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资料
煤矿顶板事故警示案列

14
4、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鉴于发生顶板事故的原因和规律,顶板工作的重点仍然 要以掘进工程质量为中心,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努力实 现质量标准化,贯彻煤矿“三大规程 ”和各项制度,落 实顶板管理的各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强化安全监察机 构,在巷道掘进方面,要消灭空顶作业,严格执行光面 爆破、锚喷支护和采用新型锚杆等支护新技术,认真开 展矿压观测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顶板监测和预报手 段,杜绝重大顶板事故,并把一般事故大幅度地降下来, 其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一矿 131301工作面机巷修护作业时,一职 工被漏矸埋压,经抢救无效于5月12日 1时17分死亡
新庄煤矿生产技术科
7
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4月30日13时27分,安徽恒源煤电股 份有限公司任楼煤矿8231采煤工作面50#液 压支架处煤壁发生片帮,片落的矸石将正在 打爆破眼作业的一名职工砸伤,经抢救无效 于14时43分死亡
新庄煤矿生产技术科
15
4、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1、加强支护管理,采用金属支架、砌碹等支护方式, 搞好断层处等关键地点、特殊地质条件的巷道维护工作。 2、对发现有冒顶预兆等情况时,要及时采取应变维护 措施和撤人。 3、在任何情况下,所有人员都不准进入无支护区进行 打眼放炮和其它作业。 4、要严肃认真地编制审批和贯彻规程措施。编制规程 措施必须有针对性,当现场支护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 时预以补充修订
新庄煤矿生产技术科
20
新庄煤矿生产技术科
8
2.发生顶板事故的原因分析
发生顶板事故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如自然地质条件,技术装备水平,井下作业 环境、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以及管理 水平。但从理论上分析,主要原因是支护体 的支撑力与顶板作用在支护体上的力不能保 持相对的平衡,达不到合理控制矿压的要求, 从目前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出发,其主要原因 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煤矿顶板事故调查报告

煤矿顶板事故调查报告煤矿顶板事故调查报告近年来,煤矿顶板事故频发,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事故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将对煤矿顶板事故进行调查,并撰写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一、事故背景本次调查的煤矿位于山西省某县,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煤矿,年产煤量超过百万吨。
事故发生在去年的冬季,当时矿工正在进行井下作业,突然发生了顶板塌方,导致多名矿工被埋压。
二、事故原因分析1. 顶板支护不到位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和矿井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矿工在作业过程中未能及时进行顶板支护。
矿井的顶板是煤矿工作面上方的岩石层,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支护,就会容易发生塌方事故。
2. 顶板质量差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矿井的顶板质量普遍较差。
由于采煤过程中的震动和压力,顶板岩石容易发生开裂和破碎,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3. 管理不到位事故发生后,我们对煤矿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矿方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他们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也没有对矿工进行充分的安全培训。
这导致了矿工对煤矿顶板事故的认识不足,从而无法有效地预防和应对。
三、事故后果及对策建议1. 事故后果事故造成了多名矿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煤矿的生产秩序和形象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事故还给矿工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 对策建议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顶板支护工作。
矿方应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并确保矿工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支护操作。
(2)提高顶板质量。
矿方应加强煤矿顶板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修补和加固存在问题的顶板岩石,减少塌方的风险。
(3)加强安全管理。
