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唐边塞诗看文人心态

合集下载

唐代边塞诗的英雄气概与时代风貌

唐代边塞诗的英雄气概与时代风貌

唐代边塞诗的英雄气概与时代风貌1. 引言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英雄气概和真实描绘的时代风貌而备受赞誉。

这些诗作大多由在西北边疆任职的文人士兵创作,通过他们对战争、征伐和生活的深刻体验,描绘了一个充满荆棘和挑战的边塞世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唐代边塞诗中所呈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时代风貌。

2. 边塞诗的背景与特点2.1 边境防御与战争氛围唐代边塞地区面临着频繁的外族入侵威胁,因此军事防御成为当地重要任务。

这种战争氛围影响了边塞文人士兵的写作主题和情感表达。

2.2 英雄形象与武勇精神边塞诗中常常出现英雄形象,如李白、王之涣等,他们被赞誉为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

他们以勇猛、果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2.3 平凡生活与边塞景观边塞诗作也描绘了平凡士兵的日常生活和景观。

这些诗作一方面展现了边疆守军艰苦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和纷乱世俗中的无奈。

3. 边塞诗作品赏析3.1 李白《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本篇诗作展现了李白放任自流、不拘束的豪放形象。

他在长城户外宿营,看到一名出来迎风解暑的士兵,深感交给哪个房间规范次序是多余的。

3.2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名篇描述王之涣从鹳雀楼向北眺望,感慨河山壮丽美景和自身处境之间的对比。

他抒写了壮丽景色所引发的士兵对国家未来不安的心情。

3.3 杜牧《秋夕》这首诗以述怀之姿向人们展示了边塞深夜中悠扬的羌笛声音,暗示着士兵对故乡温馨和平静生活的思念。

4. 边塞诗与时代风貌的关系4.1 反应时代动荡与战争氛围边塞诗作品是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兵切身体验及见闻的反映,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军事体制、社会秩序和族裔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4.2 表达身份认同与情感体验边塞诗表达了士兵对自己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的渴望。

他们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通过创作表达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思念和保护之情。

5. 总结唐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英雄气概和真实描绘的时代风貌,成为文人士兵创作的重要篇章。

论我国唐代边塞诗歌的进取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论我国唐代边塞诗歌的进取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论唐代边塞诗歌的进取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戴光明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17000)摘要:边塞诗歌是我国唐诗中的代表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特别是盛唐边塞诗歌,饱含着一种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在诗歌中,进取精神呈现出昂扬乐观的基调和雄浑豪迈的风格特征,它是蓬勃发展时期人们社会心理、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

献身边疆,杀敌报国是唐民族拼搏意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进取精神的崇高升华和核心所在。

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和民族魂,推动着社会与历史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边塞诗歌进取精神豪迈乐观拼搏意识价值取向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全面成熟和繁荣时期,特别是到了盛唐,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在丰富多彩的诗苑里,占据着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

边塞诗歌以其动人心弦的笔触,在围绕战争题材的描绘以及边疆风情的抒写中,熔铸着深厚的思想内蕴,洋溢着慷慨的英雄气概,饱含着一种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是我们认识唐代社会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一、进取精神的产生进取精神是指人们因受时代情境感染、活动刺激、言行激励而呈现的渴望进步的情绪,它既是自我选择、扬弃与接纳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思想孕育、萌动和生长的过程。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进取精神像一台马力强大的“发动机”,是个体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乐观、要强、奉献、不满足、有胆识都是进取品质的重要特点,它是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特征。

进取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并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腾飞上进,刚健有力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顶礼膜拜,其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们不断进取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民族在向鼎盛时期突进时,人们满怀一种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唐朝边塞诗的汉代情结

唐朝边塞诗的汉代情结

唐朝时期,尤其是初唐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边塞战争,使得边塞成为了诗人们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这个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有一种对汉代边塞文化的浓厚情结,表现在他们对战争、边疆生活、英雄壮丽景象等方面的情感表达。

这种对汉代情结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英雄豪情:许多唐代边塞诗歌中表现了对英雄豪杰的崇拜。

诗人们歌颂那些在边疆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将士,弘扬了忠诚、勇敢、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

2. 边塞风光:一些边塞诗歌通过描绘辽阔的戈壁、苍茫的沙漠、边疆的雄浑山川,展现了壮丽而荒凉的边塞风光。

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独特情感。

3. 战争与生命:边塞诗歌中还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诗人们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出人生短暂、充满变数的命运观念。

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挑战,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4. 离别与思乡:由于边疆战争频繁,很多边塞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种离别与思乡的主题在唐代边塞诗歌中屡见不鲜。

