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边塞诗概况

唐代边塞诗概况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的大部分。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沿边设六大都护府。
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唐王朝一直存在着棘手的边境问题。
边关在呼唤,呼唤热血青年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身体。
试而不第,铨而不叙,很多士子开始对自己的性格才华重新估价,走上了博取身前身后名的第三条道路,来到边关。
于是在唐代诗坛上,有了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诗人,虽然他们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却激荡着他们的诗情,使他们的创造出了大量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的创作纵贯初、盛、中、晚唐整个过程,约计两千余首。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每个时期的边塞诗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各个社会时期的社会情况和戍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大唐初期,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受帝国蓬勃时代精神的激发以及边战频繁的刺激等因素,边塞生活成为初唐诗歌的重要题材。
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使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呈现出郁勃的特点。
这种郁勃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唱然长叹。
前者在初唐四杰中表现尤为明显,“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卢照邻《战城南)))都充满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后者在陈子昂身上体现的最为出色,“肉食谋何失,黎蕾缅纵横”(《感遇》一十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对国事的忧郁愤激之情儿可充塞宇宙。
陈了昂和四杰中的骆宾王他们都数度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他们的边塞诗,无论是在他们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主导风格是豪雄。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第一篇: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唐代的边塞诗(一)概况: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唐代和北宋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时期,而边塞诗则是这两个时期都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
下面将对唐代和北宋边塞诗进行比较。
唐代边塞诗主要写作于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年-763年),这个时期唐朝境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军事动荡,唐朝统治者为了保卫国土不断派遣军队到边疆地区进行战斗,而唐代边塞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唐代边塞诗以其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豪放的气质和宏伟的意境,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岑参、王昌龄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大多是描写边塞生活、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事迹、赞美边塞风光等,反映了当时唐代边塞的军事与文化现实。
北宋边塞诗则主要写作于北宋的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侵犯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时期。
这个时期,北宋朝廷为了保卫国土,不断派遣军队到边疆地区进行战斗,北宋边塞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北宋边塞诗的特点是清新脱俗、含蓄深邃、富有情感和哲理意蕴。
代表诗人有辛弃疾、陆游、秦观等,他们的作品内容主要涉及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对抗边疆民族政权的战争等方面。
与唐代边塞诗不同的是,北宋边塞诗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的思考,体现了北宋诗歌的一种新的风格和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唐代和北宋边塞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共同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对边塞地区的关注和热爱,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
精神的特点。
简述唐代的边塞诗派

唐代边塞诗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描写边疆战争和边塞风光为主题。
这个流派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迈、奔放、豁达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士兵的艰辛。
唐代边塞诗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和战争为主题,为后来的边塞诗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由于国家的强盛和对外扩张的野心,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
这些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激烈和士兵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深深思念。
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迈、奔放、豁达的情感为主,表现了边疆士兵的英勇和豪情。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富有节奏感,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身的豪情和豁达。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细腻、感性的描写为主,表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风雪和寒冷,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士兵的同情。
李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的残酷为主,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富有哲理,如《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争的荒凉和士兵的疲惫,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的来说,唐代边塞诗派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这个流派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迈、奔放、豁达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士兵的艰辛。
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与特点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盛的时期,而边塞诗则是该时期诗歌创作中一支独特而重要的流派。
本文将介绍唐宋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其特点,通过对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风貌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来深入探究这一诗歌流派。
一、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1. 唐朝(618年-907年)的政治与军事形势概述2. 边塞地区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3. 安史之乱和后来的安定局面二、唐宋边塞诗的地理环境1. 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2. 戈壁沙漠与草原3. 边境城池与关隘三、社会风貌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1. 农牧民生活与边防工作2. 文人士大夫在边塞地区的角色定位3. 儒家思想与佛道文化在边塞地区的传播四、唐宋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和特点1. 描写自然景观的手法和意象2. 描绘英雄壮丽的战争场面3. 表达对离故困境的情感唤起五、边塞诗人代表作品赏析(根据需要选取几位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六、唐宋边塞诗流派的影响和价值1. 边塞诗创作对士人文化与群众文学之间的融合作用2. 边塞诗创作对后世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影响结论通过对唐宋边塞诗创作背景和特点进行详细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以其独到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战乱环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英雄事迹的赞美,也抒发了他们在离故困境中的忧伤与思念之情。
同时,边塞诗创作也对后世文学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流派不仅是唐宋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 如有需要,请适量增加相关内容以达到字数要求。
本文所列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编写时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充。
同时,请确保文档内容不从其他源复制和粘贴,并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盛唐诗之边塞诗派

