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腐蚀的原理

合集下载

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化学腐蚀原理
第三讲 电化学腐蚀原理 Fundamentals of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1 电化学腐蚀概述 §2 电化学腐蚀热力学 §3 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5 金属腐蚀防护 §6 腐蚀与防护研究方法
§1 电化学腐蚀概述
电化学腐蚀概述
1、电化学腐蚀含义: 金属表面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发生电化学反应,使
0 0 -35184 0 G = iI = -35184 Cal
例3:Au在酸性溶液中: Au + 3H+ Au3+ + 3/2H2
0 0 103600 0 G = 103600 Cal
例2: Ni在酸性溶液中 Ni + 2H+ Ni2+ + H2
0 0 -11530 0 G = -11530 Cal
G = iI 可判断: Zn在酸中可能腐蚀 Ni在酸中可能腐蚀 Zn 腐蚀倾向性 > Ni腐蚀倾向性 Au在酸中不会腐蚀。
(2)由标准电极电位可判断腐蚀倾向性 标准电极电位与反应自由能变化关系:
G = -nFΔEo = -nF(Eo+ - Eo- )
(2.7)
— 电池所作最大功(电功)等于该体系自由能的减少。 (+)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IE
阴离

紧密层-
相间电荷转 分散层-

粒子热运

++++++ ++-
• 紧密双电层的定量描述 -平板电容模型:
a = q / C 或 C=q / a = / 4 d
(2.1)
• 考虑到分散层:
a = 紧密层 + 分散层 = a -1 + 1 式中a-相间电位;q-界面电荷;C-双层电容;-介电常数;d-双层距离。

第三章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 阳极 • 阴极 • 电解质溶液(*) • 电池反应的推动力-电池两个电极的电
位差
电流流动:在金属中靠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在 溶液中靠离子迁移;在阳、阴极区界面上分别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实现电子的传递。Fig.3-3。
从金属腐蚀历程也可看出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的区别,Fig.3-4。
金属腐蚀 的实质
如,当pH >5.5时,钢铁在水溶液中的腐蚀: Fe2++2OH-→Fe(OH)2↓
pH>5.2时,锌在水溶液中的腐蚀: Zn2++2OH-→Zn(OH)2↓
若金属有更高价态时,则腐蚀产物可能被进一步氧化。
4 Fe(OH)2+O2+2H2O→4 Fe(OH)3
盐水滴实验
3%NaCl+铁氰化钾+酚酞
电极反应进行时,电极材料必须释放或接纳电子。 2. 电极反应必须发生在电极材料表面上,因此具有表面反应特点 3. 不管有几个阳极反应或阴极反应在进行,腐蚀时总的氧化速度等于总的还
原速度。
腐蚀原电池产生的电流是由于它的两个电极在电解质 中的电位不同产生的电位差引起的,该电位差是电池 反应的推动力
构成腐蚀原电池的基本要素(*)
(2)组成 阳极、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路。
2.不同点 原电池:电子在外电路中;化学能转为电能,对外做 有用功。 腐蚀原电池:电子自耗于腐蚀电池内;不对外做有用 功。
3.2 腐蚀原电池类型
根据构成腐蚀电池的电极尺寸大小,可以把腐蚀电池分 为两类:
1. 宏观腐蚀电池——电极尺寸相对较大(肉眼可 以分辨阴极和阳极)
粘土
砂土
铜器上的铁铆钉为什么特别容易生锈?
腐蚀电池和原电池的异同
1.相同点 (1)电化学过程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是材料在电化学条件下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现象。

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和工业环境中的腐蚀方式,对于金属、合金、涂层和其他材料的腐蚀速率都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机理和控制方法,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电化学腐蚀是在电解质溶液中金属或合金表面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基本原理可以由著名的离子传导电子理论解释。

金属表面存在着不规则的微观结构,并且在自然环境中常常出现多种金属离子溶解在水中形成电解质溶液。

当这种电解质溶液与金属或合金接触时,电子从金属表面迁移到电解质中的离子,称为氧化反应;同时,电解质中的离子也可还原成金属,称为还原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了电子和离子在金属和电解质之间的传输,从而形成了电流。

