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_高元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合法 , 从异己力量到补充地位 , 再到重要组成部分 的曲折历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将近 30年的时间 里 , 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 , 从弱到强 , 取得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 , 呈现出数量规模的迅猛扩张和质量效 能的逐渐提高的双重景象 。 据统计 1992年至 2002 年的十几年间 , 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 24倍 , 同 期个体工商户增长了 79%;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长 了 58倍 , 达到了 2. 8万亿元 。 仅 2003 年一年新增 民营企业 57万家 , 新增注册资本 10 000亿元人民 币 , 平均每天增加 155个民营企业 , 注册资本每天增 加 30亿元 。[ 1]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是 我国经济发展的 “半壁江山 ”了 。 尽管我国民营经
DO I 牶牨牥牣牨牫牰牭牬牤j牣cnki牣naf牣牪牥牥牱牣牥牨牣牥牨牭 2007年 1月
第 16卷 Leabharlann Baidu 1期
东北亚论坛 N o rtheastA sia Fo rum
Jan. , 2007 V o l. 16 N o. 1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高元录A 钱智勇B
(A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12;B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12)
[ 关键词 ] 民营经济 ;制度创新 ;制度阻碍 ;振兴东北 ;正式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F121. 2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3 - 7411(2007)01 - 0073 - (05) [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6 [ 作者简介 ] 高元录 (1967 - ), 男 , 吉林桦甸人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 副教授 。
意识形态在非正式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 , 是经 过长期渐进式反映和 调整形成的 , 具有很强 的 “路 径依赖 ”特性 。意识形态一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和 刚性 , 对制度变迁特别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发生阻碍 作用 , 尽管这时人们的预期变迁收益可能大于预期 成本 ;另一方面 , 成功的意识形态又是灵活的 , 作为 一种非正规制度安排 , 它是个人与环境达成协议的 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 。东北地区自建国以来 , 主要 发展国有重工业 , 计划经济传统严重 , 人们的 “所有 制决定论 ”的思想认识根深蒂 固 , 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形成的 “社会主义就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 ” 的思想观念还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 , 缺乏开拓创新 精神 , 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体制 的成长和发展 , 从而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
表 1 五省份人均 GD P及民营经 济发展指标 单位 :元 , %
省份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浙江 江苏
人均 G DP 14 257. 8 11 612. 1 9 329. 2 20 074. 8 16 825. 3
工业总产值 民营比重
工业增加值 民营比重 城镇就业 民营比重
41. 89 39. 48 62. 39
3. 法制保障不力 , 服务体系不健全 。 独特的地 域特色和计划经济的强余波 , 使东北民营企业在兼 并国有企业 、保护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 、明晰财产 权等方面 , 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 涉及 企业负担的收费项目比较多 , 损害民营企业资产的 现象时有发生 。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 , 正是由于促进东北民营 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的缺失 , 使民营经济市场准入 难 , 交易成本高 , 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制度保证 和激励因素而发展滞后 。
二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 障碍
可以说 , 我国民营经济的巨大发展 , 在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 正式制度如政 策 、法律的颁布 , 特别是 1982年 、1988年 、1999年和 2004年 4次 《宪法修正案 》的实施 , 从刚开始的 “补 充 ”地位 , 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的渐进转变 。 2005 年初 , 国务院正式下发的 《鼓励 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 见 》, 这是建国 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主题的政府文件 。该文件明确提出 :允许非公有 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允许外资 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 也允许国内非公资本进入 。这 意味着原有的被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垄断的电力 、 电信 、铁路 、民航 、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将对民间资本 开放 ,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又一次提供了制 度上的保障 。
对发展民营经济政府有顾虑 , 对民营经济限制过多 , 进入壁垒高 。 东北三省除了辽宁省在 1998年 、1999 年两次下发过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外 , 其 他两个省份则在 2000年前没有成文的关于促进各 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和规定 , 只有在近几年 才开始重视 。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这种制度性 滞后具体表现为 :
质性制度的进入 , 从文化上强化了对原有制度安排 的锁定 。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非正式制度的存在 , 严重地
阻碍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 而我国江浙地区 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 接触新鲜事物早 , 人 们的观念比较开放 ,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再者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而又人口众多 , 具有市场竞争的 传统习俗 ,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顺势发展了起 来。
虽然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关于民营经济发展 的大政方针 , 但是东北地区的制度却滞后于全国的 大好形势 。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滞后包括 正式制度滞后和非正式制度滞后两个方面 。
