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522541011ca300a6c3908c.png)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作者:周文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流传至今,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加彻底、清楚地认识到唐朝边塞诗的内涵,从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了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以及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三个方面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从中认识到初唐和盛唐两个历史时期诗歌的不同点,有利于对唐诗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作者简介:周文慧(1986.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一.引言在唐朝时期边塞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反映边塞战乱现象、边防战事问题以及抵抗外敌决心等内容的诗,贞观君臣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主题诗,其中,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的诗为代表,初唐四杰指的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王勃(王勃的诗未涉及到边塞领域,为方便称呼,仍将其称之为“四杰”),创作出了丰富的边塞为主题的优秀诗作,诗作中传达出一种阳刚的力量,蕴含着不畏牺牲、慷慨激昂的为国情怀,因为这些边塞诗作中含有这不一样的气质,成为了千古佳作,而在盛唐时期,边塞诗也进入了旺盛的时期,然而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传达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针对两种时期边塞诗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二.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一)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0ba2d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7.png)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摘要: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多以边疆的荒凉与战争为主题,强调了士兵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则更加优美,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通过做好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好唐朝边塞诗的演变进程。
本文针对了初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以及盛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引言: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尤其是边塞诗更是唐诗中的瑰宝。
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意境和深刻的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为了更好的感受唐朝边塞诗的演变,就应当有意识的针对初唐与盛唐边塞诗的意境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唐时期边塞诗的意境初唐时期的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一类诗歌。
这些诗歌不同于其他诗歌,它们的创作背景是战争和边境,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境界。
这些诗歌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数百年,但它们依然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政治形势。
唐朝初期,边塞地区的安全形势非常不稳定,战争频繁爆发,士兵们常年守卫在边境线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磨难。
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士兵们的崇敬和对边塞地区的离愁之情。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在当时,忠诚、勇气、坚韧不拔被视为最高的美德,这些诗歌在表现上述美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象和士兵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些美德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诗歌成为当时社会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它们通过表现士兵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对人性和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诗歌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2cee462af1ffc4fff47ac05.png)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f4e6a32561252d381eb6e05.png)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作者:游烨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一、初唐阶段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
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
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
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
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
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
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
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
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
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
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
初唐_盛唐边塞诗的摇篮
![初唐_盛唐边塞诗的摇篮](https://img.taocdn.com/s3/m/346cfe83d4d8d15abe234e74.png)
第26卷第5期Vol.26No.5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ibetNationalitiesInstitut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05年9月Sept.2005异彩缤纷的盛唐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然而,她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其原因除了继承源远流长的先唐边塞诗的文学传统,得力于盛唐强盛的社会活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唐边塞诗的发展,为她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本文试从初唐边塞诗的发展过程,看其是如何朝着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方向而不断演进的。
一唐代边塞诗几乎是与唐王朝的建立同时产生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保卫边塞的安宁,曾几次带兵出征北方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叛部。