二、电化学腐蚀的机理电化学腐蚀的机理包括两个基本过程:阳极溶解(anodic dissolution)和阴极还原(cathodic reduction)。

阳极溶解是指金属或合金表面的金属原子氧化成阳离子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的过程,而阴极还原则是指电解质溶液中的还原剂接受电子,从而还原成金属。

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阳极和阴极通常不在同一位置,形成了电化学腐蚀电池。

阳极是电极的溶解或腐蚀的区域,而阴极则是电极的保护或减缓腐蚀的区域。

阳极和阴极之间通过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形成电流。

这种电流导致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导致金属或合金的溶解。

同时,阴极上的还原反应消耗了电流,起到减缓或保护金属的作用。

三、电化学腐蚀的控制方法为了控制电化学腐蚀并降低材料的腐蚀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1. 阴极保护:通过给金属施加外加电流或安装保护层,使其成为阴极,从而减缓金属的腐蚀速率。

常见的阴极保护方法包括阳极保护、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法。

2. 隔离:将金属或合金与容易引起腐蚀的电解质隔离开来,避免其接触,减少腐蚀的发生。

腐蚀电化学原理

腐蚀电化学原理

腐蚀电化学原理在现代电化学中,腐蚀电化学是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可以现实有效的进行物质的腐蚀和研究各种物质的腐蚀机理。

腐蚀电化学贯穿整个电化学的应用,尤其是在介质和电极间的电化学反应中,腐蚀电化学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功能。

腐蚀电化学的原理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电解质的含量。

当电解质在电介质中形成溶液时,溶液中的正、负离子会渗透到接触它们的物体表面,这最终会使表面上的化学物质变化或溶解,从而进行腐蚀反应。

例如,增加硫酸离子能够溶解金属材料上的铁和铁氧化物,该反应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当负离子硫酸离子(H2SO4-)渗透到金属表面,它把含有铁的物质变成铁硫酸盐,即FeSO4,而FeSO4是可被另一种离子困扰的,比如HSO4-离子,这使得被腐蚀的金属表面被不断腐蚀。

此外,介质的性质还能影响电化学腐蚀反应,比如电介质的pH值,可以影响电子的迁移速率和离子的活性。

当pH值改变时,不同的离子会表现出被电解的向电解的反应速率,从而改变腐蚀反应的发生概率。

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和电解溶液中的离子也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影响腐蚀反应的发生和速度,如氧化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等。

当外部电压的作用下,电子的迁移和离子的活性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腐蚀更易发生和变得更快。

此外,外部电位也将影响腐蚀反应的衰减速度,这意味着电子迁移和离子活性两者之间可以被外部电压电场调节,使腐蚀反应有更大的控制空间。

总之,电化学腐蚀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影响,有很多条件已经影响了腐蚀原理。

其基本原理依赖于介质中电解溶液的电解反应和外部电位等,pH值的改变也会影响反应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有可能引发腐蚀反应。

只有了解所有的影响因素,才能有效控制腐蚀电化学反应,防止物质的腐蚀和破坏。

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是由于金属表面与溶
液中的电化学物质发生作用而引起的腐蚀现象。

电化学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腐蚀形式,对许多工业设备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了解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对于防止和控制腐蚀至关重要。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可以通过腐蚀电池的形式来理解。

在电化学腐蚀中,金属表
面的微观区域存在着阳极和阴极两种反应。

阳极区域发生氧化反应,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阴极区域则发生还原反应,金属离子接受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

这种电化学反应导致了金属表面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金属的种类、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温度、氧气浓度等。

一般来说,金属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比在碱性溶液中的要快,因为酸性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高,可以加速金属的氧化反应。

此外,温度的升高也会加快电化学腐蚀的速率,因为高温可以促进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为了防止电化学腐蚀,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可以选择耐腐蚀性能好的金
属材料,如不锈钢、镍基合金等。

其次,可以通过涂层、镀层等方式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此外,控制溶液的pH值、氧气浓度等也
可以有效减缓电化学腐蚀的发生。

总之,电化学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腐蚀形式,对工业生产和设备设施造成了
严重的损害。

了解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腐蚀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缓电化学腐蚀的发生,延长金属设备的使用寿命。

