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文学中情感的作用

文学中情感的作用

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所谓情感,即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对此文学界有两中解释:一、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首先是推动、影响着形象思维。

这可从三方面来解释:1) 感觉、知觉和表象都与情感密切联系着,表象长久存在,因而与表现相联系的感情也就长久存在,保存在记忆中情感必然针对形象的创造--形象思维直一定的影响作用。

2)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活动是形象思维的推动力量。

3)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经常是处于情感激动的状态。

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还推动、影响着抽象思维。

由于作家感到形象或形象体系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不得不站出来发表议论。

这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发议论,也就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进行抽象思维。

文学创作中情感与理解两种心理因素的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相反,它们各有其特点,而且构成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文学创作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诸多特点,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几乎都与这两种心理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

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情感所以会在文学活动中产生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创作心理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活跃于文学活动中的情感属于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着质的区别。

审美情感所激发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对美的需要。

审美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心理感受、运思方式和语言操作的影响,也因此具有了审美规范的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虽然也有理性和理智的作用,但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审美情感。

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

其二,情感影响着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其三,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成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到。

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作用

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作用

论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艺术活动是人类专门表现情感的情绪的、艺术家以他特有的眼光审视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形成意境、意像,再以他的技巧进行加工处理,现创造出来传达他的情感信息,而有了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情感凝聚的产物。

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自然就是文学家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传达情感的。

情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情感艺术和评议技巧的结晶。

那么,情感空间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情感决定文学作品的优劣卡西尔说:“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权威力量”。

情感既参与作品的构成,那么文学艺术家倾注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就必将影响作品的价值。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先生的境界指什么呢?他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把写真景物真情感的词当作最上乘的作品,肯定了情感在文学作品价值方面的决定作用。

如何写出真情感真景物,这是文学创作者写作的技巧问题。

而在作品中有无真情感、真景物,这便是文学创作者认知世界的问题。

从作者提供的情感信息中,我们知道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我们还能知道作者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文学作品的优劣既能从作品的技巧可看出,也能从传达的情感信息中得到反映。

同为写雪景的作品,张打油的“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则是低劣之作,他的低劣之处表现在:一、技巧的拙劣,在此不谈;二、没有提供情感信息,哪怕是个体的。

这首“打油诗”除了描述雪后到处一片白的景象外,我们谈不出作者对江山的情景怎样。

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当代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是写雪景的上乘之作。

这是由于这两篇作品,除了有极高的艺术性,还在于作品里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 引言1.1 感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感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与读者沟通和共鸣的桥梁。

作家通过情感的表达,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血有肉,触动读者的心灵。

情感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家可以创造出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情感的传递和共鸣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共鸣可以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能够理解和体会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状态。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是文学创作的关键,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感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感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感人。

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时候是直接而真实的情感体验,有时候也可能是间接和隐晦的情感暗示。

情感的渲染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共鸣,作品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和感悟。

感情塑造了文学作品的魅力,使作品成为经典。

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之间会有一种奇妙的共鸣,读者可以通过作品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共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使作品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启发。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灯塔和指路人,它让作品从冰冷的文字中跃然而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感情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动力源泉,也是作品永恒魅力的根基,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感情的表达和传递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

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

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

我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从欢乐到悲伤,从兴奋到沮丧,感受着生活的起伏和波折。

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能力来触发和治愈人类的情感。

它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的疗愈作用。

首先,文学通过作品中的故事和情感表达,帮助人们认识和处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时常,我们会有一种被情感所困扰或者压抑的感觉,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而文学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将我们所感受的情感真实地呈现在纸上。

当我们读到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物在小说中经历着和我们类似的情感时,我们会觉得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并不是唯一一个面对这些情感的人。

这种认同感会让我们感到安慰,更加勇敢地面对和接纳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的疗愈效果。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共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痛苦。

这种通过文学创造出来的情感共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沟通和交流。

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我们就会更加尊重和关爱他人,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仅如此,文学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引导人们去思考和面对一些困扰和痛苦。

比如,许多文学作品都探讨了死亡、失去和挫折等主题,这些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回避和忽略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和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同时,这些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种思考的过程,对于人们的情感健康和疗愈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文学还给予人们一种情感的美感,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故事和表达方式,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被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从而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一、引言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作家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灵魂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展现其深度和广度。