他曾以这段经历之所感,写下了《饮马长城窟行》、《执契静三边》、《辽城望月》、《伤辽东战士》等边塞诗。
其中乐府旧题《饮马长城窟行》写道:“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戌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唐朝建国之初,东突厥恃强骄纵,屡屡向中原侵扰,曾一度兵至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严重威胁着唐都的安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冬,唐太宗派兵部尚书李靖统帅五道大军,北击突厥,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一举平定了东突厥,从而巩固了建国不久的唐帝国的安全。
这首边塞诗以此为背景,抒写了唐军出师征战的始末。
诗中以粗犷之笔,写塞外的冰天雪地的苦寒。
以描写环境之艰苦来突出将士的英勇,同时又以对胜利的渲染来显示唐军的善战,从而显示大唐国力之强盛。
虽然,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模仿隋炀帝同题诗《饮马长城窟》之嫌,但也不失为初唐时期的一首较好的诗。
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主张强兵而非好战。
在民族关系上,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贞观四年,被铁勒、回纥等尊为“天可汗”。
浅谈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
![浅谈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0628dee08a1284ac85043db.png)
浅谈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作者:李名山张倚锋黄赫鑫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唐代边塞诗的划分与唐朝历史时期的划分一样,也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本文通过对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边塞诗的由盛转衰。
也有利于我们全方位把握唐代边塞诗,而不是仅限于对盛唐边塞诗的熟悉。
关键词:边塞诗盛唐中晚唐差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貌,而时代的风貌也体现在了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中。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与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相比最直观的差别体现在了诗歌所传达出的情绪的不同,盛唐边塞诗传达出的是一种“黄沙百战传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中晚唐边塞诗传达出的却大多是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思乡、厌战的情绪。
下面我们从诗歌题材、诗歌风格和诗歌情绪三个方面入手,系统的分析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差异。
一.诗歌题材的差异边塞生活是有喜有悲、丰富多彩的。
这也造就了边塞诗题材的广泛性。
边塞诗有的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有的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而边塞诗的题材也是随时代而变的。
(一)思想内容重心的转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在这一时期,唐代的文士诗人们积极从军塞上,想要建功立业。
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好战、尚武的风气。
这在他们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岑参曾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李白也曾有诗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这些诗句都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中所传达出的对边塞生活的向往,对功名的渴望。
也正为此,盛唐边塞诗在题材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抒发自己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
而中晚唐的边塞诗虽然也有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比较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51ea08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0.png)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比较
胡嘉宴
【期刊名称】《经济视野》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提起边塞诗大家想必都不陌生,那种唯美的、善于表现边塞地区肃杀之气的词句时而婉转、时而扣人心弦,唐代是一个边塞诗发展高度膨胀的年代,但在初唐时期的边塞诗和盛唐时期所出现的边塞诗又有许多的不尽相同之处,同为边塞诗,随着时代的改变,所要歌颂的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时过境迁,两者之间不能说孰高孰低,在艺术的鉴赏方面各有千秋,不得不说两者都为了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初唐与盛唐边塞诗的对比,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中表达了对于杀死胡虏建立功勋的渴望,而盛唐边塞诗的那种愿望则是对社会完备建立的渴望,初唐四杰的时代决定了他们的文风与内容,在边境狼烟还不能完全熄灭的情况下,对于边塞地区的描写少不了刀光剑影、狼烟焦土,而在盛唐时期,大唐靠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威慑周边的异族,数十年没有异族扣关,所以在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创作中更多的是对浪漫和唯美的歌颂,少了边塞诗原有的那种“血染征袍透甲红”、“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绝杀感,两者之间各有千秋,无非是战争的诉说与和平时的生机之美的对比罢了。
【总页数】1页(P425-425)
【作者】胡嘉宴
【作者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秋远塞何限情--纳兰容若塞上行吟词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J], 韩红杰
2.乱世之低吟盛世之战歌——魏晋田园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J], 陈敏直
3.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古今诗歌比较研究之七 [J], 杨景龙
4.王维的金戈铁马审美模式研究——兼与盛唐边塞诗人比较论 [J], 王志清
5.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J], 张福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https://img.taocdn.com/s3/m/89dcd32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9.png)
唐朝诗歌大放异彩,为何边塞诗能独树一帜见证唐朝的兴衰史唐王朝是一个极其繁荣且浪漫的朝代,有人说正是唐王朝的繁荣盛世,才全面且迅速的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唐诗中边塞诗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唐朝边塞诗的发展变化也恰恰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细品边塞诗,你才会发现它赋予的感情是直抵你心底的!《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晚唐》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这四句诗出自于四首不同的诗,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最直观的感受到其中主题格调的巨大差别,正是这种主题格调的天壤之别将唐王朝的时代环境、人文心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繁荣唐王朝造就兴盛诗文化一、投笔从戎,立功封侯。