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第二节电化学腐蚀金属表面与离子导电的电解介质溶液发生电化学作用产生的破坏称为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过程中产生电流。

电化学腐蚀是自然界和生产中最普遍和最常见的腐蚀,破坏作用也显著。

金属在大气、湿空气、海水、土壤及酸、碱、盐溶液中都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在船上,船体和船机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部位和零部件较多。

一、电化学腐蚀原理电池作用原理可以充分说明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过程。

图3-l的Fe-Cu电池示意图中,铁板和铜板分别为阳极和阴极,同装于盛有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的容器中,并用导线连接两极。

电池反应发生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电池反应:阳极氧化反应后铁被溶解Fe → Fe﹢﹢十2Θ阴极还原反应后放出氢气 2H十2Θ→H2↑所以,电池作用使阳极铁板不断地被腐蚀,溶液中氢离子不断地从阴极获得电子变成氢气逸出。

电化学腐蚀中,腐蚀电池起着重要作用。

依电池中电极大小分为宏观电池与微观电池。

1.宏观腐蚀电池宏观腐蚀电池是肉眼可见电极构成的宏观大电池,引起局部宏观腐蚀。

主要有:1)异金属接触电池两种具有不同电位的金属或合金相互接触(直接接触或用导线连接),并处于同一电解质溶液中时,会使电位低的金属不断地被腐蚀,这种电池称为异金属接触电池。

两种金属的电位差越大,腐蚀也越严重。

例如,Fe-Cu电池、海水中船的碳钢尾轴与铜质螺旋桨等也构成这种电池。

2)浓差电池同一金属的不同部位与浓度(含氧量或含盐量)或温度不同的介质接触构成的电池称浓差电池。

最常见的有氧浓差电池、盐浓差电池和温差电池等。

金属与含氧量不同的介质接触,在氧浓废低处金展的电位较低;氧浓度较离处金属的电位较高。

例如铁棒埋于土壤中,因土壤深度不同含氧量不同,氧的浓度不同,则氧的分压不同。

浓度越高分压越大,铁棒的电位越高,否则电位越低,于是构成氧浓差电池,使深埋于土壤中的铁棒端腐蚀最严重。

同样,分别插入浓、稀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棒两端电位不同,稀硫酸铜溶液中的棒端电位低,另一端电位高,构成盐浓差电池。

电化学腐蚀定义与原理

电化学腐蚀定义与原理
• 极化会减小腐蚀电流降低腐蚀速度
2.2 电化学保护
电化学保护:利用外部电流使金属电位发 生改变从而防止腐蚀的一种方法
电化学保护的分类
阴极保护:通入足够阴极电流,使阳极 溶解速度减小 阳极保护:通入足够阳极电流,使金属 达到并保持在钝化区内
2.2.1 阴极保护
牺牲阳极法:用一种腐蚀电位比被保护金属电位更负 的金属或合金与被保护金属组成电偶电池,依靠负电 性金属不断腐蚀溶解产生的电流对被保护金属构成保 护的方法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利用外部直流电源对被保护体 提供阴极极化,实现对被保护体的保护方法
直流电源 +辅助
阳极



被保护设备

外加电流保护法
箭头表示电流方向
地面 接线盒
埋地管道
牺牲阳极
牺牲阳极保护法
两种阴极保护示意图
■ 两种阴极保护的比较
牺牲阳极保护法安装简单,不需要直流电源, 对周围设备的干扰小。但牺牲阳极消耗大,难以 调节在最佳保护电位,且提供的电流较小。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不消耗有色金属,提供 较大的保护电流,易于监测和控制,但需要直流 电源,经常对保护系统进行检查和管理,由于电 流流过的范围宽,对周围其它金属设备产生杂散 电流腐蚀。
*2.2.2 阴极保护的基本原理
从原理中了解阴极保护参数
保护电位,保护电流密度 最大保护电位,最小保护电位 完全保护,有效保护
由外电路向金属通入电子,以供去极化剂还原反 应所需,从而使金属氧化反应受到抑制。
当金属氧化反应速度降低到零时,金属表面只发生去 极化剂阴极反应。
阴极保护的效果用保护度η表示:
ηi0i 0 i100% 1ii0100%
保护效率

