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 泻(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泄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泄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泄泻在《内经》中称为A.下利B.下痢C.泄D.泻E.滞下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2.治泄有九法出自何书A.《医宗必读》B.《景岳全书》C.《脾胃论》D.《医学必悟》E.《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A解析:《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滑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
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3.泄泻主要是由哪个脏器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B.肝C.脾D.肾E.心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的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情志失调D.体虚久病E.房劳过度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5.泄泻与痢疾的鉴别,哪项是错误的A.泄泻没有里急后重,痢疾有里急后重B.泄泻病情轻,痢疾病情重C.泄泻为水谷不化,痢疾为脂血伤败D.泄泻病在脾胃,痢疾病在大肠E.泄泻大便无赤白脓血,痢疾有赤白脓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属下列哪项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食滞胃肠D.脾胃虚弱E.肾阳虚衰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点,下列哪项无鉴别意义A.泻下稀薄或赤白黏胨B.泻下爽利与否C.里急后重之有无D.泻下次数之多少E.泻下有无脓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患者,男,34岁。
腹痛拒按,脘腹胀满,痛则欲泻,泻则痛减,嗳腐吞酸,厌食,苔厚腻,脉滑,最适宜方剂A.枳实导滞丸加减B.柴胡疏肝散加减C.越鞠丸加减D.保和丸加减E.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患者,女,38岁,泄泻腹痛,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阵作,烦热口渴,尿黄,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泄泻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泄泻试题及答案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稀糊状或水样,并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对泄泻有着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并提供了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为您展示一些关于中医内科学泄泻的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和了解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 泄泻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导致的湿热内蕴和脾胃失调。
A. 寒冷B. 湿热C. 风寒D. 湿热相搏答案:B. 湿热2. 下列哪种类型的泄泻有贪凉喜热、大便稀烂、呈黄色、腹痛腹胀、口渴喜饮、尿短赤的特点?A. 寒泄B. 湿泄C. 热泄D. 风泄答案:C. 热泄3. 中医内科学中将泄泻分为几个类型?A. 3个B. 4个C. 5个D. 6个答案:B. 4个4. 下列哪种类型的泄泻有大便先谈后急、腹痛腹胀、舌苔白或微黄的特点?A. 寒泄B. 湿泄C. 热泄D. 风泄答案:A. 寒泄5. 中医内科学治疗泄泻的常用方剂是()。
A. 葛根汤B. 保和丸C. 五苓散D. 健胃消食倩答案:C. 五苓散二、简答题1. 请简述湿泄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答:湿泄的病因主要是湿邪内蕴,导致脾胃失调。
患者常有贪凉喜热、大便稀烂、呈黄色、腹痛腹胀、口渴喜饮、尿短赤的症状。
治疗原则是祛湿利水、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等。
2. 请简述热泄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答:热泄的病因主要是湿热内蕴,导致脾胃失调。
患者常有大便稀烂、呈黄色、腹痛腹胀、口渴喜饮、舌苔黄燥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凉脾散等。
3. 请简述寒泄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答:寒泄的病因主要是寒冷侵袭,导致脾胃失调。
患者常有大便先谈后急、腹痛腹胀、舌苔白或微黄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温中汤等。
4. 请简述风泄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答:风泄的病因主要是风邪侵袭,导致脾胃失调。
患者常有大便呈黄色、不成形、恶心纳差、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祛风行气、健脾和胃。
中医内科学之泄泻
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腹胀纳 呆,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
3
寒湿泄泻:表现 为泄泻清稀,腹 痛肠鸣,脘闷食 少,舌苔白腻。
6
肾虚泄泻:表现 为泄泻日久,大 便溏薄,腰膝酸 软,头晕耳鸣,
舌淡苔白。
泄泻的病因
01
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食物中毒等,损伤脾胃功能
附子理中汤: 适用于脾肾 阳虚型泄泻
05
痛泻要方: 适用于肝脾 不和型泄泻
06
补中益气汤: 适用于气虚
型泄泻
07
玉屏风散: 适用于表虚
型泄泻
08
六君子汤: 适用于脾胃 虚弱型泄泻
09
保和丸:适 用于食积型
泄泻
10
乌梅丸:适 用于寒热错
杂型泄泻
泄泻的预防与
3 调护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 油腻、生冷食物
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 态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与家人、朋友 保持沟通和交流
1
2
3
4
泄泻的现代研
4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 化系统疾病,主要表 现为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等。
辨表里:表证表现为腹痛、泄泻、恶寒发热, 里证表现为腹痛、泄泻、口渴便秘。
辨气血:气虚表现为腹痛、泄泻、乏力气短, 血虚表现为腹痛、泄泻、面色苍白。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
1 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综合分析, 确定病因病机,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26泄泻
合 污 而 下
并 入 泄 大 泻 肠
病因病机
小结: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外因以湿为主, 内因以脾虚为关键。然脾虚则内湿由生,湿 盛则脾阳被遏,故两者之间以脾为主要矛盾。 脾虚与湿之间也往往互为影响。 ☻病变脏腑:病位在脾、胃、小肠、大肠, 并与肝肾有关。但重点在脾,大小肠的功能 都是在脾的主宰下进行的;内伤诸因,只有 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能致泻。故张景岳有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 ☻根据不同性状的粪便和泄泻程度,提出 骛泄、飧泄、濡泄、洞泄、注下等名称。 ☻全面阐述各种泄泻的病因病机,明确指 出风、寒、热、湿以及饮食、起居、情志等 因素均与泄泻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脏腑与 脾、胃、大小肠有关。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气在 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病案讨论一
张某,女, 47岁。反复腹泻2年,大便 日行4~5次,质烂,时夹不消化食物,甚至 如水样,夹少量粘液,伴有腹痛,为便前 阵痛,泻后痛减,精神欠振,紧张时腹泻 易作,时有腹胀,胃纳一般,夜寐欠安。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肠镜检查示: 慢性结肠炎。
病案讨论二 李某,男,62岁。大便溏薄3年,日行3、 4次,大便臭秽,无粘冻脓血,伴有腹部冷 痛,喜温,畏寒,乏力,口干口苦,时有 烦躁,胃纳不佳,夜寐尚安。舌淡,苔黄 腻 ,脉细滑数。肠镜检查示:“结肠粘膜 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和新生物”。
