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液保护

合集下载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自身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一、自身输血1、原则(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性别、科别、床号、病历号、出生日期及使用日期等。

(2)在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

(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

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2、术前自身输血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3、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输血与血液保护研究进展_百替生物

输血与血液保护研究进展_百替生物

输血与血液保护研究进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伟贤由于血源短缺及异体输血潜在的危险性,输血问题一直倍受各相关学科的高度关注。

无论在ASA、WCA或ESA会议上,输血和血液保护一直成为会议的专题之一。

因此本文拟对当前输血与血液保护的某些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I、输血相关研究一、血源短缺日渐严峻血源短缺日渐成为全球性问题,美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发生过或正经历血源不足,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多次发生供血不足而导致限制外科手术。

血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合格献血者减少和血液需求增加。

随着某些传染性疾病在普通人群感染率的增加,捐血者的筛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格,加之血液检测技术的提高,使合格的捐血者数量减少。

例如美国FDA以往规定在英国生活超过6个月者不得作为捐血者,疯牛病出现后规定凡在欧洲生活超过6周者不能作为捐血者。

结果使献血员减少到仅占人口的5%,供血量减少5.5%。

造成供血紧张的另一原因是血液需求量增加8主要是需血量大的心、肝、肺移植和复杂大血管手术的广泛开展。

血源短缺的后果是外科病人得不到及时手术11,12,并造成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二、输血费用评估对于输血成本近年讨论很多,除血液的采集、处理、储存、分发和输用等基本费用外,血液的安全检测与处理成为血液价格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例如美国每单位血液的基本费用约为$285,采用核酸检测技术筛查HIV、肝炎等病毒以及14去白细胞处理,使每单位血的费用增加$50~$80,估计到2010年美国每单位血的费用将达到$500。

近期有学者提出将输血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及其处理费用计入输血成本中,则输用每1单位血的成本将超过$1500,因此输血是最昂贵的常规治疗。

三、对输血作用的深思循证医学的推行使许多诊疗措施越来越有据可依,但当用循证医学的模式衡量输血时发现,过去认为的输血“挽救生命”,对失血或贫血病人不予输血是违反人道的看法显然主观臆断多于证据。

因为至今仍未能说清楚输血到底有多大作用,怎样的输血才是合理的,以及什么情况下输血才最大可能使病人得益并使预后得到改善。

《血液保护与输血》课件

《血液保护与输血》课件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改进手术技巧和止血方法,也是减 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输血
输血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入到患者体内,以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等。
重要性
输血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如手术、创伤、大出血等情况下,输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措施。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血液保护与输血的关系
血液保护对输血的影响
01
02
03
减少输血需求
通过血液保护措施,如控 制失血、使用血液保护药 物和设备,可以显著减少 临床对输血的需求。
提高输血安全性
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 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提 高输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如何平衡血液保护和输血的关系
1 2
加强血液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血液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促进血液保护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规范 输血指征和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术和方法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 术和方法,提高血液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新的血液保护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践,特别是在手术、创伤和危 重病等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减少输血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 疗质量。
输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输血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新型输血设备、输血方法和输血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能够 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 TRALI旳发生率全血>红细胞,输FFP也高于红细胞。 受血者输入白细胞后,可克制受血者免疫功能,增长 院内感染并造成器官衰竭。既有证据表白,在血液储 存前往白细胞,能最大程度降低其有害作用,在体外 循环开始时使用白细胞虑器,能够预防肺损伤。总之, 输用去白细胞旳红细胞和FFP,可预防输血反应,降
• 钟南山院士说:“安全用血是人民旳需要, 血液保护是我们旳职责。”血液保护与输 血安全是完全一致旳,血液保护好了,就 会少输或不输异体血,降低输血传播性疾 病和输血不良反应。
• 血液保护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涉及:免费 献血/全民教育,血液检测和预警,输血指 证/限制性输血,容量治疗/血液稀释,自体 输血/血液回收,血浆代用具,微创外科/控 制性降压,造血/止血药物,去白细胞血/血 浆,血液代用具及血液消毒等十个方面。
• 输血安全与血液保护措施
• 一、免费献血/全民教育
• 免费献血是血液保护旳主要手段,更要预防血液传 播性疾病旳根本对策。我国1998年正式实施免费献 血以来,免费献血从22﹪上升至95.56﹪,自愿免 费献血从5.5﹪上升至84.78﹪。同步我们已在医务 人员和人民中间开展了输血风险教育,严厉打击非 法采供血行为。过去医学教育只讲怎样输血,目前 我们要讲能怎样防止输血。尽管我国血液旳质量有 很大旳提升,但目前绝对安全旳血液仅占临床用血 旳40-60﹪,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旳传播仍是输血 安全旳最大威胁,所以手术前病人仍需签输血同意
书,告知输血可能带来旳危害和并发症。
• 二、血液旳检测
• 血液传播旳病原体已知有10种:⑴细菌,⑵梅毒螺
旋体,⑶疟原虫,⑷人免疫缺陷病毒(HIV),⑸ 人类嗜淋巴病毒(HTLV),⑹乙肝病毒(HBV), ⑺丙肝病毒(HCV),⑻丁肝病毒(HDV),⑼甲 肝病毒(HAV),⑽巨细胞病毒(CMV)等。新发