第三段: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本节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 将更深的谴责。这里并不是游离战 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 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 蓟北征人,徒然回首。 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769),湖 北江陵人。一生两度出塞, 先赴安西,后赴北庭,向 往从军立功。天宝三载 (744)进士。曾两度赴 西北边塞。55岁官至嘉州 (四川乐山)刺史,任满 罢官,心情郁闷,卒于成 都旅舍。有《岑嘉州诗 集》,今存诗403首。
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 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 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 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 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 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 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 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 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 长”而辞官。次年入陇右、河西节 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 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 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边防战士斗志昂扬, 和环境形成反衬。
边塞诗知识点总结

边塞诗知识点总结1. 边塞诗的起源和发展边塞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在那个时期,北方边塞地区经常发生战争,并且受到外族侵扰,因此古代诗人纷纷以边塞地区为诗歌创作的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关于边塞地区的诗歌作品。
随着唐代文学的繁荣,边塞诗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有《塞下曲》、《塞上》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调和对边疆生活的真实描写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2. 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描写边塞风光。
边塞地区的风光十分独特,起伏的山峦、广袤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伟大的长城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题材。
诗人们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些景色,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丽和辽阔。
(2) 反映边塞战争。
边塞地区常年饱受外族侵扰,常常发生战事。
因此,边塞诗也经常通过战争的描写来表达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战士的赞颂。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悲壮和英雄气概,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3) 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情。
边塞地区的生活条件艰苦,诗人们常常以对边塞生活的关怀和敬仰为题材,表达对边塞人民的同情和敬佩。
他们在诗中常常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于战乱的悲哀心情。
3. 边塞诗的艺术意义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以辉煌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人,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边塞诗还通过对边塞地区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边塞诗的独特情感和题材,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珍贵遗产。
同时,边塞诗也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中外文学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起源于北朝时期,随后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总结如下:
1. 起源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北朝时期,当时北方边界频繁发生战乱,士兵壮怀激烈,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2. 唐代巅峰:在唐代,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唐代边塞地区的重要战事和边境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许多著名的诗人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忧虑。
3. 内容特点:边塞诗多以军事战争、英雄豪杰、离别别离等为主题,展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边塞生活的苦楚。
4. 艺术特色:边塞诗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为特点,常常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边塞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5. 影响与传承:边塞诗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和传播,也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边塞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都得到了积极借鉴和发展。
总之,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边塞地区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
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
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
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
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
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
六朝时还出现了对边塞诗创作的一些理论探讨,如著名的诗歌评论家钟嵘曾列举非用诗不足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数件强烈感人之情事,边塞题材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在这里钟嵘不仅强调了人们的边塞生活经历非得借助诗歌不能表达,同时对边塞诗的内容亦作了明显的概括,这是六朝人对边塞诗内容界定的一大进步。
边塞诗发展历史及其研究

