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腐蚀原理2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应用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导致金属表面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金属表面被腐蚀掉,在金属内部生成电化学腐蚀产物,从而导致金属的退化和破坏。
2.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电化学腐蚀是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金属:作为电极参与电化学反应。
- 电解质溶液:提供导电性和溶解氧的介质。
- 环境:包括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会对腐蚀过程产生影响。
电化学腐蚀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反应: 1. 氧化反应(阳极反应):金属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将金属原子转化为正离子并释放电子。
2. 还原反应(阴极反应):导电的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为金属或者其他物质。
通过以上两种反应,金属表面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腐蚀和金属破坏。
3. 电化学腐蚀的应用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机制在工业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3.1 金属腐蚀研究电化学腐蚀的研究对于理解金属的腐蚀行为和机制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可以评估金属的腐蚀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于特定的应用,以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
3.2 防腐蚀技术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为防腐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合适的涂层、阻隔层或者中和剂等物质,可以降低金属的腐蚀速率,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
例如,在航空航天工业中,通过电镀技术给金属表面添加一层保护性的金属镀层,可以防止金属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的腐蚀。
3.3 腐蚀监测和控制电化学腐蚀的研究还为腐蚀监测和控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通过使用电化学腐蚀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金属的腐蚀速率和腐蚀产物的生成情况。
这对于设备的维护、预测设备的寿命和做出合理的维修计划非常重要。
3.4 腐蚀改良和治理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还可应用于腐蚀改良和治理。
通过了解腐蚀的原因和机制,可以研发出适用的腐蚀治理方法,以减少或避免金属材料的腐蚀。
1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2)
1.2.2 电极电位
二、参比电极
定义:为了满足测量电极电位的相对变化值, 定义:为了满足测量电极电位的相对变化值,而选择的 第二个电极系统,称为参比电极。 第二个电极系统,称为参比电极。 标准氢电极: 标准氢电极:将镀了铂黑的铂浸在氢的分压为一个大气 压的氢气气氛下,氢离子活度为1的溶液中构成的电极 压的氢气气氛下,氢离子活度为1 系统,称为标准氢电极。 系统,称为标准氢电极。
H 2 ⇔ 2 H + + 2e
O2 + 4e + 2 H 2 O ⇔ 4OH −
1.2.2 电极电位
六、电极电位的测量
测量实例 氢标电位:以标准氢电极为参考电极测出的电位值称为氢标 以标准氢电极为参考电极测出的电位值称为氢标
电位,记为 电位,记为E(vs SHE) 。
1.2.3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条件
1. 采用系统自由能变化值△G作判据 采用系统自由能变化值△ 作判据
△G < 0,腐蚀反应可能发生,且越负反应倾向越大; ,腐蚀反应可能发生,且越负反应倾向越大; △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G > 0,腐蚀不可能发生。 ,腐蚀不可能发生。
1.2.3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条件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
第一章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内容提要
电池过程
原电池 腐蚀原电池 腐蚀电池类型 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腐蚀速度
极化与超电压 极化曲线和极化图 腐蚀极化图的应用 金属腐蚀程度表示法
电极电位
双电层理论 电极电位
析氢腐蚀和耗氧腐蚀 金属钝性
钝化现象 钝化理论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 条件 钝化特性曲线分析 金属钝性的应用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是材料在电化学条件下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现象。
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和工业环境中的腐蚀方式,对于金属、合金、涂层和其他材料的腐蚀速率都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机理和控制方法,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电化学腐蚀是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或合金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基本原理可以由著名的离子传导电子理论解释。
金属表面存在着不规则的微观结构,并且在自然环境中常常出现多种金属离子溶解在水中形成电解质溶液。
当这种电解质溶液与金属或合金接触时,电子从金属表面迁移到电解质中的离子,称为氧化反应;同时,电解质中的离子也可还原成金属,称为还原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了电子和离子在金属和电解质之间的传输,从而形成了电流。
二、电化学腐蚀的机理电化学腐蚀的机理包括两个基本过程:阳极溶解(anodic dissolution)和阴极还原(cathodic reduction)。
阳极溶解是指金属或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氧化成阳离子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的过程,而阴极还原则是指电解质溶液中的还原剂接受电子,从而还原成金属。
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阳极和阴极通常不在同一位置,形成了电化学腐蚀电池。
阳极是电极的溶解或腐蚀的区域,而阴极则是电极的保护或减缓腐蚀的区域。
阳极和阴极之间通过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形成电流。
这种电流导致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导致金属或合金的溶解。
同时,阴极上的还原反应消耗了电流,起到减缓或保护金属的作用。
三、电化学腐蚀的控制方法为了控制电化学腐蚀并降低材料的腐蚀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1. 阴极保护:通过给金属施加外加电流或安装保护层,使其成为阴极,从而减缓金属的腐蚀速率。
常见的阴极保护方法包括阳极保护、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法。
2. 隔离:将金属或合金与容易引起腐蚀的电解质隔离开来,避免其接触,减少腐蚀的发生。
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2)
此时,两电极的稳定电位差0.05+0.83=0.88V,
铜-锌腐蚀原电池示意图
电池刚接通时,毫安表指示的起始瞬间电流 值
电流变化
瞬间电流很快下降,经过一段时间 后,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电流值, I2=0.15mA ???
