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分区

合集下载

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

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

第 1 期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No. 1 2024 年 2 月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 2024 DOI:10.12170/20221028003孙周亮,王婕,刘艳丽,等. 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1):77-86. (SUN Zhouliang, WANG Jie, LIU Yanli, et al. Evaluation of hydrological zoning technique and its utilization in China[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1): 77-86. (in Chinese))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孙周亮1, 2,王婕1,刘艳丽1, 3, 4,陈鑫1,刘翠善1, 3, 4,王国庆1, 3, 4(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2.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3.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 4.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 水文区划是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无资料地区水文研究的有效手段。

中国早期的水文区划工作主要是适应水资源规划的需求,全国性的水文区划主要出现在1950s,20世纪末集中出现了更精细、完善的省级水文区划研究。

水文分区是水文区划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分区指标和分区方法的确定。

当前采用的水文分区指标主要包括气候、水文、下垫面三类,水文分区方法以聚类方法为主。

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水文缺资料问题,同时也发展出生态水文分区方法,提高了生态性评价的合理性。

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如下:(1)在水文分区中纳入水文相似理论;(2)水文区域性规律研究及其在水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3)水文分区结果的检验与科学解释。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8)(一)基本要求 (98)(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9)(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2)(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3)(五)纳污能力计算 (105)(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6)(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8)(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9)(九)地下水保护 (111)(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2)七、供水预测 (114)(一)基本要求 (114)(二)地表水供水 (115)(三)地下水供水 (118)(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0)(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2)八、水资源配置 (126)(一)基本要求 (12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8)(三)方案生成 (129)(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0)(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3)(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5)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9)(一)基本要求 (139)(二)总体布局 (139)(三)工程实施方案 (141)(四)非工程措施 (144)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6)(一)基本要求 (146)(二)评价内容 (146)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9)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6)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8)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0)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8)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3)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5)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7)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技术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技术规划技术大纲

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7)(四)工作要求 (8)(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4)(一)基本要求 (14)(二)降水 (15)(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7)(四)河流泥沙 (19)(五)地表水资源量 (19)(六)地下水资源量 (24)(七)地表水水质 (34)(八)地下水水质 (39)(九)水资源总量 (45)(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6)(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0)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2)(一)基本要求 (52)(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3)(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5)(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7)(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8)(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59)(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0)(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1)i(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2)(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4)(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6)(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7)(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7)(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8)四、需水预测 (69)(一)基本要求 (69)(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4)(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7)(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3)(六)需水预测汇总 (8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3)五、节约用水 (85)(一)基本要求 (8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89)(四)节水潜力分析 (90)(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1)(六)节水方案拟订 (94)六、水资源保护 (97)(一)基本要求 (97)(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8)(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1)(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2)(五)纳污能力计算 (104)(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5)(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7)(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8)(九)地下水保护 (110)(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1)七、供水预测 (113)ii(一)基本要求 (113)(二)地表水供水 (114)(三)地下水供水 (117)(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9)(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1)八、水资源配置 (125)(一)基本要求 (125)(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7)(三)方案生成 (128)(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9)(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4)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8)(一)基本要求 (138)(二)总体布局 (138)(三)工程实施方案 (140)(四)非工程措施 (143)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5)(一)基本要求 (145)(二)评价内容 (145)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8)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5)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7)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59)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5)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7)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2)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4)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6)iii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4)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6)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6)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5)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6)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0)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1)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iv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缺水的主要类型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缺水的主要类型

除昆明市、曲靖市和玉溪市的万元GDP用
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13个市州的万 元GDP用水量都高于全国平均值,是全国平均 值的1.36-3.01倍。
太湖流域水资源分区水质污染比例
2 2
太湖流域137×108m3的地表水资源量中,Ⅲ类以上的适合于饮 用水源和一般工业用水的优质水约占30%;适合于电力冷却用水、
1 6
工程性缺水 工程性缺水是指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等原因缺乏水利设 施建设,不能储存天然降水,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需求大于 供给,此种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松花江流域、西南诸 河流域以及南方沿海等地区,尤以西南诸省较为严重。
1 7
管理性缺水 管理性缺水是指由于管理的原因导致水资源不能满足人类 需求的现象。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执法保障体系有 待加强是导致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用水浪费现象的根本 原因。
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是指有可资利用的水资源,但这些水资源由 于受到各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而缺水。
云南省各市州水资源综合指数、缺水程度与缺水原因类型
1 8
1 9
昆明市 曲靖市 滇中红层髙原分水岭地带 玉溪市 楚雄州 大理州 云南资源性缺水区域 昭通市 丽江市 喀斯特地貌区 红河州 文山州
云南省水库蓄水总库容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6%,米,全省现状缺水量达41亿 立方米。
开发利用难度大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不匹配
工程性缺水原因
骨干水源工程缺乏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径流调节能力弱 现有水库配套不全、病险率高、效益低
云南省各市州水资源现状
2 1
待加强。
1 4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重 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意思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意思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意义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供给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和管理水资源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水资源评价分区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评价和管理方法。