二、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表达1. 内心世界的反映艺术情感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当作家沉浸于情感之中时,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爱情、仇恨、嫉妒等情感的深刻描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2. 读者情感的共鸣艺术情感不仅是作家的情感,也是读者的情感。

当作品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时,读者往往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红楼梦》中的爱恨情仇、《茶馆》中的苦难与挣扎,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

三、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深度影响1. 揭示人性的深层次艺术情感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地揭示人性的深层次。

通过对情感的真实表达,作家能够呈现出人性的丑陋、美好、矛盾与和谐,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2.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情感的真实表达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作家深刻地表达出情感时,作品往往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从而使其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广度作用1. 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情感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当作家深入挖掘情感的细腻层次时,作品能够呈现出更加丰富、立体的情感世界,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实与丰富性。

2. 拓展作品的文学价值艺术情感的深度表达能够拓展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

当作家通过真挚的情感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感环境时,作品就能够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学内涵和价值,从而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五、总结与回顾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灵魂力量。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它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叙事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和思想。

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元素,它们与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读者心中的艺术享受。

一、审美情感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是作家对所表现主题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可以是喜悦、忧伤、愤怒、幸福等各种情感的表达,能够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审美情感是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体现了作品的深度和情感力量。

例如,一部优秀的小说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和感动。

因此,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审美体验是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和享受。

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阅读、倾听和观察等方式来获得。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境界,让读者沉浸在其中,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它通过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等手法来影响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艺术享受,使其陶醉于其中。

三、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关系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

审美情感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审美体验则是读者接触作品时的感受和享受。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只有当作家具备深刻的审美情感,才能够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反过来,只有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深入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 语言的运用:作家通过精准的语言运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背景,烘托情感氛围,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密切相关。

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没有情感宣泄就没有文学艺术创作发生。

第二,文学的创作根本上是情感的再度体验。

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作为艺术情感生成的重要环节,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指主体对以往情感积累情绪记忆的唤醒、复现、回味和观照的过程。

经过情感的再度体验,作家才把自己的日常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

所以,对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可以说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是一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创造新的情感;是作家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它的再度体验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第三,艺术情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文学创作是作家将再度体验的情感转化为文学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过程。

艺术形象的形成是三种因素的组合:感性形式,情感,理性因素。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与感性形式和理性是不可分拆的有机整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统摄作用。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品意义首先,“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情感交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来触动读者的情感。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等人物就通过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来展示了人情世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情感交流是文学艺术中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

其次,“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

古代文学艺术家常常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情绪来展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杜甫的《登高》则通过表达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通过情感描写来表达主题的方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动人,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此外,“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代表着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调。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它既能体现艺术家对人生、世界的理解,也能通过美化情感来达到审美的效果。

比如唐代的诗歌作品,其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风格,使人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感受到种种美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美化地反映了作品的审美情调,使作品更加精彩和吸引人。

最后,“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具有启迪人心、教育人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通过他们的情感和经历来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艰辛,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了关于生命、人性和道德的深刻道理。

这种通过情感教育来启发人心、教育人的方法,使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多重的原创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也是表现手法和创作方法。

同时,“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还具有情感交流、审美情调和启迪人心的作用。

通过对“情”的描绘和表达,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情感,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成为了传世经典,给后世人启示和启迪。

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

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

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一、主题主题是文学活动的灵魂,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文学活动中,主题可以是关于爱情、友情、家庭、人生哲理等各种人类关注的话题。

比如,在一场文学讲座上,主题可以是探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交往,或者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与善恶。

二、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要素,通过情感的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

在文学活动中,情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表演等方式来呈现。

例如,在一场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者可以通过语调、节奏和表情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三、形式形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不同的文学形式适合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

在文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朗诵、表演、阅读等方式来展示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比如,在一个文学晚会上,可以有诗人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也可以有演员表演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以及现场朗读和评论。

四、传播传播是文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使文学作品得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在文学活动中,传播可以通过出版、发行、演出、传媒等多种方式进行。

比如,一本好书可以通过出版社的推广和宣传活动,被更多的读者所知晓;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通过院线放映和网络传播,引发更广泛的观众关注。

传播不仅可以让文学作品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推动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主题、情感、形式和传播是文学活动中的四种重要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世界。

