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教育促进新闻教育专业化
国际新闻传播如何促进间互利合作

国际新闻传播如何促进间互利合作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各国之间互利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它不仅能够让世界了解各国的发展动态、政策走向和文化特色,还能够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国际新闻传播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通过国际新闻传播,各国能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真实面貌,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例如,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新闻可以报道其在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这有助于其他国家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
国际新闻传播能够促进各国在经济领域的互利合作。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新闻传播为各国企业提供了了解国际市场动态、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渠道。
例如,通过新闻报道,企业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政策法规、投资环境等信息,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国际新闻传播也可以宣传各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比如,报道某个国家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发展潜力,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前来合作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在科技领域,国际新闻传播能够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国际新闻传播可以及时传递各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
这有助于各国科研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攻克全球性的科技难题。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可以报道各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展和合作项目,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力量。
国际新闻传播还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国际新闻传播,各国的文化艺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展示。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公布日期】2018.09.17•【文号】教高〔2018〕7号•【施行日期】2018.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1.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国际新闻报道如何促进文化交流

国际新闻报道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让我们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际新闻报道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窗户。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渠道,我们能够知晓遥远国度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等。
例如,当我们看到有关印度排灯节的报道,会了解到人们如何点亮油灯、装饰房屋以及互赠礼物,从而感受到印度文化中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
同样,对于日本的樱花节,新闻报道可以展示人们在樱花树下野餐、欣赏美丽花朵的场景,传递出日本文化中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国际新闻报道有助于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
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和偏见。
而客观、全面的国际新闻报道能够呈现一个国家和文化的真实面貌,打破刻板印象。
比如,过去一些人可能认为非洲国家贫穷、落后、充满战乱,但通过深入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到非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文化遗产以及在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的进步。
这种真实的呈现可以改变人们的错误认知,促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国际新闻报道促进了语言和知识的传播。
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种语言和专业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人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学习其他语言和相关知识。
比如,对于经济类的国际新闻报道,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这促使读者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
同时,为了获取原汁原味的国际新闻,很多人会努力学习外语,这无疑有助于语言的传播和交流。
国际新闻报道还激发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某个国家独特的美食、建筑或者传统工艺时,可能会被吸引并产生亲自去体验和了解的想法。
这种兴趣的激发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比如,关于法国卢浮宫的报道可能会吸引艺术爱好者前往参观,从而深入了解法国的艺术文化。
此外,国际新闻报道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1897-1957)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倡导者。
他投身于新闻事业,深入研究新闻学理论,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他提出并倡导了新闻事业需要追求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新闻教育的推动者:王韬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积极参与新闻学科的建设和教育改革,创办并主编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他提倡新闻学科应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闻人才。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王韬注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提倡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业务技能。
他提倡工作者应当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如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4.媒体的改革与创新:王韬提倡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信息传递的作用,推动媒体改革和创新。
他提倡媒体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调查报道,对权力进行监督,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5.学术交流和合作:王韬大力倡导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内外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中国新闻学在国际上的交流和发展。
他致力于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国新闻学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理论与实践推动、新闻教育的推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培养、媒体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
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新闻人才、推动媒体改革和提升新闻学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传播学》题集