5. 对敌人的仇恨:一些边塞诗歌通过对敌人的描绘,表现了对敌人的憎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这种情感也是边疆文人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在整个唐朝时期,这种对汉代情结的表达并非一成不变,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但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歌承袭并发展了汉代边疆文学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分析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分析
2 0 1 5 年第1 3 期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基 础 教 育

高适 、岑参 与盛唐边塞诗 的人性 内涵分析
胡尹瑜
长沙市雅礼 中学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7

要 :高适 、岑 参是我 国唐代 盛唐 时期边塞诗 的重要代表人 物 ,总体上 那个时期边塞诗 歌的特点雄 奇壮伟 ,边 塞诗
表现 了 诗人 建功立业的雄 心壮 志,拥有深刻 的人性 内涵。本文就是对 高适 、岑参与盛唐边塞诗 的人性 内涵的分析 。
关键词 :高适 ;岑参 ;边塞诗 ;人性
高适 、岑参是我 国盛唐时期有名 的诗人 ,他们所开创 的 边塞诗是 “ 盛唐气象 ”的一个重要 的表 现。盛唐 时期的边塞 诗题材广泛 ,意义深远 ,透露 着一 种深 刻的人性 内涵 ,也就 是人性 的张扬 ,人性 中饱含着对盛唐 的盛世 气息。表现在广 阔的边塞环境中 ,就是一种旷达澎湃 的诗 风。 高适、岑参其人其诗 高适 ,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性 格中充满了一种 游侠的气质 ,他 的诗风格气势豪放 , 充满 了盛唐 的积 极向上 的进取的时代精神 。高适 的诗题材算得上是 比较广泛 的 ,而 且 内容也丰富 ,有一定 的现实性 。他所有 的诗歌 中 ,当属边 塞诗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有 《 燕歌行》、 《 塞上 》、 《 塞下 曲》、 《 蓟门行五首》等,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家国情怀,表 现了诗人 一种 旷达 的心境 。 岑参 ,从小就有诗文天赋 ,也是唐代著 名的边塞 诗人 , 他 与高 适一起 合称 “ 高 岑” ,在边 塞诗上 有一定 的成 就 。 岑 参诗 歌风 格与 高适有 一定 的不 同之处 ,他 的诗 中透露着 种对边 塞生活的切实感受。他的诗歌题材也是多种多样 , 有一 种浪 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想象力丰富 ,: 充 满瑰丽色彩 , 热情澎湃 ,比较擅 长七 言 ,代表作品是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他们的边塞诗是 盛唐 比较有代 表性 的一种诗歌类 型 ,与盛唐其它类型 的诗歌 起 ,形成 了唐朝蔚为大观 的诗歌创作盛况 二 、边 塞诗 中人 性 的饱满 与张扬 高适和岑参 的时代正处于盛唐时期 ,盛唐有着磅礴的盛 世气象,即 使远在边塞也能够感受到盛唐的气 息, 这就很 自 然 的表现在边塞诗人的诗 中。他们远在边塞,地 理 环境宽阔,多 变, 养成 了 边塞诗 ^ 开阔的胸襟 ,旷达的诗风 。 很多边塞诗人 的诗歌风格中有一些雄伟悲壮的气势, 这样的气 势就使得他们 诗歌中的人性内涵表现为一种饱满而张扬 的状态。 高适的名作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中 “ 君不 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 , 平沙莽莽黄入 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 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 马正肥 ,金山 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 出师 。将军金 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 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中 “ 汉家大将西 出师 。将 军金 甲夜 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就能够看 出一种勇敢危险的战争环境 。表现 了一种慷慨激 昂的氛围 , 体 现 了人性 的饱满 与 张扬 。这样 的豪情 ,有强烈 的家 国意 识 ,体现了盛唐时代 民众的高度 的爱 国情怀 ,表现 了盛唐 时 期 的民族精神 。人 性的饱满与张扬 ,表现 出盛唐时代 的一种 进取精神 。这 也是 盛唐的时代产物 ,表现 了那个时代 的人们 的气象 。总体上 的积极 进取 , 人 们都有着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中国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边塞诗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支独特的流派。

边塞诗以其独特的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唐代人民在边塞生活中所体会到的种种情感和意识。

本文将从情感和意识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边塞诗的表现,以展现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一、情感表现1.爱国情怀唐代边塞诗中最为突出的情感是爱国情怀。

在唐代,边塞地区经常遭受外敌入侵和边疆战争的威胁,军民生活在战乱频发的环境中,因此边塞诗作家常常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唐朝的挚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所为者,谓与此国长。

”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2.孤独感边塞地区的环境恶劣,军民常年戍守,离乡别亲,孤独感在边塞诗中常常得到表现。

