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合集下载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1. 引言边塞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支,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守卫边疆的英雄壮丽场景。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意象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和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边塞诗进行鉴赏和解读。

2. 边塞诗的来源和特点边塞诗起源于中国古代边塞地区的军事和文化活动。

由于边塞地区往往处于战乱频发和政治动荡的环境中,边塞诗作品往往充满了壮丽的景色、悲壮的气氛和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

边塞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边塞风光、抗战壮丽场面、英雄人物、忠诚和牺牲等。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展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大漠、高耸的城墙、奔驰的战马等壮丽的自然景观,使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强调了忠诚和英雄主义情怀: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崇敬。

这些诗作清晰地传递出边塞军人的正直、勇敢和英雄主义情怀。

•表现了人民的悲壮情怀:边塞诗作为一个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战争中人们的悲壮情怀的抒发。

边塞诗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凉。

3. 边塞诗的代表作3.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边塞诗之一,作者王之涣是唐代的文学家。

诗中以壮丽的边塞景色展示了作者对祖国无限忠诚和壮丽的抱负。

3.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和对身处边塞的忠诚。

以悲壮的词句和深情的笔调描述了边塞地区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反映了边塞人民的英勇抗争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外,边塞诗还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大全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大全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大全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我在此整理了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21、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边塞诗鉴赏优秀文档

边塞诗鉴赏优秀文档

边塞诗鉴赏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1.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边塞诗常用词语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概述)。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四、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唐代著名边塞诗

唐代著名边塞诗

唐代著名边塞诗
好的,以下是一首符合您要求的唐代边塞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

第一句“月黑雁飞高”描绘了边塞夜晚的景象,月亮被云层遮挡,大雁高飞,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紧张的氛围。

第二句“单于夜遁逃”则点明了战争的紧张局势,敌人趁着夜色逃跑,戍边将士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偷袭。

第三句“欲将轻骑逐”描绘了将士们为了保卫家园和追击敌人,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展现出他们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则进一步强调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残酷,弓箭和刀剑都被大雪覆盖,将士们需要在严寒中坚持战斗,用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保卫家园和和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戍边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

它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尊严,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和反对战争。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别董大
比较有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王之涣、 王翰、李颀 高适、岑参
还有哪些写过边塞诗的诗人?
王维、陈陶、祖咏、 金昌绪、沈佺期等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 边塞诗 的风格
景象奇丽 意境阔大 慷慨雄壮
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评价:
唐代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人生上 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 同程度的乐观情绪何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 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 情,他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都 反对战争。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 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 :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 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 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 ,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
盛唐时边塞诗人群体
边塞诗的概念:
产生时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主要内容:反映边塞风光和边界战争生活为 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 “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朝最负盛名的10首边塞诗

唐朝最负盛名的10首边塞诗

唐朝最负盛名的10首边塞诗唐・王昌龄仍然是秦汉时期的月亮和边关,敌人和敌人打了一场持久战。

如果攻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活着,匈奴人就不准南下阴山花马了。

盛唐诗人王昌龄有着“诗家天子”的美誉。

他的这首《出塞》分为两篇,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属首篇。

这首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不但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还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二、《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此诗表现出乌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戍守将士的宽广胸襟,以及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豪迈气概。

三、《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越来越远,因为它在黄河中间流动,玉门关坐落在一座孤独的山上。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的图画,描写塞外苦寒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悲壮而苍凉。

四、《凉州词・其一》唐・王翰葡萄酒夜光杯,想马上喝琵琶。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与王昌龄同期的诗人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明朝的王世贞称此诗为无瑕之璧,与王昌龄的《出塞》同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五、《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是边塞诗人高适在西北边疆参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

全诗含乡愁,但不低,表现了盛唐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六、《别董大・其一》唐・高适像一只鸟,六还是振翅,自怨自艾,离开北京十几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时创作了两首七绝,这里是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用他豁达的心态勉励好友,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自行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

9首最经典的边塞七绝诗,3首有问鼎第一的实力,你最喜欢哪首!唐朝时期有两大主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其中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诗中大多表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功名万里外壮志报国志向,歌颂了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豪情,赞美了他们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唐朝那些著名的边塞七绝诗。

这些诗排名不分先后,但最后三首无疑是第一梯队,并且这三首都有成为七绝压卷的实力。

谁最终是压卷之作,千年来仍是争论不止,我等只能仰望和膜拜。

01《塞上曲二首·其二》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后汉书·班超传》中,有一句表现班超的心愿是“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作者就是用到了这个典故,来表达汉家将士们强烈的报国志向,为了祖国的统一,扬名塞外,杀尽敌寇。

只要能保卫祖国,即使自己不能活着返回玉门关,也在所不惜。

0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浓乡情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在大漠的夜晚,举目远望,入眼的是一副月夜边塞图。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茫茫积雪,城墙下月光如霜,铺满整个城外。

夜晚本就多思,何况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突然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将士思家之情,家在万里之遥,只能看着家的方向发呆。

03《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读来真的让人潸然泪下。

保家卫国是军人该做的事,所以当遭受到入侵时,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

但战争是残酷的,敌人也是凶残的,这让五千大好男儿牺牲在战场。

谁都是有家有妻儿老小,五千男儿背后是五千个家庭,战争带来的伤害,对他们同样很残酷,军人战死的悲壮,家里人的命运就也值得同情。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唐朝有名的边塞诗

唐朝有名的边塞诗

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衍生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是层层浓云的意思。