它是将水资源根据其自然属性、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对每个区域进行评价和管理。

评价分区的方法可以包括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个方面,以综合评价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状况,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评价分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

例如,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以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加强环保监管,实施治理措施,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此外,水资源评价分区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通过评价分区,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开发利用对水资源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策略。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2)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5)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9)(一)基本要求 (99)(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100)(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3)(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4)(五)纳污能力计算 (106)(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7)(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9)(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10)(九)地下水保护 (112)(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3)七、供水预测 (115)(一)基本要求 (115)(二)地表水供水 (116)(三)地下水供水 (119)(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1)(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3)八、水资源配置 (127)(一)基本要求 (127)(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9)(三)方案生成 (130)(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1)(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4)(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6)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40)(一)基本要求 (140)(二)总体布局 (140)(三)工程实施方案 (142)(四)非工程措施 (145)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7)(一)基本要求 (147)(二)评价内容 (147)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50)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7)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9)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1)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7)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9)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4)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6)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8)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8)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试论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与政策措施

试论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与政策措施

试论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与政策措施发布时间:2021-12-02T01:31:27.98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0月19期作者:刘青宇[导读] 水资源管控分区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的刘青宇湖北省咸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水资源管控分区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的重要管理单元,也是水资源综合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空间管控转变的重要体现。

科学划定管控分区,与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做好衔接,指导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管控;分区划定;政策措施 1分区划定及管理1.1分区划定的依据分区划定要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江河流域为单元,水资源分区为基础,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为支撑,立足水资源自然禀赋条件和现状开发状况,兼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进行划定。

分区划定要与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相协调,与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范围相衔接,提出满足国家安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符合水资源特点的分区单元和约束指标条件的准入管制策略。

1.2分区划定的原则我国不同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差异较大,江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特点各异,水资源支撑服务的能力和功能有较大差别。

为此,管控分区要针对水的涵养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生态要素的关键性、水资源储备的前瞻性、水资源调配的可行性等要素科学划定。

每个分区都要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理念,以分区类型特点为主,实施用途管控。

1.3分区划定的类型(1)水资源涵养保护区。

要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将大江大河源头区、国家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的区域划定为水资源涵养保护区。

水资源涵养保护区要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制定严格的水源涵养保护措施,除人类生存必须保障的活动外,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开发和扰动,通过实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格局。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
摘要:
一、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概念与意义
二、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内容与特点
三、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制定与实施
四、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影响与展望
正文:
一、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概念与意义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是由我国自然资源部门制定的一项行业标准,旨在对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分类和评估。

该表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分等定级,为政策制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内容与特点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各大类自然资源,对每一类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等定级。

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价值,采用了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保证了分区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制定与实施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制定过程经历了广泛的调研、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等环节,确保了分区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将分区表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指导各地区合理开发
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四、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影响与展望
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表的发布实施,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分区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分区表也为各类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水资源基本概况

水资源基本概况

水资源基本概况一、世界水资源概况从广义上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总水量。

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

虽然地球上的水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很少。

地球上近98%的水是既不能供人饮用也无法灌溉农田的海水,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3%,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淡水量的0.26%,占地球总水量的0.007%,即真正可有效利用的全球淡水资源每年约为9000km3。

世界上不同地区因受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的制约,降雨量和径流量有很大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水利问题。

非洲是高温干旱的大陆,其单位面积水资源在各大洲中最少,不及亚洲或北美洲的一半。

非洲水资源集中在西部的扎伊尔河等流域。

除赤道两侧地区雨量较大外,大部分地区少雨,沙漠面积占陆地的1/3。

非洲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其水资源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亚洲是面积大、人口多的大陆,雨量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亚及沿海地区受湿润季风气候影响,水量较多,但因季节和年际变化,雨量差异甚大,汛期的连续降雨常造成江河泛滥,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等都常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防洪问题是这些地区沉重的负担。

中亚、西亚及内陆地区干旱少雨,以致无灌溉即无农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开辟水源。

北美洲的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雨量均匀,只有加拿大的中部、美国的西部内陆高原及墨西哥的北部为干旱地区。