《新闻传播学》题集第一章理解新闻与新闻学一、选择题1. 新闻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A. 时效性B. 真实性C. 娱乐性D. 重要性答案解析: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显著性,而娱乐性不是新闻的必备特征。
2. 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时期?()A. 民国时期B. 清朝末期C. 新中国成立后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解析: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18年,属于民国时期。
3.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A. 党性原则B. 群众路线C. 新闻自由D. 政治家办报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党性原则、群众路线和政治家办报,而新闻自由并非其核心内容。
4.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内容?()A.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脱节B. 新闻教育模式的僵化C. 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D. 新闻业的商业模式答案解析: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内容通常涉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模式的僵化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而商业模式更多关注新闻业的运营层面。
5. 重构新闻学的目的是什么?()A. 回归新闻本质B. 适应媒介融合C. 提高新闻教育质量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解析:重构新闻学的目的包括回归新闻本质、适应媒介融合和提高新闻教育质量,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信息。
其基本特征包括时效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重要性(影响力)和显著性(关注度)。
2. 中国新闻学创立的背景及其意义是什么?答案解析: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背景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新闻事业的兴起。
其意义在于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人才培养,促进了新闻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 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主要内容有党性原则(党报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党报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和需求)、政治家办报(党报要站在政治高度,服务大局)。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_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_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摘要: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实是一个培养模式的问题,为有效克服传统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化新闻学应用型学科的特点,我院以培养中国的国际新闻人为使命,提出“国际化”、“重实践”、“前瞻性”的办学理念,“一个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三个结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陶冶,“五位一体”则保证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培养摘要:本文试探讨和分析什么是应用型新闻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即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对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新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新闻教育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①新闻教育也不例外。
我国新闻教育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学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新闻教育严重滞后于新闻实践。
为应对世界新闻传媒发展对新闻教育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人才,一些新闻院系开始实施“新闻教育改革计划”,探索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之路。
应用型新闻人才内涵解析应用型新闻人才特征。
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或自然科学方面具有扎实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实践和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
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才,称其为应用型新闻人才。
这里,要作几点说明:首先,人类文明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掌握其中的很小一部分,然而“扎实基础”是必需的,而“度”的问题需要教育者根据培养目标去把握。
其次,“或”这个字表示应用型新闻人才并非必须在人文、社科、艺术和自然科学各方面平均用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个性化地重点发展某一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处理好知识的“博”与“专”的关系。
其次,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是必需的,这是作为“新闻人”的根本要求。
再次,对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较强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人才的最显著特征。
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

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变革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展开探讨。
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首先要谈及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就必须提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数字化成为了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革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新闻写作和编辑技能的传授,更多地需要关注数字化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媒体素养和技能,提升学生适应数字时代传播需求的能力。
不变:媒体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虽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但媒体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却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变”的重要部分。
媒体素养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媒体传播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媒体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明确自己在媒体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强化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意识。
这些都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变”的重要内容。
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转变。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而现在,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
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加注重开设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