只有在这些要素的合理搭配和协调下,文学活动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无论是在学校的文学讲座、文学晚会,还是在社区的文学读书会、诗歌朗诵会,都可以通过关注和发挥这些要素,让文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会感恩、关爱、尊重和包容。

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地成长。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运用情感教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渗透情感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荷花深处》、《红楼梦》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解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环境情感等,来感悟并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生活等方式,培养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使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具体运用上,老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写作、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希望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教师能够充分重视情感教育,赋予语文教学更多的情感温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以情感启发,以情感感染,以情感教诲”。

【文章结束】。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摘要】在文学创作中,感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感情能够激发创作灵感,启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感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加立体、生动和具有共鸣力。

感情还能够传递情感共鸣,触动读者的内心情感。

感情丰富情节发展,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和情节跌宕起伏。

感情可以展示作者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和连接读者的情感。

通过对感情的细腻描写和深刻展现,作品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为作品赋予了生命力和魅力,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感情,文学创作,激发创作灵感,塑造人物形象,传递情感共鸣,丰富情节发展,展示作者情感体验,重要性,作品质量,连接读者情感1. 引言1.1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在文学创作中,感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感情是作家灵感的源泉,是创作的动力之一。

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才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

感情不仅可以激发创作灵感,还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传递情感共鸣,丰富情节发展,展示作者情感体验。

感情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是文学作品生动感人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感情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只有作者深深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勇敢地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令人动容的作品。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感情不仅可以影响作品质量,还可以连接读者的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中,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

可以说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是文学作品鲜活生动的灵魂,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共鸣的桥梁。

感情的表达不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人情味和生命力,也可以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令人动容。

感情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美好。

文学中的情感表达

文学中的情感表达

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是作家通过语言来传达内心情感、思想和情绪的重要方式。

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深邃的情感波动,与作品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并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隐喻和比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比喻是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手法。

作者通过将抽象的情感用具象的形象来描绘,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强烈。

例如,严寒的冬天可以被比喻为冰冷的心灵,既向读者展示了孤独寂寞的情感,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二、对话和独白的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对话和独白是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家可以直接展示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

例如,一段悲伤的对话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角色的心碎和无助,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力度。

三、描写和环境的情感表达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通过对环境、场景、人物的描写,作家可以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情感。

例如,在一场暴风雨中,作家通过描写阴暗、狂暴的天气,增强了角色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力。

四、节奏和语调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的节奏和语调也对情感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整文句的长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作家可以增强情感的张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例如,使用短句、断句等手法可以传达焦虑、紧张的情感,而长句、流畅的语调则能表现出柔和、温暖的情感。

五、符号和象征的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符号和象征也是常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作家通过选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特定的情感,使作品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鲜花可以象征爱情和希望,黑夜可以象征孤独和恐惧。

通过运用这些符号和象征,作家可以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

总结:文学中的情感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隐喻和比喻、对话和独白、描写和环境、节奏和语调、符号和象征等多种方式。

这些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表达,通过文字的运用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情感表达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可以是悲伤的、快乐的、愤怒的、爱的等等各种情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技巧。

一、情感的重要性情感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文学作品通过情感的表达,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人物和事件。

情感使得文学作品有魅力和生命力,它能够激起读者的情绪共鸣,引起心灵的共鸣。

因此,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表达的技巧1. 描述细节:情感的表达需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刻画来展现。

作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行动来传递情感,或者通过描绘环境的氛围、色彩和声音来烘托气氛。

细致入微的描述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情感的渲染和冲击。

2. 对比冲突:对比和冲突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法之一。

作者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情感之间的差异或者冲突来加强情感的张力和表达效果。

例如,在描写爱情的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比幸福与痛苦、甜蜜与苦涩等情感之间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 感受共鸣:情感表达的目的是要引起读者的感受共鸣,让读者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需要通过语言的选择、节奏的变化和叙事的运用来创造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力量。

作者可以运用类比、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4. 内心独白:作者可以通过给人物设立内心独白的方式来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

内心独白是一种直观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其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动态和情感转折。

