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 翻译.

合集下载

初中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初中爱莲说文言文翻译

初中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爱莲说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这篇文章不仅赞美了莲花的美丽和纯洁,而且通过莲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周敦颐以莲花的纯洁和高洁自比,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道德理想的人格魅力。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哲学和道德教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人听到了。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文言文的爱莲说全部翻译

文言文的爱莲说全部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与牡丹,事以似而性不同。

下者抑之,上者扶之,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陆之间各种草木的花朵,可爱的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牵连不枝蔓,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菊花与牡丹,虽然外表相似但性质却不同。

地位低的人往往被压制,地位高的人得到扶持,因此对牡丹的喜爱,应该是很普遍的。

莲花之所以受到我特别的喜爱,是因为它能够在污泥中生长而不被沾染,就像君子能够在污浊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纯洁。

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如同君子外表朴素却内心丰富。

莲花的茎直立而干净,不牵连不枝蔓,正如君子的行为正直不偏不倚。

它的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新,就像是君子的品德高尚,影响深远。

莲花直立而不倾斜,就像君子立身处世坚定不移。

这样的莲花,自然让人心生敬仰,不愿轻易亵玩。

菊花虽然也是花中的一种,但它更像是避世隐居的隐士,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牡丹虽然富贵华丽,却往往被世人所追逐,失去了它本真的自然之美。

而莲花,既不像菊花那样避世,也不像牡丹那样俗艳,它既有着菊花的高洁,又有着牡丹的富贵,却又不失其君子之风,这正是我独爱莲的原因所在。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莲花以其独特的品格,成为了我心中君子形象的象征。

它教会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正直,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这正是莲花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是我对此花之爱的诠释。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译文及翻译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释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如今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干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屹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情愿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改变,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如今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宠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当是许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异义词(亭亭净植)植:古义:立今义: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三、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宠爱的有许多。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导语:俗话说“学以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的好坏,都在作⽂中体现出来。

以下是整理的七年级语⽂爱莲说原⽂及翻译原⽂,仅供⼤家参考。

【原⽂】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
⽔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值得喜爱的⾮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们⾮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在清⽔⾥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枝蔓,不长枝节,⾹⽓远播,更加清⾹,笔直地洁净地⽴在那⾥,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样的⼈还有什么⼈呢?对于牡丹的爱好,⼈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简述)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简述)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简述)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爱莲说原文及翻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章投诉邮箱:studyofnetfoxmail.c。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是由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爱莲说白居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室内有人如在山水之间,即使房屋狭小卑陋,只要有仙人居住其中,它的名声就因此提升;同样,水并不一定很深,只要有龙隐居其中,它就被认为是神灵之所在。

这个房屋虽然简陋,但却有我心灵的馨香。

青苔爬满了门前的石阶,绿草也长进了窗帘的间隙。

在这里可以与贤人谈笑,往来的人没有一个是庸俗之辈。

我可以奏起简朴的琴声,阅读经典之书。

这里没有刺耳的丝竹声,没有繁重的文书劳累。

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孔子曾问道:有什么地方是陋室呢?翻译如下:爱莲说山不必高耸,只要有仙人居住其中,这个地方就会名声大噪。

水也不必太深,只要有龙隐居其中,它就会变得灵气十足。

这个房子虽然简陋,但是里面有我优秀的品德散发出来的芬芳。

石阶上的青苔呈现出一片绿意,绿草穿过窗帘扩散出一片青色。

我可以与贤人谈心,没有无知俗人的打扰。

在这里我可以弹奏素雅的琴声、阅读金经。

没有嘈杂的丝竹声音,没有繁琐的文书事务。

像南阳的诸葛庐,像西蜀的子云亭,孔子曾经说过:有什么地方是陋室呢?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山水如画的意境,并通过对于陋室的赞美,表达了“外表虽陋,内心却有优秀品德”的理念。

作者通过借景抒发情怀,曲折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且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强调了品德人才的重要性。

全诗以平仄对偶的七律形式构成,既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又表达了对于虚实之间、表面与内心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

通过以陋室比喻贤人身处世俗寻求真善美的现实情境,突出了唐代文化中的功利和功名冲突。

整首诗情意绵绵、寓意深刻,是一首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的佳作。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注释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及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陆草木之花,指水边和陆地上各种草木开的花。