例如孟浩然的《登鹳雀楼》中写道:“天边一鹭渡,江口几人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裳。

”意味着诗人在边塞的孤独感受。

3.壮志豪情边塞诗作家常常表现出超然的壮志豪情。

即使在艰苦的边塞环境下,诗人们也能够树立起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志向。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志存高远的豪情。

二、意识表现1.历史意识边塞诗作家在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边塞地区是中国的门户,各种战争和外敌入侵使得边塞地区的人民常常身临险境。

边塞诗作家在诗歌中常常反思历史,对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有着深刻的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落日双飞翼,轻烟四散缠。

谁怜越溪女,颦蛾合旧颜。

”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情。

2.宿命意识边塞诗作家常常表现出对宿命的思考和感慨。

边塞地区的环境恶劣,战争频繁,人们对生死和命运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诗歌中,边塞诗作家们常常表现出对宿命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例如孟浩然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蓬头宿麦秋风中,将军流抚剑看鲈鱼。

”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盛唐时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侧重于国家和天下的选择。

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择了出塞,选择了从军入边,渴望立业边疆,功就名成。

于是,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社会的群体意识在时代的波涛中关乎人格的理想和价值的体现,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

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

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

无论是“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

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特色,体现了盛唐气象。

一“盛唐气象”又称“盛唐之音”,自从林庚先生提出迄今,对其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总的认为有两方面:一是盛唐诗歌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用林庚原话即“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二是艺术风貌。

关于此点古今学者论述颇多。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林庚先生认为此“兴趣”即“气象”、“风骨”,“羚羊挂角”喻诗歌的超脱,“无迹可求”喻诗歌的自然。

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盛唐诸公之诗,为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现当代有人认为“盛唐之音”即“风骨”、“兴寄”等的结合体,指刚劲有力、明朗豁达的精神气魄、丰富的社会体验与饱满的政治热情,与作者创造出的精炼、含蓄、自然、清新的语言相结合,构成了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自然的美丽。

盛唐诗人多以气为诗,以诗抒情,即“雄厚浑成”。

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是指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而边塞诗则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边疆的历史背景和边塞文化的特色,以及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受与思考。

以下将从情感意识表现角度,探讨中国唐代边塞诗所展示的情感世界。

一、孤独与离别之情边塞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居民常年面临着孤独和离别的情感。

这种孤独和离别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例如,于谦所作的《采桑子·常娥脱险》中写到:“无人知我心,自此寂寥身。

”表达了孤独无助的心境。

而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则道出了离别之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抒发了无助无奈的情感。

二、乐观与豁达之情在边塞的艰苦生活中,诗人们也学会了豁达乐观的态度。

他们以镇定的胸怀面对艰难险阻,以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精神去面对困难,这种乐观豁达的情感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例如,岑参所作的《登高》中写道:“飞盖去花雨,翻身倚锦城”,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信心。

而王昌龄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则写到:“离亭燕子翻飞4000里,更似今年愁杀人。

”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痛苦,但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信仰。

三、崇尚自由之情边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战火纷飞、戒备森严的区域,人民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由被束缚。

但是,在边塞诗中,诗人却表达了对自由的崇尚之情。

例如,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载谁堪伯仲冤。

”表达了对强权和束缚的不满之情。

而岑参所作的《赴秦中丞相别驾》中,则写到:“行路难,归去来兮;路不行,名不成兮”,表达出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崇尚。

综上所述,唐代边塞诗表现了丰富的情感意识,深刻的洞察人性,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寻找到了情感的出路,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和情感语境。

