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必修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范答题区域经济发展类综合题教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3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讲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3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讲含答案

第3讲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基础全面梳理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1.田纳西河概况发源于A□01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B□02密西西比河支流——C俄亥俄河的支流。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后果(1)早期开发:河流的开发利用限于□07航运。

(2)后果:由于长期的过度垦殖,加上□08滥伐森林和经常性的暴雨,导致本流域□09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流域和水系的区别。

流域又称为河(湖)供水区,是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域。

水系又称河系,由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相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流域综合治理(1)流域治理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

(2)长远方案:包括□01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性开发。

(3)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02水力资源,提高防洪标准。

2.产业发展(1)□03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形成相对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3.环境保护工作(1)最初: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疟,□06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工作。

(2)后来:进行矿区□07土地复垦和城市垃圾处理。

(3)1947年起:制定发展旅游业的规划,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湖滨建立风景区。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中的环境保护(1)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在综合治理与开发中应保护它的植被。

(2)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河谷平原地区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重点。

三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四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1.设置专门的□01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02开放度。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辨析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转移1.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产业比重由第一产业占主导,逐渐过渡到第二产业占主导,直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发展过程。

以发达国家为例,其升级过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产业转移是与产业升级过程相伴出现的一种现象。

狭义的产业转移是指第二产业的转移,是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相对落后的产业因失去优势条件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实质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理方法流域综合开发、区域农业发展、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案例优势条件及开发方向问题及整治措施流域综合上游水能丰富→水电开发,西电东送输出基地水土流失→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封山育林、育灌、开发(长江流域)育草中游平原面积广大→商品粮棉油基地;铁矿、有色金属丰富→钢铁、有色冶金洪涝频发→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峡工程、退耕还湖,搞好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沿海、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发展水平高→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亚太地区国际门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水环境(太湖蓝藻)、大气环境质量普遍下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污染治理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土地资源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湿地退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黑土冲刷→植树造林,黑土培肥森林资源树种多,林木蓄积量大→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以育定采),建设自然保护区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①地理位置优越,消费市场广阔;②水陆交通便利;③煤炭丰富,离铁矿区近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①煤炭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落;②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珠江三角洲)①地利: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_2区域经济联系课件湘教版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_2区域经济联系课件湘教版

[信息解读] 第(1)题,汽车生产需要的零部件繁多,协作企 业多,据材料可知,第一阶段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备的汽车生 产及配套体系,这样可以满足汽车生产的需要,因此,“本 地多样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生产的需要,B正确。发 展汽车生产及配套体系,并不能提高研发水平,提高研发水 平依靠的是技术,A错误。对于企业来说,带动当地就业不 是主要目的,C错误。发展汽车生产及配套体系,并不能提 高生产效率,D错误。第(2)题,产业的转移扩张首先是技术 含量较低的制造环节,读图可知,在第二阶段,首先向江
块化施工方式。据图可知,该项目纬度较高,永久冻土层和 极寒气候对建设不利,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可减少恶劣自然条 件下施工的难度;同时工业分散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 区位,不同区域的工厂同时生产,可缩短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第(3)题,结合世界石油运输航线分析。据材料可知,该项目 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 开通该航线后可大大缩短太平洋沿岸国家进口石油的距离,节 省燃料和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运输成本,降低 销售价格,占领销售市场。第(4)题,据材料可知,俄罗斯具有 天然气资源优势,为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资源勘探、开采和
液化技术;中国参与设计和建造,大部分模块在中国工 厂生产建造,说明中国在制造业实力、运输能力等方面具 有优势;且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大,具有市场 优势。
[试题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 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 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 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 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1)能源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 源尤其是_能__源__资源优势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 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7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湘教版高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7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湘教版高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7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风力发电优点很多,但在某某,却被称为“垃圾电”。

结合“某某各月风速变化图”(单位:m/s),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一年中发电量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在某某,风力发电被称为“垃圾电”的原因最可能是( )A.发电不稳定B.占用耕地C.污染环境D.没有市场答案(1)D (2)A解析第(1)题,风力发电量与风速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冬季风速最小,故发电量最小。

第(2)题,风力发电依赖于风速,而某某冬春季风速变化较大会导致发电不稳定,某某风速变化较大,发电不稳定,故风力发电被称为“垃圾电”。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图中显示冬季(12月、1月、2月)风速小;风速各月份变化大。