三、情感表达的效果情感表达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和震撼人心。

通过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能够打开读者的心扉,进一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它可以让读者体验到情感的力量和情感的魅力,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首先,感情能够激发和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散文和诗歌等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作家经常通过人物的情感来描写和表达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和行为产生共鸣。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忧虑、贾宝玉的失望和宝钗的沉静等多种情感反映出人物对生活和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这些情感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也使作品更加深邃和有味道。

其次,感情能够营造出作品的情感氛围。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情感描写来营造出一种情感状态和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气氛和人情世故。

例如,在诗歌中,采用一些抒情手法,如比喻、典故、意象等,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浓烈的情感气息和艺术魅力,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丽人行》等,都是饱含深情的作品,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文学价值。

最后,感情能够传递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

很多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和价值观,这些主题和价值观常常被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层面。

例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孤独和坚韧,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感情描写来表达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人性和婚姻观,也是通过人物的情感表达来展示的。

这些情感语言和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家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总之,感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营造氛围,还能够传递主题和价值观。

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抒发与情绪宣泄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抒发与情绪宣泄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抒发与情绪宣泄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是作家常常致力于表达和传达的要素。

通过创造虚构的故事情节和描绘人物经历的过程,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注入其中,以此来引发读者共鸣、传递情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来阐述。

情感抒发是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和展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感受。

通过精心构思的情节、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细腻的描写,作家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红与黑》中,作者斯图尔特通过对主人公朱丽安娜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这种情感抒发不仅使作品更具情感张力,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情绪宣泄则是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压力。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会将自己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挥洒而出,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宣泄内心的情绪。

例如,在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作者透过文字展现了女主角的孤独与不幸。

这种情绪宣泄不仅能够让作家在创作中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真实情感,进而产生共鸣。

除了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对特定情绪的刻画和传达。

作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绪。

比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作者将主人公葛雷格被变成一只昆虫的情景描绘得异常逼真,让读者能够深刻体验到主人公孤独、无助和恐惧的情绪。

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家通过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可以实现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

同时,通过将情感与情绪融入作品中,作家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读者对作品的思考与反思。

因此,情感抒发和情绪宣泄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抒发与情绪宣泄是作家表达内心情感的有效手段。

通过创造精彩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和细腻逼真的描写,作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传递给读者,引发共鸣。

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摘要】:情感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始末,对文学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是作家情感的积累,让作家有了创作的动力,投入到创作中去。

通过文学传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

【关键字】:情感文学活动作用文学即人学,文学离不开情,情的抒发也离不开文学。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这结晶乃是人的情感逐渐升华后再物化而喷射出来的火光汇合而成的焦点。

文学是通过文学活动体现的。

文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情感贯穿了从创作到阅读的整个过程。

情感的活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能激发读者与作家的“共鸣”;情感能推动想象的展开。

它在文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促动作用情感对于文学创作者的作用主要是促“动”。

即只有情“动于中”才会有真正的文学创作。

也就是说,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因为人类的所有创造活动,当然也包括文学的做作都伴随着情感活动。

情感的活动不但作为以种推动在起作用,而且它本省也在创作的成果中鲜明的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文学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中的某些人事景物的触发,使文学创作者的心灵世界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这种情感的爆发,打破了心灵世界的平衡,为了求得新的平衡,文学创作者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行为宣泄这种情感,以减弱情感在心灵中的压力。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引用古罗马诗人尤维利斯的诗句:愤“怒处诗人”,马克思也曾先后五次引用过这一名言。

当然这名言还应作更为广泛的理解。

即:怒“怒”所推动不仅是诗人的创作,而可以是一切艺术创作同时推动文学创作的夜不仅是愤“怒”,也可以是其他情感。

但“愤怒出诗人”之所以成为名言,是因为其高度鲜明的表现了情感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

这种作用不论古今中外均已成为普遍的认识,并且可以是从无数的文学创作中的道生科的印证。

例如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什么促使鲁迅先生创作了这部作品?通过读俄文版《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阿Q正传成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是鲁迅先生出于对国民劣根性的哀痛,出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烈情感菜创作了这部著作。

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论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篇一情感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激发作家灵感的源泉,也是连接作家与读者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的情感元素,阐述情感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构思、表达和接受。

一、情感与文学创作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为作家对于所描绘的事物或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还决定了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情感激发创作灵感文学作品往往源于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这些体验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作家在构思文学作品时,往往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从而将情感融入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之中。