概述
☻在治法上,针对腑实热结,逼津下趋而 利清水之证,提出三承气汤“通因通用”泻 下止利之法;对于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中 焦升降失调而致下利者,选用诸泻心汤及乌 梅丸等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开拓了泄泻的 辨证治疗。 宋代: ☻许叔微《普及本事方》中对连年腹痛泄 泻,休作无时者,以冷痼积滞立论,选用大 黄、巴豆、附子等温下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
一、病因
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病后体虚 禀赋不足
二、病机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 湿盛。
病理机制为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 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并可涉及肝和肾。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间可兼夹转
化。
病因病机示意图
感受外邪 (湿寒暑热)
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
化食物为主,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 或半流质饮食。
【结语】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 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
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 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 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
三、证治分类
寒湿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食滞肠胃证 肝气乘脾证 脾胃虚弱证 肾阳虚衰证
寒湿泄泻证
症状:
主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腹痛肠鸣,脘闷食少。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
白,脉浮。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结语】
临床辨证首先辨其虚实缓急。急性者多为实证, 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久泻者以肝气乘 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多见,以虚证为主。
治疗上总以运脾祛湿为主,暴泻应以祛邪为主, 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侵袭宜清化,饮食积滞宜 消导,水湿内盛宜分利。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 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 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 肝扶脾,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久泻不宜 分利太过,补虚不可纯用甘温。
常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 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泄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泄泻)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泄泻的基本病机是A.脾虚湿盛B.脾虚虚弱C.湿邪困脾D.寒湿中阻正确答案:A解析:泄泻基本病机:脾虚湿盛,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外邪之中以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无力,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其他邪气需与湿气兼夹,方易成泻,此即《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知识模块:泄泻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的是A.淡渗、升提B.调气、和血C.甘缓、酸收D.清凉、疏利正确答案:B解析: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
知识模块:泄泻3.治疗泄泻初起不宜A.分利B.消导C.疏解D.固涩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泄泻4.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
证属A.寒食泄泻B.湿热泄泻C.伤食泄泻D.肝郁泄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泄泻5.脾胃虚弱引起的泄泻,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治疗宜用A.温脾汤B.实脾饮C.补中益气汤D.附子理中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泄泻6.泄泻在《内经》中称为A.下利B.下痢C.泄D.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泄泻7.痢疾与泄泻的鉴别点,下列何项无鉴别意义A.泻下稀薄或赤白黏胨B.泻下爽利与否C.里急后重之有无D.泻下次数之多少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泄泻8.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伤食泄泻D.湿热泄泻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泄泻9.患者腹痛泄泻,胸胁胀闷,每因恼怒而发,脉弦,最佳治疗方剂是A.丹栀逍遥散B.越鞠丸C.柴胡疏肝散D.痛泻要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泄泻10.治疗久泻,不宜过用A.分利B.健脾C.补肾D.升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泄泻11.王某,泄泻腹痛,泻下急迫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宜用A.保和丸B.白头翁汤C.葛根芩连汤D.枳实导滞丸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泄泻12.大便时溏时泄,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学对泄泻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
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中医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脾胃虚弱:由于脾胃功能减弱,造成食物无法消化吸收,引起泄泻;2.湿热内蕴:湿热内蕴身体内,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泄泻;3.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导致肠道气滞,引起泄泻;4.寒湿凝滞:因湿寒凝聚,肠壁失去张力而引起泄泻。
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清稀,色白,无力感,腰膝酸软等。
治疗时可以选用以温阳为主的方剂,如四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化湿、理气、温阳的中药也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脾虚湿滞型脾虚湿滞型泄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带有粘液或未消化的食物,口干口渴,胸胁胀满等。
治疗时要调理脾胃,以利气化湿,推荐方剂有二陈汤、保和丸等,也可以选用具有健脾止泻作用的中药,如山药、砂仁、半夏、薏苡仁等。
大肠湿热型大肠湿热型泄泻的主要表现为大便稠腥,部分患者还伴有腹痛、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可用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的方剂,如龙胆泻肝丸、茵陈蒺藜丸等,中药也可以选用银柴胡、泽泻等。
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型泄泻的主要表现为大便黏液带血,腹痛、胁肋胀痛等。
治疗时可用清肝泻火、清热燥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竹叶石膏汤等,中药也可以选用黄芩、黄连等。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泄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稠腥伴有疼痛,肛门和排便时加重。