矿方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对矿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加强监督和检查。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煤矿的监督力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四、结语煤矿顶板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安全隐患,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煤矿三违导致的典型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三违〞导致的典型顶板事故案例分析一、由于支护不合格导致的顶板事故【案例1】1990年12月7日8时5分,省双鸭山矿务局四方台煤矿一井15层±0右翼残采队工作面输送机头处发生局部冒顶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1.事故经过1990年12月7日一班,残采队出勤7人,接班后先处理刮板输送机,2时40分左右进入工作面。
这时,井口安检员检查现场,发现刮板输送机头处只有两架钢梁,便告诉值班段长某把钢梁补上,某容许一会来人补打。
到7时35分,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链断了,此时已近下班时间,工作面不能干活,某留下5人在刮板输送机头处接链子,其余2人升井。
8时05分,刮板输送机头处4. 7 m ×3. 85 m×0. 6 m的顶板突然冒落,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2.事故原因一是由于端头支护不好,只架两根钢梁,其中一架为一梁二柱,另一架又在冒顶的上部边缘,未起支护作用。
二是支柱稀少,在冒顶区域下边只发现有四根支柱。
三是空顶时间过长,刮板输送机端头处缺钢梁少支柱,这还是12月6日二班造成的,三班接班后未生产,一直处理输送机事故,到发生冒顶为止,空顶时间长达20 h,使顶板逐渐下沉,以致冒落。
客观上看,冒落岩石中间厚,且冒茬比较光滑,近似蘑菇顶状,这是该处顶板易于冒落的自然条件。
3.事故教训这起事故外表看是支护质量问题,但暴露出来两个深层次且带普遍性的问题。
①各级干部对平安生产是喊在嘴上,还是落实在行动上;是真抓实干,还是假抓虚抓;是真严真狠,还是名严实松。
对该工作的钢梁数量缺乏、支护不合理、空顶作业等问题,副井长、副段长、安检员都曾先后发现,但都没有严肃对待,既没停工处理好再生产,也没有帮助解决钢梁弯曲、数量缺乏问题。
起码是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
严格说,是渎职。
如果我们的干部中哪怕一个人,发现问题后能盯住不放,认真负责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盯在现场,问题不解决不走,像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8.草埠煤矿9.5顶板事故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炮眼垂直于煤壁的深度通常与工作面所使用的顶梁长 度相等。每个炮眼的装药量一般为150~600克。
部分试题解析
岩层中的应力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前提条件,积聚的弹 性能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动力源。
水平分层和斜切分层工作面一般采取垂直煤层走向布 置,沿煤层走向推进。
遇断层前的征兆主要有哪些? (1)煤层走向与倾斜发生较大变化;(2)煤层顶、
健全。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事故的重要原因 (1)、企业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对矿井事故
隐患监控不利,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未落实到 基层。 (2)、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3)、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
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 “9 ·5” 重大顶板事故
三、我们应从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1、加强顶板管理,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部分试题解析
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按力学原因分类,有压垮型、 漏 冒型、 推垮型 三类。
煤层的顶板3种类 型。在采煤过程中,直接顶 是顶板管理的重要部位。
断层对煤矿生产及安全有很大影响,它破坏煤层的连 续性,使顶板破碎,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
底板出现严重的凹凸不平;(3)煤层厚度发生显著 变化;(4)出现滴水或涌水。瓦斯涌出量增大。
2、对工作面过断层、收尾、初次来压、过 地质构造复杂区、工作面复采等不同情况,都 要制定专门措施,按权限报总工程师审批后方 可实施。
新龙煤矿“·7”顶板事故分析

新龙煤矿“1·7”顶板事故分析一、事故发生经过2006年1月7日8时,队长杨义军组织本队当班人员在值班室开了进班会后,安排陈夕强、李正兵、张尚荣、张骏林、龙成定、潘大等6人下井到三水平十号暗斜井残采工作面采煤。
陈夕强等6人8时30分左右下井。
进班后,在残采工作面接早班掘进作业,先掘进、架棚,掘进了约2m并抬好支架棚后,在揭煤引巷内后退约2米又开门掘进约2米后遇原采空区无煤可采。
吃完班中餐后,开始在残采工作面回柱放顶煤,由陈夕强负责绑支架放顶,李正兵开绞车,张尚荣拉钢丝绳、张骏林、龙成定等小工搬坑木、运输。
回收2副支架棚后,大约13时40分,李正兵发现顶板来压,固定回柱绞车的点柱动了一下,就对陈夕强说不要去绑支架了,里面那几根支架不回收了。
陈夕强说没有问题,又进入残采工作面去绑支架,正弯腰去绑支架时,突然发生冒顶,垮落约2矿车矸石,将支架棚打垮后直接将陈夕强埋住。