腐蚀极化图
+E EeC
β
假定任何电流下,阴极阳极的极 化率为常数,称为Evans图(U. R. Evans)。 S所对应的电位Emix,称为混合电 位。由于Emix电位下的金属处于 腐蚀状态,故混合电位就是金属 的自腐蚀电位Ecorr,对应的电流 称为腐蚀电流,用Icorr表示。 I 腐蚀电位是一种不可逆非平 衡电位,需由实验测得,腐蚀 电流表示金属腐蚀的速率,对 于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都适用。
CA
PA E A E A 100% 100% 100% e e PC PA PR EC E A ER EC E A
PR ER ER 100% 100% 100% e e PC PA PR EC E A ER EC E A
S2O62 +2e 2SO42
3.溶液中中性分子的还原反应 吸氧反应 氯的还原反应
如:
O2 +H2O+4e 4OH Cl2 2e 2Cl
4.不溶性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如:
Fe(OH)3 +e Fe(OH)2 OH
电路接通
腐蚀电池接通前后电位变化
过电位
电极电位的偏离值称为极化值。 通常引入一新术语--过电位或超电位(取正值)来表征电 极极化的程度。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2.2.3 腐蚀电池的类型
1. 宏观腐蚀电池 (2)浓差电池 同一种金属浸入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若局部的浓度不同,即可形成腐蚀 电池。如船舷及海洋工程结构的水线区域,在水线上面钢铁表面的水膜中 含氧量较高;在水线下面氧的溶解量较少,加上扩散慢,钢铁表面处含氧 量较水线上要低得多。含氧量高的区域,由于氧的还原作用而成为阴极, 溶氧量低的区域成为阳极而遭到腐蚀。由于溶液电阻的影响,通常严重腐 蚀的部位离开水线不远,故称水线腐蚀。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1 腐蚀的基本概念
2.1.2 金属腐蚀的分类
2. 按腐蚀的形式分类:
2)局部腐蚀(localized corrosion) (2)有应力条件下的腐蚀形态:
b. 腐蚀疲劳(corrosion fatigue):金属在交变循环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 发生的破坏。 特点:最易发生在能产生孔蚀的环境中,蚀孔引起应力集中;对环境没有选择性, 氧含量、温度、pH值、溶液成分均可影响腐蚀疲劳 实例:海水中高铬钢的疲劳强度只有正常性能的30%--40%。 c. 氢损伤(hydrogen damage):由于氢的存在或氢与材料相互作用,导致材 料易于开裂或脆断,并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 氢损伤的三种形式:氢鼓泡、氢脆、氢蚀。
第二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2 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与环境介质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过程称 为电化学腐蚀。主要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天然水、海
水、土壤、熔盐及潮湿的大气中引起的腐蚀。它的特点
是在腐蚀过程中,金属上有腐蚀电流产生,而且腐蚀反应 的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是分区进行的。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基本上是原电池作用的结果。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金属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而遭受损害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金属的电化学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质,其内部存在自由电子,可以形成电流。
不同金属的电化学性质有所差异,会影响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2. 电化学反应:金属腐蚀主要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进行的。
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表面会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这些反应中,金属作为阴极或阳极参与电子传递过程,从而导致金属的腐蚀。
3. 电化学腐蚀过程:在电解质溶液中,当金属表面存在局部缺陷(如划痕、裂缝等)时,就会形成阳极和阴极的区域差异。
阳极区域发生氧化反应,金属通过失去电子被溶解成阳离子进入溶液中;而阴极区域则发生还原反应,一些物质被还原成金属。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的一部分被腐蚀,组成金属的原子被离子替代,最终导致金属的损坏。
4.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金属电化学腐蚀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溶液中的电导率、氧含量、温度等。
此外,金属的合金成分、微观结构和表面处理等也会对腐蚀速率产生影响。
