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5课《伤仲永》课件(共36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己 从
闻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听说 听到的名声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到 在 比 被
然
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这样 „的样子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
代词,指书具 代词,指仲永 代词,指仲永写的诗 代词,这事指仲永指物作诗 代词,指仲永写的诗 代词,这个故事
题
解
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
哀伤、惋惜
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 终却“泯然众人”。 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 辈。 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风气对 人才的摧残,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 也”的深远意味。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 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写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 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 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6.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 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7.曰:“泯然众人矣。” 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
由方仲永想到„„
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成年后却变成普普通通的人,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仲永的不思进取,其父的贪图 小利,邻人的过度吹捧等。天资超群的人不学习尚且变得平庸,本来 天资平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结果将更为严重。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致使一位天才 最终沦为平庸之人,不能不让人叹息。当前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 贫困地区,一些适龄儿童没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便失学了,有的因 为家庭贫困,有的因为父母不重视子女的教育,致使孩子有厌学情绪。 作为长辈应该有点远见,不能像仲永的父亲贪图利益而剥夺孩子 受教育的机会。九年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即使亲生父 母也没有权利剥夺,父母有义务和责任让子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所 以应对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进行教育。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说过“天才是 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 勤天下无难事”以及唐朝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些话都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方仲永和其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
课文结构分析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闻 —— 天才
伤 叙事 闻 青年:泯然众人矣 —— 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 仲 永
(第3段):受于人者不至(评)
见 (第1~2段) 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借事说理
庸人
提出见解
议论
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先扬后抑,对比鲜明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天资 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 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 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本文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 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 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 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借事说理, 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 心的作用。
曰“泯然众人矣。”
这件事
„的样子
回家
他
先生
比 天赋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最终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 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尚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被 那些 他
达到 本来
能够
停止
反问语气词吗
5
助词,的 助词,无义
古今异义
原文 自是指物作诗 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 古义 此 文采和 道理 渐渐地 今义 判断词
文章内容和词 句方面的条理
稍微
有的人
普通人
或许 许多人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明,却因为 他父亲不让他学习,最 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2、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 的思想观点。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先扬后抑、 对比鲜明的写法。 4、懂得后天学习对成才起重要作用 的道理。
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文多 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 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 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等。《伤仲永》就选自《临川 先生文集》。我们学过他的诗 歌《泊船瓜洲》。
角度一:以方仲永为实例,论述后天教育对人的 成才的重要性。一定要重视后天的学习。人的追求和 奋斗,永远不嫌太晚。 角度二:从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使方仲永最终 “泯然众人”,论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一 个人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父母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要贪图小利。
由方仲永的故事,我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 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 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 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学习“更上一层楼”。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
4、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作者讲了 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 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理解词类活用词的意思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父异焉
异: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5、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6、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 ⒈“不使学”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读出停顿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 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 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 仲 永——王安石
对„感到诧异
索要 写 用 完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 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 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衰退“不能称前 时 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 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世隶耕”为“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铺垫, 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悲剧命 运的家庭背景。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使学”。其父贪图小 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 因 根本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 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朗读思考
1、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幼年时期,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能消失,变成普通人,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说明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 人矣”形成强烈对比,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 ⒉“还自扬州” 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 ⒊“受之天也” “受之(于)天”:是先天得到的。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 朝的 王安石 ,他是杰出 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伤” 哀伤、叹惜 的意思是 ,本文选自《 》。 临川先生文集 2、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所指 代的内容。 自己的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这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宾客其父。( ) 他,指方仲永
值得看的地方 这样 每天 作为 主旨 看 此,这
这
给
写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四处 拜访 到 让 跟从 回
认为„惊奇
有的人
用,拿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听说
让
认为„有利可图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从 再,又 助词 听到的名声 “的”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消失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 朝
韩愈 苏洵
欧阳修
柳宗元 苏轼
曾巩
宋 朝
苏 辙
王安石
读准字音:
隶(
lì)焉( yān) 邑( yì )
扳( pān)谒( yè )还家(huán) 称(chèn) 泯(
mǐn ) 耶( yé )
读出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他的,指方仲永的
3、理解下边加色的字词
未尝识书具( 曾经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刻 完成 ) 拜访 )
即书诗四句( 当即 书写)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
余闻之也久( 我 听说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 道理 都)
从先人还家( 跟从 回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称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曰“泯然众人矣”( 消失 ( 复到舅家( ) 再一次 索取 )
☆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
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 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 来造就自己。——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 ——爱迪生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话题,在 课堂上即席发言,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写一 篇作文。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 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9.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 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 聪明,本来就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吗?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仲永幼时才能初露 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 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点出其沦为平庸的 原因,引人深思。
好处:是为了突出仲永天资过人,与后面 的平庸产生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 这一主题,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名声
)
世隶耕( 世代 属于 ) )忽啼求之 题写 索要 这件事 )问焉( 胜过) 比
„„的样子
)并自为其名( 赡养 团结 内容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 成,诗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 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 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赠
言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 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 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