盛唐边塞诗的尚武情怀及其文化精神

盛唐边塞诗的尚武情怀及其文化精神
“ 出走 ” 。武 以载 道 给 唐 代 诗 歌 及 后 代 诗 歌 注 入 了 尚武 精 神 、爱 国
衣锦 回。” ( 李 白《 送外甥郑灌从军 三首 》 、 “ 功 名 祗 向马 上 取 , 真 是 英 雄一丈夫 。” ( 岑参 《 送李副使 赴碛 西 官军 》 ) 等等 都表 现 出了诗人
少 的重 要组成 。作为唐代 诗歌 的 不朽 之作 ,盛唐 边塞诗是 历史 的
选择 、 是 时代 的选 择 。其 体 现 出 的
提供 了可 以借 鉴 的范 例。边塞 诗
这种 题 材 本 身 就 是 对 中 国古 典 诗
歌题材 的一 种丰 富。诗人们 பைடு நூலகம்眼
边塞, 诗歌的意象 随之增多 , 特 殊 的 意 象 也 形 成 了特 殊 的 意 境 , 特 殊 的 意 境 造 就 了特 殊 的风 格 。 武 以 载 道 的边 塞 诗 彰 显 出 了一 种 与
社会、 家国的情怀。不仅 为中国诗歌“ 开一条路” , 也为 中国文人在精神上 , “ 开一条路” 。
关键词 : 繁 盛 尚 武情 怀 武 以载 道 唐 代 是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的 顶 峰 ,而 盛 唐 边 塞 诗 则 是 顶 峰 中 的 顶 峰 。 盛 唐 边 塞 诗 是 唐 代 诗 歌 的 不 朽 之 作 。 它 不 仅 横 空 出世 了 中 国诗 坛 的 两 位 标 志 性 巨 星 ,还 表 现在流派众多 、 异 彩 纷 呈 。在 众 多 流 派 中 ,边 塞 诗 派 以 其 独 特 的 魅 透 、 一 半 为 现 实 的 雄 奇 豪 壮 情 调 所 笼 罩 的边 塞 生 活 中 ,极 为 自然 地 留下 了他们 那些 气 势豪 雄 、 情 感 昂扬 的歌 吟 。 ” ① 唐 代 边 塞 诗 人 用 边 塞 诗 刻 画 出 自 己 的 尚武 情 怀 、亥 0 画 出 自己 的 尚 武 精 神 。 唐 代 边 塞 诗 人 是 具 具 同 样 可 以 承 载 社 会 理 想 之 “ 道” 。 这 也 是 边 塞 诗 人 在 诗 歌 创 作 上 开 拓 出 的 一 条 新 路 ,一 条 前

盛唐边塞诗的思想情感及其繁盛原因的探究

盛唐边塞诗的思想情感及其繁盛原因的探究

盛唐边塞诗的思想情感及其繁盛原因的研究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以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下面,是对其三种主要情感的研究。

1.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不只是盛唐,同时也是不少其他时期边塞诗的主旋律。

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寄托了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一腔豪情,李白在《塞下曲》中表现了守边将士“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赤胆忠心。

这也和盛唐时期强大的国力有关。

浓烈的爱国主义,使盛唐的边塞诗具有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豪放。

2.思乡情怀。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将士们远赴边疆,征战杀敌的决心固然坚定,但同时,他们也时时刻刻牵挂着远方的故乡和家人。

这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惆怅,似乎常常会和他们慷慨从容的意愿形成矛盾。

但是,这种矛盾,也是边塞军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这矛盾,盛唐的边塞诗,也必会失去很多光彩。

3.痛恨庸将。

即使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在庸将的带领下,也无法取胜。

最著名的,就是高适的《燕歌行》中,对庸将“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的强烈谴责。

盛唐的边塞诗,如此繁盛,又是为什么呢?(1)前面也提到了,盛唐时期,社会繁荣,经济高速发展,唐朝的国力也开始攀向前所未知的顶峰。

因此,盛唐的边塞诗,体现了诗人们的自信,总体情感大多豪迈奔放,而不像晚唐时期,夹杂许多悲伤,婉伤的感情。

(2)唐朝生活着不少少数民族,并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

唐与其他民族的冲突、战争十分频繁。

唐朝初年,东突厥南下骚扰;开元年间,契丹族多次侵犯唐边境。

然而,这些频繁的战争,也大大促进了盛唐边塞诗的繁盛,是其内容、题材广泛的一个重要原因。

(3)文人崇尚沙场立功。

盛唐的不少边塞诗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奔赴沙场,参与人数之多,盛况空前。

诗人们亲身体验到了边塞生活、军旅生涯,独自领略边疆的风光,战争的残酷,感受军营中的许多情感。

亲身经历,让诗作的情感更加真挚,内涵更加丰富,这也是为什么盛唐时期边塞诗成果如此丰硕,思想性如此深刻。

唐人边塞诗中的民族精神

唐人边塞诗中的民族精神

盛唐边塞诗人们的民族精神导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诗句读起来有股扑面而来的豪气,直冲云霄。

试想一下,回到那个开放的盛唐,大好男儿,青春年华,国家正在急速向外扩张,怎么能抵抗得住奔赴边疆、建功立业、上报国家、下展壮志的诱惑而放弃去边塞从军呢?让编者带领大家走进盛唐的边塞诗,看看诗人们的文化情怀。

一、边塞诗的起源现在普遍认为边塞诗起源于唐朝,并在唐朝时期发扬光大。

其实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最早出现的边塞诗是来自《诗经》。

早在周王朝时期,中国就有了记载战争的边塞诗。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乐府诗记录边境征战、士兵辛苦、怀念亲人的作品更是大量出现。