事故发生后,李正兵、张骏林等人立即进行抢救,李正兵等人用茅尖将巷道两帮塞紧后,开始清理冒落的矸石,张尚荣跑去车场打电话通知煤矿。
值班矿长谢新接到事故报告后,组织了煤矿所有一线工人下井抢救,并在14时13分通知了宁乡县矿山救护队。
经过40分钟左右的抢救,将陈夕强从矸石下掏出来,陈夕强已经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一)事故性质通过调查分析,认定本次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二)事故直接原因1.陈夕强冒险作业,在回收支架后,老塘未垮满且有顶板冒落的预兆的时候进入危险区域作业,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残采工作面顶板压力较大,顶板破碎,且回柱的区域顶板未完全垮落,老塘侧空顶,导致发生冒顶打垮支架。
(三)事故间接原因1.安全管理不到位。
残采工作面进行支架回收,回柱后顶板未完全垮落,造成空顶作业,且出现冒顶预兆,仍没有采取特殊安全措施。
回柱现场没有安全管理人员,也没有具体负责人员,导致出现冒顶预兆后仍冒险作业。
2.技术管理不到位。
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十五条的规定,井下采掘作业单项工程没有编制作业规程;没有编制残采工作面回柱的操作规程;开采残煤资源,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导致井下残采工作面回柱作业无章可循。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以下是一起煤矿顶板事故的案例。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对事件中的人物和地名进行了虚构。
2024年6月12日,发生在煤矿的顶板事故动情让人痛心的一幕。
那天上午10点左右,煤矿正在进行常规的生产作业,突然,一声巨响响彻井下。
猛烈的震动让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感到不安,他们纷纷跑向事故现场。
经过紧急救援,发现一区井下200米处发生了顶板崩塌事故,致使9名矿工被困。
任务艰巨而又紧急,救援人员必须尽快打通通道,将被困人员营救出来。
然而,由于井下通风设备受损,灰尘和有毒气体蔓延,救援工作异常困难。
整个救援过程历时48小时,期间用了大量装备和人力。
幸运的是,在黎明时分,9名被困矿工全部被成功救出。
然而,这起事故造成2名矿工丧生,7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
另外,井下部分设备和通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事故调查组迅速展开了对事故的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煤层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压力巨大,导致顶板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此外,矿山管理方对矿井顶板的安全监测和管理不够到位,缺乏科学的防范措施。
在事故发生之前,相关部门曾多次收到矿山存在顶板稳定性问题的报告,但未能及时处理。
这起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煤矿顶板事故不仅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还通常会导致煤矿生产中断、经济损失以及对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因此,确保矿井顶板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针对这起事故,煤矿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对矿井井下的顶板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其次,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能力,增加事故应急演练的频次。
再次,加强煤矿管理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
同时,政府也对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加大了力度。
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准入资质和日常监督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行为的煤矿要严厉处罚并进行整改。
总之,煤矿顶板事故是一种严重威胁矿工人身安全和煤矿生产的问题,需要煤矿管理部门、煤矿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新矿集团华丰煤矿“5.4”顶板事故剖析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新矿集团华丰煤矿“5.4”顶板事故剖析一、事故基本情况2015年5月4日中班17时55分,2410(3)综采工作面下平巷违反作业规程规定回撤后部U型棚时,出现上部碎矸抽冒,致使1人被埋压,经抢救无效死亡。
2410(3)综采工作面位于五水平前组二采区,4煤层总厚度为4.5-6.5m,倾角33°,事故前工作面已推釆两个循环1.2m。
2410(3)综釆工作面下平巷釆取内错式布置,内错间距2m,以4煤层夹矸作顶板,巷道宽4.0m,高3.5m,采用直墙半圆拱U型钢棚支架铺金属菱形网作永久支护,支护材料为U29型钢,棚距为1m,支架间拉杆使用U型钢两端开缺口卡在支架上,每架间两帮均匀使用两根拉杆。
平巷内铺设转载机和皮带。
超前支护釆用双排DZ28-25/100型单体支柱配HDJB-100型金属铰接顶梁托U钢横梁联合支护,柱距1m,排距1.2m,支柱未穿鞋。
2410(3)综釆工作面底板高于下平巷底板约1.5m,因煤层倾角较大,该面正对着下平巷支架拱部,造成支架拱部的一侧及上帮处于空顶、空帮。
冒落面积大约长3m×宽3m×高4m,冒落破碎的矸石埋压了推到的两架U型钢棚支架和单体支柱,冒顶区域无明显的压力显现。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抢救经过(一)事故发生经过5月4日13时,综釆二部中班为检修班,综釆二部经理助理陈一召开班前会,安排检修釆煤机、整理上平巷的物料并清理巷道杂物等工作。
