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外研版《可持续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外研版《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部分:教学内容概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地理教师设计一堂生动且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理念;2.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3. 分析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基本理念和三个维度;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第四部分:教学准备1. 教材:外研版高中地理教材《可持续发展》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学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并进行简要讨论,了解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知识讲解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理念,并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步骤三: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可持续发展中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资源短缺等。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步骤四:小组汇报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并进行全班讨论。
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
步骤五:案例研究教师给学生分发几个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案例,让学生自行阅读或小组讨论,并撰写一份对于该案例的分析报告。
案例可以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或环境层面都存在挑战和解决方案。
步骤六:总结和延伸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在个人、社会和全球层面的重要性。
浙江省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五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专题十五地区可连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察方式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多荒漠化的含义b (2)以地区图文资料为载体,考察地区内荒漠化形成的原因d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及综合治理(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c理举措举措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看法和种类b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多以图文材(2)湿地的重要价值b料为载体考察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d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举措要问题及保护举措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b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多(1)某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以地区流域图为载体,考察流域开发c(2)流域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的背景、开发和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流d(3)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举措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举措等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的含义是指因为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含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2.荒漠化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基本条件——天气干旱或多暴雨。
②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③动力条件——狂风吹扬或水流——风蚀或水蚀作用。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添,环境压力过大。
②过分樵采、放牧、过分垦殖。
③水资源利用不妥。
④工程建设致使地表松散等。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①远离大海的地理地点,极少受大海水汽影响。
②相对关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周有高大的山脉阻拦了大海水汽的进入。
③干旱的天气:以温带大陆性天气为主,降水稀罕,气温日较差大。
④稀少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⑤人口增添:西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添,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⑥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了草原损坏和荒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的趋向。
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举措(1) 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计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迫人类社会生计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降落;给社会和有关家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引起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案
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组成内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3.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1)可持续发展历程:时间内容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概念推向行动2002年《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2)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其基本的原则有哪些?以考纲为纲⎪⎪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案(学生版)
【解读考纲】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
因此,复习时,要重点把握(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整治方向等知识。
2013年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结合区域资料,考查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湿地的破坏)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以某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为背景,考查区域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结合我国区域规划,考查某区域工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4.结合2012年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十二五”规划发展,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
5.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考查今后10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特点。
【真题剖析定位】(2012四川卷)图2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24.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2012重庆卷)36.(36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设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10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图10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图10(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8分)(2012江苏卷)图8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16、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高考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说明要求】第1学时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要研究的主题也就不同,但都以“该区域在哪里?区域优势或问题是什么?成因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扬长避短进行可持续发展?”为思路开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课涉及的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综合性,能有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试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突出全球或国家高度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以非选择题为主,考查知识的跨度很大。
复习时应加强中国和世界、初中和高中、自然和人文等知识的联系。
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采取“掌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能力”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5W”的线索,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学会归纳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X,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本课重点构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图。
(图1),造成的危害。
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
5. 分析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6. 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9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第一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本专题考查点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等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地。
2.荒漠化的原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人为因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面积扩大,可能导致( )A.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缓C.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D.塔里木河出现水体污染C[内蒙古自治区荒漠面积扩大,沙尘暴发生的沙源增多,导致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普宁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示意某国家部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西南部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2.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建设人工草场②控制载畜量③实施退耕还草④发展草原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B 2.A[第1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国为南美洲的阿根廷,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的东侧,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处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安第斯山脉对西风带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降水较少,形成雨影区,气候干旱,这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精品教学案