而到了唐朝,由于唐王朝对外的扩张,边塞诗出现了井喷,达到了高潮时期。

当时知名的边塞诗人就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他们用自己出神入化的笔触记录下了当时边塞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也留下了中国古诗的一个重要流派。

仅仅在《全唐诗》中国就有2000多首边塞诗。

二、盛唐边塞诗的内容盛唐边塞诗作者众多,写作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是大体上描绘的内容无外乎以下三点。

1.雄奇壮丽的风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大多前去了西北军中,在与家乡远隔万里的大西北他们见到的景象与中原腹地迥然不同。

诗人们多用了夸张的手法、奇特的语言记录下了不一样的风景。

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开头两句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黄河浩浩荡荡奔流而去像是在天上云霄间穿梭一样的场景。

而田园诗派的王维也在前往出使边塞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沙漠浩瀚、边塞荒凉的感觉。

最为人称道的是岑参对边境风景描写。

《唐诗别裁集》中记述"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岑参在自己的诗歌中描写过火烧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奇特的景观。

边塞雄奇的风景给诗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而成为了诗歌的内容,被诗人们用来反映祖国边疆大好河山、与内地不同的壮丽景色。

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及艺术

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及艺术

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及艺术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及艺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对边塞神奇特异的异域风光的欣赏,对戍边将士慷慨报国的爱国豪情的感动,对将士们艰苦寂寞的戍边生活的理解与同情等,融合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是具有盛唐特有气象的边塞诗创作。

边塞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如《东山》、《君子于役》、《采薇》等等都表达了戍边将士及其亲人间的思念之情,透露出边塞军旅的生活情态。

到了唐代,国力强盛,时代精神激昂向上,激励着文人士子投身边疆,建功立业。

从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边塞征战生活,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王昌龄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

开元十二年,即诗人二十七岁以及其后数年间,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他的边塞诗都是这时期创作的成果。

王昌龄的边塞诗存世的20余首,因其突出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一、展现边塞生活,寄予丰富情感(一)抒发慷慨戍边、建功立业的卫国豪情戍边卫国的豪情壮志是唐代边塞诗的共同主题,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歌颂边塞将士英勇杀敌的豪迈气概,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在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豪迈,大气混成。

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

在《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从战争的频繁、艰苦和漫长,反衬戍边将士坚于金石的报国壮志,以雄健的笔势,赞颂将士们百战沙场、不畏艰难、出生入死、夺取胜利的坚强意志,歌颂了广大将士为国献身的爱国热情。

这种激越昂扬的气量还体现在苍茫雄浑的意境,以及饱含悲壮情怀的意象中。

如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都对边塞特有的豪情起到渲染作用。

无不涵盖了大漠特有的情景意象,为诗歌奠定了慷慨豪迈、苍凉壮阔的基调,苍凉中弥漫着壮阔的情思氛围,又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壮烈情怀与胜慨英风合并而出。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中国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塞风情、歌颂军功和表达士兵壮志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识表现。

唐代边塞诗的情感意识表现在历史背景、诗人心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在大唐的疆域边缘,特别是西北边疆地区,却是战火连绵,战争频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边塞诗的诗人多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他们身处战乱之中,饱受边疆战事的煎熬,因此他们的情感意识表现具有浓厚的战争意识和爱国情怀。

在这些诗人笔下,壮士的英雄气概和边塞的苦难生活得到了真实而深刻的表现,他们深情地歌颂着祖国的疆土和子民的忠诚,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于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诗人心境唐代边塞诗的诗人多是在边塞戍卒或征战将领,他们的心境多半是忧国忧民,慨叹时局和战争的惨状。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情感意识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于边塞生活的压抑之中。

在这些诗人的诗作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战乱的不满和对于战争的悲悯之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的忧郁和对于家园的思念之情。

这些情感意识的表现使得唐代边塞诗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时代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三、艺术手法唐代边塞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特色,它融合了边塞战争的苦难和壮丽风景,诗人们以丰富多彩的笔墨描绘了边塞的壮美风光和战争的残酷场景,展现了磅礴的艺术气魄和深刻的情感意识。

在边塞诗的创作中,诗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表现出了对于战争的悲悯之情和对于家园的眷恋之情,同时也通过饱满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领悟。

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唐代边塞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中国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边塞诗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唐代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情感意识表现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将从爱国主义情感、对边塞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的表现。

中国唐代的边塞诗在情感意识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唐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盛世,国力强盛,而边疆地区则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威胁,许多诗人在边塞诗中表现出了对国家的热爱和保卫边疆的决心。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疆土辽阔的赞美和对国家强大的期许。

又如,王昌龄的《出塞》中写道:“生民百度尽,胡兵九万来。

”表现出了对汉族百姓生活以及国家安危的关注和担忧。

这些诗篇中体现了诗人们深沉的爱国情怀和他们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关心,表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唐代的边塞诗在情感意识上也表现出了对边塞生活的赞美。