(一 )正式制度的滞后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 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 。 它包括政治规则 、经 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 结构 。 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 到特殊的细则 , 最后到个别契约等 , 它 们共同约束着 人们的行为 。 社会越复杂越能提高正式制度的收益率 。 东北地区是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最早 , 退出最晚 的地区 , 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指导 , 国有经济比重大 , — 74 —
济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 但是 , 从全国范围来看 , 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 。 在中国内地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中 , 东南沿 海几个省份如浙 江 、江苏等地的民营经济相当发达 , 而东北地区的民 营经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 , 都与东南沿海等 地区差别很大 , 见表 1:
(二 )非正式制度的滞后 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包括意识形态 、传
统 、伦理规范 、道德习惯等在内的地区文化环境 。对 东北地区来讲 , 影响其经济运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主要包括两部分 , 其一是源于计划经济的建立而形 成的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 , 另一部分是东北地区 固有的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那部分 。
[ 摘 要 ] 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 。 产生这一差异 的原因除 了区位因素 外 ,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制度上的因素 。 制度这个因素对于东北经济发展和提高 竞争力起着 重要的 、决定性的 作用 。 东北经济的振兴取决于 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 场形态和体 制环境来 , 这就要 求政府从宏观上为民营经济的发 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 加快制度创新 , 才能打破正 式制度和非 正式制度的 障碍 , 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民 营经济的出路所在 。
钱智勇 (1972 - ), 男 , 吉林长春人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经济学博士 。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所谓民营经济 , 是人们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中出 现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 “非政府经济 ”的一个约定 俗成的称谓 , 它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不合法
20. 55 13. 31 50. 01
24. 21 25. 08 44. 73
86. 89 80. 47 75. 88
81. 03 78. 60 66. 98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2]
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民营经济发展
较好的地区 (如浙江 , 江苏 ), 其整 个经济发展水平
另外 , 东北地区特有的 “黑土文化 ” 也对东北民 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东北地区特有 的 “黑土文化 ”是与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发史和经济 、 社会 、地理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与其他地域文化 如 “岭南文化 ”相比 , 有其特殊性 , 包含着对经济发 展起抑制作用的因素 , 当与其他要素相结合时 , 便显 示出对经济发展的锁定作用 。 具体地说 :一是 “黑 土意识 ”熏陶的富庶感强化了依赖 、怠惰心理 。 东 北地区黑土的肥沃 、自然资源的丰厚使人稍事劳作 就可以足食 , 这种 “得天独厚 ”的依赖心理与传统计 划经济体制熏陶形成的等 、靠思想叠加在一起 , 对经 济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 。二是粗犷的 文化惯性 , 加重了粗放式经营倾向 。 表现在劳作上 , 是不精于加工 。 这种文化心理不利于对经济活动进 行理性的管理 。 三是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弱化了经 济发展的人文动力 。 这种取向在一定时期内虽有促 进实业的功效 , 但从根本上说它弱化了经济发展的 人文动力 。 现代经济中文化含量 、信息含量急剧增 长 , 文化成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因此 , 重实轻文 的传统取向抑制产业的分化和升级 。[ 3] 由此可见 , 这种地域文化结构实际上是带有一 种封闭型的文化倾向 , 从而在非正式制度构成的制 度环境上对既有制度形成依赖的同时还抵制新的异
— 73 —
也高 , 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呈 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 据 2004年对全国 31个省进行 统计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民营经济在工业总产 值中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 该地区人均 GDP 会提 高大约 203元 ;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比重每提 高一个百分点 , 该地区人均 GDP 提高大约 202元 ; 民营经济在城镇就业中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 该 地区人均 GDP 提高约 518元 。[ 2] 可以说正是民营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 才造成东北地区与浙江 、江苏 等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 当然 , 造成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很多 , 但是我认为除了区位的因素外 , 更重要的是制 度的因素 。 正是制度因素制约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 的发展 , 也削弱了民营经济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
2. 融资渠道不畅 , 金融体制不完善 。 我国资本 市场目前已形成股票类 、贷款类 、债券类 、基金类 、项 目融资类 、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 。 但是 , 对民营 经济开放的融资渠道却少得可怜 , 尤其是东北地区 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更加糟糕 , 主要依靠自筹 。 根 据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 , 处于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 , 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 。 近 年来 , 我国强调 “抓大放小 ”、“扶优限劣 ”, 实行主办 银行制度 , 使这种关系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 所以 民营经济在融资体制中处于不利地位 。 尽管国家开 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 不少银行也都成立 了民营企业信贷部 , 但收效甚微 , 矛盾的焦点主要集 中在信贷的风险 、成本和效率上 。