不变: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研究虽然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转变,但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研究却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中“不变”的重要部分。
在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研究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理论修养。
国际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国际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迅速崛起,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未来,国际新闻传播将在几个关键方向上发展,并受到一些趋势的影响。
一、数字化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数字化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新闻传播平台。
未来,数字化媒体将继续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等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新兴的技术如直播和虚拟现实也将改变我们获取和传播新闻的方式。
二、多元化的声音与视角在国际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声音和视角将得到关注和传播。
传统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公民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新闻传播。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声音和视角获得关注,并改变我们对于国际新闻的认识。
三、专业化与可信度的重要性尽管新兴媒体的兴起给予了普通人传播新闻的机会,但专业化和可信度将成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关键。
专业的新闻机构和记者仍然扮演着提供深入报道和可靠信息的关键角色。
未来,专业化的能力和良好的声誉将成为新闻机构和记者竞争的优势,同时也是公众获取可信新闻的重要保障。
四、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国际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媒体在扮演桥梁角色的同时也要面对文化差异和误解的挑战。
未来,如何产生包容性的报道,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尊重将成为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国际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将充满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媒体的兴起、多元化的声音与视角、专业化与可信度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都将对国际新闻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看到更加开放、多元、专业和包容的国际新闻传播环境的到来。
立足国家“战略” 探索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顶层设计

“ 网络强国” 的理念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
“ 信 息型 ”的要求 。 新 闻作 为一 种 特殊 的信 息 , 其形 态 、
重点 i 舌 题
立 足 国家 “ 战略" 探 索国际新 闻传播 教 育的顶层设计
高晓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 赵 晨 中国传媒大 学新 闻传播学部在读 博士
迈入2 0 世 纪 第 二个 十 年 , 中 国在 国 际 传 播 方 面 正 逐 渐结束 “ 跑马圈地” 的阶段, 面临着 “ 落 地 生花 ”的新 挑 战。 如 果说 “ 跑 马 圈地 ” 是人、 财、 物 的量 的投 入 , 那么 影 响乃 至 决定 着 我 国 国际 传 播能 够 达 到 的高 度 和广 度 。 面 对 国 家层 面 在 国 际传 播 上 的 阶 段 性转 变 , 面对 着新 的 与 国家 社 会 、 政治、 经济、 文化 发 展 的 关 系 , 使其顺应 当
层设 计 ” 。
说, 未 来我 们 能 不 能 在 网络 空 间战 略 方面 有 明确 的 目标 和话 语 权 , 将 直接 影响 中国在 网络 空 间的 国际地位 。 。
作 为一 个 来 源 于 系 统 工 程 学 的理 念 ,“ 顶层设计 ”
( T o p — D o wn ) 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 概括来说 , 顶层
行 最 为科 学 的配 置 和 组合 , 在 宏观 层面 坚 持 整 体 推 进 方 今 天 的 国际 传 播 已 经不 仅 仅 是 在 媒体 上 发 声 的工 作 , 越
案, 协调各方关系, 为国际新闻传播教 育发展创造制度条 来越多的动漫、 图表、 数据等不同样态 、 适合社交媒体转
新闻实务课程改革刍议

新 闻学教育应 紧扣时代发展 脉搏 , 以最先 进 的技 术
手段 、 最敏锐 的新 闻触觉 、 最独特 的观察视角 、 最丰 富的 镜 头 内蕴 , 以准确 、 辅 平和 、 雅 的 同期 声来 捕捉 信息 、 优
( r es nlm) Po si as 或叫“ f o i 专业 主义” 特指从 事一种 T作必 , 须有 特定 的专业技 能 、 为规 范和评 判标 准 , 行 而这 些又 必须经过 专 门的训练 才能获取 , 为从业 者所共 用 。我 并
国 学 者 孙 旭 培 认 为 , ‘ 业 化 ( rf s nla o )指 的 “职 Poe i azt n ’ so i i 是 一 门 职 业 在 升 为 ‘ 业 主 义 ’ 的一 种 过 程 , 一 种 动 职 中 是
传递 资讯 、 服务社会 。而在当下许多高校 的新 闻教 育中 , 新 闻实务课程 内容 已经同社会需求 明显脱节 。
一
、
新 闻教 育 的专 业 化 与 职 业 化 是 国 际新 闻 教 育 的
共 同趋 势
所 谓 “ 业 ( cu ao ) , 从 事一 门工作 所 需要 职 O c pt n ” 指 i 的专业技 能。新 闻工作 是一种职业 。而所谓 的职业 主义
电视新 闻制作及纪 录片等 。 此外 , 还要 学习编辑录像 带 、 制作硬新 闻和故事片 以及合成 电视新 闻等。 业方 向的 专 设置很细 , 生需要对具体方 向所涉及 的内容和技能进 学 行 比较透彻全面深入 的掌握 。 加拿 大安 大略大学的新 闻 研 究生 院脱离 了美 国哥 伦 比亚 大学 专重新 闻实 践 的教 学模式 ,因地制 宜地走 自己的 路一 实践 与学术 性并 重 。学生除 了掌握 新 闻实 际操作 技能外 , 得修读新 闻 还 职业道 德 、 闻理论 、 新 传播 学理论 、 闻法 、 新 经济 学等 课 程。 在教 学方面并不仅仅是培养一 出校 门就能采编 的记 者和编 辑 , 而更 倾 向于造就 从事 新 闻调查 、 研究 和批评 的学者 。 作为 法 国国 内最 早在 大学 中设 立 (9 8 ) 15 年 和最早 通 过记者联合公 约认可 (9 8 ) 16 年 的新 闻学 院 , 斯特拉斯 堡 大学新 闻教 育 中心 对于 我们 了解法 国的新 闻教 育具 有一 定代表性 。 这些法 国学生开展实 习时的传统是集体 行 动远涉重洋 ,围绕 一个预定 的抽 象选题进行 操作 , 以 短 短一个 月时 间 ( 于采访 的时 间更短 ) 作一个 陌生 用 操 的选题 , 而且并 未预先 明确报 道线 索 , 这种 “ 团队型+ 粗 放 型” 的形式与 中国学 生短 则三 五月 长则一 年 , 过介 通 入 条线报道逐渐形 成清晰 的认识 和报道思路 、 化新 闻 强 敏感 的实习方式截然不 同。 可以看出 ,不管是专重 新 闻实践 的美 国新 闻教育 , 还 是两者 并重 的加拿 大新 闻教育 以及 突破传 统 区域观 念 的法 国实习模 式 , 新 闻从 业 者职业 化 、 在 专业化 的培 养观念上殊 途同归。
国际时政新闻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际时政新闻文化交流活动。
首先,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际时政新闻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它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此,我愿就国际时政新闻文化交流谈谈以下几点意见:一、深化国际时政新闻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国际时政新闻是各国人民了解彼此、增进友谊的重要窗口。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1. 加强新闻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国新闻媒体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时政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2. 举办国际新闻论坛和研讨会。
通过举办各类论坛和研讨会,促进各国新闻工作者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
3. 推动国际新闻教育合作。
加强国际新闻教育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闻人才。
