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解—武禹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解—武禹襄》原文如下: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1.【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太极总纲曰:以心形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心—>意—>气—>身,这个过程,身体外动需要气的指挥,气要收敛入骨,方能有运身之感,如何导气,前提是心静神舒。

2.【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宗师杨澄甫曰:“心为主帅以发令,气为传旗如听命”

很好的解释了“心为令,气为旗”

即:这里“神”才是主帅,“心”为旗语,“气”是令旗,“身”是士兵,只有这样上指下令,才能很好的配合无间。每时每刻都守此规矩,方有进境而有所体悟。

正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3.【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杨澄甫曰:“凡走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

前辈的注解,解释了“先在心”而“后在身”的先后顺序。而如果在身,就不知手之所舞为何,足之所蹈缘故。正所谓一气以贯而成,舍掉己身方可从人而我顺(乱敌使之背),引敌深入,拳意落其空虚之处,才可运用“四两拨千斤”技巧。

4.【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王宗岳《太极拳论》(后简称《拳论》)中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一动即分阴阳,一动即有虚实,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就是说要一处动,则无一处不动,要节节贯穿,连绵不断。是为“太极”。

而后半句“一静无有不静”,则反之,正所谓“合太极”,也就是练拳行架之伊始,如天地混沌之未开,无虚无实,非黑非白的境界。此为“先天”之境界,需在感知“太极”境界之后,达“练神还虚”境界时方能领悟。

5.【视动犹静,视静犹动。】

“视动犹静”如行拳盘架或与人切磋,酷似“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境界,要充分体会——意动而心静,外动而内静,敌动而我静。

“视静犹动”如站桩或打坐,所谓“松静”,亦即佛家所说之“禅定”的境界——外静如处子而内动如江海。

6.【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顾名思义:(做到以上这些,就可以)内里巩固精气神,外在示人以安定洒逸。

7.【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手一搭必须做到沾粘连随。是为从人;不可无视敌意之所指,而擅自盲目进退。从人,则灵活自如;由己,则呆板怠滞。以气运身则避免了使用浊力,蓄养的真气才可坚韧无匹。

8.【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前四句,须在“听”上下苦功,太极讲究“听”,听劲、听气、听意,要通过打拳和站桩,才能让神经末梢达到充分的滋养,方可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后六句中,前三句讲“知己”,后三句讲“知人”。盘拳求“知己”,须做到“慢、匀、圆、连”;推手寻“知人”,须做到“沾、粘、连、随”。知己知人,才能随屈就伸,不丢不顶。

9.【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杨澄甫言:“……虚领顶劲也。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棚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棚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之为活,内中顺遂,是

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前辈之述备矣。

10.【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前两句说:循环往复要分清虚实,进身退步要有运化(为左右动,为腰胯)折叠(为前后动,为腰胸)。

而杨澄甫前辈则强调步法之往复叠迭,曰:“运动至终点时,若再按之,非往即复,其往复中间必褶之,而往迭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进退之有转换,乃足之褶迭也,故褶迭在步转换.在步转换者,顾盼之步也,即所谓步之进退须先顾盼二步为褶迭而后再进退也。”

要解释后两句,要先弄清楚武前辈的“机”为何解。

“机”,势也。“得机”者,顺势也。先要将自身练成一个闭环系统,外力(或者阶段更高者为外气,外意,外神)为此系统的扰动或初始值,外力一来,“机”便触发,能够“顺势”作出原本所设定的反应。

其次要懂得何谓“借”。

“借”层次也有所不同,最浅显的“借力”,则是将敌之动能转化为我之势能,然后再随心而发,可大可小。一般是,敌来一分,我还一分。若是较高阶段,则可“借气”,“借神”,这种“借”,比借力更占先机,是将对方未转化为速度的动量、未转化为动能的势能“借”过来,使敌摸不着头脑,空感无着力之处。自此精修,遂达《拳论》中所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境界。

后两句说:太极拳的“机”是自己设定而发动作用的。当有外力来时,我气机才启动。我启动之大小,反应之疾徐,全听敌之来意。《拳论》曰:“动疾则疾应,动缓则缓随。”我的得“机”得“势”全凭敌力触发,是为“力从人借”。

11.【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上下相随”,“立身中正”,都是太极的基本要求,做到“上下相随”,才能顺势而发而“一往无敌”、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八面支撑”,稳如山岳。

12.【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启首两句讲:太极动静之势,一动一静,需要有山岳江河的气势。

杨澄甫注:“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是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

居中两句讲:前进后退,精神要提起,要时时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人练拳亦如是。“运劲如抽丝”古来众说纷纭,zp认为,不外“运劲”如抽丝般连绵不断耳。(此句不敢详述,有兴趣者可百度之~~:)

末尾两句讲:太极蓄发,如同所有内家拳法一样,先势能,再动能。蓄则如强弓满秩,发则如劲箭脱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