唐朝时期,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首,此外,还有李顾、崔颢、王之涣、王昌龄等人并存。
这些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展示了大漠及边塞的奇绝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及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作品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及积极向上的心态,洋溢着蓬勃朝气及昂扬斗志,处处都诠释着盛唐精神,是极盛时期的体现。
从边塞诗派的发展历史来看,边塞诗派早期时的诗经征戍诗,其思恋故土的情节十分明显,有三十余篇诗作,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
在这些作品中,就有三分之一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些作品抒情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对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的敏感成为了触发乡思之情的导火索,有明显的田园文化特色,故此,战士的内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解甲归田之意。
第二,思乡之情不只是对家乡,还包括亲朋好友、妻子儿女、父母宗族、甚至还有家乡的树木、花草、农作物。
这些作品具有思恋之情宽广而具体的特点,代表作品有魏风渉古、北风击鼓等。
因为征戍诗多为军中将士所作,非文人墨客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些诗与古代时期的农耕文明有关。
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土地和庄稼的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不仅与生存有关,而且古人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花朵果实,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之中。
因此,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为触发点的思想之情和明显的农耕文化特色就成了汉朝到唐朝,随着个人诗作渐渐代替了集体歌唱,农耕文明浓厚的边塞思乡诗渐渐消逝,具有浓厚边关风情的夕阳、月色、霜雪、胡笛等意象取代了对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成为了思乡诗中思乡之情的体现。
另一方面,思父兄、思儿女的多元思恋之情聚拢为了思恋爱人、抒发爱情的单纯之恋。
这种变化,使汉朝以后抒发思乡情的程度从征夫的小气升华为士人的大气。
乡恋的主体也由农民变为士人。
汉朝以后,边塞诗中的思乡之情,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将士的角度为主的思乡之情,一种是诗人将自己代入将士身份的思乡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的创作以想象为主,失去了现实支撑,作者以边关月色、塞上霜雪、胡茄羌笛为触发点,抒发将士的思乡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如吴迈远的诗作胡茄曲中,以上的因素全部有所体现。
边塞诗

4.用典故: 用典故: 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形成时空的对比。
2、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 (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 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 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 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 (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 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 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 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 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 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 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 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 人感到低沉。 人感到低沉。 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 (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 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 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 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诗歌鉴赏——边塞诗

诗歌鉴赏——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以描写北方边疆地区风景、战争和生活为主题。
这些诗歌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园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边塞诗概述、历史背景与发展、典型作品赏析及影响等。
1. 边塞诗概述1.1 定义边塞诗指创作或描述位于国界附近或交通要道上城市和农村所产生出来的各类形式化咏唱。
1.2 特点- 描述性强:通过丰富多样而具体真实感观去反映事物;- 深入浅出:用简洁明晰语言直接传递信息;- 抒发情怀: 表达作者内心深处关乎自身经验与人格价值追求之意愿。
2. 历史背景与发展在汉朝时期, 长安成为东西南北四路大使必须过境口岸;隋唐时期,边塞地区的战争频繁;宋代以后,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和西夏、金朝等国家崛起,使得边塞诗逐渐兴盛。
3. 典型作品赏析3.1 王之涣《登鹳雀楼》- 内容:描绘了作者在长安城中远眺高耸入云的骊山,并表达对故乡及其人民思念之情。
- 特点:语言简洁明晰,意境深远。
通过描述壮丽景色与个体感受相结合来展现主题。
3.2 杨万里《世界无穷》- 内容: 描述了作者身处荒凉沙漠中但仍然保持豁达心态并欣赏大自然美好风景;- 特点: 抒发出积极向上精神状态,在困难环境下寻找生活希望。
4. 影响与启示边塞诗既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变革过程记录者。
这些作品传递着勇气、坚毅和爱国主义精神,并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
附件:1.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2. 杨万里《世界无穷》全诗法律名词及注释:- 作者权益:指对于边塞诗中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所有者拥有合法保护权利。
- 文化遗产: 指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代表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并为后代传承保存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料。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第一篇: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边塞诗知识点