二、推动国际时政新闻传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时政新闻传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各国新闻媒体要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原则,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 加强国际新闻报道能力。
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
3. 创新国际新闻传播方式。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传播渠道,让国际时政新闻更贴近民众,增强传播效果。
三、加强国际时政新闻文化交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时政新闻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尊重各国主权和独立。
在新闻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各国主权和独立,坚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
2.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通过新闻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全媒体时代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

204全媒体时代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王利霞(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 要: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更好地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需要结合全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转变以往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全媒体时代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
基于此,本文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在全媒体时代下的创新培养意义方面出发,结合相关意义,提出行之有效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策略,推动国际传播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204-01一、引言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有很重要的意义和教育价值,有利于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相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端和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就必须加大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二、全媒体时代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意义第一,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符合当前全媒体时代和社会对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以往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人才的外语、新闻业务、研判、国际问题观察等相关能力,未结合媒体业界共同需求来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进而导致以往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更好地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进行创新培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际新闻专业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发展,结合媒体技术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情况,不断扩大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习知识面,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小结7篇

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小结7篇篇1一、背景概述本年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新闻宣传,有效地提升了教育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此,我对本年度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进行小结。
二、工作内容及成效1. 策划与实施重大主题宣传本年度,我们紧密围绕教育重点工作,策划并实施了多项重大主题宣传。
包括“开学季”、“高考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专访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 加强新闻宣传平台建设本年度,我们加强了新闻宣传平台建设,优化了宣传内容。
一是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确保信息的全面覆盖。
二是加强与教育类媒体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宣传质量。
三是建立新闻宣传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
3. 深化新闻宣传活动策划与执行在活动策划与执行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创意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一是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如教育成果展、校园开放日等,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认知与了解。
二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确保活动宣传的精准与实效。
三是重视活动后期的总结与反馈,为今后的活动策划提供宝贵经验。
三、工作亮点与特色1. 创新宣传方式本年度,我们在宣传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提高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强化舆论引导能力我们注重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新闻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多样,部分报道缺乏深度与广度。
部分活动宣传策划不够精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尚需提升专业性和创新性。
2. 改进措施: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宣传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1. 引言1.1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要性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还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衡的国际舆论环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新闻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通过拥有更大的国际新闻话语权,中国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更多正能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只有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局。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制约。
传统西方媒体长期垄断国际舆论话语权,他们通过自身的报道,塑造了关于中国的负面形象,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言论霸权导致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受限,难以在国际舆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中国国际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难以被理解和接受。
西方媒体往往将中国的报道进行篡改和解读,使得中国新闻在国际上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还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