5. 防腐措施:为了减缓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防腐措施,例如使用防腐涂层、合金化、电镀、阳极保护等方法,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二)
2.8.1 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步骤 在酸性溶液中,析氢过程步骤: (1)水合氢离子向阴极表面扩散并脱水: H3O+ → H+ + H2O (2)H+与电极表面的电子结合放电,形成吸附氢原子: H+ + e→Hads (3)吸附态氢原子通过复合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ads → H2 或发生电化学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 + e → H2 (4)H2分子形成氢气泡,从电极表面析出。 各过程连续进行,最慢的过程控制整个反应过程。 通常(2)过程为控制过程。
电流通过腐蚀电池时,阳极的电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升 高)的现象,称为阳极极化。 电流流过腐蚀电池时,阴极的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降 低)的现象,称为阴极极化。 (1)电化学极化或活化极化 在金属阳极溶解过程中,由于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的速度 大于金属离子放电离开晶格进入溶液的速度,因此阳极的正 电荷将随着时间发生积累,使电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发生 电化学阳极极化。 由于电子进入阴极的速度大于阴极电化学反应放电的速度, 因此电子在阴极发生积累,结果使阴极的电极电位降低,发 生电化学阴极极化。
(1)构成腐蚀电池,即阴、阳极区之间存在电位差;
(2)存在着维持阴极过程进行的物质,即阴极去极化剂。
2.6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2.6.1 阳极过程
(1)金属原子离开晶格转变为表面吸附原子:
M晶格 → M吸附 (2)表面吸附原子越过双电层进行放电转变为水化阳离子: M吸附+mH2O → Mn+•mH2O + ne (3)水化金属离子Mn+•mH2O从双电层溶液侧向溶液深处迁移。
2.8.2 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与特征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二)讲解
O2 + e →
O
2
O
2
+ H+ → HO2
HO2
HO
2
+
e
→
HO
2
+ H+ → H2O2
H2O2 + H+ + e → H2O + HO
HO + H+ + e → H2O
2.9.2 扩散控制——浓差极化
J
D(
dC dx
)x0
id nFJ
id=nFD(
dC dx
)
x0
nFD
化腐蚀,或称析氢腐蚀。
析氢腐蚀反应类型: 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物来源于水合氢离子(H3O+),它在阴极 上放电,析出氢气:H3O+ + 2e → H2 + 2H2O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则是水分子直接接受电子析出氢气: 2H2O + 2e → H2 + 2OH-
2.8.1 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步骤
在酸性溶液中,析氢过程步骤: (1)水合氢离子向阴极表面扩散并脱水: H3O+ → H+ + H2O (2)H+与电极表面的电子结合放电,形成吸附氢原子: H+ + e→Hads (3)吸附态氢原子通过复合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ads → H2 或发生电化学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 + e → H2 (4)H2分子形成氢气泡,从电极表面析出。 各过程连续进行,最慢的过程控制整个反应过程。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耗氧腐蚀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氧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第二章-1
1
当载荷逐渐增大,σ达到某一临界值σc,构件中裂缝将发生急速的 失稳扩展而脆断。此时与σc相对应的K1c称为材料的“断裂韧性”,
它与试件的形状和尺寸无关,是表示材料固有韧性的特性值,反映
有裂纹材抖对破裂的实际抗力,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在腐蚀环境中具有裂缝的试件的应力场强度因子K1同样存在一个临 界值K1SCC,称为应力腐蚀破裂临界强度因子,K1SCC低于K1c。
2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
2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3) 采用合理的热处理方法消除残余应力,或 改善合金的组织结构以降低对SCC的敏感性
采用退火处理消除内应力:钢铁在500 ~ 600 oC处理0.5
~ 1 h,然后缓慢冷却;奥氏体不锈钢可以加热到900 oC
左右再缓冷。但高温处理有可能引起金属表面氧化,形
无应力存在下的局部腐蚀速度(如孔蚀等),
