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引文要加注释)有看过写爱情的诗歌吗?比如徐志摩的.虽然,他一生中除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有过的情人并不多,有在英国剑桥认识的婚外恋---林徽因,和认识了有"交际
之花"之称的陆曼.但他和这两个女人发生的感情,却是造就了他写诗
歌的灵感.(这一部分是要说明什么?)
徐志摩的新诗堪称千古绝唱,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英年早逝的噩耗,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的文学!”所以,只有有情感的人创作的作品才能最触动人,也是最美丽的。
西方文论历来重视对文学意义的研究传统的西方文论把文学文本看作是作者的创作活动的结果,文本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或者对于外在生活世界的再现所以对文学意义的探寻就是追溯作者的原意
或理解文本所再现的生活内蕴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文学意义的属性
论现代文论经过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内部语言结构或语言差异对立的产物另一种是把文本和
读者、社会、作者等外在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文学意义不是固定在文本中的属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关系论的文学意义观文学意义从历史变化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即从静态到动态、从统一到无序、从意识到语言从根本上说,这是文论研究对象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接受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对文学意义的历史考察,借鉴赫施Eric Donald Hirsch对文学意义“含义”和“意义”的区分以及伊瑟尔Wolfgang Iser对于“文本”和“作品”概念的分析,提出文学意义是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的统一的观点,(和你论文题目没关系吧)认为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构成因素,含义是与文本相关,是文本的一种内在属性而意味则是与作者、读者、世界和其他文本等因素相关联,是一种关系存在也就是说,含义是文本系统的产物,而意味则是关系下的产物但是意味不是读者完全主观化的产物,它要以文本含义为基础文本含义是受语义规则和语言系统制约的,并且是作家主体逻辑构思的产物,因此具有一种整体性和稳定性,不同时代的文本含义是相对稳定的含义是静态的,是意味的潜在形式意味是动态的,是含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义的实现含义转化为意味或者说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出现文本含义是
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系统,它包括这样三个层面语言义简称语义、形象意简称象意、蕴意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闸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
味的诠释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文本含义其实就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的内在属性,而作品意味其实就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由文本含义与其他文本、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和世界相关联而产生的关系意义这样,既给文学意义以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把文学意义包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对文学意义的理解的客观性的可能.
人的情感创造了文学,反过来,文学又丰富了人的情感。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文学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着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
确实,情感一方面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中所选定的感情方式必须不仅仅是文学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感动的,而且还必须对其内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彻底的情感体会。因为情绪的肤浅往往导致作品的空洞无物,而理想的文学作品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凝缩。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
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大致上说,人类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很多同艺术世界关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独、惆怅、悲壮、压抑、空旷、崇高、庄严、神圣、荒寒、淡远、宁静、凄清和敬畏等。
英国唯美主义、提倡“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1856-1900)曾说:“伦敦一直有雾,可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雾不了解。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当莫奈在英国展出他画笔下的伦敦时,英国人却犯疑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雾都”果真是画家笔下的那般面目吗?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雾气怎么一到法兰西人的眼中就变成一片紫红了呢?然而,当英国的观者疑惑地走出展览厅时,他们无异于经历了一种体验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为自己头上的雾气真有某种紫红的色调!莫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就这样使伦敦的市民几乎是唤了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而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道路》一画后,他第一次看见了俄罗斯阴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就必须把他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否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零。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艺术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对任何事物、对任何美丽的风景、人物,画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溶进对该事物的理解和态度。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的话,我认为他是不会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偶然创作出来也是空洞乏味。不会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