典例2(2019·某某期中)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某某呼和浩特硅矿、土地、光照等资源丰富,为此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努力打造“中国硅都”。

结合图完成(1)~(2)题。

(1)关于某某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A.硅矿储量丰富,生产原料充足B.能源丰富,为晶体硅提纯提供电力C.科技发达,人才优势显著D.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2)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点,某某最适宜发展光伏产业的( )A.上游和中游产业B.上游和下游产业C.中游和下游产业D.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答案(1)C (2)B解析第(1)题,某某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水平较低;由材料知该区硅矿、光照资源丰富,同时煤炭资源丰富。

第(2)题,从产业链上看,上游是利用硅矿、能源资源生产硅锭和硅片,某某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中游利用科技发展光伏电池,某某不具备此条件;下游是光伏产品应用,某某光照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某某硅矿资源丰富;光照、土地资源丰富;能源丰富;上游产品晶体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依赖资源;中游产品是电池制造,依赖技术;下游产品是光伏产品应用,依赖太阳能资源。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考纲要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1)内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4)水土流失地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古就有,人类社会之前,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类社会之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技术措施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温馨提示]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实际上就是各种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在小流域不同范围内的综合利用。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示意图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人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2.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时55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区域发展战略(1)概念: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时间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3.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促进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地理背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区位途径目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用(交通) 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资源)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市场)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生态)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3.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空间格局格局含义一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三极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六讲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发展联系教案 湘教版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六讲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发展联系教案 湘教版

第二十六讲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发展联系考纲点击考情预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3.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5.掌握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方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及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两个典型案例——能源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有关区域产生的影响。

一、东、中、西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1)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 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于中、西部地带(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带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成 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二、南、北方差异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

2.表现(1)北方⎩⎪⎨⎪⎧优势: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存在问题: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2)南方⎩⎪⎨⎪⎧优势: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存在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提示] 对比分析两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方法(1)要分析比较两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别,首先要明确区域研究的内容 ①区域的特点⎩⎪⎨⎪⎧资源特点:种类、数量、分布等环境特点:优势问题、限制条件社会经济特点:经济水平等人地关系特点②区域发展的条件⎩⎪⎨⎪⎧空间特征结构、地位和功能区域竞争力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③区域的发展规划⎩⎪⎨⎪⎧发展重点可持续发展发展方案与评价(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①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讲 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讲 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2讲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基础全面梳理一湿地概况01浅水覆盖的土地。

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2.类型03河(1)自然湿地:湿地包括□02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流、湖泊。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05多、西部□06少。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04多样,分布广泛;东部□二“地球之肾”01生物多样性。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2.湿地的生态效益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三湿地资源问题1.问题的产生与表现2.案例——洞庭湖萎缩03围湖造田。

(1)原因:□02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2)影响:□04洪涝灾害日趋严重,□05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四保护湿地01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02生存环境。

3.措施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1.湿地只存在于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吗?不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也有湿地的分布。

根据湿地的定义,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等都是湿地,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艾尔湖(澳大利亚)及长白山天池、青藏高原上的某某湖、某某高原上的呼伦湖等。

2.流域内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消失仅是人类活动所致吗?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会随着河流进入湖泊,长年累月的淤积,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湿地面积减少。

所以,自然原因也可能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或消失,只是自然原因引起的湖泊面积缩减非常缓慢。

3.保护湿地仅是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吗?保护湿地不仅要保证在面积上不减少,而且要保证湿地的质量,即水源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物种的多少等,还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4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4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湘

第4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全面梳理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1)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03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2)完整而便捷的□门化的发展。

(3)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含义: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X围内形成□01专业生产区。

2.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02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美国农业带的划分04玉米带;④棉花带;⑤水果和灌溉农业带;⑥畜牧和灌溉①□03乳畜带;②小麦带;③□05亚热带作物带。

农业带;⑦混合农业带;⑧□美国的小麦带分布在两个区域,北部作物是春小麦,南部作物是冬小麦。

4.目的:合理布局种植业和畜牧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意义:充分发挥农业□06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01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有益尝试(1)发展生态农业、□02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

03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2)制定了一系列□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

1.美国农业生产有何特点?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国;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畜牧业发达;农业生产实行地区专门化。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的原因只是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吗?不是。