可爱者甚蕃,意思是可爱的花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

晋,指晋朝;陶渊明,晋代著名诗人,以隐逸著称;独爱,特别喜爱;菊,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特别喜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因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姓李而得名;世人,世上的人;甚爱,非常喜爱;牡丹,一种美丽的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予,我;独爱,特别喜爱;莲,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指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清洗在清澈的水中却不显得妖艳。

濯,清洗;清涟,清澈的水;而不妖,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花茎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枝蔓。

中通外直,形容花茎笔直;不蔓不枝,指花茎不生枝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传播更加清香,茎干挺立,洁净地生长。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越远越清;亭亭,形容茎干挺立;净植,洁净地生长。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

可远观,可以从远处观赏;不可亵玩,不可以靠近玩弄;焉,句末语气词。

翻译:在水中和陆地上生长的草木开花,可爱的花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特别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清洗在清澈的水中却不显得妖艳,花茎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枝蔓,香气传播更加清香,茎干挺立,洁净地生长,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

爱莲说翻译和原文注释

爱莲说翻译和原文注释

爱莲说翻译和原文注释爱莲说翻译和原文注释如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爱莲说原文注音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注音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注音及翻译爱莲说原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爱莲说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朝代】宋译文对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全文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富贵者,人之富贵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予于牡丹,亦未尝不敬也,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于牡丹,固亦未尝不喜,然其富贵者,足以使我忘其贫贱;其威武者,足以使我忘其恐惧。

而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高洁之态,使我忘其富贵;其淡泊之名,使我忘其贫贱。

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草本木本的花朵,可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李唐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而我却独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通达外部挺直,不蔓延不枝蔓,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生长,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与人的富贵相呼应。

富贵不能使人放纵,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这叫做大丈夫。

我对牡丹,也未曾不表示敬意的,然而我独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我独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内部通达外部挺直,不蔓延不枝蔓,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生长,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对牡丹,固然也未尝不喜欢,然而它的富贵,足以使我忘记自己的贫贱;它的威武,足以使我忘记自己的恐惧。

而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高洁之态,使我忘记自己的富贵;它的淡泊之名,使我忘记自己的贫贱。

《爱莲说》的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的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的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爱莲说》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爱莲说》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1. 水陆草木之花:指水生和陆生的各种植物的花朵。

2. 可爱者甚蕃:可爱的事物非常多。

3. 晋陶渊明:晋代诗人陶渊明,字元亮。

4. 独爱菊:特别喜爱菊花。

5. 自李唐来:自从唐朝以来。

6. 世人甚爱牡丹:世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7. 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8.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澈的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9. 中通外直:中心通明,外表挺直。

10. 不蔓不枝:不蔓延,不生枝节。

11. 香远益清: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

12. 亭亭净植:直立而清洁地生长。

1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

翻译:
《爱莲说》
在各种水生和陆生的植物中,可爱的花朵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澈的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心通明,外表挺直,不蔓延,不生
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直立而清洁地生长,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玩弄。

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菊花、牡丹和莲花,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独特喜爱。

莲花象征着高洁、纯净的品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周敦颐通过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莲花的赞美,也是对高尚人格的颂扬。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宋·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à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变型默写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段意及中心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

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中心: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七、简答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

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陋室铭》复习资料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书下注释(1)陋室:简陋的房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

(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先人都住在山上。

(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指佛经。

(11)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

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之,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

补充注释无丝竹之乱耳:表示舒缓语气。

何陋之有:表示强烈反问。

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选自《全唐文》。

本文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

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翻译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使身体劳累。

变型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同时也照应了“何陋之有?”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出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写出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批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6、文中虚写的句子: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写居室中生活图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段意及中心1、段意第一层:开头运用类比,引出全文主旨。

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陋室不陋室”。

2、中心思想:作者为陋室作铭,描绘了陋室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意味。

简答题1、猜测作者在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时的心理师怎样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

2、“何陋之有”的出处?孔子的原话是什么?引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试练习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1)“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

(2)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作者省略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是儒家经典著作。

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二、课文翻译: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