【专题八】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情分析】【知识归纳】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1.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和程序如下图所示:2.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及影响二、区域间的资源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1)调配原因: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以下两方面分析: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三、区域产业转移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掌握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五、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以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为例)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考纲要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1)内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4)水土流失地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古就有,人类社会之前,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类社会之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温馨提示]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实际上就是各种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在小流域不同范围内的综合利用。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示意图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人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2.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学时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区域综合开发,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分析思路如下:【教学目标】以某流域为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流域内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针对流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3.以某区域为例,从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针对区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
6.针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课前准备】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教学内容学情诊断教师活动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复习回答的自我诊断部分,充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本课考点的认知基础及差断,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考试说明》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要求说出关键词。
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①朗读考试内容要求;②迅速说出考点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复习中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要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列出在前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疑问和困惑。
设计意图利用图1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图2)。
考点诠释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内容解析]对流域进行开发,除考虑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对上、中、下游进行开发与治理外,还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
高三地理教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教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教案: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概览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科学,它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本节将讨论高三地理教案的主题,即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而发展的世界,但这种繁荣和发展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开始凸显。
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因此,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三节: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破坏等。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而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也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第五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确保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发展。
第六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社会公平与公正,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等。
只有在合理平衡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七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比如,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等。
只有通过这些积极的行动,我们才能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八节:地理学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门关注地球与环境的学科,地理学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第九节: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案例分析,比如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等。
高三地理复习课《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课堂学案
高三地理复习课《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课堂学案环节一:区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判1.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2.以我国各区域为例,举例说明区域优势能源资源。
【例题1国的四分之一,全国70%以上的外运煤都来自山西。
简述山西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要紧条件,指出山西能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方式。
要紧条件:煤炭资源丰富,铁路、公路交通便利,靠近东部消费市场。
输出方式:公路、铁路和海运输煤;(2分)高压输电线路输电。
(2分)【例题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要紧是将西部省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内蒙古有哪些优势的能源资源?答案:西北新疆:东北: 青藏地区:华北: 长江流域: 浙闽沿海: 西南地区:能源:煤炭、风能、太阳能。
环节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1.进展计策:2.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进展的有利阻碍:【例题3】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进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新疆是中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到2020年,新疆将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加工基地。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试分析新疆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的条件。
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十分丰富;接近中亚和俄罗斯,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输入。
(2)下列属于新疆在能源战略基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是(多选)ABCDA.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区内消费市场狭窄B.距消费市场较远C.水资源短缺D.生态环境脆弱(3)试叙述新疆能源战略基地的进展方向。
将能源以煤电、石油化工等形式实现转化,然后通过输电线路或管道供应内地市场;对能源进行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
环节三:区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可连续进展1.环境问题的表现:2.解决环境问题的计策:【例题4】依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剔除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环境治理及其重要性。
2. 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和现状。
3. 掌握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4. 认识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
2.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步骤1.引入城市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动辄千万规模的城市已经不再是新闻,但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交通拥堵、人口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也让大家不得不担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2.概念讲解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城市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代人的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城市的资源和环境能够永续利用,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3.方法措施(1)提高意识,增强观念1) 加强教育宣传,推进环境保护理念和文明素质建设。
2) 加大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规范城市环境治理。
3)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强化环境安全意识。
(2)加大投入,增强维护1) 增加环保投资,优化环保设施。
2) 完善污染物排放限制,推进污染源治理。
3) 加强协调配合,推进联防联控。
(3)创新体制,提高效率1) 制定全面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
2) 落实城市环境保护责任,完善城市环保机制。
3.影响因素(1)人口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农业生产区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土壤和水源污染严重,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退化。
(2)能源消耗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源消耗,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健康和生活质量。
(3)工业污染城市工业发展快速,造成的污染问题逐渐加重,工厂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复习讲座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章末复习讲座对应学生用书P059 专题一生态环境问题剖析思路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剖析思路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依据资料信息判断地区生态问题资猜中假如出现“干旱”“过分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沙漠化;资猜中出现与“植被损坏”“过分樵采”相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资猜中出现与“围湖造田”近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损坏。
(2)依据地区来判断生态问题假如试题以地区图切入,先要进行地区定位,经过地区环境特色判断环境问题。
详细如下:地区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大海的内地地区,降水稀罕沙漠化地区丘陵地区,季民风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水土流失植被稀少的地区山地丛林损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种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沙漠化(3)依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剖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向来判断,如图表资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损坏;假如显示的是丛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假如显示的是放牧数目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沙漠化。
3.从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双方面剖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由(1)剖析思路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关闭状况等天气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微风向等自然土壤土壤构成、肥力、质地等原由原由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害强度或堆积强度等人为原由:包含当地农业构造、居民能源花费构造、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2)常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由的答题术语4.解决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举措或对策(1)针对自然因素的举措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由,从减弱或除去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剖析对策。
