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合集下载

经典《凉州词王翰》

经典《凉州词王翰》

唐代边塞文化体现
01
边塞景象的生动描绘
诗中通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词句,展现了唐代边
塞的壮阔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地之中。
02
边塞军人的生活写照
诗中刻画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军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无奈。
03
唐代边塞战争的反映
凄美情感
在壮美的景色中,诗人融入了对边塞将士命运的关切和同 情,以及对战争的无奈和悲哀等凄美情感,使得诗歌在壮 美之中透露出丝丝凄婉之美。
审美交织 诗人巧妙地将壮美与凄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审美效果。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既能感受到边塞风光的壮 美,又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凄美情感。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诗中描绘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 文景观,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传达了边地的独特风 情和诗人的深沉感慨。
孤城落照
通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 仞山”的描写,凸显了边塞孤城的寂 寥与落日的余晖,形成一幅壮美的画 面。
战争氛围渲染
征战气息
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 琶马上催”的描写,展现了紧张 而急迫的征战气息,使读者仿佛
多元文化理解与包容
边塞诗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有助于 引导青少年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开放包 容的心态。
06
艺术成就与传承发展
王翰诗歌艺术风格
对景描写,形象生动
王翰的诗歌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边塞风光和军营生活展 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 望,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今战几人回。我体会到了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今战几人回。我体会到了

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战士们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

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的无畏和勇敢,他们宁愿醉卧沙场也不愿轻易离开战场,因为他们深知征战的艰辛和危险,也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豪迈的情怀正是战士们在战场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这句话通过“醉卧沙场”的意象,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沙场上的战士们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而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他们的痛苦和无助是无法言喻的。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句话也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战争中,生命显得异常脆弱和无常,但正是因为如此,生命才更加珍贵和有意义。

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悲壮和崇高之美。

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悲壮和崇高之美,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

尽管战争是残酷和惨烈的,但战士们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出坚韧和勇敢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风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更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总之,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中,
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勇敢和坚韧,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和幸福。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王翰《凉州词》中的句子。

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是唐代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调谨献给玄宗。

玄宗把这些曲调交给教坊重新配词演唱。

后来就以这些曲调产生的地方加以命名。

凉州词在唐代影响甚大,尤其对于唐诗中边塞诗风的丰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许多著名诗人都写作过《凉州词》,名气比较大的有王之涣、王翰、张籍的《凉州词》。

凉州位于现在的甘肃武威市。

诗歌前两句的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的特产。

夜光杯也具有西域特色。

据说最早的夜光杯是周穆王时西胡所进献。

相传用白玉精制作而成,因为“光明夜照”得名。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反映出将士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前两句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氛围,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主要抒情。

征战的将士相互斟酌劝饮,酣畅淋漓,尽情痛饮,一醉方休,这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与壮烈,颇具盛唐气象。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发问抒发的不是战争的残酷可怕,而是报国轻生的铮铮誓言与雄壮高昂的沙场豪情。

唐诗《凉州词》王翰原文赏析_唐诗三百首

唐诗《凉州词》王翰原文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唐诗《凉州词》王翰原文赏析_唐诗三百首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修辞手法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修辞手法

一、引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是一句源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名句,它不仅展现了诗人追求英雄豪迈的气概,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这句名句,探讨其内涵和意蕴,并将个人观点融入其中,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句名句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1. 比喻的运用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名句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醉卧沙场”比作历史上征战的英雄,以此表达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这种比喻的手法,使得整句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产生共鸣。

2. 反衬的对比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手法,颇有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在历史长河中,征战的英雄无数,然而几人回返的比例却极低。

这种反衬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征战英雄的壮志豪情,也让读者在思考其中的不易和无奈。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1. 英雄气概的赞美这句名句通过“醉卧沙场”这样的形象语言,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在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英雄在沙场上战斗,留下了光辉的一生。

