正如微博上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你却在给我发私信。在基于血缘、亲缘的强关系中,你关心他,是因为他是你的亲人;在基于名片交换所形成的弱关系中,你关注他,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机会。而在半熟关系中,你关注他,是因为你们彼此有共鸣。整个“半熟社会”是一张交织着想法、爱憎的智能网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结点,当人们在手机上互相关注、互相评论的时候,一个结点在向他周围的结点传递能量,每一个结点总能找到另一群和他共振的结点,形成纯粹的基于爱好、兴趣、价值观的圈子。

在刘德寰教授看来,整个人类的索引正在被“半熟社会”重构。原来,你想认识C,要和B先拉关系,B可能还要先去找D介绍。现在你可以直接给C留言发私信。手机作为移动社交工具,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让沟通变得更方便。

催生“熟女”经济

在“手机人”的世界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快乐的女性,她们甚至对技术一窍不通,对某些产品只会用到10%的功能,但她们的消费欲望却十分强烈,也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她们可并不是初出社会的90后,而是以高收入、高学历为特征的30岁左右的“熟女”。

第一象限的研究报告勾勒出这群“熟女”们的轮廓:她们有100万至500万人左右,占了国内手机上网总体的1.4%,这是一类高收入人群,或者个人收入很高,或者家庭收入很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多数有全职工作(79%),非单身比例达65%。其中,私企中级主管,比例遥遥领先。她们关注时尚信息,注重生活质量;她们在乎手机的造型,对手机功能有较高要求;她们严重依赖手机,半数以上同时使用两部以上手机,手机价格主要分布在1500到4000元之间。

“熟女”们在使用手机上的消费更是惊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她们喜欢自行安装需要的手机软件,并经常下载喜欢的手机主题;喜欢挂QQ和飞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活跃于虚拟社区,微博更新频率较高。以付费视频和付费阅读为例,女性在这两个消费项目中都表现出了比男性更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她们平均每月流量花费近35元,付费下载花费近26元。

社交网站更成了“熟女”们展现各自风采的最佳舞台。如果以Facebook的情况为例,女性不仅是该网站用户的主体,而且该网站62%的网络活动(发信息﹑更新状态和写评论)都是由女性完成;由粉丝举办的活动有71%是由女性发起和组织的。在Facebook上,女性所拥有的“好友”平均要比男性多8%,花费的时间也远远超过男性。Twitter 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女性多于男性;并且女性用户“追随”更多的人﹑发布更多消息和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垃圾时间”变成“黄金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