15时左右,职工到达2410⑶综采工作面上平巷开始工作。
约17时,班长李大生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安排朱宁凯、秦伟两人到2410(3)综釆工作面下平巷从里向外回撤第三架U型钢棚。
二人到达工作地点后,首先回撤了超前支护中的第三、第四架U型钢横梁及其两端的单体支柱,并在第三架U型钢棚头梁中间支设一棵临时单体支柱。
然后回掉两帮棚腿,并把末端带有安全绳的专用卸载把手卡在临时单体支柱安全阀的阀口处,安全绳的另一端距离单体支柱2.5m,具体分工是朱宁凯负责监护,秦伟负责操作。
煤矿事故案例分析 (1)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18
典型事故分析
事故孕育过程
没过一会儿,井下那几个出水点的水量 陡然增大。水很快从正在附近作业的工人的 脚下漫到了腰间。 “不好,透水了,快跑啊!”有经验的工 人马上意识到灾难降临了。 巷道里,有人开始呼喊着奔跑起来……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37
典型事故分析
事故救援过程
4月2日,为保证救援工作尽快开展, 王家岭矿增设多顶帐篷。据了解,目前现 场的救援专家达130多人、技术人员320多 人,全部抢险救援人员达到3000多人。
事故孕育过程
深度达640m的矿井,4m宽、5m多高的巷 道。 10时30分,项目部副经理曹奎兴在20101 工作面回风巷巷道右帮发现有少量出水。水很 干净,用手蘸上点凑鼻子上闻闻,没什么味道。 这是什么水?是普通渗水,还是井下透水 的前兆?曹奎兴操起了电话。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16
典型事故分析
事故孕育过程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27
典型事故分析
3月29日凌晨, 救援人员在搬运 抢险设备。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28
典型事故分析
3月29日凌晨,抢险救援人员抬着排水管下井
事
故
案
例
剖
析
29
典型事故分析
3月29日凌晨,抢险救援人员在井口附近待命
事
牛形煤矿顶板(未遂)事故分析

The speed of making money must exceed the speed at which parents get old.模板参考(页眉可删)牛形煤矿顶板(未遂)事故分析一、事故简要情况2006年9月8日下午,张明星、张春良、贺冬来、汤建文等5人到牛形煤矿+124米水平三水平12煤西侧沿煤天眼平巷进行掘进作业。
进班后,5人发现天眼平巷口处的支架顶梁被压弯折断,估计巷道上方的煤松动来压。
他们认为上面的煤已经松了,一样会冒落下来,现在不好维修,干脆任其自由垮落,反正上面还有条巷道,估计不会垮太多的煤下来,等垮落后再修复巷道。
于是,1个人从工作面下到+124m天眼口接煤搞运输。
张明星、张春良、贺冬来、汤建文等4人继续在平巷掘进作业。
13时左右,天眼平巷口发生冒顶,垮落大量粉煤和大块矸石,将天眼及平巷口堵住,4名平巷内作业人员全部被困。
二、事故原因分析(一)事故直接原因1.作业人员进班后没有认真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冒顶迹象,仍然进入危险区域冒险作业。
2.在同一煤层,两个天眼往相同方向开平巷,上下间距不足5m,且上方平巷自西往东回采,回采后顶板冒落,下方平巷却自东往西掘进,导致下方平巷应力集中,发生冒顶。
(二)事故间接原因1.违反《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第十五条第(五)项的规定,将井下各水平、各煤层实行买断式承包。
各承包队在承包期限内急于收回承包款,追求利润最大化,煤矿在采掘布置、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根本无法对承包队实行统一管理,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在承包合同快到期的时候,为尽可能地多出煤,在同一煤层内上下间距不到5m布置两条巷道,造成下方巷道应力集中。
2.现场安全管理混乱。
一是采掘工作面的现场安全工作由各承包队自行设置的安全员管理,实际没有煤矿安全员对各采掘工作面进行现场安全管理,导致井下现场安全管理放任自流。
二是违反《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仅由煤矿每个月组织管理人员和安全员对全矿所有工作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没有执行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轮流带班下井制度。
煤矿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掘进顶板) PPT

• 1、掌握巷道开掘后围岩体的范围及围岩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影响巷 道围岩应力的因素:围岩的性质、巷道所处的深度、巷道周围的地质 构造、水文变化、巷道的断面形状尺寸等 ,了解围岩应力分布情况及 在此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变化和位移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支 护形式,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
各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应采取的管理办法
• A类:必须制定顶板管理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区队长及主 管业务科室管理人员现场跟班,当班带班领导到作业地点 巡查一次,发现问题,落实责任,及时处理。 • B类:必须制定顶板管理专项安全技术措施、跟班班队长 现场跟班,业务主管每天必须有人巡查。 • C类:按正常作业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二、掘进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分类