而在当下,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些英雄,向他们学习,发扬他们的精神。

2. 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则是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英雄走向了沙场,但又有几人能够回来?这句话透露出对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让人思索其中的无奈和沉痛。

四、总结与回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名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更是对英雄气概、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通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让这句名句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我们需要珍惜历史,也需要向往英雄的壮丽事迹,更需要思索生命和历史中的无奈。

希望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怀揣着这份赞美和向往,活出自己的英雄气概。

五、总结通过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名句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对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和思索得以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古诗《出塞》课例评析

古诗《出塞》课例评析

古诗《出塞》课例分析庙街镇 xx小学 XXX《出塞》选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活的一首名诗。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的美好心愿,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在多次聆听了学校多位语文教师的指导后,我讲授了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出塞》第二课时,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学校高段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听课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一、创设情境,巧妙拓展。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

感其境,才能激其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

本节课中,我通过图片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配乐朗读,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

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古诗《凉州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豪迈,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以下是对《凉州词》的赏析:一、作品原文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第二首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二、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译文酒筵上夜光杯中盛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能返回家乡?第二首译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花儿凋零、鸟儿筑好巢的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三、创作背景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

《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武威)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全诗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全诗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这首诗深邃内涵,饱含深情,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

1. 背景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以壮美的诗境,展现了壮士的豪情和悲壮的情感。

这首诗曾被多位文人墨客赞誉,被誉为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2. 诗句赏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诗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开篇,也是诗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部分。

这两句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古代战士的豪情壮志,充满了浓厚的战争氛围。

3. 内涵解读"醉卧沙场","君莫笑",这两句话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战争悲壮的感受。

"醉卧"表现了战士被战争洗礼后的疲惫和倦怠,"君莫笑"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战士的理解和尊重。

"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残酷的感慨,同时暗示了战士们牺牲的数量之多。

4.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征战士兵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他用醉卧和君莫笑表现了战士在战场上所受的磨难和辛苦,而"古来征战几人回"则表现了对于战争残酷的深深体会。

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战士的悲壮和凄凉之情,让人不禁为壮士的牺牲而感到悲哀和唏嘘。

5. 艺术表现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壮士的豪情和战争的残酷,叙述了军人在沙场上的悲壮命运。

王之涣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战士的敬仰和悲怆之情,展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和倾诉。

6. 效果分析《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争残酷和壮士悲壮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战士的悲壮命运,感受到诗人对于壮士的尊重和悼念之情,也让人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7. 古代文化意义在我国古代,战争是家常便饭,军人的豪情与悲壮时常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当中。

王翰唐诗《凉州词》

王翰唐诗《凉州词》

王翰唐诗《凉州词》王翰唐诗《凉州词》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所填唱词,是唐朝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王翰唐诗《凉州词》,希望大家喜欢!《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前言】《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曲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又作凉州曲,即凉州地区流行歌曲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夜光杯:据《海内十洲记》记载,夜光杯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相传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这里用作酒杯的美称。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琵琶:弹拨乐器,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饮。

即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诗"弦奏促飞觞"之意。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翻译】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的时候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

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赏析】《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

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边塞战争诗四首

边塞战争诗四首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 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 故乡亲人的凄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
回?”
王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
人。”
陈陶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
山。”
高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
乡。”
李益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 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 景物 加凛冽寒冷。此时此 刻,戍卒的思乡念亲 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
悲凉伤感的画面
之时。这是一幅悲凉 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 思亲之情?
写出黄昏 独上之情, 极缠绵悱 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主题思想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四:对 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 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 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 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 闾丘晓所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问侠骨香。”
王维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 婆雪处城。 ”
杜甫
盛唐:
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征战诗鉴赏

边塞征战诗鉴赏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忘 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 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表 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 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 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 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 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 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 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 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
第二把飞刀
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王昌龄《从军行(七)》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 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 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 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衬托出唐军 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 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 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 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 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 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 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 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 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 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 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 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 《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 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 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 《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 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 扩展。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