一统王朝之元气、充满强烈愤激之情的初唐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的边塞诗其实并不多,它远不及盛唐丰富多彩,也没有晚唐的哀怨动情,但是初唐诗虽少,却不乏精品,杨炯的《从军行》便是其代表之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文人,内心却极度燃烧的爱国之情,初唐时期,内忧外患,天下甫定,边塞地区时常遭受侵袭,一众诗人渴望投笔从戎,迫切的渴望以此来立功封侯,以陈子昂、杨炯等初唐四杰为列,初唐的大量边塞诗基本都是出自于他们之手,他们不满于此前诗风形式主义的弊端,强烈的要求诗歌要充满充实的思想,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让诗风从此有了巨大的扭转和改变,已不再是南北朝时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而是开辟了气象万千、雄浑博大的新世界。
不管是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还是骆宾王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无不将他们心中对于强敌入侵的愤激,以及渴望为国杀敌的壮志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也可以看出初唐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向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初唐代表诗人:骆宾王、杨炯、王勃、卢照邻(初唐四杰)投笔从戎二、时代文学的辉煌、盛唐气象的展现—盛唐盛唐时期(712年-762年):那个时期可谓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杜甫笔下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就深刻体现出了盛唐的经济是何等的繁荣,盛唐时期也是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其成就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边塞诗更是名篇迭出、佳作纷呈,无不展现出诗歌界的一片繁荣之景,也正是这个时候唐王朝出现了以边功授勋的制度,直接性的导致边塞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指数级提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a5d7956f1aff00bfd51e00.png)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1.王维兼擅山水诗画,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塞外奇丽雪景的传世佳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概括了千年来塞上战争不断,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3.唐代最早写新乐府的作家是杜甫。
而“新乐府”一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其自号香山居士,着有《白氏长庆集》。
4.“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
5.“欧梅”是指宋代诗人欧阳修和,“张三影”是宋代词人张先,“贺梅子”是宋代词人欧阳修和梅尧臣。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7.武后时代的初唐诗人陈子昂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明确地提倡“”和“”,反对“”的齐梁诗风,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8.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前者是诗,后者是传奇小说,互为经纬,歌咏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9.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柳宗元和韦应物在山水诗的创作上齐名,故被人称为“韦柳”。
10.中唐时期诗人李贺偏爱描写鬼魂,故有“鬼才”之称。
其诗独特,谓之“诗鬼”。
11.“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属于宋代,他们是“三苏”、欧阳修、曾巩和柳宗元。
12.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山园小梅》。
13.“唯秦今代词手,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中的“秦七”是秦观,黄九是黄庭坚14.“二窗”是指词人吴文英和周密,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
15.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上官仪生活在初唐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李白的诗歌美。
3.“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诗。
4.与词相配的音乐是(燕乐(宴乐))。
5.唐代传奇创作的繁荣期是在(中唐)。
6.“苏黄”是苏轼在诗歌上与(山谷)的并称。
【课外阅读】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
![【课外阅读】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https://img.taocdn.com/s3/m/e9dd13fbad51f01dc281f1db.png)
【课外阅读】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初唐四杰骆宾王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边塞诗派边塞的水墨画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唐朝的王维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各时期的边塞诗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边塞诗相关资料
![边塞诗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606d9b6960590c69ec37633.png)
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不同时期的边塞诗: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代的边塞诗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早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
“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隋炀起敝,风骨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
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
古道于此复存。
”《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他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是尧舜之言。
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就击节叫好。
他还把隋代旧庭里的乐官请过来,把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616bcd9ec3d5bbfd0a7475.png)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1、初盛唐边塞诗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2、盛唐边塞诗——四个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盛唐边塞诗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古代边塞诗史
![中国古代边塞诗史](https://img.taocdn.com/s3/m/e2fcd2d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b.png)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史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大体思想感情是乡愁、边塞生活的困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主要包含: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描绘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边塞诗发展历程如下: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
