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分析
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
![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cb07e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5.png)
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唐代的边塞诗,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块璞玉。
你要知道,唐代可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政治上强大,经济上富足,文化上也达到了巅峰。
而边塞诗呢,就像是那种意外的惊喜,往往藏在那些远离中原的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荒原上,藏着的是一种独特的豪情壮志。
你看,唐代的边塞诗,很多是由驻守边疆的将士和诗人写的,咱们听起来像是战场的呐喊,气吞万里如风,却又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人的思念,甚至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你想啊,这些边塞诗人们大多数都是身处异乡,四周无亲无故,一片荒凉,眼看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人们一个个目光坚定,写诗时又似乎带着一丝孤单。
他们在大漠戈壁里抒发自己心中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那种深深的思念。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通讯也不像今天这么方便,信件一封寄出去,得几个月才能收到回应。
试想,那种天天面对无边的荒原,偶尔回头看到那些消失的足迹,是不是就特别容易让人心生孤独?在这些诗里,咱们能看到的,不只是大漠孤烟,草原辽阔,更能感受到一种历尽沧桑后的从容。
举个例子,王昌龄的《出塞》就写得特别有味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看这句,简直是气吞万里,气势磅礴!要我说,王昌龄写这诗时,肯定是心中豪气干云,手握长枪,视死如归的那种感觉。
龙城飞将是指那个传奇人物卫青,胡马度阴山则是敌人入侵的象征。
一个“不教”字,表达了他决心与敌人死战到底的决心。
你听了,是不是也感觉到那种力量感?就像是老江湖说的那句话:“谁能与我争锋?”那种心里发光的感觉,读着都让人忍不住跟着鼓掌。
再看看高适的《别董大》,哎哟,这篇诗更能让人感同身受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单是这一句,就让你感觉到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人心生惆怅。
高适写这诗的时候,是在和他的朋友董大告别。
他的笔下虽然有荒凉,但也不乏浓浓的友情和深深的眷恋。
你看啊,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传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告别的无奈,也有未来征战的决心。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af4b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3.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描绘北方边塞景色和塞上人民的生存状态为主题,通过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描写,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边塞地区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边塞地区的历史风貌,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国家和社会的思索和反思。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存状况。
唐代边塞地区长期处于战争频发、生活艰苦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边塞诗中,诗人们通过对那些汉家烟尘在上苑、汉家马革裹尸还和从军征戍边防的真实写照,描绘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边军的守卫情况和边民的生活景象;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岑参的《白日登山》则表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疆域辽阔和边塞民族的豪迈形象。
这些诗篇以饱满的笔墨勾勒出唐代边塞地区的特殊生存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当时边塞地区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诗人对边塞地区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
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以其雄奇壮丽、苍茫辽阔而著称,这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对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表现。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表现了登高远眺所带来的情感愉悦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在岑参的《白日登山》中,诗人以高远的视角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出了对边塞地区的独特感悟。
这些诗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和表现。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思索和反思。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不仅展现了对边塞地区的真实写照,更蕴含了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深刻思考。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繁荣和辉煌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ee596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4.png)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1cc2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6.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塞外生活为主,表现了唐代边塞守卫军民的爱国主义、壮烈、坚韧和牺牲精神。
诗人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和军民生活,表达了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爱国主义思想唐代边塞诗集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团结、国家安危、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
诗人们将壮烈的牺牲精神融入诗中,使得边塞生活变得崇高而感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借着登高望远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感叹和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霸凌海内外,何以家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家国的忧虑。
杜甫的《兵车行》则写到:“弃繻冠于车,蜡炬烛九门。
霜鳞帐飞狐,玉勒雕鞍穿。
”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边塞军队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祖国领土的保卫与发展的热忱。
诗人们以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勾画出不朽的爱国精神,铭刻在人民心中。
二、壮烈和坚韧思想唐代边塞生活遭受寇盗侵扰、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因此诗人们描述了军民在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困境锤炼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边塞壮烈和坚韧思想始终贯穿于唐代边塞诗中。
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通过赠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嘱托和对国家前途的厚望,体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坚毅和忠诚。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青春作保定神州,白首为功尽万钟”,激励军民为国牺牲奉献、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们在表现壮烈和坚韧思想时,表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人民团结、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唐代边塞诗人们在描写边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战主题。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1c90a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1.png)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它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多与边疆的战争、征战、守卫等相关,表现出士兵们的英勇、坚韧和忠诚。
其次,唐代边塞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常使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此外,唐代边塞诗往往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豪气和战斗力。
最后,唐代边塞诗的作者群体多为边疆将领、士兵和官员,他们在长期的战争和守卫中经历了许多生死交错的场面,创作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
总之,唐代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背景,也表现了士兵们的英勇和民族精神的强烈追求。