边塞诗知识点边塞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受读者的喜爱。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通常是在中国古代边境地带,这些地方常常充满着战争、军队和边塞文化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地介绍边塞诗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第一步:边塞诗的起源和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唐朝时期,当时中国的边境地区经常面临来自外敌的威胁。
为了对抗这些威胁,唐朝政府在边境地带设立了军队和城堡。
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下,一些文人开始用诗歌来记录边塞的生活和战争经历。
这些诗歌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第二步: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边塞诗的创作通常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描写边塞生活:边塞诗往往以真实的方式描绘边塞地区的生活,展现了边塞士兵们的勇敢、坚韧和荣誉。
诗人们通过描绘边塞的风景、军队的战斗以及士兵们的心情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出色的象征主义:边塞诗中常常使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一些象征性的意象来传达深层次的情感。
例如,夜晚常被用来象征边塞的黑暗和寂寞,黄沙则常被用来象征边塞的艰难和困苦。
3.简洁明了的语言:边塞诗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
诗人们通过简短有力的词句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和对边塞生活的理解。
第三步: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边塞诗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士兵们的壮烈英勇,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2.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以其激昂的词句和雄壮的气势,描绘了士兵们出塞作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地区的月夜景色和兄弟之间的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思念和感伤之情。
第四步: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而且通过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命运。
中国古代边塞诗史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史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大体思想感情是乡愁、边塞生活的困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主要包含: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描绘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边塞诗发展历程如下: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
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
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刘禹锡。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但那时“边塞”的涵义,与后来“边塞”的涵义有所差别。
一至到秦汉时期,对“边塞”的范畴才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
边塞诗发展到汉魏时期作品逐渐多起来,从内容风格上也已经定形化了。
这为唐代边塞诗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边塞诗,滥觞于隋朝,形成于唐朝。
初唐时期,边塞地区并不稳定,边境战争还相当频繁。
不少文人屡遭谪迁,远戍边塞。
此时的边塞诗大多苍凉阴郁,体现唐初征战定边的艰苦。
其代表诗人有卢昭陵、杨炯,代表作有《陇头水》(卢昭陵),《从军行》(杨炯)。
后来,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强盛,又打开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
为了守卫边疆,保护交通安全.朝廷便加强了边塞各城的守备。
许多文人学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转变了过去对边塞看法,并感到边塞风光的新奇可爱.这一感情的变化,把边塞诗的创作,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在内容和主题的开拓上,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打破了原来那种呈献、赠答、仿制固体的诗律形式,创作出了内容鲜明,题材多样的边塞诗章,出现了创作繁荣的新局面,成为边塞诗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广泛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题材中,洋溢着豪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诗人们积极乐观,奋发而上的激情.也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人民斗志昂扬,和那种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的精神。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代表作品《燕歌行》(高适)、《白雪歌》(岑参)、《古从军行》(李颀)、《出塞》(王昌龄)。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及其晚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的边塞诗相比,在风格气韵上截然两样.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边塞名篇,但在豪言壮语,激愤勇烈的篇什之中,那种悲凉苍劲,感伤沉郁的调子也跟随其后,反映出了中唐以后国势日衰,元气大丧,上下精神不振的时代特征.代表诗人李益、卢纶,代表作品《塞下曲》(李益)、《送李端》(卢纶)。
到了晚唐,阶级矛盾激化,藩镇割据严重,吐蕃、回纥、羌芜等族的屡次入侵,四分五裂的唐廷,边塞不治,使边敌横行无阴,边民惨遭烧杀劫掠。
唐代边塞诗的演化历程

唐代边塞诗的演化历程
唐代边塞诗是指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主题主要以边
塞之战、边疆风光、马匹战具、边民生活等为主。
其演化历程可以大致分
为以下阶段:
1.先秦到两汉时期:边疆地区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现“关山形胜”的句式,其中《离骚》等作品就展现了边境多动荡,人们生活在强敌环伺的战
乱之中的形象。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具化为“表现边塞苦难”的类型。
此时期的边疆,与前期相比,更加游牧特色十分明显,像《陈情表》重拍Liu Yuxi的格调,再加以更具特色的“锵锵三句话”样式,使作品的极
富感染力,流传广泛。
3.唐代:唐代的边疆地区战乱不断,边塞诗大量涌现。
该时期的边塞
诗主要表现边塞生活、和平和战争等主题。
在这段时期中,军国主义思想
和时政因素对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古良材诗选》、《全
唐诗》为常识的文学宝库依次展现边地苦难及其人民的英勇顽强,形象地
描绘了唐代边疆英雄的丰功伟绩。
4.宋代以后:宋代时期,边疆时有和平,边塞诗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之后,边疆地区由较为平静发展至资源富集,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概括,抒情色彩加重。
总的来说,唐代边塞诗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关山形胜”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表现边塞苦难”,再到唐代的“边塞生活、和平和战争”主题,不断演化和深入挖掘边疆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边塞人民的质朴力量,也
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军事形势及文化特点。
边塞诗常识大全

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二)、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
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
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
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
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
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