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试重点整理精华版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本的理论体系,它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知识点,并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详细解释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基础理论,强调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应当从整体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矛盾的力量推动而产生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唯物史观,即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变革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的发展是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进行的。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存在剥削关系,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身所得的工资,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按照劳动付出和贡献分配收入。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理想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普遍共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应用1. 政治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事业单位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可以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解。
2. 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等。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哲考试重点精华版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1他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他的研究对像和主要内容讲;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核心是马克思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的条件;现实的追求为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起让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组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1工业革命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阶级斗争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是一种精神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精神何为世界本源谁为第一性问题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学说和理论体系..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题包括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2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世界物质的统一性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食物和现象的变化记起过车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静止: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及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源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意识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1意识人脑的机能..2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3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实践实践活动:是人类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互区别的能动活动..是与主观精神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活动包括:1物质产生劳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2处理社会关系人与社会相互作用3科学实验人与自我唯心主义把社会本质归结为一种精神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其普遍性有三层含义: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与部分1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2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后就不具有它原来的功能和意义..事物的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新事物的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使之丧失历史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1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了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过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3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共性;特殊性既个性..1对立: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2统一:个性与与共性有机的统一与现实事物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3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毛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接;相铺相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2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质变与量变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量变:是事物增减和场所变更;是一种连续逐渐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阶段事项原点出发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象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特征..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稳定性..人类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利用规律..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1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2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如何解决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性的标准..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通过三种形式: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现实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的在于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解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人类认识物质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有限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广度有限性2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是相对正确的;在认识深度上和精度上是有限的;近似的深度有限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1真理与缪误时对立的2真理的发展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论的转化条件1真理是具体的..他有适用条件和范围..2真理是历史的发展的3真理是全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Why这是由有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事主客观相符合;因此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的东西必须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2实践是把主观于客观活动联系起来具有直接现实性之优点..逻辑证明是实践证明的必要补充为什么逻辑证明不能作为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1逻辑证明来源于实践2逻辑证明证明的结论还要等到实践中去做进一步检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存在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价值评价的特点1贫家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作用: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第三单元生产方式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两大缺陷: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研究产生动机的原因忽略人民群众的活动夸大个人作用历史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基础..社会意识形式: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它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它对社会心理有改进有影响并规定其发展方向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表现二: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表现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实体性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水平尺度;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注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主要指现代科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历史命题..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1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从古代到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生产”2科学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杠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此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对当今时代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2肯定了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即由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进入到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3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生产关系⒈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⒉生产关系的构成:所有制关系地位关系分配关系(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一: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表现二:发展变化及其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表现:二者的矛盾运动: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2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4,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相对未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只是指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由政治和观念两部分组成..政治: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其三;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并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服务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效果:上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四章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语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通过暴力手段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并非资本主义确定的的必经过程..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价值:新航品德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商品世界分为两级:一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二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货币不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生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商品交换一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塔基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表现为: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本文整理了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内容。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驱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并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原理。
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通过矛盾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总结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阶级斗争的斗争形式与社会制度有关。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并使之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5.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共同奋斗,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内容的精心整理。
深入研究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哲考试要点归纳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从实践上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第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劳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是可以相互比较。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资本主义具体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三)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四)矛盾必然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4,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辨证统一为前提的成功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具有前提的(三)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四)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一、关键术语1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的普遍本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从而产生对世界普遍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容和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世界观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同样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4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的就是唯物主义。
5 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二、复习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原因:第一,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第二,决定于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三,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
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及其发展阶段
4.物质的概念
5.历史的起源和本质
6.哲学的基本问题
7.实践的含义,三个基本要素,三种形式
8.联系和发展的概念,本质
9.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认识过程
11.感性认识特点,理性认识特点,相互联系
12.真理的基本特性
13.价值的含义和理解
14.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解
15.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错误的)
16.人口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9.社会形态,演变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群众史
21.什么是商品,劳动的三重性
22.什么是剩余价值,获取的方法
声明:此重点是找别的专业要的,李云飞老师给的。
仅供参考,本人不对以上内容可靠性负责。
大学马哲考试内容汇集