• A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巷道坡度20°以上、过断层破碎带、 揭煤以及顶部为煤的半煤岩、采用非常规方法施工大断面 硐室、综采扩切眼、煤仓、交叉点、冒顶处理。 • B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巷道坡度10°~20°、煤巷施工断 面不小于13m2、顶底板松软破碎、构造比较复杂以及巷 道拨门、贯通、开钻场、小水仓、过老空老巷等。 • C类顶板安全管理类型:不具备A类、B类作业特征的顶板 安全管理类型。
• 2、锚杆支护巷道顶板事故时有发生 • 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和矿追查的锚杆支护安全事故共 17起,除潘一矿“2009.2.11”锚索戳眼导致死亡事故外, 其它16起都属于顶板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其 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三起:朱集东矿“2014.1.14”顶板事 故,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21人被堵;潘二矿2011年 “7· 3”事故,10人被堵;谢桥矿2006年“10· 10”事故, 8人被堵。
– 承载能力大,可多次复用, – 储运方便,安装容易及迅 速等优点 。
最新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煤层直接顶为黑色泥岩 ,厚度0.3~2.5m,其上基本顶为大占砂岩, 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区域内无太大的断层和摺 曲。 二、事故经过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第四节 炮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四、技术点评 这起事故是由于回采工作面支柱失效造成
的。支柱失效虽然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但实际 上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造成的。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冒顶事故
该矿主要开采2-1煤和2-3煤。两煤层在井 田深部合并,统称2-l煤,煤层平均厚度3.95m ,煤层倾角平均为35°,直接顶板为灰黑色泥 岩,基本顶为坚硬的砾岩。底板多为粉砂岩、 中细砂岩及泥岩。煤层极易自燃发火,煤尘具 有爆炸性,属低瓦斯矿井。
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有主斜井 和副斜井各一个,回风斜井两个,排水立井一 个,矿井采用边界混合式通风,安装两台 2K60-1N0.18型矿井主要通风机。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2004年8月27日14时50分,河南义马煤业 (集团)有限公司新安煤矿井下发生一起回采工 作面运输平巷修护冒顶死亡事故,死亡2人, 直接经济损失18万元。 一、矿井概况
河南义马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安煤矿始 建于1978年,1988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 150万t/a,2003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 a。主要开采二1煤,所采煤层为贫瘦煤。属煤 与瓦斯突出矿井,顶板为坚硬的砂岩,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巷修护冒顶事 故
稳定性好。煤层不易自燃发火,发火期为6个 月,煤尘具有爆炸性。
新安煤矿采用斜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 ,大巷采用防爆型蓄电池电机车运输,行人斜 巷采用人车串车提升。
炮采为走向长臂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 顶板,矿井有11、12、13、14四个采区,因 矿井防治水需要,对11采区上部回风通道进行 了封堵,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混合抽出式 通风。
综掘一队队长张刚--安利来煤矿“7.25”顶板事故

课 人:张
刚
位:综掘一队
敬畏生命
敬畏责任
敬畏制度
1
基本情况
事故经过
主要问题 事故原因 采取措施
敬畏生命
敬畏责任
敬畏制度
2
基本情况:
事故时间: 2012年7月25 日18时26分 事故性质:重大涉险顶板 事故 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第一次冒顶5人被困, 第二次冒顶,造成参与 施救的53人被困 。
敬畏生命
敬畏责任
敬畏制度
11
采取措施:
1、全面停产整顿,认真排除安全隐患。按照地方政府及 监察部门要求,针对现场检查提出的安全隐患,对照煤 矿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全面开展隐患整治工作。
2、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执行力度。加强 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高全员法律素质 ,把煤矿安全生产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依法管理煤 矿企业。
7
事故原因分析 :
3、对上覆煤层采空区积 水管理不到位。未采取先排放 后采掘的措施,未在C17煤层 采空区最低积水点施工专用排 水巷集中排水,而是在11806 运输巷顶板上施工探放水钻孔 排水,由于顶板的泥岩、泥质 粉砂岩稳定性差,遇水泥化, 强度下降很大,导致顶板不稳 定。