治疗时要调理气血,以疏通气机,活血化瘀为主,推荐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四逆散等,中药可以选用当归、川芎等。
预防措施泄泻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中医内科学对于泄泻预防的建议:1.保持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避免过食生冷的食物,以免引起寒凝;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生活中的紧张,压力过大;4.定时规律的排便,避免憋便;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预防泄泻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泄泻(本科十三五教材)
便常规、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肠道内镜、腹部B超及CT有助于临床明确 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痢疾
泄泻与痢疾共同特点是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加,可伴有腹痛发作,完谷不 化。但泄泻发作时大便中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而痢疾是以腹痛、便下赤 白脓血、里急后重为特征。
2.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 险,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呈地区流行。起病时常突然腹痛,继则吐 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 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可伴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本方由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 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 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若寒重于 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
2.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 同时与肝、肾也有相关。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有“无湿不成泻”之 说。
泄泻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盛伤脾,或饮食伤脾,暴泻以实证为主。 虚证见于劳倦内伤、大病久病之后,或他脏及脾,如肝木克脾,或肾阳亏虚, 不能温煦脾脏,久泻以虚证为主。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痊愈。 一些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可由实转虚,转为久泻。
泄 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 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课件
避免刺激性食品
如辛辣、油腻、生冷食 品,减少对胃肠道的刺
激。
起居调摄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潮湿 和污浊的环境。
注意保暖
避免腹部受凉,特别是晚上睡 觉时要注意保暖。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 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疲劳。
精神调养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传导失职,下,急迫暴注,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虚证
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按,大便稀溏,粪色淡黄或灰白,气味不重。
治则治法
治则
调理脾胃,分清泌浊。
治法
实证宜化湿导滞,清热利湿;虚证宜健脾益气,温中健脾。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 件
目录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泄泻的中医治疗 • 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 泄泻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急性泄泻、慢性泄泻、五更泄泻 、伤食泄泻等。
病因与病机
通过病因学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泄泻的发病过程,为开发新 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思路。
临床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临床研究是探索泄泻诊断、治 疗和预后的关键环节。
临床研究通过对照试验、随机 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估不同治 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还关注疾病的预后和 转归,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泄泻【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
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
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
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情志失调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
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中医内科学泄泻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等。
病机
泄泻的病机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湿邪 是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症状。
体征
可出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等体征。
02
中医内科学泄泻
• 泄泻概述 •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 中医治疗泄泻的方法 • 泄泻的预防与保健 • 泄泻的案例分析
01
泄泻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 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分类
泄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根据 病因和病机不同,还可以进一步 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 泄泻、肝气乘脾泄泻等。
按摩疗法
按摩相关穴位,如足三里、天枢等, 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 治疗,如四神丸、健脾丸等,以健脾 止泻、调理脾胃功能。
05
泄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泄泻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慢性泄泻需注重整体调理,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收。
详细描述
患者长期反复出现腹泻症状,大便稀薄,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采 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加减,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逐渐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促进肠道吸 收,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饮食调理
01
02
03
04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 免油腻、辛辣食物。
中医内科学——泄泻
[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内经》称本病为“鹜溏”、“飧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举痛论》曰:“寒之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医学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
《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中医内科学--泄泻
感谢聆听!