电化学腐蚀原理

电化学腐蚀原理

一电化学腐蚀原理1.腐蚀电池(原电池或微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介质接触时发生的自溶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被氧化,所释放的电子完全为氧化剂消耗,构成一个自发的短路电池,这类电池被称之为腐蚀电池。

腐蚀电池分为三(或二)类:(1)不同金属与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接触就会形成腐蚀电池。

例如:在铜板上有一铁铆钉,其形成的腐蚀电池。

铁作阳极(负极)发生金属的氧化反应:Fe → Fe2+ + 2e-;(Fe → Fe2+ + 2e)=-0.447V.阴极(正极)铜上可能有如下两种还原反应:(a) 在空气中氧分压 =21 kPa 时:O2+4H++4e- →2H2O;( O2+4H++4e- →2H2O )=1.229 V ,(b) 没有氧气时,发生2H+ + 2e- → H2;(2H+ + 2e- → H2)=0V,有氧气存在的电池电动势 E1=1.229-(-0.447)=1.676V; 没有氧气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E2=0-(-0.447)=0.447V。

可见吸氧腐蚀更容易发生,当有氧气存在时铁的锈蚀特别严重。

铜板与铁钉两种金属(电极)连结一起,相当于电池的外电路短接,于是两极上不断发生上述氧化—还原反应。

Fe氧化成Fe2+进入溶液,多余的电子转向铜极上,在铜极上O2与H+发生还原反应,消耗电子,并且消耗了H+,使溶液的pH值增大。

在水膜中生成的Fe2+离子与其中的OH—离子作用生成Fe(OH)2,接着又被空气中氧继续氧化,即:Fe2+ + 2OH- → Fe(OH)2 4Fe(OH)2 + 2H2O + O2 → 4Fe(OH)3Fe(OH)3乃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这样不断地进行下去,机械部件就受到腐蚀。

