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自1988年发现并确诊首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来,该病的发生从来没有间断。给养鸡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虽然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提高,防治措施也有多加强,但仍时有发生。给病仍然是养鸡业生产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本病是由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与2~15周龄的鸡,3~6周龄最易感。本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感染。发病率为3%~3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60%以上。另外,由于法氏囊发炎,使其免疫功能受到破坏,因而雏鸡经接种过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等疫苗后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反应,甚至免疫失败。该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支原体混合感染,从而增加鸡群的死亡率。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潜伏期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采食量急剧下降,腹泻,排出米汤样稀白粪便或拉白色、黄色、绿色水样稀便。发病1~2天后的病鸡精神萎靡,随着病情发展,在第3~4天开始死亡。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腹泻厌食,中后期触摸病鸡有冷感,此时因过度拉稀脱水严重,最后极度衰竭而死,病程6~7天,呈“一过性”,死亡高峰集中在感染后的5~6天,一般情况感染后的第7天进入恢复期,鸡群逐渐恢复健康。

2.2 病理变化病鸡脱水,肌肉发干、淤血,胸肌、大腿外侧有时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外观肿大,有胶冻样物附着,充血或质地较硬,色苍白,剪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后期萎缩,肝胀呈条文状,苍白色;肾脏常见苍白、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苍白、肿大、变粗;少数病例可见到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

3 诊断

琼脂扩散实验(AGP)可对该病作出实验室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改善饲养管理环境提高育雏舍温度3~5度(特别是冬春季);饮水中投入多维葡萄糖及0.1%盐水,这对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脱水有重要作用,如果有条件配置口服补液盐则更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

4.2 对鸡舍及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对发病鸡群施行0.2%过氧乙酸带鸡消毒,每天一次,同时对鸡舍周围以及被病死鸡污染的场所有用具,用2%烧碱水和10%石灰乳剂彻底消毒,以切断传染途径,阻止疫病蔓延。

4.3 对病鸡或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用IBD中等毒力疫苗倍量对全群鸡肌肉注射或饮水进行紧急接种,可起到减少死亡的效果;降低病鸡群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15%左右),提高一倍维生素的含量;如发现有继发性传染病,应及时针对性地采用药物治疗,以减少损失;在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鸡血清每只注射1.1毫升,其效果显著;在发病周期用高免蛋黄液进行全群注射,可迅速控制疫情;应用抗病毒1号,每千克体重1~2毫升进行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1~2天,也有明显效果。

5 讨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IBD免疫失败造成的,现将IBD免疫失败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浅析。

5.1 变异毒株(或称亚型)的存在试验证明我国总共可分为8个血清亚型。在抗原性发生变异的同时,变异株在致病性方面也表现出与经典IBDV毒株的不同。虽然变异株与现在常规使用的疫苗株都属于I型,但含标准I型的商品疫苗对这些变异株(I型的亚型)仅能提

供10%~70%的保护。有些变异病毒株具有高度的侵袭力,能在3天内使法氏囊迅速萎缩,有些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作用。

5.2 新的毒力很强的病毒株的存在正如马立克氏病一样,长期使用疫苗后,导致出现一些毒力很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株。荷兰、英国至今未发现有传染性囊病变疫株的存在,但其分离株的毒力是标准病毒株的两倍,这些超强毒株(VVIBDV)的存在,使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不但肉鸡发病,而且日龄较大的鸡也发病。

5.3 母源抗体参差不齐,造成免疫困难在养鸡的现实条件下,种鸡场有四种情况提供种蛋,所孵出的雏鸡因母源抗体的高低悬殊过大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即:①来源于两群以上的不同种鸡群提供的种蛋;②不同日龄的种鸡提供的种蛋;③用不同种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免疫过的种母鸡提供的种蛋;④种鸡幼龄时患过IBD。一个种鸡场有以上四种情况之一时,都可造成雏鸡的母源抗体参差不齐,一次接种弱毒疫苗后的应答反应不同。如果过早接种疫苗,可因母源抗体被中和一部分,这部分雏鸡可能成为IBD的敏感鸡,如果此时环境中有大量的较强的IBDV,这些敏感鸡就会在接种疫苗的2~5天内发病。如果对母源抗体不高的鸡群,接种疫苗过迟,此时又容易受养鸡现场污染的IBDV的感染而发病。

5.4 养鸡环境中IBDV的存在由于病毒耐酸、耐紫外线等,一般的消毒药不宜将其杀灭。一旦鸡场或某栏舍中的鸡患过此病,或通过多种途径中的一种(人员携带,饲料及运输用的麻袋、车辆、空气,饮水等)受到IBDV强毒污染,病毒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于养鸡环境中,这些病毒除了可以中和部分母源抗体外,也可以在雏鸡接种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前侵入机体,使之发病。

5.5 影响免疫因素的存在影响雏鸡IBD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新城疫I系疫苗和传染性喉气管疫苗的接种、天气变冷、迁栏、密度过大等均会激发IBD。接种IBD疫苗时,雏鸡受马立克氏病病毒和鸡贫血因子(CAA)的感染、霉变饲料毒素的存

在、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制剂(特别是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硒的缺乏)等,均能诱发免疫抑制作用。此外,饲料管理上的缺点和失误而造成的多种不良应激素的刺激等,都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5.6 疫苗的选择及质量目前IBD免疫接种的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依据其独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强毒型疫苗,该疫苗对法氏囊损害大,一般不用;二是弱毒型疫苗,该疫苗对法氏囊损害不明显,不引起免疫抑制,但易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对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不能诱导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免疫效果不佳;三是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损害,导致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较小,能突破中等水平的母源抗体,但不能克服高水平的母源抗体的干扰。灭活疫苗一般用于经过二次活疫苗免疫过的各种代次种母鸡,用于制造疫苗的各种种毒都有严格的传代限制,如果种毒连续传代,其免疫原性明显下降。目前,有的疫苗生产单位不使用标准的制苗种毒生产疫苗,而是通过复制疫苗作为制苗种毒并连续传代,如果用上述所谓的“种毒”制造疫苗,其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好,使用这种疫苗后,将造成免疫失败。

5.7 免疫程序的关系此病无统一的免疫程序,各鸡场必须根据当地流行病毒毒株的毒力和不同日龄雏鸡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在低或无源抗体时,宜用弱病毒株或1/2~1/3剂量的中等毒株的疫苗尽早接种,,1~3日龄时第一次,10~14日龄时第二次接种;在高母源抗体水平时,宜在18日龄时第一次、28~35日龄时第二次接种;如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则在1~3日龄时第一次、16~22日龄时二次接种。如用中等毒株,则于14~18日龄时作依次性免疫接种。

5.8 免疫操作失误对饮水免疫而言,下列6种因素均会影响免疫效果。第一,疫苗运输和管理失误;第二,用含氯或其他消毒药的水稀释疫苗;第三,在强阳光下进行饮水免疫;第四,用铁等金属器皿盛疫苗或水中含金属离子过高,致使对疫苗病毒有杀灭作用;第五,停水时间不够,一般要2~4小时;第六,饮水免疫时,饮水器数量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