—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
2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 应力腐蚀破裂裂纹形貌:应力腐蚀裂纹形态有 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三种。混合型是以一 种形态为主,支缝中出现另一种形态。
—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
2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不同的金属一环境体系,将出现不同的裂纹形态, SCC裂纹起源于表面,裂纹的长宽不成比例,可相 差几个数量级,裂纹扩展方向多垂直于主拉伸应力 方向,裂纹一般呈树状。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破裂方式:碳钢、高强钢、 铝合金、铜合合多半是沿晶间断裂,奥氏体不锈钢、 镁合金大多是穿晶型,钛合金为为混合型。 裂纹断口的形貌,宏观上属于脆性断裂,即使塑 性很高的材料也是如此。 但从微观上观察,在断裂面有塑性流变痕迹。断 面有裂纹分叉现象,断面形貌呈海滩条纹、羽毛状、 撕裂岭、扇子形和冰糖块等征状。
简述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简述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电化学腐蚀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当金属与电解质接触时,由于电化学反应而导致金属表面的损失。
其原理是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正离子和电子,其中正离子溶解在电解质中,而电子则在金属表面留下,最终导致金属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主要过程:阳极溶解和阴极反应。
首先是阳极溶解过程。
当金属与电解质接触时,金属表面的原子或离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这些正离子会进入电解质溶液中,并与溶液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溶解物。
这个过程被称为阳极溶解,也是金属腐蚀的主要过程。
阳极溶解的速率取决于金属的活性和电解质的性质,如溶液的酸度、温度和氧气浓度等。
其次是阴极反应过程。
当金属腐蚀时,电解质中的电子会在金属表面聚集,形成阴极区域。
在阴极区域,电子与电解质中的正离子结合形成原子或分子,并还原成金属。
这个过程被称为阴极反应,它减缓了金属的腐蚀速率。
阴极反应的速率取决于电解质中的正离子浓度和金属表面的电位。
除了阳极溶解和阴极反应,电化学腐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是电解质的浓度。
当电解质浓度较高时,阳极溶解和阴极反应的速率都会增加,导致金属腐蚀加剧。
相反,当电解质浓度较低时,金属腐蚀减缓。
第二个因素是温度。
温度的升高会加速阳极溶解和阴极反应的速率,从而增加金属的腐蚀速度。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提高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使电子和离子的迁移更加迅速。
第三个因素是氧气浓度。
氧气是金属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水中。
氧气的存在会加速阴极反应,从而增加金属的腐蚀速率。
因此,在含氧溶液中,金属的腐蚀速度通常比不含氧溶液中要快。
除了上述因素,金属的活性也是影响电化学腐蚀的重要因素。
活性金属的电极电位较低,更容易发生阳极溶解。
而惰性金属的电极电位较高,不容易发生阳极溶解。
因此,活性金属更容易腐蚀。
总结来说,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金属表面损失的过程。
它受到阳极溶解、阴极反应以及电解质浓度、温度、氧气浓度和金属活性等因素的影响。
电化学腐蚀原理-动力学
如果反应物由液相向电极表面或产物自电极表面向液相深处运动的液
相传质步骤最慢,由此导致的极化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第 二 章 电 化 学 腐 蚀 原 理
过电位类型
(1)活化极化过电位
移;如果是固体或气体,则有新相生成。
速度控制步骤 在稳态条件下,各步骤中阻力最大的步骤决定了整个电极反
应的速度,称为速度控制步骤,简称控制步骤,记为RCS或者RDS。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第 二 章 电 化 学 腐 蚀 原 理
根据控制步骤的不同,极化分为两类: 电化学极化 ( 活化极化 ) 浓度极化 ( 浓差极化 ) (* 电阻极化)
a k-a k
阳 极 极 化 k-a 阴 极 极 化
k
通路前 通路后
t
*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的极化程度和 方向都不相同。
k - 阴极开路电位,伏
a - 阳极开路电位,伏
*混合电位(腐蚀电位)(思考题?)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第 二 章 电 化 学 腐 蚀 原 理 过电位
为了表示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程度,把某一极化电流密度下,极
第 二 章 电 化 学 腐 蚀 原 理