由于在新闻技术领域的滞后,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专业性不足,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竞争。
这导致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面临诸多困境,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来推动国际舆论的多样化,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
2.2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困局原因一、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与负面报道: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偏见和负面报道,将中国形象定位为专制、人权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不可靠等,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国际新闻传播体系的不平等性:现行的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主要由西方国家控制,他们在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制高点上占据主导地位,频繁发表对中国不利的报道和评论,导致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处于被动局面。
学科交叉视域下新闻传播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

202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汉语国际教育”正式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显示了国家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传播事业的重视。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外语言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日趋重要,发展空间拓宽,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与此同时,国际中文教育也需要转型升级、加速创新,无论是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或是授课方式,都需要得到突破性发展和转变,如此才能满足世界各国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需要,更好地承担培养人才和国际交流的使命,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
与此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相比,国际中文教育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国际中文教育是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开放、包容、规范的特点,国际中文教育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这两个一级学科,另外涉及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中国史、世界史、哲学等其他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学和国际中文教育交叉融合的基础、领域和原则。
一、新闻传播学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的基础(一)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就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业界普遍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为基础,但不仅限于此。
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相比,国际中文教育具有明显的丰富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其理论体系、学科框架、内容体系、教法体系等应在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和重构,吸收相关学科的内容和经验。
国际中文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仅是与相关学科的简单叠加,而且应该是深度融合。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这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但已有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偏重于汉语语言本体研究、教学研究、学生习得研究等领域,跨文化传播的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对国际中文教育的传播属性、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可从新闻传播学得到启发,从而促进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强中外语言文化合作交流,增进中外人民相互了解,使国际中文教育的全球交流更有活力和创造性。
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

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深入分析全球新闻传播领域的六大热点议题,揭示新闻传播的新趋势,并对这些趋势背后的推动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这些热点议题包括社交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变革以及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兴起。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为全球新闻传播行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新闻传播的新趋势下,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和互动。
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如、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正在重塑新闻传播的形态和方式。
新闻传播教育也在转型,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行业需求。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日益凸显,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成为关键。
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变革则需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的兴起,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全球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热点议题一: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模式,使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新闻的生产和消费变得更加民主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需要经过编辑、审核、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耗时较长。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传播,几乎可以实时更新,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人性化。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新闻进行评论和分享,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这种互动性的新闻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更加贴近民众,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倾向与偏见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倾向与偏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新闻报道成为了人们获取世界各地动态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新闻报道的主体、角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国际新闻报道也面临着倾向性和偏见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倾向与偏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国际新闻报道的倾向1. 地缘政治影响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新闻报道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大国的政府、媒体机构往往会倾向于报道符合自身利益和地缘政治目标的新闻事件,从而塑造自身形象和国家利益。