输血与血液保护

输血与血液保护

输注全血的缺点
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均不浓、不纯,不 能达到一个治疗量 发生同种免疫可能性更大 全血内的白细胞是病毒传播的媒介物 全血输注导致血源浪费 全血的血浆内钠、钾、氨、乳酸等成 分含量高,增加患者代谢负担
全血已成为成分制品的原料
全血
有形成分(血细胞) 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 辐照红细胞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白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 混悬液 单采粒细胞 血小板 无形成分(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浓缩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辐照血小板 冷沉淀
输血适应证---理论更新2点
第一点:教材上关于重症感染输注粒
细胞,因为并发症太多,现临床基本 不用,多采用G-CSF、GM-CSF及升 白细胞药物等 第二点:教材上各原因致低白蛋白血 症输注血浆,临床主要使用20%浓缩 白蛋白,血浆主要用来解决凝血异常
输血并发症防治--溶血反应
AHTR:输血后24H内发生,多见于ABO血 型不相容,由于系IgM类抗体,可很快使补 体活化至C9致血管内溶血,同时可活化血 凝系统 DHTR:发生在输血后24H以外,多见于 RH血型不相容,由于系IgG类抗体,不需 要补体参与,致敏RBC由网状内皮系统吞 噬而出现血管外溶血。
血致发热的区分 其正确叫法--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常见原因: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库 血贮存时一些细胞因子含量增加、热 原、污染血或溶血
输血并发症防治—发热反应
处理:
首先排除其它原因 症状轻者可减慢速度,重者停止输血 对症处理 预防: 最重要的是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般不先使用退热药
血浆制品
新鲜冰冻血浆(FFP) 经隔离延迟复检并发放的FFP(至少90天) S/D方法灭活病毒的混合血浆,国内主 要采用亚甲基蓝光法 普通冰冻血浆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1.自体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回输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

2.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患者。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体输血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决定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

3.自体输血的采集和储存自体输血的采集通常在手术前进行,通过血液捐献的方式进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如低温保存,以保持血液的品质。

4.自体输血的输注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需要,将储存的自体血液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输血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液保护方案。

(2)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止血方法等。

同时,对失血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3)术后血液管理: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治疗。

输血管理12:血液保护管理程序

输血管理12:血液保护管理程序

XXXX医院血液保护管理程序一、目的为了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血液这一宝贵的人类资源,做到使患者少出血、少输血,甚至不输血,必须采取血液保护措施。

虽然血液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更侧重于采取一切手段降低手术中的临床输血,尤其是围手术期患者的用血量,特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三、职责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协助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2、麻醉科医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3、临床医师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4、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四、管理程序1、血液保护所需设备(1)血液回收设备和一次性耗材。

(2)床边快速检测设备:由于术中送血标本到检验科检测的结果回报时间太长,实施床边检测可快速得到Hb、Hct、PT、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等血液化验结果,有利于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对术中失血量和凝血功能做出快速评估,使医师不再凭经验输血。

这些设备有:①Hct测定仪;②血栓弹力图(TEG)和(或)其他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2、血液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1)预防经血传播疾病:血液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防止经血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保护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各地采供血机构实行无偿献血,并积极从低危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严格筛查血液。

随着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的改进以及病毒核酸检测(NAT)方法的应用,已使血液的安全性大为提高。