例如,张爱玲在创作《红楼梦》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情感决定作品主题作品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情感作为作家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主题。

作家通过表达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将情感转化为作品中的主题。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冷漠的深刻体验,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

情感不仅决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为人物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发展轨迹。

作家通过赋予人物不同的情感特质,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例如,郭沫若在《屈原》中塑造了屈原这一光辉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真理的追求。

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情节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和骨架。

情感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家通过描绘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构建起情节的起伏和转折。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推动了一系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

二、情感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文学与情感的表达

文学与情感的表达

文学与情感的表达文学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各种情感,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借助文学表达出来。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情感的关系,以及文学如何有效地表达情感。

一、文学与情感的关系文学是情感的表达工具之一。

情感是人类内心最真实的体验,而文学则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将情感转化为文字,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无论是欢乐、悲伤、愤怒还是爱情,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对应的表达。

文学作品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剧情的设计、描写的细腻等手法,作家们成功地引导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自己的情感也会因此而被唤起。

二、文学表达情感的手法1. 描写: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描写可以直接表达情感。

通过对景物、人物、情节等的详细描写,作家们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细腻和深厚。

例如,描述雨天的阴沉、描绘两个恋人的甜蜜时刻等,都可以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

2. 对话:对话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感表达手法之一。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作家可以直接展示人物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交流。

对话不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人物的内心想法,还可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3. 符号象征:文学作品中常使用符号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通过对某一事物或者符号的深入描写和隐喻,作家可以在读者心中唤起某种特定的情感。

例如,红色经常被用来象征激情与热爱,黑暗则常被用来象征悲伤和绝望。

4. 叙事手法: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手法也能有效表达情感。

通过叙述的方式,作家可以将情感情节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有直观和深刻的感知。

例如,采用跳跃式的时间叙事,可以使情感冲突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三、文学与情感的意义文学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或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找到一种情感宣泄和释放的途径。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感受,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细腻而精准的情感表达,作家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喜怒哀乐,感受情感的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以期揭示其魅力和影响。

一、情感描写的细腻和生动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使读者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技巧,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并将其具象化、细致化,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痛苦和绝望,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困惑,从而与其产生共鸣。

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多样性,不仅涵盖了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还表达了更复杂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作家通过描写男主角对死亡、失去和孤独的感受,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种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体验空间。

三、情感表达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它还对读者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共鸣,使其产生情感共振,进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许多读者在阅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时,与主人公的懦弱和自卑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反思。

四、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支持。

作家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对话等手段来表达情感,使其更具感染力。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通过对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对话的刻画,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郁和痛苦,进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五、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局限性尽管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读者对作品中的情感可能存在解读的差异。

同时,作家在情感表达中也可能受限于自身的经历和表达能力,不能完全准确地呈现所想表达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引文要加注释)有看过写爱情的诗歌吗?比如徐志摩的.虽然,他一生中除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有过的情人并不多,有在英国剑桥认识的婚外恋---林徽因,和认识了有"交际之花"之称的陆曼.但他和这两个女人发生的感情,却是造就了他写诗歌的灵感.(这一部分是要说明什么?)徐志摩的新诗堪称千古绝唱,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他英年早逝的噩耗,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的文学!”所以,只有有情感的人创作的作品才能最触动人,也是最美丽的。

西方文论历来重视对文学意义的研究传统的西方文论把文学文本看作是作者的创作活动的结果,文本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或者对于外在生活世界的再现所以对文学意义的探寻就是追溯作者的原意或理解文本所再现的生活内蕴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文学意义的属性论现代文论经过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内部语言结构或语言差异对立的产物另一种是把文本和读者、社会、作者等外在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文学意义不是固定在文本中的属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关系论的文学意义观文学意义从历史变化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即从静态到动态、从统一到无序、从意识到语言从根本上说,这是文论研究对象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接受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对文学意义的历史考察,借鉴赫施Eric Donald Hirsch对文学意义“含义”和“意义”的区分以及伊瑟尔Wolfgang Iser对于“文本”和“作品”概念的分析,提出文学意义是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的统一的观点,(和你论文题目没关系吧)认为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构成因素,含义是与文本相关,是文本的一种内在属性而意味则是与作者、读者、世界和其他文本等因素相关联,是一种关系存在也就是说,含义是文本系统的产物,而意味则是关系下的产物但是意味不是读者完全主观化的产物,它要以文本含义为基础文本含义是受语义规则和语言系统制约的,并且是作家主体逻辑构思的产物,因此具有一种整体性和稳定性,不同时代的文本含义是相对稳定的含义是静态的,是意味的潜在形式意味是动态的,是含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义的实现含义转化为意味或者说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出现文本含义是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系统,它包括这样三个层面语言义简称语义、形象意简称象意、蕴意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闸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文本含义其实就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的内在属性,而作品意味其实就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由文本含义与其他文本、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和世界相关联而产生的关系意义这样,既给文学意义以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把文学意义包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对文学意义的理解的客观性的可能.人的情感创造了文学,反过来,文学又丰富了人的情感。