阳极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首先进入阳极表面附近的液层中,使 之与溶液深处产生浓度差。由于阳极表面金属离子扩散速度制约,阳 极附近金属离子浓度逐渐升高,相当于电极插入高浓度金属离子的溶 液中,导致电势变正,产生阳极极化。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第 二 章 电 化 学 腐 蚀 原 理
阳极电阻极化
当金属表面有氧化膜,或在腐蚀过程中形成膜时,膜 的电阻率远高于基体金属,则阳极电流通过此膜时,使电 势显著变正,由此引起极化。 *通常只在阳极极化中发生
腐蚀电化学原理方法及应用
腐蚀电化学原理方法及应用腐蚀电化学是一种研究金属腐蚀行为和机制的电化学方法。
它通过测量金属表面电位和电流来揭示金属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并进一步探究腐蚀介质对金属的侵蚀性能。
以下是腐蚀电化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原理:腐蚀电化学主要基于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例如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的电离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通过测量金属表面的电位和电流来获得,进而推断金属的腐蚀程度和腐蚀机制。
方法:腐蚀电化学研究通常使用电化学实验方法,如极化曲线测量和交流阻抗谱分析。
1. 极化曲线测量:通过改变金属电位并测量相应的电流,绘制出极化曲线。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金属的极化曲线图,从而确定腐蚀电流密度、腐蚀速率等参数。
2. 交流阻抗谱分析:通过在金属表面施加交变电压并测量相应的电流响应,得到交流阻抗谱。
通过分析谱图的特征参数,可以获得金属与腐蚀介质界面的电化学信息,如电荷传递阻抗、双电层电容等。
应用:腐蚀电化学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分析、腐蚀机制研究和腐蚀保护措施评估。
1. 腐蚀行为分析:通过测量腐蚀电位和电流,可以获得金属腐蚀速率、腐蚀动力学参数等,从而评估金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蚀性能。
2. 腐蚀机制研究:通过分析腐蚀电位和电流的变化规律,可以揭示腐蚀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如金属的阳极溶解、阳极和阴极反应等。
3. 腐蚀保护评估:腐蚀电化学方法可以评估腐蚀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如涂层、阳极保护和缓蚀剂等,从而指导腐蚀保护措施的设计和改进。
总之,腐蚀电化学方法通过测量金属表面的电位和电流,揭示了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和机制,进而应用于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分析、腐蚀机制研究和腐蚀保护评估等方面。
铁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方程式
铁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方程式铁的化学腐蚀是指铁在与氧气和水反应时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导致铁表面形成氧化铁层的过程。
电化学腐蚀是指铁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流的作用而发生的腐蚀现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铁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方程式,并解释其原理。
一、铁的化学腐蚀方程式铁的化学腐蚀是指铁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
铁的化学腐蚀方程式可以用如下的化学方程式表示:4Fe + 3O2 + 6H2O → 4Fe(OH)3上述方程式表示了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Fe(OH)3)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红棕色的氧化铁层,即铁锈。
铁锈的生成是由于铁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铁被氧化为Fe3+离子,而氧气被还原为水。
铁锈的形成会导致铁的表面腐蚀,使其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
二、铁的电化学腐蚀方程式铁的电化学腐蚀是指铁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流的作用而发生的腐蚀现象。
电化学腐蚀的方程式可以用如下的化学方程式表示:Fe → Fe2+ + 2e-2H2O + 2e- → H2 + 2OH-Fe + 2H2O → Fe(OH)2 + H2Fe(OH)2 + 1/2O2 + H2O → Fe(OH)3上述方程式表示了铁在电解质溶液中电化学腐蚀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铁表面的金属离子(Fe2+)会溶解在电解质溶液中,同时水会发生电解产生氢气(H2)和氢氧根离子(OH-)。
