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福建福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作文指导与解读(审题立意+范文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三福建福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作文指导与解读【2020高三福建福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
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
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题目材料部分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读书沙龙活动老师的推荐受到质疑,任务部分则明确指出,需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和思考,来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这一任务指向表明,写作重心应放在肯定以上名篇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上,还需注意作文中应有对材料中提到的某几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态度,确立观点。
文章最好能入浅入深,分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来谈谈精神的作用。
注意文中要有“我”,要有情境感,重心要展现时代机遇和年轻人的责任,切忌空喊口号,大话连篇。
相关链接:2020高考热点主题:“中国精神”十大立意(源自传统,现代演绎)
标题示例
国无精神不强
永不消弭的中国精神
书写新时期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一脉以承
中国精神,读之有益
中国精神,长存常新
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
新时期,中国精神更要铿锵表达
时移世易,中国精神常新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永不磨灭的番号
年轻人的心田,应植入中国精神
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见证“中国精神”,镌刻“中国高度”
优秀范文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湖北郧西三中:孟道君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
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
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
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
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
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
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
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
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
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
相关素材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中国精神教育纳入其中。
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精神不是静止固化的,而是动态常新,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传统。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
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