现在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

因此,防止经血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当代输血与血液保护

当代输血与血液保护
60
这些人既未经过严格体检, 又未按规定15天以上采一次,很 多人3-5天卖一次,有的甚至一 天卖两次!毫无疑问,这给他们 的身体健康、血液制品的质量及 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传播造成极 大的隐患。
61
据最近报道,德庆县上至县 长,下至卫生局长等等均受到了 应有的处分。虽然如此,也难以 挽回他们给艾滋病传播所造成的 燎原之势!
80
* 大肠癌
输血组 51
5年生存率(%)
未输血组 84
81
另一组 197 例乙状结肠癌病人 1 年内死亡率 输血组 未输血组 43 9
而且输血者复发时间提前, 输血越多,预后越差。
82
*前列腺癌 5年复发率(%)
传播爱滋病的发病率为
1/60000 —1 /100000。
47
仅1994年统计
全世界在15年中
经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
爱滋病毒 的达60 万人之多 占 HIV 感染总数的15%
48
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
49
中新网4月11日消息,据卫生 部最新统计显示,血液传播是目 前我国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占72.6%;经性接触途径感染占 8.4%;母婴传播感染为0.3%, 还有18.7%的传播途径不祥。
62
河南省现已有艾滋病患者 3.5万人,分布在豫东南13个 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38个 村庄。
63
那么
经过正规程序 采集的血液
是否就百分之百的保险呢
64
年仅7岁的小飞2002年6月开 始出现皮疹、头晕眼花等症状, 2003年9月被确诊为艾滋病,后 被确定为是在北京某大医院作 腭裂修补术时输血所致。其父 向医院索赔86万元。
54
一月后,其女儿也被确诊为艾滋 病。于是王为军怀疑是输血有问题。 经有关部门调查,康泰医院所输 的血液是违反规定私采的血,在采 血前未对献血员进行健康体检。

自体输血-血液保护..[1]

自体输血-血液保护..[1]

潜在的医疗用血需求会越来越大。 大城市、大医院 血源紧张的程度已 影响了正常医疗, 一些大中城 市每年仍可能发生季节 性“血荒” 。
资料显示,全国血液供需矛盾日益激化,缺血已经 从局部向全国性、 从季节向年度性、 从一般向严重性、 临时偏型向常态偏型蔓延。
5.自己的血是最安全的血
防止血液传播性疾病 防止输血不良反应, 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
我国的人均用血量仅为1.6ml,北京、上海 为5.4ml, 而全球平均为8ml,美国25.6ml。 血液供求矛盾将不断扩大
3.临床不合理输血率仍高
不合理输血占30%以上
4.自愿献血率低
从全国来看,公民无偿献血的血源不足 来自WHO (2007)的报告,1 000人献血 率如下: 非洲 及 亚洲部分< 5 , 亚洲部分(包括中国) 5- 9.9 拉美部分10- 19.9 , 俄罗斯20- 29.9 , 欧洲 美国> 30
• • • • •
库血与自体血红细胞比较 库血 2,3-DPG含量 低 形态及运氧能力 异常 差 变形性及聚集性 下降 增加 抗酸缓冲力 差 寿命及活力 缩短 差
自体血
高 正常 好 正常 好 好 正常 好
清除率
血浆,碎片,游离Hb,

肝素, 脂肪
表 各种血细胞回输仪清除率的比较
肝素 (%) PFH (%) 白细胞 (%) 血小板(%) 钾(%)
腹外伤出血病人自体血液回输的注意事项 • 血液流出血管外,回收以<24小时为宜。 怀疑血液被细菌、粪便污染和血液严重 溶血者,应列为禁忌。 • 腹部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的积血列为禁 忌。
胸外伤出血病人自体血液回输的注意事项 胸外伤包括开放性和闭合性伤二类。 • 开放性伤大多数是刀刺伤,失血量往往较 大,失血速度快,病种包括:肋间血管损 伤、胸廓内动脉出血、心脏损伤、肺动脉 损伤等,常合并肺裂伤。 • 伤口< 2 cm,无贯通伤,无异物,受伤时 间< 6 小时均可考虑自体血液回输。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I目的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避免血液浪费,保护有限的血液资源,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血液这一宝贵的人类资源,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制定我院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II范围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Ill制度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五、血液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一)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

故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二)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进行输血。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进行输血,降低每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

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

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器械止血,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四)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为婴儿建立床边卡,记录化验项目和采集的血量;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心血管手术输血和血液保护措施