更主要的是为了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3.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也可以实行限耕、休耕政策吗?不行。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目前美国的限耕、休耕政策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的条件3.美国农业带及形成条件美国农业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3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规范答题17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3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规范答题17含答案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8分)(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4分)(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分)(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6分)Ⅰ解题思路Ⅱ答题模板(1)区域经济发展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经济发展措施1.(2018·广东省佛山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肯尼亚是世界第三大鲜花出口国,以出口玫瑰为主,绝大部分玫瑰出口到欧洲,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

一枝早上7点在肯尼亚采摘的玫瑰,次日早晨就能抵达荷兰,再由荷兰的拍卖市场销往世界各地。

肯尼亚一年四季均可以生产玫瑰,但每年的6~9月是其玫瑰销售的淡季。

奈瓦沙湖畔(如下图)是肯尼亚著名的玫瑰产地,玫瑰农场鳞次栉比,全部采用温棚种植玫瑰,使用计算机控制其生长条件,是真正的“鼠标农业”。

在温棚里,每平方米每年可以收获220至240枝玫瑰花,是露天种植量的两倍。

(1)分析肯尼亚许多玫瑰农场集聚奈瓦沙湖畔的主要原因。

(2)说明玫瑰农场采用温棚种植玫瑰对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3)分析每年6~9月是肯尼亚玫瑰销售淡季的原因。

(4)有人建议在奈瓦沙湖畔继续扩大玫瑰种植规模,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高考地理湘教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必修Ⅲ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5讲 含答案

高考地理湘教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必修Ⅲ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5讲 含答案

考点一德国鲁尔区一、煤炭与鲁尔区1.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地理位置位于德国西部,图中A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流域。

(2)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水资源。

②便捷的水陆交通。

③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核心工业部门有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业等。

2.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衰落原因衰落表现后果廉价石油的竞争煤炭开采量下降,煤矿大量关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出现严重的发展危机世界范围严重的钢铁危机钢铁企业大量关闭,传统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阻碍经济发展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劳动力减少措施具体操作企业集中化、合理化改造合并钢铁、煤炭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调整工业布局布局新企业安排在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对传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关、停、并、转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合理布局企业,兴建环保企业,植树造林等提示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德国鲁尔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我们可以借鉴鲁尔区的主要经验: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引进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工艺、新产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

反思归纳鲁尔区的发展、衰落及综合整治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影响项目表现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离铁矿区较近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鲁尔区离它们都较近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水源充沛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人工运河联成一体,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表现3.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主要措施内容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化、合理化改造传统工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引进发展新兴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如电子、汽车、旅游、金融等调整工业布局由原先的接近原料为原则调整为安排在核心区的边缘地带,对传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考点规范练32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考点规范练32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Word版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进展考点规范练第64页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

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A.草地、林地、耕地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D.草地、耕地、林地2.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A.冬季风B.地势C.天气D.纬度3.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缘由是()①气温低,蒸发弱②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河网稠密⑤夏秋雨多⑥地下有永久冻土A.①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1.D 2.B 3.D解析:第1题,依据东北地区的轮廓,结合气温存降水量等值线分析,图中A地降水少、气温较低,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是草地。

B地位于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以耕地为主。

C地位于长白山地区,以林地为主。

故选D项。

第2题,甲地等温线向南凸,气温比两侧低。

结合轮廓推断,甲地为小兴安岭,海拔高。

故选B项。

第3题,图中D地位于三江平原,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①对。

河流有凌汛现象,地表积水多,②对。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对。

河网稠密,④对。

夏秋雨多,地下有永久冻土,不易下渗,⑤⑥对。

故选D项。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进展不同的农业。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第4~5题。

4.M区域进展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是()A.热量条件B.土壤条件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5.对于P地土地资源的开发,符合可持续进展思想的措施是()A.抽水排湿,进展耕作业B.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基地C.设立湿地自然爱护区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答案:4.A 5.C解析:第4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定位该地为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

第5题,P地为沼泽,属于湿地,生态效益强大,对其开发利用必需以爱护为主,因此建立湿地自然爱护区符合可持续进展的思想。

下图为2021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4.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二、区域发展阶段1.区域发展水平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重等。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三、区域发展差异1.四大地区的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①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5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全面梳理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1.区位优势(1)煤炭储量大,经济开发价值高。

(2)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2.发展概况(1)发展成以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世界著名重工业区。

(2)区内的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都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1.衰落时间0150年代后。

20世纪□2.衰落原因02廉价石油的竞争,鲁尔区爆发煤业危机。

(1)由于□03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3.具体表现(2)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水污染等严重。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02减少,规模1.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使□01煤炭、钢铁企业数量大幅度□扩大、效益提高。