密西西比河为该洲的第一大河,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美国曾投入巨大的力量整治这一水系,并建成沟通湖海的干支流航道网。

美国在西部的干旱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对江河径流进行调节,并跨流域调水,保证了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全国水资源分区课件

全国水资源分区课件
针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需要进行合理分区,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
分区目的与意 义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特 点,进行合理分区,为水资源管理和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
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地区 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和过度 开发等问题。
意义
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促 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各分区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低, 存在浪费现象。
生活用水情况
生活用水量
各分区生活用水量较大,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 较高。
用水设施
各分区生活用水设施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存在设 施老化、不完善等问题。
节水意识
各分区居民节水意识差异较大,部分地区节水宣 传和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0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措施
节约用水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减少 浪费。
水源地保护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防止污染和破坏。
生态补水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为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补水,维护其生态 功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雨水收集利用
01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减轻对自
然水资源的压力。
海水淡化
02
利用先进技术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满足人类生活和工业需求。
循环利用
03
推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水资源管理与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修订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水资源管理提 供法律保障。
强化监管力度
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环节的监管,确保水资源可持 续利用。

水资源概念评价指标及分区

水资源概念评价指标及分区

水资源概念、评价指标及分区摘要:介绍水资源概念与转化机理、水资源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是指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赋存在地球表层全部能为人类利用水的统称。

水资源作为保证人类社会存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下列主要特征:可以按照社会需求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这个水量有可靠来源,且这个来源可以通过自然界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或补充;这个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这个水量及其水质能够适应人类用水的要求。

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太阳辐射热作用下,海洋表面水获得能量,克服地心引力作用,逸入大气,并通过大气环流飘移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

一部分降水沿地表运动形成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蒸散发到空中。

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水流系统,形成区域水资源。

水资源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影响因素指标、状态指标、变化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可持续利用指标等。

影响因素指标主要有:大气降水量、蒸发能力、干旱指数、气温、湿度、风速。

水资源形态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河川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

时空分布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多年系列最大值、多年系列最小值、多年系列平均值、多年系列变差系数水资源量之间变化关系(转化关系)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径流系数、产水系数、河川基流模数、潜水蒸发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有效利用系数。

数量评价指标: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水资源量、水资源模数、地下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咸水、排污量、污染物含量、浓度、水质类别、超标倍数等。

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包含水源评价指标和用水评价指标。

主要因素有:水体纳污能力、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万元产值耗水量、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大牲畜用水定额、小牲畜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和标准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和标准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和标准是:流域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与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适应水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全省以大江河流域水系为基础,考虑行政区分布、地形地貌、国民经济发展、流域面积大小等因素进行水资源分区。

采用全国统一的三级水资源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委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

在高级分区中以水资源中地表水的区域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了水资源供需系统及行政区域,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

三级区划分
结合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全省进一步划分为14个三级区:金沙江石鼓以上的直门达至石鼓三级区;
金沙江石鼓以下的雅砻江三级区、石鼓以下干流三级区;
岷沱江的大渡河三级区、青衣江和岷江干流三级区、沱江三级区;
嘉陵江的广元昭化以上三级区、涪江三级区、渠江三级区、广元昭化以下干流三级区;
长江宜宾至宜昌的赤水河三级区、宜宾至宜昌干流三级区;汉江的丹江口以上三级区;
黄河龙羊峡以上的玛曲以上三级区。

第四章 水资源区划

第四章 水资源区划

水资源区划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根据各用水单位的不同需要选定区划指标,通过分 析计算和实地调查分区界限,已进行区域的划分; 2、阐述不同类型取得水资源的特点,如水资源数量、质
量,水量平衡分析以及水资源时空变化规律等;
3、指出不同类型趋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二、水资源区划的原则
水资源区划的三个原则: 1、特征相似性原则 同一分区内水资源的变化特点应具有最大的相似性。
标。
对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许多部门来说,不同时间的水
量的多少至关重要,径流的年内分配反映了水资源的年内变化
特点。
2、兼顾全局性原则
以能反映不同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为主;一个特殊的需水 要求为辅。 3、流域完整性原则 尽可能保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还适当照顾到行政区界。
第二节 水资源区划的指标体系
水资源区划指标分两类:基本பைடு நூலகம்标、辅助指标
一、基本指标
1、水资源数量 属于水资源数量指标的有: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不同频率
(一)相关系数
如果对有p个空间点的要素场,分别抽取n个时间点的样本
资料,那么第k个与l个空间点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下公式:
rkl
(X
i 1
n
ik
X k )( X il X l )
2
(X
i 1
n
ik
Xk )
(X
i 1
n
il
Xl )
2
式中:i为时间序列的年号(1,2,3…..n); k,l分别为空间点序号(1,2,3……p); Xil,Xik 分别为第k个和第l个空间点某水资源要素的逐年数 值; r在-1~ +1,1表示完全相似,-1表示完全不相似。