溶解的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再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Fe(OH)2),随后氢氧化铁会进一步氧化生成氢氧化铁(Fe(OH)3),即铁锈。
三、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解释1. 化学腐蚀的原理:铁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
铁表面的金属离子被氧化为Fe3+,而氧气被还原为水。
这个过程需要有水的存在,因为水是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
铁锈的生成会导致铁的表面腐蚀,破坏铁的金属结构。
2.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铁在电解质溶液中电化学腐蚀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而发生的。
电化学腐蚀原理2
电化学腐蚀原理2电化学腐蚀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腐蚀形式,因为它与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分子在经过一定的反应后,可能会通过传导电子的方式,继续与其他物质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电解反应。
本文旨在介绍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以及涉及到钢结构中电化学腐蚀形成的主要因素。
1.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电化学腐蚀是一种涉及到金属电子数量的化学反应。
在金属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电子从金属中移动到了周围的化学物质中。
这个过程称为电化学反应,也就是电子从金属向化学反应物移动的过程。
这种电化学反应的原理是电荷的转移。
最常见的电化学腐蚀反应就是金属的氧化。
当金属与氧气反应时,不仅会形成氧化物,还会消耗电子。
金属中失去电子的区域就成为了阳极,而周围的化学物质中获得电子的区域就成为了阴极。
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金属的阳极就会持续的减少,而阴极的颜色则会变得越来越深。
这是因为在不断的电化学反应中,阴极获得的金属离子增多,从而形成了更多的碱性地区。
由于反应的趋势,金属的腐蚀越来越明显。
除了氧化反应,还有其他的化学反应也能导致金属电化学腐蚀。
在一些碳酸盐岩石和其他含钙矿物的地区,与酸性化学物质接触的金属会发生电化学反应。
这个反应涉及到金属离子的移动,从而导致金属表面的氧化。
金属表面的氧化和钝化都可能防止电化学腐蚀进一步发展。
2. 钢结构中电化学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钢结构中电化学腐蚀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环境因素都可对电化学腐蚀的进程产生影响。
这个过程包括下面这些原因:2.1. 金属的性质首先,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电化学腐蚀的发展。
在金属的氧化过程中,牵涉到的阴阳极反应的特性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
像锌、铝、铜等金属对水和酸性环境的响应不同。
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直接影响了腐蚀和防腐技术的选取。
2.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锈蚀发展和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左右
电化学腐蚀是一种持续、渐进的衰减,通常指金属结构中阴极反应所造成的结构中金
属衰减,也称为阴极保护。
这种过程往往是在电解液中,由电压驱动得到的化学反应,电
流的强度和测定的时间会影响腐蚀的结果,但这种影响是有延迟的,对外界有较大的受累。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是电流的作用,当通过金属时,电流会把金属上面的电荷迁移到电
解质中,金属表面上缺乏电荷,使金属产生一定的腐蚀。
结构中有两个端点,一个是阳极,另一个是阴极,由阳极电子通过外部路径流向阴极,金属阴极发生电化学反应。
阴极反应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造成,也就是电子通过外界路径流向阴极,它在金属表
面上的氧化物层会分解,金属的原子半价会溶入溶液中。
此时,溶液中氧化剂会把氧原子
从其氧化物中取出,引起结构中金属的腐蚀,而释放出的氧流回和消耗掉溶液中的还原剂。
电化学腐蚀受到环境温度、pH 值、浓度大小、外观面积大小等影响,在受限温度范
围内,腐蚀速率越高,腐蚀从最高到最低的温度范围也不同;盐溶液中的 pH 值变化会影
响游离电子的数量,氧化剂的浓度有越高腐蚀速率就越大的趋势;而外观面积大小也会影
响电流的密度,表面多凹凸越多,电流密度越大,腐蚀越剧烈。
这样,当原子以及液体中的氧在电极上,并被可用电力所驱动后,氧原子就会被激活,它们会把金属上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变化,以致于金属结构衰竭。
因此,如果金属表面把电