1. 市场准入歧视 , 民营资本囤积 。 东北的民营 企业在投资市场准入方面的诸多限制表现为 :一是 原有的无形禁区并没有从根本上冲破 。 尽管有关部 门强调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 , 使民间投资与外商投 资享有同等待遇 , 但一些行业的自然垄断和行业的 歧视性准入政策仍然存在 。 二是有些领域虽然允许 民间资本涉足 , 但体制性障碍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竞 争 。 三是审批环节多 , 准入条件苛刻 。与国有经济 和外资经济相比 , 民营经济在投资 、生产和经营诸方 面 , 面临更多的前置审批 , 手续杂 、关卡多 , 在参与竞 争的资格 、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 导致大 量民间资本寻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大量积压在各 类金融机构 , 没有实现资本的增殖 。
DO I 牶牨牥牣牨牫牰牭牬牤j牣cnki牣naf牣牪牥牥牱牣牥牨牣牥牨牭 2007年 1月
第 16卷 Leabharlann Baidu 1期
东北亚论坛 N o rtheastA sia Fo rum
Jan. , 2007 V o l. 16 N o. 1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高元录A 钱智勇B
(A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12;B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12)
[ 关键词 ] 民营经济 ;制度创新 ;制度阻碍 ;振兴东北 ;正式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F121. 2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3 - 7411(2007)01 - 0073 - (05) [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6 [ 作者简介 ] 高元录 (1967 - ), 男 , 吉林桦甸人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 副教授 。
意识形态在非正式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 , 是经 过长期渐进式反映和 调整形成的 , 具有很强 的 “路 径依赖 ”特性 。意识形态一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和 刚性 , 对制度变迁特别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发生阻碍 作用 , 尽管这时人们的预期变迁收益可能大于预期 成本 ;另一方面 , 成功的意识形态又是灵活的 , 作为 一种非正规制度安排 , 它是个人与环境达成协议的 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 。东北地区自建国以来 , 主要 发展国有重工业 , 计划经济传统严重 , 人们的 “所有 制决定论 ”的思想认识根深蒂 固 , 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形成的 “社会主义就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 ” 的思想观念还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 , 缺乏开拓创新 精神 , 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体制 的成长和发展 , 从而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
表 1 五省份人均 GD P及民营经 济发展指标 单位 :元 , %
省份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浙江 江苏
人均 G DP 14 257. 8 11 612. 1 9 329. 2 20 074. 8 16 825. 3
工业总产值 民营比重
工业增加值 民营比重 城镇就业 民营比重
41. 89 39. 48 62. 39
3. 法制保障不力 , 服务体系不健全 。 独特的地 域特色和计划经济的强余波 , 使东北民营企业在兼 并国有企业 、保护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 、明晰财产 权等方面 , 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 涉及 企业负担的收费项目比较多 , 损害民营企业资产的 现象时有发生 。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 , 正是由于促进东北民营 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的缺失 , 使民营经济市场准入 难 , 交易成本高 , 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必要的制度保证 和激励因素而发展滞后 。
二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 障碍
可以说 , 我国民营经济的巨大发展 , 在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 正式制度如政 策 、法律的颁布 , 特别是 1982年 、1988年 、1999年和 2004年 4次 《宪法修正案 》的实施 , 从刚开始的 “补 充 ”地位 , 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的渐进转变 。 2005 年初 , 国务院正式下发的 《鼓励 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 见 》, 这是建国 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主题的政府文件 。该文件明确提出 :允许非公有 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允许外资 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 也允许国内非公资本进入 。这 意味着原有的被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垄断的电力 、 电信 、铁路 、民航 、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将对民间资本 开放 ,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又一次提供了制 度上的保障 。
对发展民营经济政府有顾虑 , 对民营经济限制过多 , 进入壁垒高 。 东北三省除了辽宁省在 1998年 、1999 年两次下发过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外 , 其 他两个省份则在 2000年前没有成文的关于促进各 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和规定 , 只有在近几年 才开始重视 。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这种制度性 滞后具体表现为 :
质性制度的进入 , 从文化上强化了对原有制度安排 的锁定 。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非正式制度的存在 , 严重地
阻碍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 而我国江浙地区 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 接触新鲜事物早 , 人 们的观念比较开放 ,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再者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而又人口众多 , 具有市场竞争的 传统习俗 ,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顺势发展了起 来。
虽然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关于民营经济发展 的大政方针 , 但是东北地区的制度却滞后于全国的 大好形势 。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滞后包括 正式制度滞后和非正式制度滞后两个方面 。
(一 )正式制度的滞后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 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 。 它包括政治规则 、经 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 结构 。 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 到特殊的细则 , 最后到个别契约等 , 它 们共同约束着 人们的行为 。 社会越复杂越能提高正式制度的收益率 。 东北地区是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最早 , 退出最晚 的地区 , 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指导 , 国有经济比重大 , — 74 —