全国水资源分区

全国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分区代码:
由7位大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码组成。其中,自左至右第1位英文字母是一级区代码,10个一级区代码分别为:A、B、C、D、E、F、G、H、I、J、K;第2、3两位数码是二级区代码,第4、5两位数码是三级区代码,第6位数码或字母是四级区代码,第7位数码或字母是五级区代码。
计算分区代码:
由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所组合成的单元,计算分区代码由13位数码组成,自左至右第1~7位数码表示计算分区所属水资源分区代码;第8~13位数码表示计算分区所属的行政分区代码。
全国水资源分区
•一级分区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十大区域进行,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城市为重点。
1.I级区保持大江大河的整体性。拟采用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的I级区,即将全国划分为松花江区(简称)、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长江区、东南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10个区。
2.二级区以保持河系的完整性为原则,并参照了中国水资源利用分在征求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共划分为214个。
4.计算分区单元的确定,可在三级区的基础上以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级市)来划分。
5.流域与各省、市也可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工作需要细化到四级区或五级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国现行社会经济指标及水资源供需状况 均以行政区为单元统计,分区要兼顾行 政区划的完整性。如果行政区内分区过 多、过细,不仅增加地方统计工作量, 也会因资料分解而降低精度。
1.3水资源分区基本原则
3.要满足并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 如防洪规划、水力发电规划、水资源保 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区划中 应重视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 貌等条件。
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
计算分区代码:由水资源分 区和行政分区所组合成的单元, 计算分区代码由13位数码组成, 自左至右第1~7位数码表示计算 分区所属水资源分区代码;第 8~13位数码表示计算分区所属 的行政分区代码。
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
编码顺序
水资源一级区按照由北向南并 顺时针方向编序;
• 2002年4月初在东阳全国水资源综合规 划编制会议上再次下发《全国水资源综 合规划分区》,征求各流域机构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意见;
• 2002年7月水规总院发文——《关于报 送全国水资源分区成果的通知》,请各 流域机构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要 求,对有关分区成果进一步核实并将核 实后的成果于2002年8月5日前报送我院, 准备进行全国水资源分区电子地图绘制。
编码原则
(1)科学性。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 准,按建立现代化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 要求,对分区进行编码,形成编码体系。
(2)唯一性。水资源分区及其对应代码, 可保证水资源分区信息存储、交换的一致 性`唯一性。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区代码既反映 各分区的属性,又反映分区间的相互关系, 具有完整性。编码结构留有扩展余地,适 宜延伸。
计算面积 (万km 2 )
94.25 15.77
4.18 0.43 3.72
5.43 6.17 29.70 6.64 2.09
11.83 5.73 8.96
11.23
3.81 0.46 2.45 0.98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2.1总体安排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2.2反馈情况
各流域机构—— 3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次
尼尔基以上
A010200 A010300 A020000 A020100
内蒙古 内蒙古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黑龙江 大兴安岭
黑河
齐齐哈尔
尼尔基至江