“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之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 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 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 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 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 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 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 惆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 豪情壮志;
总结:古诗鉴赏六看
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一看类型(送别类, 怀古类,思乡怀人类,战争或边塞类,爱情类, 民生类, 闲适类 ,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 类),二找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 物、景、事)),三定感情,四找技巧(从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 析 ),五下结论(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 内容 ),六品风格。
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 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写了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广袤的青海 高原上,乌云低垂,连那白色的雪山也显得黯淡无 光,战士们驻守在孤零零的城堡里,遥望着远处的 玉门关。
几种景物的描写组成了一幅奇丽壮阔、苍凉 雄浑的画面。
思考和讨论 2
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 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 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 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 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 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醉卧沙场君莫笑-----边塞诗的鉴赏

醉卧沙场君莫笑-----边塞诗的鉴赏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的鉴赏华中王宏斌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和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意。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意。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意。

《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衍生注释:“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欲饮”:正要喝酒。

“琵琶马上催”:意思是作战的号角声响起,好像在催促战士们喝酒,这里琵琶是一种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常为军中所用。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描绘出一场盛宴的场景,精美的夜光杯盛着葡萄美酒,多么诱人的画面啊。

可正当战士们要饮酒的时候,军中的琵琶声响起,就像是在催促他们出发作战。

最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简直是神来之笔。

诗人说如果我醉倒在战场上,您可别笑话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这看似洒脱的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战士们明知征战生死未卜,却还要强颜欢笑,豪迈饮酒,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揭示和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气概都让人深深震撼。

三、作者介绍:王翰,唐代边塞诗人。

他性格豪放不羁,能文善诗,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题材大多为边塞生活。

王翰的诗作多反映当时的边疆战事、战士的生活等,他的诗风在唐代边塞诗中独具一格。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一部战争电影,电影里那些战士们在出征前,围坐在一起喝酒唱歌,那场面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他们就像诗里写的那些战士一样,明知此去可能回不来了,却还那么豪迈。

这诗写得多妙啊,把战士们的那种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要是没有这样的诗句,咱们怎么能这么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那种情怀呢?”《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塞。

“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胡马”: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古代常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醉我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

醉我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

醉我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中的名句。

首先,我们可以逐句解释它的意义:“醉卧沙场君莫笑”:描述的是一种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在沙场上,士兵们醉卧,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无拘无束的豪情。

这里的“醉卧”和“沙场”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场景。

“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

自古以来,踏上战场的人中,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归来?这句诗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战争的悲观看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生命的珍视。

将这两句诗结合起来理解,它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情的抒发,另一方面则是对战争的悲痛和忧虑。

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此外,这句诗也反映了唐代边塞诗的一种典型风格,即豪放与悲壮并存。

在唐代,边疆战事频繁,许多诗人如王翰、王之涣等都有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战争、对人生、对命运的深沉思考。

在深入分析这句诗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种渴望在古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战争往往意味着生离死别,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此外,这句诗也提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何而战,为何而生?这些都是人类一直试图解答的问题。

而王翰通过他的诗句,给了我们一个深沉而有力的回答:尽管战争残酷,人生短暂,但我们仍应以豪情壮志面对生活,珍惜每一个当下。

在文化传承上,这句诗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

它被广泛引用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用以表达对战争、英雄主义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尤其是在表现战争、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的场景中,这句诗常常被用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不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

它以豪放与悲壮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战争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同时,它也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其主题思想较为复杂,有自然风光之美、建功立业之志、思念亲人之切、厌恶战争之恨等等。

正确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的崇高精神,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唐代是诗歌创作的极度繁荣时期,大诗人相继出现,题材广泛,风格纷呈,流派多样。

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批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及征人心态为主要内容的诗篇,这就是边塞诗。