在边塞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艰难,而许多边塞诗人却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美丽和生活的不易。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黄河入海流”表现出了黄河壮美的景色,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展望美好未来的心态;李颀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表现出了对边塞城市的壮丽景色的赞美。

这些诗篇中表现出了诗人对边塞地区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边塞诗的情感意识。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代边塞诗,以动人心弦的笔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体现了唐朝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枝独秀”的地位。

有一种诗总会让我们心潮澎湃,它写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胡地,有一种诗总会让我们无比向往,它讲的是胡笳悲啼、八月飞雪的边关;有一种诗总会让我们热血沸腾,它说的是秦月汉关、铁马秋风的塞外。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呢?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梦回大唐,聆听那铜板铁琶奏出的千古绝唱――唐代边塞诗。

一、群星璀璨边塞诗可上溯到《诗经》,历经汉魏六朝以至隋、初唐的草创、发展,至盛唐而蔚为大观,其后则是余音流响。

据统计,从《诗经》到隋代,这么长的历史岁月中,现存的边塞诗才不到二百首,而在《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已有两千余首,足以看出唐代边塞诗的空前繁荣。

由此很多人纷纷携笔从戎走向战场,即使有的诗人不到边关,也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去描写边关的明月,塞外的烽烟。

风流潇洒的诗仙李白这样说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破楼兰,杀气喷涌而出,这就是李白一直崇尚的侠客行,英雄梦。

诗圣杜甫说道:“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男人就应该保边卫国,做书生多耻辱啊。

就连杜甫这位恪守“奉儒守官”一辈子的“老夫子”也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看出世风人心的所向了。

《送蔡希鲁都卫返陇右》看破浮华的“诗佛”王维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谁不知道驻守边疆的艰苦,但我依然会一往无前,即使到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我也可以带着侠气流芳百世。

一个“香”字就把热血豪情都带到我们的面前来,很淡定的诗佛也坐不住了。

再来看一生体弱多病的诗鬼李贺也昂扬的说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男儿何不佩带这样一把锋利无比的弯刀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到唐太宗的凌烟阁上去看看,那里都是立过边功的英雄群像,里面哪有一个是书生呢?连弱不禁风的诗鬼李贺也要弯弓射大雕,笑傲江湖了。

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

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

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情感和理想。

以下是对盛唐边塞诗精神内涵的探讨。

一、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这个时代,诗人们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将边塞视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场所,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在边塞诗中,诗人们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理想。

这些诗歌充满了张扬人性的精神内涵,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二、激昂慷慨的豪气与缠绵婉转的柔情盛唐边塞诗中既有激昂慷慨的豪气,也有缠绵婉转的柔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边塞军人的英勇形象和边塞风物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的赞美。

他们在诗歌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激昂慷慨的豪气和缠绵婉转的柔情。

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唐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富有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盛唐边塞诗中充满了富有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

诗人们在诗歌中描绘了边塞大漠的奇异风光和边关将士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自由、正义和理想的追求。

这种富有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盛唐边塞诗区别于其他时期边塞之作的主要不同。

四、民族性格的体现盛唐边塞诗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诗人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和关注,呼吁人们勇敢地保卫家园,追求自由和正义。

这种民族性格在盛唐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其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盛唐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情感和理想,展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

”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

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而在唐朝的诗歌中,边塞诗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它的诗人们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生活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与忧虑,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下面,我们将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一、爱国思想在唐代边塞诗中,爱国主题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这些诗人们都是在边塞地区的军屯、守卫之中,他们身处重重关卡,每日坚守岗位,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和危险的军事环境。

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就更加深刻而明显。

在他们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的爱国之情是真挚而深刻的,它们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表现。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在叙述战争的惨烈与幸存者的荣耀,通过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的细腻描写,让人在分别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重要性;《登高》中诗人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眷恋和热爱。

二、对生命的理解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不仅表现了对祖国的爱,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由于边疆战争的漫长和辛劳,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还涉及到整个自然的生命,表现着一种对生命的崇高感悟。

例如,《登高》中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反映了诗人在疲劳与辛劳中体悟到的生命的真谛,教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夜泊牛渚怀古》中诗人写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反映了战争中对生命的看重和珍惜,强调人生色彩丰富而又短暂,告诫读者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积极投身生命中有意义的事物。

三、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在唐代,中国正处于对外扩张时期,也遭遇了一些外部势力的入侵。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边塞诗中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表现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自信,在对外敌人袭击时,士兵们也有了强烈的舍生忘死之心,维护民族尊严的那一面。