比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相关,能够经过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平坦土地等举措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适应自然发展规律。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网络】【考纲及教材】考纲: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材:《必修三》所有内容。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 找准考向1.(2010-山东)-26.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
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5)B 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
据图、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2009—山东)26. (25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8为A 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目。
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 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
(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分)3.(2008—山东)26.(26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第2学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之一。
以开发资源和能源为经济支柱的区域,其经济长期发展往往难以可持续。
当资源、能源枯竭,或市场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其区域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因此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德国鲁尔区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其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综合整治措施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如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东北老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等。
本节课复习的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进行梳理与拓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即分析区域特征——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二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提升学生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第二课时: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开发条件;二是能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教师提供的教学案相关图表对高考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典型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结合地理图表对比鲁尔区和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及评价。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的现实问题。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山西省及其周围行政区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示意图等。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5.2 区域可持续发展【思维导图】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考例导悟】例右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主干精讲】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问题判断(1) 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2)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1) 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1) 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2) 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3) 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迁移应用】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D.外围区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
图Ⅰ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图Ⅱ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
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D.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4.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5.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考点二区域资源开发【考例导悟】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 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 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 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 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主干精讲】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4.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1)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迁移应用】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
下图示意木里煤田位置。
据此回答1~2题。
1.木里煤田露天开采导致当地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B.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C.河流年径流量增加D.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2.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A.资金不足B.交通不便C.气候恶劣D.氧气缺乏下面图Ⅰ是美国甲城市位置图,图Ⅱ是甲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Ⅱ中陷入困境的产业主要有A.炼铝、玻璃、精密仪表B.机器人制造、医疗、金融C.钢铁、煤炭、重型机械D.生物制药、计算机、教育4.甲城市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之后,钢铁技术服务业仍选址在该城市附近的原因不包括A.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B.技术条件好C.协作条件好D.发展新兴工业的需要考点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考例导悟】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右图为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 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 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主干精讲】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1)(2)2.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1) 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2) 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4.资源调配线路选择(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3)安全系数高;(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5.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
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
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3) 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迁移应用】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增长迅猛。
下图是2000~2014年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统计图。
据此回答1~2题。
1.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是A.长江三角洲B.重庆、四川C.珠江三角洲D.新疆、陕西2.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A.2002~2005年B.2005~2008年C.2008~2011年D.2011~2014年咸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位每年降低20厘米,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2007年水域面积已萎缩至原来的10%,对此,相关人员提出了多项拯救举措设想,其中“北水南调”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下图为咸海“北水南调”输水线路图。
据此回答3~5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咸海面积迅速缩小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内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减弱B.咸海水域渔业发展过快C.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过度农垦D.从咸海向里海大量调水4.若实施“北水南调”工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①地形崎岖,施工困难②穿过板块边界,多地震③投资巨大,工期长④跨国工程,协调难度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除补给咸海水量外,“北水南调”工程带来的影响还有A.咸海流域作物生长期明显变长B.西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增加C.沿线地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D.中亚地区年降水量急剧减少微专题区域能源开发【考例导悟】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 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 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 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 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思维导图】【主干精讲】1.区域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2.区域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能源问题往往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现从能源问题的表现、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等答题思路归纳如下:区域能源问题表现能源数量方面:短缺能源利用方面: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结构:对某一能源尤其是对煤的消费量过大会带来环境问题,如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而以生物能消费为主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原因能源分布:能源贫乏,如日本能源短缺能源结构:某种能源分布广,如中国煤炭丰富而石油紧缺能源利用:如我国由于技术水平限制,能源利用率低后果能源短缺会抑制经济发展,使经济缺乏活力;能源利用不合理会带来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应对措施开源: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加强与能源输出国的合作节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迁移应用】2018年7月18日,我国首个10万千瓦级电池储能电站在江苏镇江正式并网投运。
这个大型的城市电网“充电宝”,只用两个月就建成了,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能,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
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是A.沿海火电基地B.南沙群岛C.内陆风电基地D.横断山区2.抽水蓄能电站与电池储能电站都具备将电能大规模储存起来的功能。
与抽水蓄能电站相比,电池储能电站A.发展潜力大B.选址要求高C.不易大规模推广D.建设周期长3.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意义是A.为经济建设生产巨大电能B.将能源跨越时空进行分配调节C.增加电网运行的不稳定性D.有利于环保但没有经济效益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俗称“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