注
治法:消食导滞。
意 点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
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
辨证论治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
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
注
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18
相关处方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杏仁、贝母、半夏、苏子。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附子、茯苓、白术、干姜、白芍。 五磨饮子: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人参、黄芪、白术、防风、黄芪、五味子、熟地、紫菀、桑 白皮。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等。
意 点
方药:四神丸。
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
止泻。可加附子、炮姜,或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
辨证论治
肝郁泄泻证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
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
注
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意 点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方中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
止泻。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少食生冷 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泻病人可暂 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 补充体液。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1)
[真题]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疗应首选A.藿香正气散B.黄芪汤C.参苓白术散D.枳实导滞丸E.附子理中丸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2题: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属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脾虚泄泻D.肾虚泄泻E.伤食泄泻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3题:治疗泄泻初起不宜A.清化B.疏解C.固涩D.消导E.分利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治疗脾胃虚弱泄泻,应首选A.补中益气汤B.枳术丸C.香砂六君子汤D.参苓白术散E.附子理中汤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5题: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A.肾阳虚衰B.感受外邪C.脾胃虚弱D.食滞肠胃E.脾虚湿盛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6题: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证属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伤食泄泻D.肝郁泄泻E.脾虚泄泻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7题:下列泄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A.泻下如水样便B.泻下粪便臭如败卵C.时溏时泄、水谷不化D.泻下粪色黄褐而臭E.泄泻清稀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8题:患者刘某,每因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泄泻。
且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淡红,脉弦。
治当A.解郁疏肝B.泄肝除湿C.疏肝和胃D.调和脾胃E.抑肝扶脾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9题: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应诊为何种证候A.肝郁泄泻B.肾虚泄泻C.寒湿泄泻D.暑湿泄泻E.脾虚泄泻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0题:王某,反复泄泻10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泄泻—中医内科学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久泄
3.肝郁泄泻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临床应用: 肝郁甚者,加柴胡、枳壳、香附; 脾虚甚者,加黄芪、党参、扁豆; 久泻不止者,加乌梅、诃子等
七、 转归预后
泄泻的转归、暴泻、久泻有别 (一)暴泻转归有三 1.治愈 2.暴泻无度,伤阴耗气,亡阴亡阳 3.失治、误治,由实转虚,变为久泻。
薄的病证。痢疾的特点以腹痛、里急后
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症。
2.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
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多凶
险。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轻重缓急
轻:饮食如常
重:不欲饮食,形体消瘦,
暴泻无度,或久泻滑脱 不禁。
急:病程短
缓:病程较长
六、辨证论治
2.辩寒热虚实 寒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热证:粪质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 利者。
二、证候特征
(一)以大便清稀为主要表现 (二)表现各异,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便次不 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大便稀薄,完
谷不化。
(三)伴随症状,可见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
利等
三、病因病机
外感湿邪 (寒、暑、热) 湿 滞 饮食不当 (不节不洁) 邪 阻 脾 胃 湿 邪 困 脾 寒湿 湿热 伤食
(四)久泻三个证型的治法、代表方药是什么?