大学马哲考试内容汇集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马哲结业考试重点要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实践一、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主要复习内容: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1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立场。
1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地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
任何一个具体的客观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就应该是:一坚持二发展。
15、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6、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1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变得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8、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哲理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失去斗志(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2)关于真理的哲理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1)关于联系的哲理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A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B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
马哲知识考点整理●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的本质●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与静止●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空间(时空)时间和空间●时间具有顺序性,一维性,空间具有广延性,三维性●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意识●本质(概念)●一种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能动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AI●不具备人类意识形态●不能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AI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规律尊客主能●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不能改造)●人与自然●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桥梁●实践是分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其统一起来的基础●自然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又影响自然界●总结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世界是怎样的,物质世界的规律●两大规律●联系着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着的●新事物符合规律的事物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螺旋上升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4个)●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关系P16 分析题答案材料●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特殊性具体事物的不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主次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作用●关系P17 分析题答案材料●质量互变规律小题●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两段叫关节点/临界点●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考●五个基本范畴●因果●现象本质●必然偶然●现实可能●内容形式同内容可有不同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本质与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多样性●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的规律●展开两次飞跃: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实践●总结认识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无限)●真理(特殊的认识)●本质客观性,一元性●发展规律●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永远处于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真理&谬误●对立的绝对性确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价值●价值本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认识论总结改造主观世界(人类思维)和改造客观世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两大发现)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关键词:基础,决定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与社会阶级相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位置,起主导作用●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历史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根本/基础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生产关系●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血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及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核心●社会历史其他动力×4●科技●改革(毛中特考)●革命●阶级斗争●人●前提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分类●人民群众●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包括知识分子特殊时期包括剥削阶级●每一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中性词 e.g.蒋介石,毛泽东●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总进程和总方向●杰出人物具有进步意义 e.g.毛泽东●新的历史人物往往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无产阶级领袖●历史上做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4、阶级、阶层、等级关系5、科学与技术(区别与联系)6、科技的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7、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一对范畴)8、社会形态的更替9、认识的本质10、认识活动的结构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一对范畴)12、辩证思维的特点13、结构与功能(一对范畴)14、真理、价值、价值形态15、社会进步的含义16、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17、代价的含义,以及代价为什么不可避免18、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一对范畴)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1、概念解释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从静态上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项内容;从动态上来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的统一体。
2、矛盾运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1、生产关系式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即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经济关系。
马哲考试要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与关键术语1、哲学: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的观点、建立了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革命性与批判性、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哲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相结合,并对传统哲学的改造。
即坚持又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根本观点: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关系中区规定物质。
第一章简答与论述1、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哲学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本源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b、两者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取决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
c、取决于该问题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第二章名词解释与关键术语1、运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其次,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表现为: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顺序;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运动过程之间间隔的长短。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哲重点归纳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马哲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三大理论来源?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的划分2、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3、简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5. 简述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6、简述实践概念及特点7、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1、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3、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14、为什么说矛盾推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5、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16、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19、简述发展的概念和实质。
20、时间空间及其特征21、内因外因2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二章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认识辩证发展中的两次飞跃及实现条件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5、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什么是相对真理?7、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8、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关系9、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真理及其客观性1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章1、怎样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5、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
7、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8、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9、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1他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他的研究对像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核心)是马克思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的条件,现实的追求为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起让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组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1 工业革命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 阶级斗争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是一种精神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精神何为世界本源谁为第一性问题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学说和理论体系。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题包括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2 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食物和现象的变化记起过车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及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源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关于意识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1 意识人脑的机能。
2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 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关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人类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互区别的能动活动。
是与主观精神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活动包括:1 物质产生劳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2 处理社会关系(人与社会相互作用)3 科学实验(人与自我)唯心主义把社会本质归结为一种精神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普遍性有三层含义:1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整体与部分1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2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后就不具有它原来的功能和意义。
事物的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新事物的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使之丧失历史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1 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 在社会历史了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过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关于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1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3 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共性,特殊性既个性。
1 对立: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
2 统一:个性与与共性有机的统一与现实事物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毛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1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接,相铺相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 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
质变与量变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是事物增减和场所变更,是一种连续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阶段事项原点出发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象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特征。
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稳定性。
人类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利用规律。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2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1 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2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在:1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 意识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如何解决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性的标准。
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通过三种形式: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两个基本条件1 勇于实践。
,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现实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1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1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的在于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解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