经典边塞诗词鉴赏

经典边塞诗词鉴赏

经典边塞诗词鉴赏经典边塞诗词鉴赏经典边塞诗词鉴赏1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

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

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

论中国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表现【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这篇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边塞诗的起源与特点,爱国情怀的表现,孤独与苦闷情感的描写,壮观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结论部分则分析了唐代边塞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展现出的情感意识。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 情感意识, 边塞诗起源, 爱国情怀, 孤独与苦闷情感, 壮观景色描写, 生命思考, 文学影响, 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唐代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唐代,边塞地区常常是战乱不断的地方,边塞诗人常常身临其境,亲历战事,感受着边塞地区的特殊氛围和情感。

边塞诗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表现出唐代社会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通过边塞诗,人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唐代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

研究唐代边塞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也可以加深对唐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边塞诗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部分,我将从唐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出发,介绍边塞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边塞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1.2 研究意义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通过研究唐代边塞诗情感意识的表现,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政治背景下诗人们对国家、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为后人揭示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悟,探讨了人类对生命、自然、命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对于今人认识世界、探索人生意义具有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盛唐边塞诗看文人心态彭 勃(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0)摘 要:从心理的角度对盛唐边塞诗人所折射的文人心态进行分析,认为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们的建功立业、忠君爱国、开放旷达、自信乐观、激昂豪迈和慷慨悲壮的心态。

关键词:盛唐; 边塞诗; 文人心态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4)03-0084-03On The Literators Mentation Through theFrontier Fortress Poets of The Prosperous TangPE NG Bo(H unan Colle ge of In formation Changsha H unan 410200)Abstract :This article,by means of analyzing psyc hologically the literators mentation reflected form the frontier for -tress poe ms of the prosperous Tang,states the point of view that frontier fortress poe ms e xpress the literators personalilties and enthusiasm of making achieve ments,loyalty to the lord and the country,resilience and making achievements,loyalty to the lord and the country,resilience and opening,self-confidence and optimism,inflammatory and heroism,as well as im -passion,solemnness and excite mentKey words :prosperous Tang; frontier forrtress poem; literator s mentation收稿日期:2004-03-07作者简介:彭勃(1968-),女,湖南汨罗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众多诗歌流派中,豪迈壮丽的边塞诗独树一帜,涌现出了以高适、岑参、王吕龄、李欣、王之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人。

即使像诗人大家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作中边塞诗也占了较大篇幅。

这些边塞诗以广泛的取材,新奇的意境,健康明朗基调,丰富的写作技巧,在盛唐诗坛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重视与称赞。

本文拟对盛唐边塞诗所折射的文人心态作一番剖析,以期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

一、建功立业的心态唐代发展到盛唐,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出现了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这恢宏强盛的国力下,迸发出一种昂扬奋发、努力进取的时代精神。

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文人,为时代精神所鼓舞,有一种强烈的入世思想,渴望有一个能让他们纵驰骋的天地,实现他们的远大理想。

而唐朝帝国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打破了文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的格局,给他们开辟了一条封侯的捷径。

如在兵制上,初唐的兵制是府兵制,平时大部分士兵从事农耕,寓兵于农,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志 ),这种制度在一切发展只是刚刚起步的初唐,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制度,但 士人皆耻为之 ,( 新唐书 兵志 ),自然难以激发起文人从军的热情。

盛唐的兵制则改为募兵制,一切请募士守卫,对他们特加优惠,奖励军功。

人们可以此为跳板,走上仕途。

开元时期,从张嘉贞开始, 王睃、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 ( 新唐书 李林甫传 ),于是朝廷内外很快就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自然也激发了文人从军的热情。

另外像方镇之设也激发了文人的从军热情。

各镇主帅设立幕府,聘请各种官员为辅佐。

文人一入幕府,不仅有了谋生的职业,而且还可以通过主帅的推荐而为朝官,如封常清先为高仙芝幕府,后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自然成为从军者的榜样。

由于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文人心境的融会,就形成了一股文人从军热,如高适从军河西,岑参往来陇右。

高适五十三岁时再一次从军河西,为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而十分高兴,走到历来令人 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的陇山,还以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缳 ( 入昌松东界山行 )来激励自己。

已六十余岁高龄的李白还企图入李光弼幕,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于是文人从军由初唐的细流终于演变成盛唐的大潮,在这大潮的背后,遮掩着他们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虽然,有许多边塞诗的作者并没有从军边陲,但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已十分明显地表达了这种心愿。

李白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塞下曲 其一),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 后出塞 ),王维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老将行 ),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普列汉诺夫说过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第23卷第3期怀化学院学报 Vol 23 No 32004年6月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Jun .2004理决定的 [1](P350),盛唐边塞诗之所以如此辉煌,盛唐诗人之所以对边塞诗有如此大的兴趣,与他们当时的心态是相对应的,他们是用边塞诗来表达和寄托他们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