- 1 -。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a9006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d.png)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7a17b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d.png)
边塞诗歌: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与意义解读1. 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本文将对唐朝边塞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特点与意义的解读。
2. 边塞诗人及其背景•提及边塞诗人,就不得不谈到他们生活的特殊环境。
这些边塞诗人多数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贬到邛州、蜀地等远离京城的地方。
•边塞诗人们长时间与汉家文化疏离,他们对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身经历了战争与荒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或缺的素材。
3. 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歌体现了生活在边疆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情感和体验。
典型的题材包括边塞风景、士兵生活、战争场景等。
同时,边塞诗歌也常常从个人的视角描绘内心世界–基督徒税理。
•边塞诗歌的主题重要突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诗人对于祖国安危以及人民困境有着强烈的关切。
4. 边塞诗歌的写作风格•边塞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事件的描绘,尤其是荒凉背景下的景物,通常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创作手法上,边塞诗人善于使用象征与比喻来营造意境。
他们通过精妙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边疆生活中。
5. 边塞诗歌带来的意义•边塞诗人们通过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对于边疆地区和底层百姓更多关注和关怀。
他们承载着史实记录,见证着历史发展,并影响着后世对于唐朝和边塞诗歌的认识。
•边塞诗歌对于繁荣了唐朝文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同时也给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6. 结论•边塞诗歌是唐朝文学中一道独特夺目的风景线,其主题与题材表达了边塞地区特殊环境下人们的情感和体验。
边塞诗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引人深思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语言、主题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别样魅力,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1866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2.png)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是指在唐朝时期,诗人们在边疆地区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与其他诗歌作品相比,唐代边塞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以描写边疆生活为主题。
因为边疆地区的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都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唐代边塞诗大多写出了这些地区的特殊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况,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边疆。
2. 语言大多简练、富有表现力。
由于边疆地区的环境苛刻,生活艰难,唐代边塞诗多采用简练、有力的语言表达,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唐代边塞诗人多为官员或士兵,他们深知边疆防御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诗歌往往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边疆人民的关切和关爱。
4. 少有艺术修辞,更多表现真实感受。
唐代边塞诗歌大多是真实的写照,少有华丽的修辞,更多地展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歌的真实性和情感性。
总之,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表现力和真实感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名片。
- 1 -。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d98c2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6.png)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3713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d.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了唐代边塞文化和文学的独特风貌。
这些诗歌多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壮丽的场面为题材,表现了边塞风情以及士兵们的豪迈与忠诚。
在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是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唐代边塞地区处于辽阔的西域,常年居住着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与唐朝的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边塞诗中常常反映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如《塞下曲》中所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风光的壮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也反映了当时士兵们的忠诚与豪情。
在唐代的边塞地区,战争时有发生,士兵们常年奋战在边塞,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忠诚、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被唐代诗人们深刻地刻画出来,如《前出塞》中所写道:“骏马似飞腾,快马红尘中,情愤无些许,遥思立马东,数年身虽在,经国知多情,诗礼依南化,汉官向北荒。
”这些诗作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思想内容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士兵们,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军事风貌和军人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中的思想内容还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唐代边塞地区地势险峻,自然环境严峻,但壮丽的自然景色依然让诗人们为之倾倒。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宏伟的自然景观,如《塞下曲》中所写道:“林断山明水茫茫,南飞雁、北飞翁,天堑变通途,忽见陌头杨柳丛。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敬畏。
这些诗作反映了唐代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291d1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1.png)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流派,它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塞戍卫的战争和生活,因此具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首先,唐代边塞诗的主题集中在战争和边塞生活,作者常以自身经历或目睹的场景为素材,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战士的赞扬和对边塞孤独寂寞的感受。
其次,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短小精悍,多采用律诗和绝句等严格的诗体,字数较少,但寓意深刻,富有象征意味。
此外,唐代边塞诗的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和力量感,常用壮丽的景象和激动人心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唐代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以及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贡献,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1 -。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3cbd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a.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1. 引言1.1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边塞士兵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悟。
唐代边塞诗在表达爱国情怀、壮志豪情、生活写照和风景描写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深入剖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感受到诗人们对时代、民族和生活的真挚感慨。