巷道现状示意图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敬畏责任
敬畏制度
13
14
谢谢大家!
15
敬畏制度
4
事故经过:
7月26日20时30分, 第二次冒顶被困的53人 全部成功救出,29日19 时27分,第一次冒顶被 困97小时的5名矿工也 全部获救。
敬畏生命
敬畏责任
敬畏制度
5
事故原因分析:
1、巷道布置不合理。设计11806采面时,没有充分考虑上方煤 层开采的影响。11806运输巷与上覆C17煤层留设10米煤柱斜交角度 只有12度,巷道位于应力集中区,有140米受上覆C17煤层留设煤柱 和采空区附近集中应力影响。
历年顶板事故案例汇总

历年顶板事故案例汇总咱今儿个就来唠唠那些年发生的顶板事故,这可都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啊。
一、煤矿里的顶板事故。
1. 某小煤矿的“致命一落”这小煤矿啊,设备也不咋先进,管理也有点松散。
有一天,矿工们像往常一样在井下采煤呢。
那顶板看起来好像挺结实,其实啊,里面已经有不少隐患了。
矿上为了多采煤,没有按照规定好好支护顶板。
结果呢,突然“轰”的一声,一大块顶板就塌下来了。
当时有几个矿工就在那附近作业,根本来不及跑。
这一下啊,就把那几个兄弟给埋在下面了。
救援的时候可费劲了,最后虽然把人挖出来了,但还是有伤亡。
你说这多惨啊,就因为想多挖点煤,省点支护的事儿,结果出了这么大的事故。
2. 大矿的疏忽事故。
这大煤矿啊,按理说应该管理规范吧。
可也有出岔子的时候。
有一个采煤工作面,顶板有点破碎。
技术人员呢,给制定了一套支护方案。
但是啊,执行的时候就走样了。
有几个工人偷懒,没有把锚杆打到位,有的支架也没有撑好。
刚开始还没啥事,大家就都放松了警惕。
结果过了几天,顶板的石头就开始往下掉小碎块。
这时候大家还没当回事儿呢,觉得就是正常的小掉块。
谁知道啊,没几天,“哗啦”一下,一大片顶板就垮下来了。
好在这个大矿救援设备和人员都比较齐全,伤亡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但也给矿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停产整顿了好长时间呢。
二、隧道施工中的顶板事故。
1. 山区隧道的“头顶之灾”在那个山区修隧道啊,地质条件可复杂了。
有个隧道工程,施工队刚掘进了一段距离。
这隧道的顶板啊,岩石是那种层理比较发育的。
施工的时候呢,没有提前做好详细的地质勘察。
就按照以前的经验,简单地做了些初期支护。
谁知道啊,有一天,工人正在隧道里面干活呢,突然听到头顶传来一阵“咔咔”的声音。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呢,一块大石头就从顶板上掉下来了,正好砸在一台施工设备上。
还好当时操作人员离得稍微远一点,不然可就出人命了。
这事儿一发生,施工队才赶紧重新进行地质勘察,调整支护方案。
2. 城市隧道的意外垮塌。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诧城矿“3.19”重大冒顶事故案例时间:2006-11-9 0:00:00 编辑:煤炭网2004年3月19日中班21时28分,城矿采煤一区3904工作面刷面初放第一次回双档料时,发生一起推垮型抽顶垮面事故,死亡4人。
一、自然情况3904下分层工作面位于-260水平北三采区上部,顶部为3904、3906、3908工作面上分层采空区,下部为煤柱,上方为3902下分层采空区,东部为9煤辅助上山,西为老北三轨道上山;该面煤层为小湖系9煤,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爆破落煤;工作面走向长600米,里面300米已回采完,并于3月16日收作完,跳面切眼向外走向300米,可采230米,煤层厚度0.3—3.0米,平均1.0米,煤层倾角平均29度,工作面长79米(分四段,下头第一段5米为下分层,第二段20米为煤柱,第三段25米为下分层,该区段正好位于上分层工作面止采线附近已回采的三角形区域中,第四段29米为煤柱),全面共160棚,冒顶范围为第71棚—88棚,共18棚(长10米、宽5米、高2.0—2.5米),冒顶地段正好处于第三段下分层地段。
二、事故经过3月19日早班1230,矿有关领导召集矿安监部部长、矿技术部分管副部长等初放小组成员到该面进行了会审,认为工作面还存在木垛、拉勾等5项特殊支护措施未落实到位,要求工区待上述5项措施落实后,再进行初放。
约16时40分左右,工作面在上述5项措施未进行落实的情况下开始回料。
当回到工作面第69棚时,下方有5棚原切眼梯型棚未回,此时,工区跟班书记蔡某要迎头回料人员休息,自己亲自操作,928分当使用回柱机回第二架棚腿时,顶板来压冒落,造成其上部18棚被抽空倒棚,工作面从煤帮到老塘全部冒死,当场有4人被埋在冒顶区,分别为工区跟班书记、班长、铁管员和迎头信号工。
后经集团公司和矿的共同抢救,两人分别于20日1925、1939分被扒出,其余两人分别于21日325分、515分被扒出,扒出时4人均已死亡。
郑煤集团白坪煤矿“3.10”顶板事故

live well, love lots, and laugh often.勤学乐施天天向上(页眉可删)郑煤集团白坪煤矿“3.10”顶板事故一、基本情况:2017年3月10日21时38分,郑煤集团(河南)白坪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坪煤矿) 13071工作面切巷发生一起一般顶板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1.5万元。
二、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开拓二队当班工人王刘杰在刨挖舍帮侧第51道抬棚下端单体液压支柱柱脚下活碴时,中间和上端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足,下端单体液压支柱倾斜,造成顶梁下端向舍帮侧旋转,顶梁上端以该抬棚中间支柱为轴心向外旋转移动,捆绑上端单体液压支柱与顶梁的铁丝崩断,上端单体液压支柱歪倒砸中王刘杰头部,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间接原因:1.矿井现场管理不到位。
舍帮侧第51道抬棚落底作业前未检查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未发现单体液压支柱支撑力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隐患;当班开工前未按措施要求使用压力表检查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未进行二次补液。