可以说,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几乎成了这一代文人的最人心愿。

我们甚至可以说,盛唐文人对建功立业的追求是唐代甚至其他任何封建朝代的文人所不能相比的。

初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国家的一切都处于渐渐的恢复和上升状态,而当时的文人随着时代气候的上升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了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 出塞 )这种建功立业的心理,无奈 云阁薄边功 ,壮志难酬,只好发出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陈子昂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无可奈何的感慨。

中唐时期,安史乱起.政局突变,文人那种致力卿相、建功立业的理想被连绵动乱的政局一扫而光,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气概也随之飘逝。

晚唐时期,社会的衰败已成泼水之势,国运将尽,实在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力挽的,盛唐文人那种热情洋溢、积极进取的心态已消失殆尽,力图干预现实的责任感被现实自身击得粉碎,儒家思想难以实践,老庄思想开始活跃,隐世思想日盛。

当然,盛唐文人从军边塞、建功立业的出发点是有其求取个人功名的一面的。

岑参在他的边塞诗中就喊出了 圣主赏勋业,边城最辉光 (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 );高适对此更是充满了美妙了幻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 塞下曲 ),一旦 关塞鸿勋著 ,立刻 京华甲第全 ( 信安王幕府诗 ),这不仅道出了他们从军边塞的最初目的,而且也道出一代文人潜藏灵魂深处的心态。

但值得一提的是,盛唐边塞虽然烽火屡起,内地却是一片安宁繁华的景象,文人们没有沉溺于轻歌曼舞之中,而毅然奔向平沙莽莽的绝域,这足见诗人们想通过外在军功来求取功名的心态。

二、忠君爱国的心态忠君爱国的心态源于文人自身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封建社会,君主是国家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忠君就是爱国。

盛唐文人的忠君与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而且,他们把追求建功立业与报效祖国紧紧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忠君爱国的心态。

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 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 ),这是唐朝各代相沿不改的民族观念。

初唐,文人们把外敌入侵视为国家民族的耻辱,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骆宾王 夕蒲类津 ),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陈子昂 感遇 其三十四),体现出他们强烈的民族白尊心,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本民族的自尊,激发他们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于昂 感遇 其三十五),甚至可以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贫贱 (骆宾王 永怀古意上裴侍郎), 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 (骆宾王 从军行 ),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情。

盛唐时期,强人的国力更激发文人对国家和比族的热爱与自豪。

盛唐文人在他们的边塞诗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热情给人以巨人的鼓舞力量。

未能国吾君,虚作一丈夫 (岑参 行军二首 ),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高适 蓟门行五首 ),抒发的是报国立功的雄图壮志; 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抒发的是一种无私、豪壮、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

据元代辛文房 唐才子传 记载: 参(岑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径行。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在他诗中很少看到对这种生活的埋怨,相反,冰天雪地,火山热海,在他笔下却富有浪漫情味,洋溢着爱国热情。

正是盛唐文人这种高度的爱国热情,不仅激励他们勇于走向边塞,而且也激励他们克服军营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给后来的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在一片苍凉的中唐,能时时听到深沉的怒吼的,那便是中唐文人要求光复失地和报效祖国的誓言。

蔗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 (戎昱 泾州观元戎出师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塞上曲 ),这不仍然闪跃着盛唐文人的爱国豪情?直至南宋,国势衰弱,但是,陆游仍高呼: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金刀错行 ) 草间鼠辈何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 ( 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 ),体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心。

陆游在 跋岑嘉州诗集 中说: 余白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常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可以说,盛唐文人的爱国精神对后世无疑有着很人影响。

三、开放旷达的心态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的农业经济,人们生活的圈子比较狭小,因而对这狭小的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产生了恋乡心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中就有不乏恋乡之作, 桧风 匪风 中的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表达了诗人恋恋不忘故乡的真挚感情。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高唱过 鸟飞返故乡兮,孤死必首丘( 九章 哀郢 );汉末女诗人蔡琰放歌过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故土 ( 胡笳十八拍 )。

这充分表达了诗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与强烈的恋乡心理。

但是,在盛唐,特别是天宝前的盛唐边塞诗中则打破了这种封闭性的恋乡心理,形成盛唐文人所特有的开放旷达的心理。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志向高远。

他们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和报效祖国,他们的理想是 济苍生 、 安黎元 ,由于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即使远徙千里,也难以勾起他们对故土的眷念。

二是盛唐的安宁与繁荣。

由于盛唐时期, 海内富实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