唐代边塞诗以其瑰丽的诗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与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正文2.1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与特点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唐代边塞诗则是唐代诗歌中的一大亮点。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长期的边塞战争和统一战争,自唐太宗时期开始的“开元盛世”后,唐代的边塞地带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开始有机会关注和描写这些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边塞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描写。
很多边塞诗歌都以战争、征伐、边疆守护为主题,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军事紧张气氛和士兵的忠勇之志。
其次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边塞地区的山川河流、草原胡杨、雄风峻俗尽展眼前,带给读者一种壮美的感受。
唐代边塞诗还表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风格,往往充满着浓厚的汉家风骨和民族气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生活的豪情壮志。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传达了诗人对于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2 唐代边塞诗的爱国情怀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爱国情怀是其中一大特点。
这种爱国情怀体现在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感情深厚,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并表现出对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的热切期望。
唐代边塞诗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感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人通过描绘边疆战事、英雄壮丽、抗击外敌等场景,展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9661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d.png)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4448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d.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边塞诗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塞上生活为题材,集中体现了诗人们对于战争、生活、国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边塞诗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首先要谈到的是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诞生于唐代盛世的北方边疆,这个时期正值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君臣豪杰荟萃的时代,同时也是与外族长期交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边塞诗家们自然而然地将对国家的挚爱融入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边塞壮丽景色的诗篇,对大唐江山的壮丽气象和繁荣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通过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诗人不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对国家兴盛的期盼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是唐代边塞诗的一大特色,也是边塞诗所抒发出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还在诗篇中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唐代边塞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之中,战争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边塞诗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灵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将对战争的思考融入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写到:“寒窗十年图破壁,梦魂不到关山隔。
老大徒伤悲。
”这些诗句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之情。
这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痛恨之情,使得边塞诗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气质,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在这种思想情感的感召下,边塞诗成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爱国主义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还在诗篇中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长期的战乱让唐代边塞诗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艰辛和世事的无常,因而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唐代边塞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fb3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3.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塞风情,歌颂边塞人民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还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对边塞风情的热爱和赞美。
边塞地区是指边关地带,是国家的重要边防线,也是军民生活的关键区域。
在唐代,边塞地区经常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艰辛,但同时也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壮丽的景色。
很多唐代诗人纷纷前往边塞地区,创作了大量歌颂边塞风情的诗篇,表达了对边塞地区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色和坚韧不拔的民风,讴歌了边塞人民的豪情壮志和不屈的精神。
通过这些诗篇,唐代边塞诗反映出了诗人对祖国疆土的无限热爱和对勇敢坚韧的边塞人民的崇敬之情。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对战争的关注和反思。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边塞地区经常处于战乱之中。
唐代边塞诗家在创作诗歌时,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边塞地区的战事场景,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和痛苦,对战争的深切反思。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地黄花堆积。
”这些诗篇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通过这些诗篇,唐代边塞诗反映出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厌倦之情,表达了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还体现了对边塞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边塞地区的人民生活艰辛,长年战乱不止,他们时常面临着战火的威胁和生存的压力。
唐代边塞诗家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对边塞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些诗篇体现了诗人对边塞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和慰问,表达了作者对边塞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关注。
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唐朝边塞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dc00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d.png)
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一、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1、风格豪放:唐朝边塞诗大胆、直率,更具有激情和气势。
它用一种强烈的神秘感着述了军人的信念。
它运用大胆的语言诠释出士兵的英雄情怀,称颂士兵的英勇情操,歌颂道路的艰难困苦、战斗的伟大英勇和爱国的志士们。
2、气势和旋律统一:唐朝边塞诗广泛运用旋律节奏,其韵律紧密,节奏明快,具有气势和张力。
流畅统一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令人心旷神怡,深受大众喜爱。
3、抒发贴近实际的感情:读者可以从唐朝边塞诗中感受到将军们真挚的爱国之情和为国家守卫边塞的豪情。
它不仅表达了边塞将士勇猛战胜金兵的雄心壮志,而且体现了士兵对战友的牺牲无私的感情和对家庭的牵挂之情。
4、对自然的拟人化:经常用生动的象征运用把实际的历史场景和景象拟人化,把边塞的荒凉、苍凉描绘得栩栩如生。
对自然界的描述也非常细腻具体,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状态。
5、多彩繁复:唐朝边塞诗尽量使景物显示出更多的色彩隐喻,更多的
情节折射,更多的事理比喻,有时还把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编入诗情中去,让景物显得多姿多彩,耐人寻味。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dbbd5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e.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是指唐代以边塞为背景,描绘边塞风情和塞外民族生活的一类诗歌作品。
这些诗作主要以描绘边塞守军的生活、战争的惨烈和边境的荒凉景象为主题,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边塞人民的生活困境。
