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四中学周婷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本课的设计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就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下发导学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预习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三)新课学习

1.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完成自主预习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2.引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3.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预习自测的习题。

4.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探究精讲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并解决问题,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检测的相关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深化知识之目的。

6. 课堂小结与知识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构建知识体系。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完成了教学和学习目标。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节奏的把握不够合理,有前松后紧现象。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在以后得课堂上应该注意改进。

(后附导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课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三维目标:

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以史为鉴,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四、基本概念解读:斯大林模式

形成背景: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含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偏重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战后苏联的多次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五、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2、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法指导与预习要求】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自主预习案部分,并使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勾勒出重要知识点。

2.在自主学习中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识出来,以备在课堂上质疑,交流学习。

3. ★表示基础知识,★★表示重点,★★★表示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自主预习案

一、阅读教材,梳理知识(10分钟)

★(一)、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二)、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现状(必要性):1925年苏联依然是个落后的国,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封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