“千百年来,它以昂扬雄浑、悲壮崇高的撼人巨响,回荡在我们古老诗国的苍穹,喷发着凛然风骨的光华。

”学习边塞诗,不但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需要,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边塞诗的内容较为复杂,因为最能体现时代的特点,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国运盛衰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格调也就有所不同;又因为每个诗人的生活际遇不同、对于军旅生活的体验不同,所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就千差万别。

大体来看,边塞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描摹自然风景,或表现塞外绝域的奇异风光,或表现戍边环境的恶劣辽远旷阔的异域,人烟稀少,气候多变,迥异于中原地区。

大漠惊沙,冰霜飞雪,热海火山,奇寒酷热,烽火狼烟等异域风貌在诗人们的笔下,形成了一幅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所描写的景物多是黄河孤城、风沙长云、雪山秋月、雁飞鹰扬等;战具多是旌旗战车、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乐器多是羌笛琵琶、胡笳芦管等;乐曲多是《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行路难》等,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异域风光。

比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比喻冬雪,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而在《热海》中,表现了异域自然气候的奇特,“西头热海水如煮”,可见水温之高,但是“中有鲤鱼长且肥”;而一面是“岸旁青草常不歇”,另一面则是“空中白雪遥旋灭”,这一极其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真是大自然的奇妙。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王翰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王翰
大气雄浑、磅礴、浪漫、悲 壮.
以四人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派代表 总结发言: 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 役的全过程: • 第一段前八句写军队出师的过程, • 第二段再八句写将帅领导指挥不力, 战斗惨败. • 第三段六句写征夫与思妇相互怀念 • 第四段最后六句写战斗的结局和感叹。
18、作者在文中既阐述了“国学” 对“经”的态度,也阐述了“西 学”对“经”的态度,试比较其 不同之处。 (1)“国学”信圣人,“西学” 信上帝。 (2)“国学”在信仰上兼收并蓄, “西学”在信仰上较为单一。
• 19、文章末段说:“一个具备 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 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 人。”该句中的“中国人”应 指怎样的人? • 指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 达的中国历史意识、突出的中 国宽容精神和有均衡生命的人。
•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 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 具体说明。 •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 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 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16、文章第二段阐释了“四部”对 中国人生命的意义,请对此作分条 概括。 (1)“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般的 生活方式。 (2)“史”拓展了中国人的生命经 验。 (3)“子”为中国人提供了不同的 生命感觉。 (4)“集”宣泄了中国人的内心情
20.根据要求,发挥想象,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拟三条标语,语言要亲切、友善、 生动活泼、富有文才。(每条不 超过20字 ⑴(从运动员的角度)展现各国运 动员的精神风貌。 我们,微笑着走进这片多情的土地。
• ⑵(从观众的角度)表现观众对运动 员的热切期待。 • 我们,永远为你助威,为你喝彩! • ⑶(从历史的角度)表现这次体育盛 会的重大意义。 • 历史,将记住这个文明故国点燃的和 平圣火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豁达、豪爽,大丈夫当率性而为,视死如归的思想情感。

出自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赏析
古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发表时间:2012-10-16T15:27:34.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14期作者:杨素娟[导读] 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其主题思想较为复杂,有自然风光之美、建功立业之志、思念亲人之切、厌恶战争之恨等等。

正确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的崇高精神,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极度繁荣时期,大诗人相继出现,题材广泛,风格纷呈,流派多样。

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批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及征人心态为主要内容的诗篇,这就是边塞诗。

“千百年来,它以昂扬雄浑、悲壮崇高的撼人巨响,回荡在我们古老诗国的苍穹,喷发着凛然风骨的光华。

” 学习边塞诗,不但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需要,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边塞诗的内容较为复杂,因为最能体现时代的特点,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国运盛衰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格调也就有所不同;又因为每个诗人的生活际遇不同、对于军旅生活的体验不同,所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就千差万别。

大体来看,边塞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描摹自然风景,或表现塞外绝域的奇异风光,或表现戍边环境的恶劣 辽远旷阔的异域,人烟稀少,气候多变,迥异于中原地区。