压和电流集中在一起,则会加速其腐蚀,导致衰竭。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一、电化学反应在金属表面,以铁为例,当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金属表面释放出金属离子,并且失去电子。
这个过程被称为金属的氧化反应。
Fe(s) → Fe2+(aq) + 2e-在溶液中,释放的金属离子与电解质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
Fe2+(aq) + 2Cl-(aq) → FeCl2(aq)同时,在金属表面接触到氧气时,金属表面上的氧气被还原为水,并且接受电子。
这个过程被称为金属的还原反应。
O2(g) + 4H+(aq) + 4e- → 2H2O(l)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水会与金属离子进行进一步的反应,生成含有铁离子的氢氧化铁沉淀。
Fe2+(aq) + 2OH-(aq) → Fe(OH)2(s)在这个过程中,氢氧化铁沉淀会继续吸引其他金属离子以及氢氧根离子,形成更稳定的化合物,如铁氧体等。
这些化合物的生成会导致金属表面出现腐蚀的现象。
二、电池反应电池反应是电化学腐蚀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当金属表面存在着金属溶液和金属内部时,就会形成一个电池。
在金属表面,电荷丧失的铁离子会向金属内部的电极进行迁移,并丧失掉电荷,而导致金属表面带有剩余的负电荷。
这个过程被称为阳极反应。
Fe(s) → Fe2+(aq) + 2e-而在金属内部,金属离子则会接受电子,并向金属表面的电极进行迁移。
这个过程被称为阴极反应。
Fe2+(aq) + 2e- → Fe(s)由于这种电子的迁移,金属表面形成电势的差异,从而引起了电流的流动。
这个电流的流动就会导致金属离子在金属表面上产生丧失电荷的反应。
总结来说,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主要包括电化学反应和电池反应两个方面。
电化学反应是指金属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而电池反应是指电荷的迁移过程。
通过这两个过程,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导致金属表面发生腐蚀的现象。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的深入研究对于腐蚀的防治和金属材料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 iO 2 + i H 2
F:氢去极化开始 氧去极化的一般规律: 氧去极化的一般规律: 氧去极化腐蚀的影响规律: 氧去极化腐蚀的影响规律:
溶解氧,流速,盐的浓度,温度
氧的极化曲线
极限电流 密度是浓 差控制腐 蚀的最大 速度
i = iO 2 + i H 2
氧的极化曲线
各金属的实验曲线图
氧去极化腐蚀的影响因素
金属的钝化 钝化的特性曲线 Eb , ib (EF) EOP-EP ,iP Ebr, E(保)
Fe+H2O—Fe3O4+H++e
Ebr E(保)
三种情况: E< E(保) E(保) <E< Ebr
Fe+H2O—Fe2O3+H++e
Ebr<E Fe— Fe—Fe+ +2e
硫酸亚铁溶解, 硫酸亚铁溶解,沉积交替
1、溶解氧的浓度 、
E = 1.229 − 0.059 pH + 0.0148 PO 2
η=0.059/n(log (1-i/id)) id=nFDC/x
扩散层
如:添加氧化剂等, 致使金属进入钝化。
托马晓夫解释
2、溶液流速 、
层流转为湍流
空泡腐蚀
id=nFDC/x
3、盐浓度的影响 、
4、温度的影响 、
常用 10%FeCl3(+0.05NHCl)溶液 10%FeCl3(+0.05NHCl) 1、电化学方法 尺寸:25~50×2~5mm 25~50 2~5mm 平行试样 : ≥3个 2、化学浸泡方法 边缘面积/表面积 :<0.3 测定孔蚀密度,深度 表面 测定孔蚀密度, 粗糙度: R<8 3、 现场试验 溶液体积/试样面积≥ 20ml/cm2 10%HNO3清除产物。 1 铝合金: 20倍下数孔蚀数。 D = Kt 3 各参数分析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比较
析氢腐蚀 介质 传输方式 反应条件 控制因素 极化曲线 反应产物 H+ 对流,迁移,扩散 Ea≤EH 活化极化 吸氧腐蚀 O2 对流,扩散 Ea≤EO 浓差极化
η = a +blogi
H
2.3RT i ηO2 = log(1 − ) id α nF
OH- 等
H2 等
金属的钝化
氢去极化的特征
浓度极化小 与溶液pH值关系大 与材料表面本质与状态有关 与阴极面积有关 与温度有关
各金属氢电极的极化曲线
去极化腐蚀
金属在酸中腐蚀的阳极过程 通式: M——M n+ + ne ——M n >1
一般并不是n 一般并不是n个电子同时放电,而是金属原子首先失去一 个电子成为1价络合离子,然后逐步氧化,成为最终稳定的n 个电子成为1价络合离子,然后逐步氧化,成为最终稳定的n 价离子。大致包括: (1)金属原子离开晶格成为吸附在表面上的吸附原子 (2)溶液组分在金属表面上吸附 (3)水化金属离子的形成 (4)水化金属离子离开表面附近向溶液中扩散
Ea < E H < EO
氧还原反应过程的机理
氧电极过程是四电子反应, 氧电极过程是四电子反应,由于反应过程有不稳定 的中间产物出现,故很复杂;反应过程机理有两类: 的中间产物出现,故很复杂;反应过程机理有两类: 酸中: 碱中: O2+4H++4e——2H2O +4e——2H O2+2H2O+4e——4OHO+4e——4OH
应力腐蚀介质
应力腐蚀过程