“注下”、“后泄”、“下利”、“溏糜”皆为本
病的别名。
一、概 述
(二)源流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泄泻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泄泻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泄泻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泄泻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人
刘某,男,77岁,退休干部。主诉:大便澹烂反复9年余, 症状加重1周。病史:9年前因吃隔夜置于冰箱中之冷盘食 物后,出现大便澹烂,日解3~6次,无黏液血便,后经某 医院诊为“肠炎”而服“氟哌酸”“蕾香正气水”等治疗 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未能根治,稍因饮食油腻而常反复 出现上症。1周前因进食半截油条后又出现解稀烂便,日解 3次,为了要求中医药治疗而来就诊。现症见:大便澹薄, 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腹胀,乏力气短,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脉细弱。
(2)饮食所伤
误食馒腐不洁之物,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食滞不化,损伤 脾气,或恣食肥厚、甘、辛辣之品,致湿热内蕴,或恣啖生冷, 寒气伤中,均能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之邪,升降失调,清浊不 分,发生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若饮食失节,起居不 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盛。急性泄泻 (暴泻)多因湿盛而致脾虚,脾失健运,小肠分清泌 浊和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水谷清浊不分而泻;慢性 泄泻(久泻)多因脾虚运化无力,湿浊内生,清浊混 杂而下而成泄。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密切相关。
(3)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邪。
(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暴泻多属实,多由寒湿、 湿热阻滞胃肠,困遏脾气,或宿食停滞中焦所致。久 泻多属虚,多由脾胃虚弱(气虚、阳虚),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若因他脏病及于脾,如肝 气乘脾导致泄泻,一般属本虚标实之证。
2)肠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慢性泄泻可行结肠内窥镜、小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同 时可采取渗出物做镜检或培养,以及取活体组织检查以协助诊断,同时可排除胃肠 道肿瘤。
3)影像学检查:关于X线检查,慢性腹泻可考虑做结肠钥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锐餐检 查,以明确病变部位;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的诊 断。
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 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次症: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急性 暴泻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
(2)病史
1)病史特征:好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或急或缓,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久 泻者,常迁延不愈,时发时止。
2)诱发因素:饮食不当、外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均 可诱发本病。
(2)相关检查
1)粪便检查:观察患者新鲜粪便的量、质及颜色;显微镜下粪检包括观察血细胞数 及病原体;粪便培养可找出致病菌等。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 等肠道疾病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按本病辨证治 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泄泻者,可参考本病辨治。
【病因病机】
泄泻的外因为感受外邪,内因为饮食所伤、情 志失调能失调,肠道分清别浊、 传导功能失司。
问題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
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概述】
概念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体 虚久病等原因,导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临 床出现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 样为主症的病证。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肝气郁结,横逆乘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素体脾 虚湿盛,逢怒时进食,脾伤失运,均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 肠道功能失司,遂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 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
(4)体虚久病
久病失治,正气亏虚,脾胃虚弱(气虚或阳虚),运化失职,清浊 不分,水湿下趋,遂成泄泻。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 或年老肾亏等原因,引起肾阳亏虚,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脾土, 均可致肾脾阳虚,脾的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而泄泻。
历史沿革
《内经》就有泄泻的相关记载,《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鹫 澹”“殖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 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指出风、 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泄泻的病变部 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 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1.常见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常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外感湿 邪,易困脾土,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清浊、水湿混杂而下,而 为泄泻。寒邪和暑热之邪,也多夹湿邪为患。感受寒湿之邪,困 遏脾阳,发为寒湿泄泻;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而 成暑湿泄泻、湿热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之 说。
(5)病机转化:如急性泄泻多属实证,若失治、误治, 迁延日久,发为久泻之时,则证由实转虚。久泻多属 虚证,若复受湿、食所伤,亦可急性发作,表现为虚 中夹实病候。另外,泄泻日久,可由脾及肾,导致脾 肾阳虚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大便粪质澹稀,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 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以至十几次。
《难经五十七难》提出了五泄的病名,指出“泄 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 有小肠泄,有大痼泄”。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啰下利病脉证治》 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 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 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固涩),全 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在病因上强调湿邪致 泻的基本机制,肾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