(2)电解质溶液接触的一种金属也会因表面不均匀或含杂质微电池。

例如工业用钢材其中含杂质(如碳等),当其表面覆盖一层电解质薄膜时,铁、碳及电解质溶液就构成微型腐蚀电池。

该微型电池中铁是阳极: Fe → Fe2+ + 2e-碳作为阴极:如果电解质溶液是酸性,则阴极上有氢气放出(2H+ + 2e- → H2 );如果电解质溶液是碱性,则阴极上发生反应 O2+2H2O+4e- →4OH-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电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伴随着电荷在两相之间的转 移,不可避免地同时会在两相的界面上发生物质的变化——由 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即化学变化。
如果相接触的两个相都是电子导体相,则在两相之间有电 荷转移时,只不过是电子从一个相穿越界面进入另一个相,在 界面上并不发生化学变化。但是如果相接触的是两种不同类的 导体时,则在电荷从一个相穿越界面转移到另一个相中时,这 一过程必然要依靠两种不同的荷电粒子(电子和离子)之间互相 转移电荷来实现。这个过程也就是物质得到或释放外层电子的 过程,而这正是电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因此,电极反应可定义为:在电极系统中,伴随着两个非 同类导体相之间的电荷转移,两相界面上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
倘若铜作为杂质分散地分布在锌中,就会形 成许许多多微小的腐蚀电池,称为腐蚀微电池。
腐蚀原电池的电化学过程是由阳极的氧化过程 、阴极的还原过程以及电子和离子的输运过程组成 。电子和离子的运动就构成了电回路。 在讨论电化学腐蚀时,通常规定凡是进行氧化 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进行还原反应的电权就叫作 阴极。因此,在上例中碳钢是电池的阳极,黄铜是 电池的阴极。由此表明,作为一个腐蚀电池,它必 需包括阴极、阳极、电解质溶液和电路四个不可分 割的部分。
(1)阳极过程:金属溶解,以离子形式进入溶 液,并把等量电子留在金属上; (2)电子转移过程:电子通过电路从阳极转移 到阴极;
(3)阴极过程:溶液中的氧化剂接受从阳极流 过来的电子后本身被还原。
由此可见,一个遭受腐蚀的金属的表面上至 少要同时进行两个电极反应,其中一个是金属阳 极溶解的氧化反应,另一个是氧化剂的还原反应 。
(1)水化的力量比较大 当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后,金属表面的一些金属正离子会脱离金属,成为 水化离子,使金属表面积累了过剩的电子。同时,水化的金属离子也有解脱 水化重新回到晶格中的趋势。当上述两种过程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金属表 面带负电,靠近金属面的溶液层带正电的双电层,见图1-2(a)。 例如:如锌,镁,铁等在酸,碱及盐类溶液中形成这种类型的双电层。 (2)水化的力量比较小 当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后,溶液中的一部分已水化了的金属离子将解脱水 化作用向金属表面沉积,使金属表面带正电。同时由于水化等作用,已沉积 到金属表面上的金属离子亦可重新返回到溶液中去。当上述两种过程达到动 态平衡时,结果就形成了金属表面带正电,紧靠金属表面的液层带负电的双 电层,见1-2(b)。
第1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理论
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热力学) 腐蚀速度(动力学) 析氢腐蚀和耗氧腐蚀(重要理论) 金属的钝性(另一特性)
教学目标 了解:腐蚀的危害性与控制腐蚀的重要性;电化学腐蚀 的趋势。 理解:腐蚀的定义与分类;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特性、电 极电位以及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历程。 掌握:金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条件,析氢腐蚀和耗氧 腐蚀,金属的钝性。 本章重点 腐蚀的危害性;腐蚀的定义与分类。 本章难点 钝化理论与钝化特性曲线分析;腐蚀极化图的应用。
例1.2 计算锌离子浓度为0.001 mol· -3溶液中锌电极的电极电势 dm (298.15K)
解:Zn2+ +2e- =Zn 已知c(Zn2+)=0.001 mol·dm-3,还原态为固态,查表得φθ( Zn2+/Zn)=0.7618v,带入能斯特方程得
{ c ( 氧 化 态 )} { c ( 还 原 态 )}
Ln
[O] [ R]
a
b
特殊条件:
E (R / O ) E
0
0 . 059 n
L g[O ]
a
注意事项
1、a 、b的值半反应式中相应的系数,一般来说,对 于稀溶液,可以直接用浓度代替活度进行计算
2、若组成氧化还原电极的某物质是固体或纯液体, 则不列入方程式,若为气体,则用分压表示,溶液 中的物质用相对浓度表示 3、若电极反应中有H+、OH-参与,这些离子的浓 度应根据反应列入方程式中, H2O不写。
A
K
Zn
Hale Waihona Puke CuZnCuCu
Cu
Cu
HCl溶液
(a)Zn块和Cu块通 过导线联接 阳极Zn: 阴极Cu:
HCl溶液
(b)Zn块和Cu块直 接接触(短路) Zn → Zn2++2e (氧化反应) 2H++2e → H2 ↑(还原反应)
Zn
(c)Cu作为杂质分 布在Zn表面
腐蚀电池的构成
腐蚀电池