2.矿井技术措施存在缺陷。
规定采取铁丝捆绑牢靠作为液压单体支柱防倒措施,未考虑铁丝受力时易崩断失去防倒作用,未明确要求采取柔性防倒措施;未明确铁丝的型号、捆扎方法和标准;矿井技术措施审核不认真,审批把关不严。
3.职工培训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
施工前,未对职工进行单体液压支柱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转岗培训;职工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不强,安全风险辨识能力不足。
三、防范措施:1.严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加强液压支柱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措施要求,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的工作地点,施工单位要指定专人每班和每次作业前使用压力表对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检查,进行二次补液,发现漏液或卸载的单体柱及时更换。
完善监督制度,指定专人对施工单位单体液压支柱检查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2.及时修订完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措施安全可靠。
结合现场实际,立即修改矿井单体液压支柱防倒措施,采用防倒链、防倒钢丝绳等更加有效可靠的防倒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诧城矿“3.19”重大冒顶事故案例
时间:2006-11-9 0:00:00 编辑:煤炭网
2004年3月19日中班21时28分,城矿采煤一区3904工作面刷面初放第一次回双档料时,发生一起推垮型抽顶垮面事故,死亡4人。
一、自然情况
3904下分层工作面位于-260水平北三采区上部,顶部为3904、3906、3908工作面上分层采空区,下部为煤柱,上方为3902下分层采空区,东部为9煤辅助上山,西为老北三轨道上山;该面煤层为小湖系9煤,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爆破落煤;工作面走向长600米,里面300米已回采完,并于3月16日收作完,跳面切眼向外走向300米,可采230米,煤层厚度0.3—3.0米,平均1.0米,煤层倾角平均29度,工作面长79米(分四段,下头第一段5米为下分层,第二段20米为煤柱,第三段25米为下分层,该区段正好位于上分层工作面止采线附近已回采的三角形区域中,第四段29米为煤柱),全面共160棚,冒顶范围为第71棚—88棚,共18棚(长10米、宽5米、高2.0—2.5米),冒顶地段正好处于第三段下分层地段。
二、事故经过
3月19日早班1230,矿有关领导召集矿安监部部长、矿技术部分管副部长等初放小组成员到该面进行了会审,认为工作面还存在木垛、拉勾等5项特殊支护措施未落实到位,要求工区待上述5
项措施落实后,再进行初放。
约16时40分左右,工作面在上述5项措施未进行落实的情况下开始回料。
当回到工作面第69棚时,下方有5棚原切眼梯型棚未回,此时,工区跟班书记蔡某要迎头回料人员休息,自己亲自操作,928分当使用回柱机回第二架棚腿时,顶板来压冒落,造成其上部18棚被抽空倒棚,工作面从煤帮到老塘全部冒死,当场有4人被埋在冒顶区,分别为工区跟班书记、班长、铁管员和迎头信号工。
后经集团公司和矿的共同抢救,两人分别于20日1925、1939分被扒出,其余两人分别于21日3
25分、515分被扒出,扒出时4人均已死亡。
三、事故原因
1、工作面顶板破碎,在现场不具备初放条件的情况下,干部违章指挥,并参于违章作业,强行放顶,造成顶板大面积抽冒埋人,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工作面倾角大(29°),切眼在掘进期间曾发生漏顶和冒顶,顶板不实,矿有关领导及部门、工区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
3、工作面工程质量低劣,木垛及拉勾等特殊支护未架设到位,工作面支柱初撑力合格率仅50%,工作阻力全部不合格,不同规格的支柱(1.8、2.0、2.2、2.5、2.8米)混用现象严重,是造成事故的又一重要原因。
4、回料方法和顺序不当,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回料时先回的是切眼内单体支柱,定型料滞后5棚,应先扒出定型料,
再回单体支柱。
5、该下分层工作面回采前未采取注浆、注水及铺设人工假顶措施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又一原因。
6、工作面向煤帮只刷齐两档,第三档上头还有51棚未刷,另外,工作面切眼内浮煤较多,回料地点附近支柱混乱,退路不畅。
四、事故教训
1、跟班干部及现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下分层破碎顶板及空顶的危害认识不足,未采取有效措施。
2、现场管理差,工作面工程质量低劣,规程措施在现场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3、有关矿领导及部门人员责任心不强,现场把关不严,检查不细,规程措施在现场未得到落实,隐患没有得到及时消除。
4、职工遵章意识不强。
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
五、防范措施
1、破碎顶板初放及正常回采时必须增设木垛进行加强支护。
2、初放期间必须对工作面支柱进行棵棵测压和二次补液,确保支柱合格率达100%,同时保证工作阻力满足要求。
3、初放工作面管理必须作到“三不放”,即“初放领导小组成员不到现场不放、工程质量不是优良品不放、规程措施不落实兑现不放”。
4、工作面初放期间应按规定控制采高,严禁不同规格的支柱混
用。
5、开采下分层工作面时,应预先采用注浆、注水和铺设人工假顶的措施,并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方可开采,否则严禁开采。