例如,美国和中国等大国媒体对涉及自身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存在明显的倾向。
2. 言论自由度国际新闻报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受到言论自由度的制约。
一些国家的新闻媒体受到政府的审查和控制,导致报道内容存在明显的倾向性。
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新闻自由度较高,但仍然存在商业利益和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报道倾向。
3. 媒体商业化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
一些主流媒体追求点击量、广告收入等商业利益,导致报道内容倾向于热门话题、娱乐性较强的新闻事件,而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
二、国际新闻报道的偏见1. 文化偏见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国际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文化偏见。
一些国家媒体对特定文化的了解有限,容易出现对其他国家偏见的报道。
例如,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常常将自身的价值观和标准应用到其他国家,从而形成片面的观点。
2. 知识偏见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着知识偏见,即报道人员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受到其所处领域和专业知识的限制。
媒体人员往往倾向于报道他们熟悉和了解的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的报道则存在知识偏见,导致报道失真或片面。
3. 政治偏见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政治立场也会导致偏见的存在。
政治因素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往往将自身政治立场反映在报道中。
例如,一些媒体会倾向于报道与自身政府立场一致的事件,忽视其他国家的观点和利益。
国际新闻报道如何促进全球治理

国际新闻报道如何促进全球治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促进全球治理的有力工具。
国际新闻报道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快速的传播速度和深入的分析,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舆论引导和监督问责,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国际新闻报道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全球治理涉及众多领域和复杂的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公共卫生、反恐等。
国际新闻媒体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报道,为决策者、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各国的政策动态、国际组织的行动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等,有助于各方了解全球治理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新闻报道及时传递了各国的减排目标、气候谈判的进展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等信息。
这些信息让公众了解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促使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减排工作,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再如,在公共卫生领域,新冠疫情期间,国际新闻媒体对疫情的传播情况、各国的防控措施、疫苗研发进展等进行了持续报道,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其次,国际新闻报道能够引导全球治理的舆论方向。
在全球治理中,舆论的力量不可忽视。
国际新闻媒体通过对全球治理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全球治理的舆论氛围。
一方面,国际新闻报道可以宣传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价值。
通过讲述全球治理的成功案例,展示国际合作的成果,让公众认识到全球治理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公众对全球治理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另一方面,国际新闻报道可以对全球治理中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客观分析和评论,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推动各方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倾向,国际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呼吁各国坚持自由贸易原则,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2023年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介绍

2023年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介绍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涉及到国际事务、国际新闻、外交、国际组织和跨文化交流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研究国际视野下的新闻媒体与传播机制,探讨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培养能够从事国际新闻和跨文化传播的媒体人才。
本专业旨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深刻洞察世界格局、能够熟练应对跨文化传播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整合了国际关系、外交学、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旨在为国家和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专业化水平的新闻和传媒人才。
在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跨文化传播、外交礼仪、国际传播史、跨文化沟通、媒介与社会、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等学科,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
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对多种媒介组织的运作机制、国际组织的角色与作用,国际危机的应对、舆情的管理及国际主流媒体的技术手段熟练掌握和了解。
同时,本专业还重视实践教学与半年制实习,让学生在真实意义上接触、了解新闻媒体和传媒机构的各个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机构、新闻社,国内外科研项目、跨国企业等实现跨界体验,研究着解决跨国交流中的问题。
作为一名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应具备如下的学科素养,一是具备深厚的人文、哲学、社科基础;二是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敏锐度和全球视野,能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独到的看法;三是熟悉世界各大传媒机构及其操作管理,对国家和国际各地的新闻局势和重大事件有深刻理解;四是熟练掌握国家和国际范围内多种媒介的应用技能以及科学思维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就业前景上,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国内外的媒体机构、新闻社、出版社等行业或从事公共关系、外交、NGO等规划与实施工作。
就业机会多样化、领域广泛,在传媒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总之,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传媒企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具有社会、市场及个人双赢的显著特征。
《我国当前专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我国当前专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08级新闻姜琳摘要;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