第一阶段 孕育期 因腐蚀的局部化和拉应力作用的结果使裂 纹生核;(化学因素为主) 第二阶段 腐蚀裂纹发展期 当裂纹生核后,在腐蚀介质和 金属中拉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裂纹扩展; 第三阶段 破断期 由于拉应力的局部集中,裂纹急剧生长 导致零件的破坏。(机械因素)
8090SCC断面观察 8090SCC断面观察
氧去极化腐蚀
1、氧去极化腐蚀定义
去极化腐蚀
氧在阴极上吸收电子起到消减阴极极化作用
O2 + 4H
+
+ 4 e → 2 H 2O
(+1.229 V) (+0.815 V)
O2 + 2 H 2O + 4 e → 4O H −
2、氧去极化腐蚀条件 氧去极化腐蚀条件
Ea < EO
E = 1.229 − 0.059 pH + 0.0148 PO 2
结构多变;类似凝胶,具有强的吸附性。钝化膜的种类很多, 常见有氧化膜,还有磷酸盐膜、硫酸盐膜、硫化物膜、氯化 物膜、氟化物膜等。钝化膜的组成以及性质与溶液的pH值、 阴离子性质、浓度和电极电位有关。
金属的钝化 金属钝化因素 化学因素引起的钝化:一般是强氧化剂引起的,如硝酸、硝酸 化学因素引起的钝化:一般是强氧化剂引起的,如硝酸、硝酸 银、氨酸、氨酸钾、碘酸、重铬酸钾、高锰酸钾以及氧等,它 们也称为钝化剂。但有时非氧化性酸,也能使金属钝化,如钼 (Mo)可在盐酸(HCl)中钝化。 Mo)可在盐酸(HCl)中钝化。 电化学因素引起钝化:电位正移,耐蚀性提高。 电化学因素引起钝化:电位正移,耐蚀性提高。 在高的氧化电位,溶液中的阴离子容易失去电子,即阴离 子容易氧化;在双电层的作用下,或者把阳极上的金属拉下来, 子容易氧化;在双电层的作用下,或者把阳极上的金属拉下来, 或者O 或者O2一被挤人晶格中,形成氧化物。
金属局部腐蚀
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SCC):金属和合金在腐蚀介质和拉应力同时 应力腐蚀(SCC):金属和合金在腐蚀介质和拉应力同时 作用下引起的金属破裂。 作用下引起的金属破裂。 应力腐蚀条件: 应力腐蚀条件: (l)存在一定的拉应力; 存在一定的拉应力; (2)金属本身对应力腐蚀具有敏感性 ; 金属本身对应力腐蚀具有敏感性 (3)存在能引起该金属发生应力腐蚀的介质。 存在能引起该金属发生应力腐蚀的介质。 (应力腐蚀破裂发生在一定的电位范围内)
晶间腐蚀的控制
(1)重新固溶处理 例如把焊接件加热至1050~1100℃ 例如把焊接件加热至1050~1100℃ (2)稳定化处理 如:冶炼钢材时加入一定量的钛和铌两种 (3)采用超低碳不锈钢 (4)采用双相钢 在奥氏体钢中含10~20%铁素体的钢 在奥氏体钢中含10~20%铁素体的钢
晶间腐蚀方法: 晶间腐蚀方法: 主要针对不锈钢材料 溶液浸泡法 硫酸—硫酸铜溶液 硫酸 硫酸铜溶液 硝酸—氟化物 硝酸 氟化物 电解浸蚀法 10%草酸 草酸 60%硫酸 硫酸+0.5%六次甲基四胺 (常温) 常温) 硫酸 六次甲基四胺 铝合金常采用:氯化物溶液; 铝合金常采用:氯化物溶液; 铜合金常用: 或硫酸—硫酸铁溶液 铜合金常用:硝酸盐 ,或硫酸 硫酸铁溶液 评定方法:失重法,弯曲法,金相法( 评定方法:失重法,弯曲法,金相法(150~500倍); 倍 电化学方法( 电化学方法(EPR)——分析再活化电量 ) 分析再活化电量 度或沸腾) ( 70度或沸腾) 度或沸腾
M
※
V
1
V
2
ηO = E − EO = a + b lo g i
2 2
※
V1
V
2
ηO
※
2
2.3 R T i = log(1 − ) id α nF
V1 ≈ V 2
η = ηO 1 + ηO
2 2
2
极限电流 曲线特征: 曲线特征: 密度是浓 差控制腐 蚀的最大 速度 P:
浓度极化开始 电极表面氧浓度等于氧在 溶液中溶解度一半 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一半
在碱性溶液里: 在碱性溶液里: (1) O2+e———O-2 )
形成半价氧离子
(2) O-2+ H2O +e——HO-2 +OH- 形成二氧化一氢离子 ) (3) HO-2 + H2O +2e——3OH) 或: HO-2 ——(1/2)O2+OH形成氢氧离子
氧去极化过程:
1、输送氧到阴极 ( V 1 ) 2、在阴极上发生去极化反应( V2 ) 氧分子在对流、扩散的作用下运动; (1)在溶液中 (2)在电极附近 ,通过滞流层是控制因素。 ,通过滞流层是控制因素 滞流层是控制因素。 (3)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金属局部腐蚀
§6 常见局部腐蚀
小孔腐蚀 晶间腐蚀 应力腐蚀 电偶腐蚀 缝隙腐蚀 腐蚀疲劳
金属局部腐蚀
小孔腐蚀
在局部处出现腐蚀小孔并向深处发展,称为小孔腐蚀, 或简称为孔蚀或点蚀。孔蚀系数表明孔蚀的程度。 孔蚀的条件:通常(1)容易钝化的金属;(2 孔蚀的条件:通常(1)容易钝化的金属;(2)介质中含 有某些活性的阴离子(如Cl );(3 有某些活性的阴离子(如Cl—);(3)在一定的电位条件 下才会发生。 孔蚀程度:最大孔蚀深度/ 孔蚀程度:最大孔蚀深度/平均孔蚀深度
金属局部腐蚀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沿着金属晶粒边界或晶界附近发生的腐蚀现象。
晶间腐蚀的原因是晶界物质的物理化学状态与晶粒本体不同。 不锈钢,镁合金,铝合金,镍合金等 海液,MgCl2溶液,浓HNO3和Na2Cr2O7;
晶间腐蚀的机理
(1)溶质贫泛理论 晶间处由于溶质贫泛所造成 晶间处由于溶质贫泛所造成 ; (2)析出相溶解理论 晶界析出相自身的腐蚀稳定性差所致; (3)内应力理论 由于晶界处产生的内应力造成的。
在碱性介质中,是水分子在阴极上还原 三大步骤: 1 水分子电离及氢离子在金属表面得电子还原 H2O—H++OH2 吸附氢原子复合脱附 H+H—H2 (吸附) H +H++(e)—H2 (电化学脱附) 3 聚集成氢气泡逸出
;
H++(e)——H ——H
去极化腐蚀
氢去极化曲线
ηH=a+blogi b=2χ2.3RT/nF
去极化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