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会祥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会祥书法欣赏

孟会祥,别署竹堂,1965年3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院书法家、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广东书法院特约研究员等。曾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以及多种名家邀请展等。著有《竹堂笔记》《笔法琐谈》《书法直言》《襄城》《曾经》《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竹堂闲话》《竹堂诗词》等。

孟会祥答客问

问:你怎样看书法?

答: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很长时间以来,许多人倡导书法的纯粹性,说书法是一种纯艺术,好像是为了揭示书法的本质,也为了提高书法的身价。有的人说书法是美术的分支,我觉得不全是,它有美术的属性,但并不是单纯以造型为手段的。有的人说书法是抽象艺术,我觉得它的抽象性也不明显。有的人说书法是一种哲学,有点故弄玄虚,不知所云。有的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觉得是大言炎炎。林语堂说的书法是东方艺术的代表,书法培养了中国人的审美精神,我认为深中肯綮。钱穆说过,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何可言书法?这是深有体会、深有见地的话。

从概念意义上给书法一个准确的内涵和外延,我觉得大可不必。真要懂书法是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学书法,在书法生活中体验书法之美。每个学书的人,都会通过作品,阐释自己心中的书法。

问:书法与写字是什么关系?

答:常常听到书法家带着感情地说“书法不是写字”,或“写字不是书法”。任何语言都有语境,离开语境,容易产生误读。究其实,字写得有艺术性,就是书法;写得没有艺术性,就不是书法。书法是写字的一部分。

比如,人是不是动物?要说“人是动物”,听起来像是骂人的。其实,人就是动物的一种。这种动物的才智能力,远胜其他动物,也就形成了人和整个动物界的分庭抗礼之势了。

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问:两年来,你出版了10本书,应该说是高产了,是怎么写出来的?

答:2013年4月,海燕出版社出版了“竹堂文丛”第一辑:《笔法琐谈》《竹堂笔记》《书法直言》《襄城》《曾经》。除《笔法琐谈》外,其余都是我多年积累的文章结集。《笔法琐谈》原先是应《青少年书法》之邀写的专栏,12篇文章,写了一年。2015年1月,海燕出版社又出版了“竹堂文丛”第二辑:《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竹堂诗词》《竹堂闲话》。《读白蕉》的主干文章只有两篇,相隔五六年,清晰地显现出我学习白蕉的历程。《〈书谱〉译注》是十几年前

的旧稿,失而复得,重新修订的。第二辑中只有《二王名帖札记》是一个月内完成的,但我十几年前,已经写过相关的一组文章,现在是推倒重来,而且,此前刚好写了另一本关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如果联系起来看,实际上也是十年辛苦,三易其稿。我没有什么才华,全靠点滴积累,哪里谈得上高产?不过是手头较勤而且惯于坐夜罢了。问:“竹堂文丛”在书法界内外,都产生了影响,应该是实至名归吧?答:不敢。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三个意思。

其一,好名之心,我是比较强烈的,但可以矫情地说,“名”与“实”之间,我更喜欢“实”。农家子弟,一介书生,做点事踏实,承受不起什么名。以书法为业,我参加了书协,便不再参加其他协会。以前有人说过:“背对文坛,面向文学。”各种坛其实差不多。

其二,这10本书里收的文字,都是真实的,不自欺,也不欺人。出版了,当然是想让人看,也想让人夸,但文字不能昧了良心,更骗不了后人。第一辑出版两年了,《笔法琐谈》被评为2013年度艺术类畅销书,与《竹堂笔记》都得以再版,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鼓励。当然,《书法直言》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竹堂文丛”第一辑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奖项,也是鼓励。不少读者朋友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或者就某些问题与我讨论,我更感到欣慰。其三,我觉得我写的每一本书,都是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

记录,而不是所谓“著作”。我没有评职、课题、成果等任务,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这10本书,综合起来看,也就是书法、文学两类而已。我学书法学的是“帖派”,白蕉、孙过庭、二王就是我学习的路径。书法特别是帖派的核心问题是笔法,所以有《笔法琐谈》。《书法直言》就是我学习、评论古今书法家、书法问题的记录。而《竹堂笔记》则更原生态地记录了我的所学所思。我一直认为,书法包括一切艺术的灵魂,都可以文学来表达,就是诗心、诗境,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而我没有其他修养,所以坚持写散文、写诗。我喜欢五四时期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散文,与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相通,晚近的作家,喜欢张中行。我小时候写新诗,40岁才学会了格律,而对于古人来说,学会格律是童蒙时期的课程。文化底子薄,所以更要努力补课。其实写字也是一样,近十几年来,如果说自己也有一点进步的话,我觉得我所做的,就是纠错、补课,尽量接续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传统文化。看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文学、艺术大师林立,就知道自己根本就是文盲、艺盲,所以要努力。问:你怎样看当代书法发展的现状?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文化中兴,书法在当代得到了复苏和发展,这是事实。现在,书法教育日益普及,书法活动相当频繁,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爱好者,基本上可以“大发展大繁荣”概之。

但是,在表面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我想从书坛内外分开来说。书坛外,江湖书法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很多所谓“大师”招摇过市,社会对书法的认知能力较低,往

往入其圈套。我曾经说过,自己或随行人员口口声声称大师者、画画自称“某某王”者、到处张扬与领导人合影者、名片

上一大堆国际、宇宙、环球职务者,一般都是江湖骗子。其实鉴别是不是骗子的办法很简单,找一本古代名帖让他临写,如果能临得逼似,就不是骗子,临不像,就是骗子。另外,很多上点年纪的人,基础薄弱,写一手熟练的随手字,如果再担任一官半职,也会成为“名家”,周围全是奉承赞扬,形

成了特有的“老干体”。客观地说,“老干体”在社会意义上,对书法的普及有一定作用,但误导的作用也不小。在书坛内部,或者说在圈子内,比如国家级至少是省级群团会员中,也并非不存在问题。随着书法展示方式的展厅化,成名途径的竞赛化,生机无限的书法,可能会被纳入展赛的游戏规则,而以追求“视觉冲击”为主要方向。这是一个文化发展的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说是体制问题,书法家不全力参展、获奖,就没有成为会员、成为名家的途径,而全力参展、获奖,也就只能全力研究作品的制作。这就导致了“展览体”的

出现,它不担荷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关联不大,为参展而参展,虽然百般修饰,但不耐品读。如果纯粹从书写技巧来看,很多人的技巧可能相当熟练,作品能屡屡获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