“雪山”,这里指祁连山。

“玉门关”,是唐朝重要的边关要塞。

“穿金甲”,铠甲磨穿了,这表明征战时间之长和战斗之艰苦。

“楼兰”,这里泛指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风光以及戍边战士艰苦的战斗生活。

情感方面,表达出战士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在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青海上空层层浓云使雪山暗淡这一景象,以及孤零零的一座城与遥远的玉门关相遥望的画面描写,营造出一种边疆环境的孤寂、苍凉的氛围,衬托出戍边生活的艰苦。

而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直接抒情,历经无数战斗,战士们铠甲都磨穿了,但他们毫不退缩,只想着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简洁有力地将战士们的决心尽显无遗。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题材多为边塞、闺情宫怨等。

他曾多次被贬官,有较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使他的诗歌既有豪迈壮阔之情,又蕴含深邃思想。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学校组织的军事知识讲座上,主持人希望激励大家学习军人的坚韧意志。

他讲道:“正如王昌龄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过去的战士身处艰苦的边疆战场,历经无数战斗,战甲都磨穿了,都没有想过放弃。

现在我们学习知识也应有这种勇往直前,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例子二:小光和小鹏参加登山挑战赛。

当他们爬到半山腰时已经筋疲力尽,想要放弃。

这时小光说:“你还记得王昌龄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吗?人家战士面对那么残酷的战争都坚持到底,我们这小小的登山挑战怎么就不能坚持了呢?我们可不能轻易认输啊!”小鹏听了,重拾信心,两人又继续向山顶进发。

例子三:在讨论国家尊严的历史课上,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战士在保卫国家时展现了怎样的气概?”小明站起来回答:“王昌龄的诗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塞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塞上行作古诗鉴赏

塞上行作古诗鉴赏

塞上行作古诗鉴赏
《塞上行》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作品,描绘了边塞戍卒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孤寂。

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边塞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边塞景象也蕴含了一种豪情壮志和对边塞守卫者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西风吹起应时的蹄声和角声,马踏着潮湿的草地,感受到寒冷。

可怜的黄河在九曲中逐渐干涸,胡人的帐篷落寞无人烟。

这首诗描绘了塞上行军的景象,通过描写西风吹起的蹄声和角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边塞上寒冷、荒凉的氛围。

诗中黄河的形容词“黄河九曲尽”也表达出了边塞上水草匮乏、资源贫乏的困境。

胡人的帐篷落寞无人烟,也暗示着边塞的孤寂和寂静。

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戍卒艰苦孤寂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他们坚守岗位的敬意,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边塞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之情。

以上是《塞上行》的古诗鉴赏,希望您能够满意。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中唐晚唐边塞诗

中唐晚唐边塞诗

中唐晚唐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衍生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这里是当时唐朝与吐蕃战争频繁的地区。

- “长云”:层层浓云。

- “雪山”:大概指祁连山,位于青海和甘肃的交界处。

-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当时唐朝的军事要塞,出了玉门关就意味着走向塞外边疆。

- “穿金甲”:磨穿了金属做的铠甲。

说明战士们经历了很多战斗。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

此处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主题上,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描绘了边疆战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环境。

情感上,一方面展现了战争环境的恶劣,黄沙漫天,战士们的金甲都被磨穿,表达出戍边生活的不易;另一方面“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将主题升华,彰显了战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情。

在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描写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大西北特有的景象,从广阔的空间上营造出一种雄浑大气又略带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战士们的战斗决心做铺垫。

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战士们坚定的报国志向。

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由于他对边塞风光和戍边战士的生活有亲身深入的体验,所以写出来的边塞诗感情真挚饱满,极富感染力。

运用片段:例一: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主题是“爱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小明上台慷慨激昂地说:“古代的戍边战士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有坚定的信念。

就像王昌龄诗中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们面对恶劣环境从未退缩。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爱国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比如抗疫期间,众多医护工作者不畏艰险,坚守抗疫一线,这也是一种现代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体现。

”例二:小张在写一篇关于坚持的作文时,他这样写道:“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战斗,我们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

边塞诗十首

边塞诗十首

10首边塞诗1. 《从军行》作品介绍:此诗为李白所写,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志愿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壮丽景象。

解析:李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从军的决心和报国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军人的英勇形象。

2. 《凉州词》作品介绍:此诗为王翰所写,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解析:王翰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边塞军旅生活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3. 《燕歌行》作品介绍:此诗为高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高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荣誉的赞美。

4. 《使至塞上》作品介绍:此诗为王维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出使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王维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自己的出使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边疆人民的关怀。

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边塞的严寒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严寒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6.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荣誉的赞美。

7.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从军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人荣誉的赞美。

8.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作品介绍:此诗为岑参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与诸判官夜集的场景。

解析: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与诸判官夜集的场景,表达了对朋友相聚的喜悦和对边疆生活的向往。

9. 《使至塞上》作品介绍:此诗为王维所写,以边塞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读书人出使边塞、参加边塞的全过程。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壮丽的北国风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壮志豪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意蕴和内在价值。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

在唐代,边塞地区是中国与外敌频繁交战的地方,士兵们为了保卫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塞下曲》中写道:“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边早行军。

戍楼西望烟尘黑,戍楼东望日色红。

”这些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敬佩和钦佩之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们纷纷以壮美的词句,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边塞戍卫将士的敬意,展现了唐代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唐代边塞诗折射了当时人们的壮志豪情。

在辽阔的边塞大地上,诗人们面对艰难险阻,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例如《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些诗篇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更展现了诗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们以豪迈激昂之词,抒发了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展现了唐代人们的壮志豪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沉思显得格外深刻和真挚。

例如《塞下曲·燕歌行》中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轩辕掩抑红泪垂,与之伴侣苦寒暝。

”这些诗篇以深沉的笔墨,描绘了边塞军人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蹉跎的思考和感慨。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们以慨叹哀怨之情,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苦难的感悟,展现了唐代人们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命运的无奈抱怨。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

“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从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