Cu实为载体 不加Cu,只有Zn可不可以反应?
电极过程如下:
阳极(负极锌皮)上发生氧化反应, 使锌原子离子化,即:
Zn→Zn2+十2e
阴极(正极 碳棒)上发生消耗电子 还原反应: 2Mn+2NH4+2e=Mn2+2NH3+H2 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锌不断地 被离子化,释放电子,在外电路中 形成电流。锌离于化的结果,是使 锌被腐蚀。
在进一步讨论原电池反应之前,先讨论一下几个概念。 我们把能够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但从导体中形成电 流的荷电粒子来看,一般将导体分为两类。在电场作用下沿 一定方向运动的荷电粒子是电子或电子空穴,这类导体叫做 电子导体,它包括金属导体和半导体。另外还有一类导体, 在电场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荷电粒子是离子,这类导 体叫做离子导体,例如电解质溶液就属于这类导体。 如果系统由两个相组成,一个是电子导体,叫做电子导 体相,另一个是离子导体,叫做离子导体相,且当有电荷通 过它们互相接触的界面时,有电荷在两个相间转移,我们把 这个系统就叫做电极系统。
平衡电位
当电极反应达到平衡时,电极系统的电位称为平衡电 位,记为Ee 当电极系统处于平衡电位时,电极反应的正逆方向速 度相等,净反应速度为零。在两相之间物质的迁移和电荷 的迁移都是平衡的。
•Nernst公式
电极反应 bO + ne = aR 平衡电位的计算公式是
E ( R / O) E
0
RT nF
电化学腐蚀的历程(基本过程)
阳极过程: 金属溶解并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同时 把等当量的电子留在金属中 [ne-· n+] → [Mn+] + [ne-] M 阴极过程(去极化过程): 从阳极移迁过来的电子被电解质溶液中 能够吸收电子的物质D所接受 [D] + [ne-] → [D·ne-] D 阴极去极化剂 H+和O2,生成H2和OH-
腐蚀电池的工作过程
腐蚀电池的定义: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 外界作功的短路原电池。 腐蚀电池的特点: (1)腐蚀电池的阳极反应是金属的氧化反应,结果造成金 属材料的破坏。 (2)腐蚀电池的阴、阳极短路(即短路的原电池),电池 产生的电流全部消耗在内部,转变为热,不对外做功。 (3)腐蚀电池中的反应是以最大限度的不可逆方式进行。
位,简称电位,记为。
电位的绝对值 无法测量。 电极电位的相对值可以测量。 电极电位的相对值记为E。
高阻电压表
盐桥
H2
试 样
铂 片
表面镀 铂黑
介质
待测电极
KCL溶液
H2(l am)
HCl
测量电极电位的原理电路
使用高阻电压表的目的是保证测量回路中电流极小, 盐桥作用是消除液接电位差,防止溶液污染。
O 2 2 H 2 O 4e 4O H
-
氧电极
b)氢分子在铂上夺取电子生成氢离子,其电化学反应为
1 / 2 H 2 e= H
+
氢电极
氧电极和氢电极常统称为气体电极。气体电极的特点是作为电极的固体金 属或非金属材料本身并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的作用。
§1.1.3 电极电位
金属和溶液两相之间的电位差叫做电极系统的绝对电极电
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比较
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一样,都会引起金属 失效。在化学腐蚀中,电子传递是在金属与氧化 剂之间直接进行,没有电流产生。而在电化学腐 蚀中,电子传递是在金属和溶液之间进行,对外 显示电流。
§1.1.2
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特性
双电层 由于金属和溶液的内电位不同,在电极系统的 金属相和溶液相之间存在电位差,因此,两相之间 有一个相界区,叫做双电层。 电极系统中发生电极反应,两相之间有电荷转 移,是形成双电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Zn/Zn2+,Cu/Cu2+ 其具有下列三种可能:
电荷的传递 电荷的传递在金属中是依靠电子从阳 极流向阴极;在溶液中则是依靠离子的电 迁移 电 荷 的 传 递
电子导体-电子导电 (电阻会影响腐蚀速度) 二类导体共同 构成一个回路 溶液内-离子导电
阳 ne
Me Men+
ne
D+ne
D.ne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电化学腐蚀是以阳极
与铜接触的锌在硫酸中的溶解示意图
腐蚀原电池:产生的电流是由于它的两个电极 即锌板与铜板在硫酸溶液中的电位不同产生的 电位差引起的,该电位差是电池反应的推动力。
把锌片和钢片置于上述稀 硫酸溶液中并在它们之间用导 线通过毫安表连接起来时(图 1-21),从毫安表指针的偏转 可看出有电流通过。这表明锌 和铜在稀硫酸溶液中组成了一 个原电池。在这里锌是电池的 负极,而铜是电池的正极,硫 酸溶液是电池的电解液,由此 可知,铜之所以会加快锌在硫 酸中的腐蚀速度是因为铜和锌 组成了一个原电池的结果。通 常称它为腐蚀原电池。
常见的去极化剂(氧化剂)是 H+和 O2
2H++2e=H2 析氢腐蚀或氢去极化腐蚀 O2+4H++4e=2H2O (酸性溶液中) O2+2H2O+4e=4OH-(中性或碱性溶液中) Cl2+2e=2ClMe3++e→Me2+ (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 Me++e→Me (金属沉淀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