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

文学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

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着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

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

”确实,情感一方面构成了文学作品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中所选定的感情方式必须不仅仅是文学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感动的,而且还必须对其内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彻底的情感体会。

因为情绪的肤浅往往导致作品的空洞无物,而理想的文学作品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凝缩。

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

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大致上说,人类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很多同艺术世界关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独、惆怅、悲壮、压抑、空旷、崇高、庄严、神圣、荒寒、淡远、宁静、凄清和敬畏等。

英国唯美主义、提倡“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1856-1900)曾说:“伦敦一直有雾,可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雾不了解。

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

”当莫奈在英国展出他画笔下的伦敦时,英国人却犯疑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雾都”果真是画家笔下的那般面目吗?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雾气怎么一到法兰西人的眼中就变成一片紫红了呢?然而,当英国的观者疑惑地走出展览厅时,他们无异于经历了一种体验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为自己头上的雾气真有某种紫红的色调!莫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就这样使伦敦的市民几乎是唤了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

而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道路》一画后,他第一次看见了俄罗斯阴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就必须把他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

否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零。

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艺术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

对任何事物、对任何美丽的风景、人物,画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溶进对该事物的理解和态度。

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的话,我认为他是不会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偶然创作出来也是空洞乏味。

不会给人以美感或联想,或给予人以启迪。

也不会有任何意义,作品也就没有了价值。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

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表现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它才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所创造的不仅是形式。

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的体现。

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的。

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艺术创作的目的性,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性是什么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

所谓同情,就是我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统一,或者别人的情感与我的情感统一。

艺术家追求同情。

同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更高层次上的需要。

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同情是艺术的生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家由于受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的驱使,必然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从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破坏,因此,艺术家的生活即使不说是悲剧性的,至少也是极度不幸的。

”凡高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

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

凡高通过绘画语言,力图传达、说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孤独。

这是普通日常荷兰画无法说出的。

凡高的成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把这种孤独表现在画布上,使孤独这种情感成为绘画的语言而得以确立,从而丰富、拓宽和深化了人类的情感。

他的成就就是用绘画语言说出孤独这种普通日常语言很难说出的、很难加以描绘的抽象情感。

凡高是个极端敏感的人。

世界的不安传达给了凡高,感染了他,进一步加深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以至于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然后他把孤独、凄清、压抑、苦闷和忧郁——这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编织成一幅幅油画。

而一切深刻的绘画作品都包含了孤独等的情感或元素。

艺术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是以情感人的,处处离不开情感因素。

艺术创作的动机,追根于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因素。

艺术创作不是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是动静的描摹、表现。

在所有艺术作品中,无不充斥着情感这个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奥的领域内,才能被艺术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好的艺术创作。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以艺术概括创造艺术真实,是文学作为认识活动的价值追求。

文学同时还是审美活动。

审美属于对客体世界的情感评价。

文学创造就是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的。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则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然而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主体运用“内在的尺度”,就已经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而艺术形象都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揭示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可见,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情感评价”与“诗意的裁判”的含义相通。

凡是文学创造都存在着情感的评价,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所描述或表现的人物与事件的“裁判”,然而并非什么样的“裁判”都是“诗意的”。

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情感评价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格所谓品格高尚,是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做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

实践证明,惟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情感,文学创造才会抑“恶”扬“善”,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功利的取向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

这就是说,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

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如果说情感评价以高尚、功利为特征的品格,是文学创造尚“善”的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那么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则体现着文学创造的审美的价值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