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研究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是目前发展理念和治国战略研究的热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不仅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宏伟目标与行动指引,同时也提出了理论研究的方向与要求。
首先,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与机制,就是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宏大哲学理念、政治理想、治国战略具体落实到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当中,是急需取得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与实践,实践活动的展开,需要探索全社会参与、分享、协调的实践理论进行指导。虽然众多学者从哲学的高度和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意义与要求进行解读,并且贵州省、湖北省鄂西区域、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区域纷纷编制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但在宏观的哲学命题与零散的实践之间,还需要构建完整、科学、成体系的实践理论,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认真研究并回答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与分享机制、建立可持续循环发展机制、指导理念在产业中的转化机制与融合机制等几个核心问题。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分析这些理论成果,更多倾向于从哲学层面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与要求,即便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与路径的研究,也多是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性的理论。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研究的具体化、细致化,为提出可操作、可测度、可调控、可比较的具体方法与模型,提供了认识的基础、理论的基础。
第三,以旅游业作为切入口,以具体的旅游生态文明区建设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旅游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与机制,是一个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问题。旅游业本身即是一项美丽产业,与生态文明关系紧密,并且旅
游产业在促进社会参与、促进产业融合转化、统筹城乡发展等很多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其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落实。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旅游路径研究,不仅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而且有利于总结经验,并向其他产业领域进行推广,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和典型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第一,研究总体概况
生态文明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是继“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向上提出的一个创新性概念。国外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生态哲学、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以“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为关键词在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进行搜索,共获得7,219篇文章,剔除“China”后,有 4,806篇文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对此问题的关注则要追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从中国知网以“生态文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获得的期刊文献发表年份从1990年开始出现,到2000年达到50余篇,到2008年迅速增长到1800余篇,此后几年文献发表数量一直维持在1000余篇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约有400余项,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生态管理方面。此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江苏省、山东省等二十多个省级社会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教委科研基金项目也资助了一大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
第二,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生态文明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生态哲学、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等领域,在理论研究、定量测度、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以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98)的“田园城市”理论为起点,人们开始关注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随后《The Silent Spring》(1962)、《The Limits to Growth》、《ABlueprint for Survival》等著作,更为详细地论述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1975)以“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rebuild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为宗旨的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赢利性的城市生态组织;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通过“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对生态城市进行研究,多米尼斯基(T.Dominski)提出了三步走的模式,即减少物质
消费量(reduce)、重新利用(reuse)、循环回收(recycle)的生态城市演进模式。1979年美国学者本·阿格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提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来消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到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和Wackernagel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不仅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同时也为绿色发展、低碳等理论的提出奠定基础。其次,在定量研究方面,出现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Daly & Cobb,1989)、“真实发展指标”(GPI)(Cobb等,1995)、“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ostainalility)(Prescott-Allen,1995)模型等一系列定量研究成果,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水平。第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等)、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四个方面,特别是以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针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改革生态工业、建立生态村、实施生态税收和生态补偿制度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值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借鉴和学习。
第三,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哲学层面认识、理解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者多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生态文明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对美丽中国的研究则集中对美丽中国的内涵理解上,提出美丽中国,就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二是从实践层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法律、政策、教育等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江兴,2008)、行业监管机制、政绩考核机制(李外禾,2012),并通过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周慧等,2008;杜勇敏,2009),促进民众价值观、消费观的变化,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约型产业(阳丽波,2009),加强科技力量支撑,扶持技术创新(曾刚,2009)。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的研究,为建设美丽中国路径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进一步细化机制方案奠定基础。
三是从评价角度,提出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各项工作成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