心血管手术输血和血液保护措施

Ⅱa
■ 重组人促红素(EPO)联合术前自体献血(A) ■ OPCAB(A) ■ 血小板<5万、对抗血小板药敏感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提
升血液保护措施级别至最高(B) ■ 减少血标本监测次数和用量(B) ■ 术后ICU实施全面的血液保护措施(B)
■ 全面质量控制(TQM):检验和分析现行的血液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评估新的血液保护技术(B)
Ⅲ级
– 常规预防应用去氨加压素(DDAVP)( A) – 常规术中应用血小板和血浆提取术(A) – 潘生丁减少出血( B) – 预防应用PEEP术后止血(B) – CPB环路白细胞虑器,因为可能激活白细胞(B) – 直接回输术后纵膈、胸腔引流血液,可能有害(B) – 成人,常规CPB中超滤(B) – 局部止血药,如牛凝血酶,可能有害(B)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Nothing is Impossible
■ HCT 28% Compare 21%
■ Jonas RA
– The influrence of Hemodilution on outcome after hyp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Results of a randonmized trial in infants.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126:1765-1774
消耗(B)
– 鱼精蛋白滴定法,或经验性半量(B) – 应用肝素涂抹管道(B)
Ⅱb
– 减少CPB预充量和管道容量(B) – 急性等溶血液稀释(ANH)(B) – 术后纵膈引流血洗涤后回输(B) – 逆向自体血预充(B) – 儿童患者,CPB应用改良超滤(B) – 术前查出血时间,特别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B) – EPO,用于术后贫血风险和内源性EPO减少(C) – 术中自体血回输,CPB后余血回输(C) – 局部纤维蛋白胶,主动脉手术(C)

心血管手术输血与血液保护措施

心血管手术输血与血液保护措施

减少输血需求的替代方法
为了减少对输血的依赖,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提高患者的血液功能,如骨髓刺激剂和贫血管理。
总结与建议
通过正确的输血与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心血管手术中的并发症,提高患 者的手术成功率和康复速度。
心血管手术输血与血液保 护措施
在心血管手术中,正确的输血与血液保护措施至关重要。本次演讲将介绍输 血的原理、血液保护措施的重要性以及输血后的护理措施。
输血的基本原理
输血是通过将血液或血液产品注入患者体源自来填补血液丢失或改善患者的血 液功能。
血液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输血反应和免疫相关问题。
心血管手术输血的常见问题
心血管手术输血常见的问题包括输血相关的溶血反应、凝血异常和输血相关 的感染。
输血后的护理措施
输血后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液功能、监测输血相关的并发症以 及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心血管手术输血的风险与并发 症
心血管手术输血的风险包括输血相关的感染、过敏反应、免疫相关问题以及 不良输血反应。

产科输血与血液保护

产科输血与血液保护
• 女性生殖器官疾患 生殖器官损伤致急性失血。 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术中失血。 如:外阴骑跨伤、阴道裂伤、子宫脱垂)
• 月经失调 功能性子宫出血致急性或慢性失血性贫血。 更年期子宫出血致急性或慢性失血性贫血。 血液病并发月经过多致急、慢失血性贫血。 药物因素诱发月经过多致失血性贫血。
妇 科 疾 病 输 血 治 疗
血红蛋白降至10—11g/dL
血液稀释,出现妊娠期生理性贫血。 孕32—34周血容量增加达高峰,心排出量也相应增加 此时输血要慎防急性左心衰竭
妊 娠 期 血 液 学 改 变
妊娠期出现生理学上的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增加 凝血因子水平增加 血小板激活增强 妊娠期出现生理学上的低纤溶状态 纤维蛋白溶解酶系统受抑 有效防止产妇分娩期出血
营养因素妊娠期贫血代谢因素妊娠急性脂肪肝afl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免疫因素抑制因子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妊娠期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新生儿溶血病hdn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先兆子痫或妊高症其他死胎综合征分娩因素产后出血妊娠期最常见的贫血为缺铁性贫血与孕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及摄入量不足有关通常以调节饮食及补充铁剂不需要输血
易引发局限性无症状的DIC
妊 娠 期 血 液 学 改 变
• 血浆蛋白降低
由于血液稀释,孕早期开始下降至孕中期,血浆蛋白达 60—65g/L,直至35g/L,持续此水平至分娩后(主要 为白蛋白下降)。 孕期低蛋白血症时输用血浆要慎而慎之
妊 娠 期 其 他 系 统 改 变
• • • • 铁代谢变化 整个妊娠期间总铁需要量约1300㎎ 孕3个月时孕妇铁需要量开始增加 孕7个月可增加80%
(胎儿宫内溶血病、习惯性流产) (胎儿宫内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胎儿宫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产母孕期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浅谈临床输血中血液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谈临床输血中血液保护现状及对策

浅谈临床输血中血液保护现状及对策血液保护是指小心地保护和保存患者的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污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血液这一宝贵资源,预防输血并发症及输血传播疾病。

目标是减少或避免异体血液及其成分的输注。

血液保护侧重于采取一切减少患者手术中的出血和减少围手术期患者的输血,尤其是降低术中患者的用血量,因为临床上2/3的异体血液及其成分都是应用于手术患者。

1.我国血液保护现状随着公众对输血传播疾病认识的加深,血液保护将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2000年我国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对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概念、适应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血液保护的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的10多年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临床用血中无偿献血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的5%上升到>99%;尽管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但无偿献血事业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发展还不均衡;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无偿献血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无偿献血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