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
边塞人民生活在交战的边陲地区,经历了无休止的战争和流离失所的困境。
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通过边塞诗表达出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不满。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边塞人民生活在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却从未改变。
许多边塞诗歌中都有对祖国的赞美和忠诚的表达。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塞守军的孤独和忠诚,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赞美了边塞风情和边塞人民的生活。
这些思想内容表达了边塞人民坚韧不拔、忠诚于国家的精神风貌,也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境的坚韧抵抗。
边塞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哀愁,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
![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24ff4d9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d.png)
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辉煌的时代之一,该时期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唐代的边塞地区,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这为当时的诗人提供了表达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唐代边塞诗中所体现的英雄主题以及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一、唐代边塞诗介绍1.1 边塞诗的背景与特点唐代边塞诗是指在中国北方与外族进行战争期间创作的一类诗歌,主要表达了士兵们对战争、敌人和家园的感受。
这些诗歌多以豪迈激昂、坚忍不拔为特点。
1.2 边塞诗家与作品举例•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述登鹳雀楼可以眺望远方战场,表达士兵在外征战寄思乡之情;•岑参《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士兵在战场上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形象;•杜甫《蜀道难》:以长征艰苦时刻为背景,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和忠诚。
二、边塞诗中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体现了壮丽的英雄主题,展现了士兵们的勇敢和坚韧不拔。
这些诗歌以磅礴豪迈的语言描绘了边塞风云、身世坎坷的战士们。
他们面对战乱与磨难,展现出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
2.1 英雄主义与武士道精神•边塞诗中常用雄浑有力的语言描述,展示出士兵们威武勇敢、不怕困难和牺牲;•武士道精神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操守,在边塞诗中通常被赋予很高的评价和意义;2.2 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士兵们面对艰辛困苦,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不会因为逆境而退缩,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念;三、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边塞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描述了士兵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和忠诚。
这些诗歌传达了对社会稳定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自己亲人和祖国幸福未来的期盼。
3.1 对故土亲情之思念•边塞诗常描绘士兵在战场上思念远方亲人与故土;•描述了士兵们面对危险与死亡时内心深处对家乡牵挂和思念之情;3.2 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边塞诗通过表达士兵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坚定忠诚;•展示出为了捍卫家园和保护社会稳定愿意付出一切的精神。
结论唐代边塞诗中所体现的英雄气概与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0d26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c.png)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而在唐朝的诗歌中,边塞诗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它的诗人们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生活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与忧虑,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下面,我们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一、爱国思想在唐代边塞诗中,爱国主题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这些诗人们都是在边塞地区的军屯、守卫之中,他们身处重重关卡,每日坚守岗位,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和危险的军事环境。
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就更加深刻而明显。
在他们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的爱国之情是真挚而深刻的,它们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表现。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在叙述战争的惨烈与幸存者的荣耀,通过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的细腻描写,让人在分别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重要性;《登高》中诗人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眷恋和热爱。
二、对生命的理解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不仅表现了对祖国的爱,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由于边疆战争的漫长和辛劳,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还涉及到整个自然的生命,表现着一种对生命的崇高感悟。
例如,《登高》中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反映了诗人在疲劳与辛劳中体悟到的生命的真谛,教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夜泊牛渚怀古》中诗人写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反映了战争中对生命的看重和珍惜,强调人生色彩丰富而又短暂,告诫读者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积极投身生命中有意义的事物。
三、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在唐代,中国正处于对外扩张时期,也遭遇了一些外部势力的入侵。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边塞诗中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表现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自信,在对外敌人袭击时,士兵们也有了强烈的舍生忘死之心,维护民族尊严的那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摘要: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若干方面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特点类型
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一、唐带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古东门行》·柳宗元),将领称为汉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边塞称为汉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就连皇帝也称为汉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左贤(“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关山曲》·马戴)。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那么唐诗中为什么有多以汉代唐,尤其是在边塞诗中呢?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
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
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等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
而从汉代至唐代,其间虽有数百年之久,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年月,社会都处于动荡混乱之中;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华民族才又开始真正统一强盛起来。
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回顾历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
史实也证明了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
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
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唐代边塞诗的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
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