事故点评: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安全监督不力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作面根本不具备初放条件的情况下强行初放,充分反映出部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重产量、轻安全的思想严重。
2、经验主义、习惯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克服。
城矿回采类似条件的下分层工作面已有好几年的历史,总认为下分层顶板压力不大,没有对该面存在的特殊条件进行分析,致使工作面在切眼的布置上就存在不安全隐患,冒顶范围正处于上分层工作面止采线附近已回采的三角形区域中,上分层顶板冒落并未完全充填采空区,下分层回采引起煤柱区压力及顶板变化,从而导致冒顶事故的发生。
3、图省事、怕麻烦的思想依然存在,工作面特殊支护不全,木垛该打的未打,拉勾该上的未上,工作面支柱混用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初撑力及工作阻力严重不足也未采取措施。
4、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对现场存在问题认识不足,忽视质量标准化及初放要求,对违章行为不制止,对存在的问题审查不透,留下事故隐患。
5、干部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的安全理念在现场未得到有效落实。
夹河矿“6.23”顶板事故案例
时间:2006-11-9 0:00:00 编辑:煤炭网
2004年6月23日中班19时30分,夹河矿运搬工区在-800~1010水平轨道暗斜井距绞车9.4米处维修耙绳轮及轨道时,因巷道拱顶部喷体突然脱落,发生一起死亡事故。
一、自然情况
-800~1010水平轨道暗斜井为全岩巷道,巷道坡度为21°,长度590米,巷道采取锚、网、梁、喷联合支护,净宽4.2米,净高3.4米,净断面12.47m2。
该巷道由掘进一区4队负责施工,事故段巷道于2003年2月份开始施工,3月份施工完毕。
由于该段为深部巷道,地压大,且受采动影响,掘进成巷后即出现喷体开裂等失修现象,由施工单位边掘进边修护。
2003年3月至8月间,共进行了三次修护,修护时为了保持巷道外表成型一致、美观,对事故段巷道进行了复补喷,造成了事故段巷道拱顶部金属网外喷体厚度累计达0.6米。
2004年5月,巷道竣工,经验收后,于5月16日交付运搬工区使用管理。
二、事故经过
6月23日中班,运搬工区安排电绞司机高某、挂钩工刘某、朱某三人到-1010轨道暗斜井上滑板运料。
接班后,高某检查发现耙绳
轮有一个缺囗,花道处尖轨不密贴,即叫刘某向工区汇报,要求下人处理。
尔后,在未对耙绳轮和花道进行处理情况下,高某只对电绞进行了检查后,就由刘某等挂了料车运行,当车拉到花道处,靠主钩的第一个重车掉漏道,便将料车松到下车场拿道。
后经检查发现耙绳轮底托板与轨道脱离,轨道被拉偏,不能走勾。
即又向运搬值班室汇报,要求下人处理。
工区即安排钉道工王某下井处理,18时王某到现场,电绞司机高某负责协助维修,王某安排高某去找道板,自已用尖锤在耙绳轮上方刨道板窝。
约19时30分,高某刚离开现场到达下方安全门处,王某所在位置的拱顶部喷体突然脱落长4米,宽0.6~1.4米,厚0.1~0.4米,砸在其背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三、事故原因
1、钉道工王某未执行先检查后工作,不安全不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巷道失修且修护方式不当是形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3、运搬工区负责该区段的管理,对严重失修可能造成后果重视不够,盲目安排工人作业,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4、矿安监部、生技部对该段失修巷道的严重失修程度不清楚,亦未安排检查处理,疏于管理,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四、防范措施
1、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安能力。
真正做到先检查后工作、不安全不冒险作业、隐患不排除不工作。
2、严格执行锚喷工艺标准,落实巷修技术质量要求,对巷修工程要严格按标准施工和验收,复补喷喷层厚度不得超过规定要求。
3、进一步落实职能科室和基层区队区域安全责任包干制度。
将安全责任切实落实到个人,做到人人有章可循、有责可究。
确保在安全管理上不扯皮,不留死角。
事故点评:
这是一起责任事故,从掘进期间的修护质量,运搬工区区域包干的管理,职能科室对隐患的排查处理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
如果有一个单位领导或职工能履行安全责任或有一个环节能兑现管理制度,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掘进期间的修护未能按照修护标准要求施工,使金属网外喷层严重超厚,在隐蔽工程中留下了隐患,在受动压等影响时,导致较大面积的喷体开裂、突然脱落。
区域包干运搬工区的干部,在作业地点巷道失修隐患未排除的情况下,安排工人作业,同时,施工人员自我保安能力差,造成事故的发生。
职能科室对非采掘区域和边远地点存在安全隐患疏于管理,未能及时进行排查和安排处理,管理不到位。
该矿近年来狠抓安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事故的出现,暴露了在非采掘区域和边远地点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死角、漏洞”、部门之间管理上的衔接协调等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希望各矿井以本次事故为
鉴,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在用巷道进行一次普查,对失修巷道,要落实队伍,限期修复,严格工程质量、严格验收标准。
同时,要做好对矿井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地点的严细化管理,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