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环境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

2、次生环境:指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如环境地貌、结构特征、性质等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3、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与活动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4、温室效应:至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 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5、臭氧空洞: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是地球的保护层,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6、酸雨:PH<5.6的酸性降水成为酸雨。

7、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8、应激:是指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的压力和反应。亦指机体与环境缺乏适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又称为心理压力或者紧张刺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刺激—心理活动—行为改变的发生过程。

9、行为:是具有认识、思想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映,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10、食物中毒:是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

1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13、平衡需要量(EAR):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中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14、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鼠疫、布鲁杆菌病、乙脑、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疟疾等。

15、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临床表现:糖耐量减低、高血糖、尿糖和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症状。

16、一次性污染:从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未经转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

17、二次污染: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8、心理因素: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特征有关的因素。心理活动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19、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存储,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20、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

21、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和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总称。

22、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质化学因素的特殊使某地区生活环境中的某种化学元素含量过高或者过低而引发的一类区域性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坤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23、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24、适宜摄入量: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EAR时,因而不能求得RNI,可设定AI来代替RNI。

25、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以分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和带虫者3类。

26、社会诊断:是对具有社会病的个人、家庭会群体的社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的过程。

27、社会处方:是指从社会学角度,为预防与治疗社会病提出的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保护人群健康的社会对策和措施。

28、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的膳食。既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29、生产性粉尘:是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车间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颗粒直径一般多为0.1~10um。它是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疾病。

30、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为母婴传播。

31、水平传播:传播途径均是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故可将其统称为水平传播。

32、戒断反应: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成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

33、高危个体:对环境污染物毒作用特别敏感的个体。

34、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35、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

36、性格:是指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

37、气质:指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8、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39、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果。

40、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事物中的营养成分,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水平。

41、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42、必要病因:若某些疾病的发生必须要有某病因的存在才行,则该病因为必要病因。

43、充分病因:某些因素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就必定引起机体损伤,可将其视为充分病因。

44、频数匹配:要求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基本一致。

45、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成为个体匹配。

46、匹配过度:匹配时期如果期望使病例和对照完全一致而将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仅会增加工作难度,而且会丢失信息,降低研究效率,称为匹配过度。

47、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于假设危险因素的情况,然后比较这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的暴露比例。

48、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

49、计划免疫:是根据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50、特殊预防:是有目的地针对某种致病因素消毒某类可能危害居民健康的事件而采取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51、环境保护: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