A020200
内蒙古 呼伦贝尔
兴安
黑龙江 黑河
齐齐哈尔
大庆
吉林
白城
江桥以下
A020300
黑龙江 黑河
齐齐哈尔
大庆
内蒙古 兴安
通辽
吉林
白城
松原
2.3说明及要求
• 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设定到 三级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 域机构协商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根据工作需要扩展;
2.3说明及要求
• 表1、表2中的计算面积是根据各流域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相关资料(有 缺项),并结合以往有关成果初步核定列出 的参考计算面积。要求各流域机构与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协商后,根据全国水资 源综合规划进度要求,完成表1及表2中各计 算分区(包括一级区套省级行政区,二级区、 三级区套省、地两级行政区)及其计算面积 的填齐和核定工作,并核实表1中各级分区 的名称和界线,核实结果报送水利部水利水 电规划设计总院。
开发利用潜力 节水、污水处理回用 及开源潜力与方案
节约用水规划 潜力估算
节水规划的制定
减少需求 方案
调整 结构
提高 效率
合理配置的 可能方案集 方案组合
开发利用评价 开发利用程度 开发利用水平与效率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态势 需求抑制措施和方案
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水功能区划、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2.二级区以保持河系的完整性为原则, 并参照了中国水资源利用分区的II级 适当调整,共划分为80个。
1.4水资源分区的基本方法
3.三级区在征求各流域机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专家意见 的基础上,共划分为214个。
4. 计算分区单元的确定,可在三级 区的基础上以行政区划(省、自 治区、直辖市或地级市)来划分。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338.71
180
K
92.49
79.21
31.8
A 31.38
D BC
33.2 F E
84.69 57.78
24.06
H
J
G
海河二级区人口密度对比表
人/km2
600
500
400
300
192
200
100
0 滦河及冀东沿海
298
海河北系
522 474
全国水资源分区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提纲
一、全国水资源分区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三、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 对照
一、全国水资源分区
1.1水资源分区的作用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提出:
• 本次规划按照全国统一的分区进行,流 域与行政区域要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 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 并充分考虑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水资源二级区、三级区、四级 区及五级区按照先上游后下游、 先左岸后右岸顺序编码。
表1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区划对照表
水资源分区
行政区划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编码
省级
地级
编码
松花江
8 额尔古纳 河
18 呼伦湖水系
A000000 A010000 A010100
内蒙古 兴安
呼伦贝尔
嫩江
海拉尔河 额尔古纳河 干流
江中国境内部分;
(3)海河区 包括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及冀东沿海;
(4)黄河区 (5)淮河区
包括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沿海诸河;
1.5全国水资源分区
(6) 长江区
含太湖流域
(7)东南诸河区
(8) 珠江区
包括珠江流域、华南沿海诸河、海南岛及南 海各岛诸河;
(9)西南诸河区
包括红河.澜沧江、努江、伊洛瓦底江、雅 鲁藏布江等国际河流中国境内部分以及藏南、 藏西诸河;
10
80 214
953.31
松花江区 8
18
92.49
辽河区
6
12
31.38
海河区
4
15
黄河区
8
29
淮河区
5
15
长江区
12 45
东南诸河区 7
11
珠江区
10 22
31.82 79.21 33.17 180 24.06
57.78
西南诸河区 6
14
84.69
西北诸河区 14 33
338.71
全国水资源一级分区对照表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2001年7月中旬下发全国水资源分区系统(征 求意见稿)
• 要求各省一式2 份分别向流域委、水规总 院报送各省分区系统(含表、图);
• 要求各流域委报送流域分区系统和各省行 政分区系统;
2001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流域机构 会议,研究反馈意见,布置下一步工作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
(1)水资源分区代码
由7位大写英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码 组成。其中,自左至右第1位英文字 母是一级区代码,10个一级区代码 分别为A、B、C、D、E、F、G、H、 J、K;第2、3两位数码是二级区代 码,第4、5两位数码是三级区代码; 第6位数码或字母是四级区代码;第 7位数码或字母是五级区代码(其中 当四级与五级的数码大于9以后用字 母顺序编码)。
2.4电子地图基本要求
• 要求:反映水资源分区的边界、交点 位置和名称;
• 数据源:国家基础信息系统1:100万 地形数据库;
• 地图投影:采用以度为单位的经纬度 坐标;
• 存储方式:空间数据库分为4层存放数 据,各层包括一个或多个属性表,统 一采用ARC/INFO Coverage格式;
• 数据分层、命名
(10)西北诸河区
包括塔里木河等西北内陆河以及额尔齐斯河、 伊犁河等国际河流中国境内部分。
全国水资源分区情况表
编码 合计 A000000 B000000 C000000 D000000 E000000 F000000 G000000 H000000
J000000
K000000
一级区名称 二级区 三级区 计算面积(万km2)
• 本次规划一级分区按长江、黄河、淮河、 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东南诸河、 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十大区域进行,以 重点经济区和重点城市为重点。各流域和 区域规划应根据自身特点,突出重点。
1.1水资源分区的作用
《任务书》审查意见:
同意规划范围。当前应抓紧完善全 国水资源分区的划分工作,规划编制工 作按照统一的分区进行。
2.5有关问题的答复
• 三级区的划分
应掌握规模适中、总量适当的原则,规 模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利于用指标系列进 行控制。
• 关于面积
行政面积以2000年各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流域面积以水文年鉴为准,请流域机构对 所提面积进行协调节平衡,工作中注意资 料的完整性,成果为计算面积;
•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水 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按照开发、利用、 治理、配置、节约、保护要求,将流域水系与行 政区划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区,以提高基础资料 的共享性和各种规划成果的可比性。进行水资源 分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区域资源和经济的互补性, 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一项非常重 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