2.引进和发展□03新兴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04多元化。

3.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

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限制传统产业发展,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

1.资源的开采条件就是开发条件吗?不是。

区域的资源开发条件取决于该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储量、分布、煤种、煤质、开采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而开采条件仅是资源开发条件中的一个指标。

2.以前的鲁尔区工业结构有何缺陷?工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低。

假如煤、钢铁工业受到影响,则其余工业“一损俱损”。

3.利用煤炭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燃煤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温室效应;排放的硫氧化物形成酸雨;排放的大量粉尘、煤烟等污染环境。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1.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2.德国鲁尔区开发的区位优势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要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来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本地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自然条件主要是分析影响储存量的因素。

主要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如下表:(2018·海南高考)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6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0612312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6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0612312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6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0612312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2019·济南实验中学检测)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

据此完成下题。

花园口站年径流及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A.年径流和输沙量都增大B.年径流和输沙量都减小C.年径流量先减后增,输沙量减小D.年径流量减小,输沙量增大答案 B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花园口站20世纪50、60年代的输沙量为5~27亿吨,径流量为200~860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输沙量为6~18亿吨,径流量为260~570亿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输沙量为2~13亿吨,径流量为130~620亿立方米。

典例2(2019·郑州一中入学测试)下面两图为“我国某区域作物生长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图”(图甲)与“作物蒸发量(单位:mm)等值线图”(图乙)。

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年降水量较少的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B.位于非季风区C.位于山地的雨影区D.受寒潮影响(2)图甲中灌溉需水量最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3)该区域最适合发展( )A.大牧场放牧业B.季风水田农业C.乳畜业D.商品谷物农业答案(1)C (2)A (3)D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定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阻挡了东南季风,故该区域处于背风坡,即山地雨影区,降水较少。

第(2)题,由图甲可知,该区域西部降水较少;据图乙可知,该区域西部蒸发量较大,因而位于西部的①地灌溉需水量最大。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粮食生产的商品率较高,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根据经纬网定位是我国东北地区;降水量西少东多;蒸发量是西多东少。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典例3白洋淀(淀为浅湖)位于华北平原,淀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自然坡度为1∶7000。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讲义教案:必修Ⅲ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1讲.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讲义教案:必修Ⅲ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1讲.doc

考点一 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提示 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反思归纳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合理利用水资源(2)(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题组一荒漠化的形成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高考地理湘教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必修Ⅲ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3讲 含答案

高考地理湘教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必修Ⅲ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3讲 含答案

考点一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1.田纳西河概况发源于A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B密西西比河支流——C俄亥俄河的支流。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要素地理特征地形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雨河流水文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资源丰富的水能资源、煤炭和石油资源(1)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2)田纳西河的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1.流域综合治理(1)流域治理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

(2)长远方案: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性开发。

(3)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提高防洪标准。

2.流域产业发展(1)工业建设:利用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形成相对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种植业坡地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发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生产林业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产品综合利用效益高畜牧业以养禽、养猪为主,发展迅速渔业兴建大量水库,促进渔业发展3.4.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5.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3)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反思归纳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背景与经验措施1.地理条件对流域开发的影响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环境要素田纳西河流域特征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流域开发方向地形多山的地形,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发展航运修建船闸和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水能开发,建水电站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流域内光、热、水较丰富较早成为发达农业区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不稳定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船闸相结合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水系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不稳定,流量差异大航运不便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矿产矿产丰富,有煤、铁、铜、锌、磷、云母等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成为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早期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和生态破坏3.流域早期开发方式与问题流域开发早期往往以农业和矿产开采及加工业为主,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湘教版):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湘教版):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时6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1.资源枯竭型地区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

2.鲁尔区的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西部,欧洲的十字路口。

(2)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煤炭市场竞争力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

3.鲁尔区的繁荣(1)逐渐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机械为核心的重工业区。

(2)形成内部联系密切、布局高度集中的工业地域综合体。

4.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特别提醒传统工业兴衰的三个“共同点”(1)共同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铁矿、水等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经济重心转移到新兴工业区;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综合整治的共同措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美化环境。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1.鲁尔区的转型发展(1)第一阶段:改造传统产业,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抓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第二阶段:改造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3)第三阶段: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2.鲁尔区的新面貌:成长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