济近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 但是 , 从全国范围来看 , 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 。 在中国内地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中 , 东南沿 海几个省份如浙 江 、江苏等地的民营经济相当发达 , 而东北地区的民 营经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 , 都与东南沿海等 地区差别很大 , 见表 1:
(二 )非正式制度的滞后 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包括意识形态 、传
统 、伦理规范 、道德习惯等在内的地区文化环境 。对 东北地区来讲 , 影响其经济运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主要包括两部分 , 其一是源于计划经济的建立而形 成的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 , 另一部分是东北地区 固有的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那部分 。
[ 摘 要 ] 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 。 产生这一差异 的原因除 了区位因素 外 ,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制度上的因素 。 制度这个因素对于东北经济发展和提高 竞争力起着 重要的 、决定性的 作用 。 东北经济的振兴取决于 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 场形态和体 制环境来 , 这就要 求政府从宏观上为民营经济的发 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 加快制度创新 , 才能打破正 式制度和非 正式制度的 障碍 , 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民 营经济的出路所在 。
钱智勇 (1972 - ), 男 , 吉林长春人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经济学博士 。
一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框架
所谓民营经济 , 是人们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中出 现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 “非政府经济 ”的一个约定 俗成的称谓 , 它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一个由不合法
20. 55 13. 31 50. 01
24. 21 25. 08 44. 73
86. 89 80. 47 75. 88
81. 03 78. 60 66. 98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2]
从表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民营经济发展
较好的地区 (如浙江 , 江苏 ), 其整 个经济发展水平
另外 , 东北地区特有的 “黑土文化 ” 也对东北民 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东北地区特有 的 “黑土文化 ”是与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发史和经济 、 社会 、地理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与其他地域文化 如 “岭南文化 ”相比 , 有其特殊性 , 包含着对经济发 展起抑制作用的因素 , 当与其他要素相结合时 , 便显 示出对经济发展的锁定作用 。 具体地说 :一是 “黑 土意识 ”熏陶的富庶感强化了依赖 、怠惰心理 。 东 北地区黑土的肥沃 、自然资源的丰厚使人稍事劳作 就可以足食 , 这种 “得天独厚 ”的依赖心理与传统计 划经济体制熏陶形成的等 、靠思想叠加在一起 , 对经 济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 。二是粗犷的 文化惯性 , 加重了粗放式经营倾向 。 表现在劳作上 , 是不精于加工 。 这种文化心理不利于对经济活动进 行理性的管理 。 三是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弱化了经 济发展的人文动力 。 这种取向在一定时期内虽有促 进实业的功效 , 但从根本上说它弱化了经济发展的 人文动力 。 现代经济中文化含量 、信息含量急剧增 长 , 文化成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因此 , 重实轻文 的传统取向抑制产业的分化和升级 。[ 3] 由此可见 , 这种地域文化结构实际上是带有一 种封闭型的文化倾向 , 从而在非正式制度构成的制 度环境上对既有制度形成依赖的同时还抵制新的异
— 73 —
也高 , 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呈 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 据 2004年对全国 31个省进行 统计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民营经济在工业总产 值中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 该地区人均 GDP 会提 高大约 203元 ;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比重每提 高一个百分点 , 该地区人均 GDP 提高大约 202元 ; 民营经济在城镇就业中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 该 地区人均 GDP 提高约 518元 。[ 2] 可以说正是民营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 才造成东北地区与浙江 、江苏 等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 当然 , 造成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很多 , 但是我认为除了区位的因素外 , 更重要的是制 度的因素 。 正是制度因素制约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 的发展 , 也削弱了民营经济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
2. 融资渠道不畅 , 金融体制不完善 。 我国资本 市场目前已形成股票类 、贷款类 、债券类 、基金类 、项 目融资类 、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 。 但是 , 对民营 经济开放的融资渠道却少得可怜 , 尤其是东北地区 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更加糟糕 , 主要依靠自筹 。 根 据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 , 处于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 , 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 。 近 年来 , 我国强调 “抓大放小 ”、“扶优限劣 ”, 实行主办 银行制度 , 使这种关系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 所以 民营经济在融资体制中处于不利地位 。 尽管国家开 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 不少银行也都成立 了民营企业信贷部 , 但收效甚微 , 矛盾的焦点主要集 中在信贷的风险 、成本和效率上 。
1. 市场准入歧视 , 民营资本囤积 。 东北的民营 企业在投资市场准入方面的诸多限制表现为 :一是 原有的无形禁区并没有从根本上冲破 。 尽管有关部 门强调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 , 使民间投资与外商投 资享有同等待遇 , 但一些行业的自然垄断和行业的 歧视性准入政策仍然存在 。 二是有些领域虽然允许 民间资本涉足 , 但体制性障碍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竞 争 。 三是审批环节多 , 准入条件苛刻 。与国有经济 和外资经济相比 , 民营经济在投资 、生产和经营诸方 面 , 面临更多的前置审批 , 手续杂 、关卡多 , 在参与竞 争的资格 、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 导致大 量民间资本寻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而大量积压在各 类金融机构 , 没有实现资本的增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