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
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刘禹锡。
唐代各家诗派的发展与比较
![唐代各家诗派的发展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f74b5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2.png)
唐代各家诗派的发展与比较一、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诗歌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在此时期,兴起了多个不同的诗派,每个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二、初唐四杰——高适、王之涣、卢纶、王勃初唐四杰是唐代初期突出的四位诗人,他们以豪放奔放、感情真挚著称。
高适擅长写实,描绘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人物;王之涣以豪迈慷慨为主题创作广泛流传;卢纶则善于表达世态百态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勃则以其浪漫主义特质闻名,宏大气势中透露出深沉内敛。
三、中唐边塞诗——王昌龄、岑参、杜甫中唐边塞诗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特殊性,主题多涉及战争、边塞事务等。
王昌龄以“唐诗之泪”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忧国愤懑之情;岑参是一位名将诗人,以其英勇豪放而著称;杜甫则是边塞诗派的代表,通过他的作品展示了社会百态与民生困境。
四、晚唐饮酒诗——李白、杜牧晚唐饮酒诗体现了晚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寄托。
李白以豪放奔放闻名于世,他以其浪漫主义思想和超凡脱俗的创作风格而成为文坛璀璨之星;杜牧则擅长写景抒怀,在其作品中透露出深邃细腻的思考和情感。
五、宋咏史诗——苏味道、皮日休宋咏史诗在唐诗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呈现出更加深入细致地揭示历史变迁与社会状态的特点。
苏味道是唐宋之际的文坛名流,他的作品揭示了历史变迁中人们的喜怒哀乐;皮日休擅长咏史,以风趣幽默的手法将历史和个体生活巧妙结合。
六、总结与比较不同的唐代诗派在创作主题、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所差异。
初唐四杰以豪放奔放、感情真挚为主要特征;中唐边塞诗以沉郁忧愤为主题,揭示了社会困境与个体命运;晚唐饮酒诗以超凡脱俗和浪漫主义思想为核心;宋咏史诗则更加关注历史变迁与社会状态。
各家诗派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形式和内涵,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独具特色且辉煌灿烂的文学景观。
以上是关于「唐代各家诗派的发展与比较」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唐朝诗歌派别
![唐朝诗歌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589b2d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6.png)
唐朝诗歌派别01盛唐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以描绘边塞征战和生活为主要内容,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表达了对边塞战争的众多方面深刻的思想和情怀。
02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诗坛的一个重要流派,以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
他们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歌传统,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恬静淡远。
03浪漫派浪漫派是唐代的一种诗歌流派,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浪漫派诗人的特点是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04现实派现实派是唐诗的一种流派,以杜甫为代表。
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05韩孟派韩孟派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他们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虽然诗歌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但境界不太高。
06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的一种诗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他们以诗言志,直讽当今不公之事,反映民生,传达民情。
元白诗派以自居易为首,以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为主要代表,他们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注重揭露社会弊病,并努力使自己的诗08豪放派豪放派以豪放不羁的性格为主,情感激荡,表现了对人生的不屈不挠、开阔豁达的态度。
其中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09杜诗杜诗以杜甫为代表,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诗歌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给与批评。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10晚唐晚唐是唐代后期,以李商隐和温庭筠为代表的主要流派。
晚唐诗风格绮丽奢靡,以李商隐的《将进酒》为代表,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追求。
11婉约派婉约派是宋词的一种主流流派,以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王沂孙、史达祖、蒋捷等为代表。
12隐逸派隐逸派是唐代的一个诗派,以司空图、韩偓为代表。
他们更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
小令体诗派是唐代诗歌的一种流派,以小令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代的边塞诗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早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
“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隋炀起敝,风骨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
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
古道于此复存。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他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是尧舜之言。
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就击节叫好。
他还把隋代旧庭里的乐官请过来,把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唐代边塞诗概况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
[1]编辑本段边塞诗的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编辑本段边塞诗的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编辑本段边塞诗的代表人物高适(700-765),字达夫。
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李颀(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
编辑本段边塞诗的表现手法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
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
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