思考资源枯竭型地区四个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答案开发期资源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良好;成长期资源开发规模扩大,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稳定期资源开发规模最大,生态环境恶化;衰退期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1.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得到支撑。

(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就业安排、环境保护、科技投入等大量的工作,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限制城市的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答题17 区域经济发展类综合题错误!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

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8分)(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6分)
Ⅰ解题思路
Ⅱ答题模板
(1)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2)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经济发展措施
1.(2018·广东省佛山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肯尼亚是世界第三大鲜花出口国,以出口玫瑰为主,绝大部分玫瑰出口到欧洲,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

一枝早上7点在肯尼亚采摘的玫瑰,次日早晨就能抵达荷兰,再由荷兰的拍卖市场销往世界各地。

肯尼亚一年四季均可以生产玫瑰,但每年的6~9月是其玫瑰销售的淡季。

奈瓦沙湖畔(如下图)是肯尼亚著名的玫瑰产地,玫瑰农场鳞次栉比,全部采用温棚种植玫瑰,使用计算机控制其生长条件,是真正的“鼠标农业”。

在温棚里,每平方米每年可以收获220至240枝玫瑰花,是露天种植量的两倍。

(1)分析肯尼亚许多玫瑰农场集聚奈瓦沙湖畔的主要原因。

(2)说明玫瑰农场采用温棚种植玫瑰对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3)分析每年6~9月是肯尼亚玫瑰销售淡季的原因。

(4)有人建议在奈瓦沙湖畔继续扩大玫瑰种植规模,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答案(1)位于赤道附近的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靠近湖泊,水源丰富优质;附近有机场,便于玫瑰及时运往欧洲市场。

(2)温棚种植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小,保证玫瑰品质;自动化管理,生产效率高,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3)欧洲是肯尼亚玫瑰销售的最大市场,6~9月为欧洲的夏季,欧洲本地的鲜花产量较多(基本可以自给自足);6~9月肯尼亚为干季,降水较少,鲜花品质下降。

(4)赞成。

奈瓦沙湖畔玫瑰生产条件好,市场需求量大;扩大玫瑰种植,可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不赞成。

花卉种植需水量大,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水资源紧张);扩大玫瑰种植规模,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1)题,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等)分析原因。

第(2)题,温棚种植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小,利于保证玫瑰品质。

自动化管理,生产效率高,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第(3)题,从市场需求分析,欧洲是肯尼亚玫瑰销售的最大市场,6~9月为欧洲的夏季,欧洲本地的鲜花产量较多,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进口量少。

从生产条件分析,6~9月肯尼亚为干季,降水较少,鲜花品质下降。

第(4)题,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奈瓦沙湖畔玫瑰生产条件好,
玫瑰的市场需求量大,效益高;扩大玫瑰种植,可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所以赞成。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花卉种植需水量大,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区域内水资源紧张;扩大玫瑰种植规模,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所以不赞成。

2.(2018·深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等四大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兰州市启动了主城区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方案,推进主城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及远郊县区产业园区搬迁改造,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合理。

截至底,兰州市共有107户企业启动实施了“出城入园”。

下图为兰州“出城入园”路线示意图(箭头粗细表示迁移企业的多少与规模)。

(1)归纳兰州市“出城入园”搬迁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简述企业“出城”对兰州主城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3)分析大型企业“入园”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4)简析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社会性基础设施。

答案(1)企业规模大,占用土地多;运输量大、产量高,排放废弃物多;厂房设备陈旧,急需改造升级。

(2)大型企业搬迁出城,可以有效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缓解交通拥堵;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功能区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

(3)企业“入园”集聚于兰州新区及远郊县产业园区,可以共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利于相关企业之间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提高经济效益;利于开展分工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搬迁利于促进设备更新,快速实现改造升级提质增效,从而增强市场竞争
力。

(4)工业园区应当合理布局公共网络,密切与主城区的联系;根据人口远期规划,加快购物中心、商业网点、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重视环境的绿化、美化,重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兰州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具有规模大、占地多、运量大、排污多等特点;兰州重工业发展早,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第(2)题,重工业有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特点,故重工业搬迁出城,有利于缓解市区交通压力、改善市区环境质量;重工业占地面积大,工业搬迁后,原工业用地可以重新利用,有利于城市规划和合理布局。

第(3)题,工业园区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利于企业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企业集聚在工业园区,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加强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企业迁入工业园区,便于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4)题,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文化、体育、医院、休闲、绿化、购物、住房等,据此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