大漠惊沙,冰霜飞雪,热海火山,奇寒酷热,烽火狼烟等异域风貌在诗人们的笔下,形成了一幅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所描写的景物多是黄河孤城、风沙长云、雪山秋月、雁飞鹰扬等;战具多是旌旗战车、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乐器多是羌笛琵琶、胡笳芦管等;乐曲多是《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行路难》等,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异域风光。

比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比喻冬雪,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而在《热海》中,表现了异域自然气候的奇特,“西头热海水如煮”,可见水温之高,但是“中有鲤鱼长且肥”;而一面是“岸旁青草常不歇”,另一面则是“空中白雪遥旋灭”,这一极其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真是大自然的奇妙。

“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砂石的灼热,气浪的炎蒸,简直可以“燃虏云”、“煎汉月”,诗中所描绘的天地,实为罕见。

其他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都是极具异域特色的,读之令人怦然神往。

同时,塞外是苦寒之地,很多诗作真实地再现了戍边环境的恶劣。

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颀《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及《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柳中庸《征人怨》“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都描绘了边地萧条、荒凉、冷清、肃杀之景,从侧面烘托出征人戍士们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悲凉的生活状况。

二、体现盛唐气象,或表现投笔从戎、建功边关的志向,或表现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豪情 唐代的边塞诗是古代最好的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诗人们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作集中体现了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盛唐气象,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

这其中表现出的对建功边关的渴望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是唐诗中最有思想价值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强音。

在强盛的国势和强大的边防的有力支撑下,在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的熏陶下,在“入幕制度”的刺激下,在建功立业的壮志的激励下,唐代文人普遍投笔从戎、戍边守塞,建功边关便成为有志男儿的铁血追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等等。

这些诗句,都集中体现了广大知识分子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而希望邀功入仕,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共同心愿,表现出了强烈的入世精神。

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的塞北军旅生活,如陈子昂、岑参、高适、崔颢等,他们用豪迈恣肆的笔触,写下了当时的艰巨斗争,热情讴歌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激昂慷慨、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精神,充满着必胜的坚定信念。

如“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打了败仗,也是豪气冲天,“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从血泊中冲杀出来仍不失英雄本色,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给人以鼓舞。

蔑视困难、一往无前的无畏精神正是唐代边塞诗最有魅力的地方。

三、同情征夫士卒,或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表现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有战争,就有分别,就有离愁。

战争的残酷,长期戍边的艰苦生活,使得诗人们对由于征夫长期戍守边疆而造成的与家乡亲人分离的不幸与痛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深切的同情,有的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君主的好大喜功和边帅的邀功固宠。

于是,一方面,征人的离情别绪、怀乡思亲成了边塞诗一个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边塞诗中也出现了讽刺将帅无能、反对穷兵黩武的呼声。

长年戍守边疆,不知归期几何的征人,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惆怅是痛彻心扉的。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出了因笛声而触发的一夜望乡之情,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借写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来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情感,“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写出了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别情”,写尽了士卒们复杂的、缭乱的、延绵无尽的离愁。

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代以来边疆战争的悲剧,唐代也不例外。

战争给士卒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很多边塞诗中也流露出基于对帝王穷兵黩武的愤慨、对将军荒淫无能的怨恨、对军中苦乐不均现象的不满而产生的厌战情绪。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杜甫《兵车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表达了不满、厌战之情。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出塞曲》),“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含蓄委婉地讽刺了将帅的无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则直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

诗人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士卒的深切同情。

边塞诗的主题思想丰富而复杂,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恶劣环境;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反对穷兵黩武的战争,或表达对将帅的不满。

当然,各种情感可能交织在一起,又会产生更多的理解。

总之,唐代的边塞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云兰.浅析边塞诗的思想主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8).作者简介:杨素娟,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现任三门峡市一高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7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