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专业新闻政治社会经济问题解决方法一,前言1,目的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
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对象3,专业新闻的含义专业新闻报道(简称专业报道)是以遵循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前提,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的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政治新闻报道1,含义政治新闻是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报道。
其中包含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
2,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问题由于记者本身对会议新闻报道重视不够,导致会议报道过多过长,报道样式呆板简单,写作形式缺乏创新;由于对会议报道研究不够,未能主动地,创造出新颖的报道形式,创造性的报道会议,没有挖掘出会议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2)解决方法首先记者要从会议文件和会议议程中抓住其中蕴含的价值和信息;在会议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记者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处理会议文件,剖析会议背景,即会议背后的“意义”;记者通过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所提供资料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同时还可以通过报道形式的创新来体现和突出新闻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教育
中华新闻报/2004年/05月/24日/第004版/
国际新闻教育促进新闻教育专业化
(上)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发展
郭可
国际新闻教育已形成模式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新闻事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出现了卫星电视和网络;不仅有中文媒体,还有外文媒体;有对内报道,也有对外报道。
与此同时,媒体新闻报道也日趋专业化。
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促进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专业化趋势。
有些院校侧重经济类新闻(如上海财经大学),有些则侧重体育类新闻(如上海体育学院);有些侧重广播电视,有些则注重报纸,甚至网络技术。
还有些院校依靠外语的优势,创办国际新闻教育,即英语教学加新闻学的模式。
我国国际新闻教育创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国新闻教育专业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并形成了一种新闻教育的模式。
之所以称之为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际新闻教育不是以媒体种类(如报纸、广电、网络)或媒体专业内容(如体育、财经、科教等)来进行分类,而是以新闻学与英语的应用相结合为前提的。
第二,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决不仅仅是为某一媒体作国际新闻编辑。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实践表明: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报社工作,也可以到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工作;既可以为中文媒体工作(对内报道),也可以为英文媒体工作(国际报道);不仅可以从事驻外记者工作,也可以从事编辑、摄影、摄像、公关、广告等工作。
既可从事财经报道,也可从事体育、文艺、科技、教育新闻的报道。
第三,从国际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看,尽管
是英语教学加新闻学,但它决不是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简单混合,而是两者的一种有机结合:即在适当开设有关的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同时,还聘请外籍教授用英文直接开设新闻学课程;有时还与中国教师一起开课,使中西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国际新闻教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已实行学分制(尽管还不太完善)。
因此,国际新闻教育确已具备了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模式。
发展道路一波三折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视国际报道工作的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国际新闻教育旨在培养更多能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期“让世界了解中国”。
有人曾把国际新闻教育当时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变“六条腿”为“两条腿”,即把原先国外采访时需要记者、翻译和司机3人的局面,变成一名既懂外语,又熟悉新闻业务,还掌握开车等技能的复合型记者。
国际新闻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表明:首先,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逐步把中国从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变为信息开放的社会,希望中国能了解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次,为了能使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达成了一种共识,即首先要克服语言的障碍。
事实证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后来的发展轨迹与我国英文媒体(如中国日报)和从事国际报道的媒体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创时期,主要时间段为1983至1990年,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部、新华社)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高校领导的重视,国际新闻教育在师资的组合、资金筹措、设备和资料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因而很快便在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建立起来。
最早的二批学员不是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收,而是在全国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当中招收的。
学员在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之后,再到上述各高校进行系统的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
毕业后,取得双学位。
这些学员还得到了新闻单位的资助,在这些单位进行为期8个月的实习。
通过实习,大批学员都被留在这些媒体,成为媒体的骨干力量,有些则被派往国外,作驻外记者。
第二阶段为维持时期,主要时间段为1990
年至1993年,在这一时期,各大新闻媒体停止了对国际新闻教育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师资匮乏(多数教师出国未归),国际新闻教育教学的规模大幅度减小。
有些高校甚至停办了国际新闻教育。
招生方式也由原来的从高校英语专业招生改为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生(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学制由原来的六年改为五年或四年。
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教育可以说是处于自生自灭、摸索前进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主要时间段为19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国际新闻教育开始走向有序化、正规化。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体制开始理顺,并逐步实行学分制。
既强调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培养知识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外语特色强的新闻人才”的目标。
二是国际新闻教育正式被确立为新闻学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并建立起固定的教学计划。
三是招生人数逐步扩大,如上外国际新闻系的招生人数由1993年的30人已扩大到2000年的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