我国的人口献血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且低于WHO提出的最低标准。

另一方面,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

随着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方位不断拓宽,看病就医的需求呈现“井喷式”的爆发[1],造成临床用血急剧上升,导致采血、供血不平衡瓶颈期甚至延迟患者术期和治疗。

因此目前,血液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血液保护对策本文主要叙述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的血液保护的对策如下:2.1 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用血量约占临床全部用血量的2/3,因此确立围手术期的外科血液保护策略、提倡术中尽一切可能减少失血和异体血输注。

具体措施包括:(1)急诊外科的出血控制技术包括:一般伤口出血,用较多敷料直接加压出血伤口或在伤口的近心端给予压迫一阻断动脉血供即可;四肢创伤、特别是大动脉损伤加压包扎无效时可采用近心端止血带环扎止血,同时将创伤部位抬高并超过心脏水平;迅速进行手术止血通常是最为确切有效的止血方法;采用止血药物局部或静脉应用等方法加以辅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 传染 的 。此 外 ,还 有 各 种 过 敏 反 应 ,包 括溶血反 应 , 种免疫和非溶血发热 反应 。 同
件 ,如 高 钾 血 症 、液 体 过 负荷 及 气 栓 和 其 他罕 见 或 未 知 的 副 作 用 。最 近 在 健 康 献 血 者 中发 现 了新 的病 毒 ,如 庚 型 肝 炎 病 毒 、 T 病 毒 和 人 类 疱 疹 病 毒 8相 关 性 Ka o i T ps
万 ,每 年输 血 死 亡 大 约 3 5例 , 长 期 恶 性 而
死 亡 率 每年 为 红 细 胞 l 1 / 3万 u 血 小 板 1 , /
3 7万 u,美 国 因输 血 死 亡 每 年 约 2 0例 。 . 2 异 体 输 血 能 加 快 恶 性 肿 瘤 的 生 长 ,引 起 与
输 血 相 关 的 急性 肺 损 伤 ( 括 呼 吸 困难 , 包 低
血 压 ,术 后 发 热 和 双 侧 非 - 性 肺 水肿 等 5源
临 床 症 候 群 ,病 情 转 归不 定 ,该 综 合 征 发 生 率 接 近 0 2 ) . 2 ,排 异 反 应 ,非 特 异 事
判 断 是 否 需 输 血 ,除 参 考 Hb和 Hc t
外 , 要根据病 人的心血管 功能 、 还 年龄 、 动
肉瘤 。通 过 输 血 也 可 能传 播 未 知 病 毒 和 新
异 变 体 的 Cru aed J k b病 。 对 输 血 e tfl - a o 面 传 播 性 疾 病 的 威 胁 ,2 0 0 0年 4月 7日 “ 世 界 卫 生 日” 的 主 题 是 “ 液 安 全 从 我 做 血
起 ” 并 提 出三 大 战 略 : 从 低 危 献 血 者 中 , ① 采血 ; 严格筛查血 液 ; 临床合理用血 。 ② ③ 针 对 目前 血 液 来 源 日趋 紧 张 和 输 异 体
脉 血 氧 合 情 况 ,混 合 静 脉 血 氧张 力 、心 输
作 者 单 位 : 1 8 0 丹 东 市 第 二 医 院 1 00
维普资讯
《 东 医药》20 丹 0 2年 第 2期 出量 和 血 容 量综 合 考 虑 。 为 防 止 临 床 不 适 当输 血 ,美 国 一 些 医院 已制 定 了 行 之 有 效
的制 度 ,如 设 立 输 血 委 员 会审 查 手 术 中输
血 病 人 术 后 的 Hc , 超 过 某 一 界 限 ( 3 t如 3
传 统 的输 血 指 征 是 : < 1 0 / 或 Hb 0 g L, Hc< 3 。近 年 随 着 对 用 血 安 全 的 关 注 , t 0
上 的血 液 未 经 针 对 所 有 病 毒 的 检 验 ,世 界
上 有 数 亿 人 得 不 到 安 全 可靠 的 血 液 ,尤 其 是发展 中国家 。 AS 第 5 A 1届年 会上 报道 ,输 血 不 利
血 的 一 些 不 良因 素 ,现 代 临 床 医学 倡导 尽 可 能 减 少 血 液 的 丢 失 ,能 不 输 血 最 好 不 输 血 ,严 格 掌 握 输 血 指 征 ,提 倡 节 约 用 血 。
1 输 血 指 征
异 体 输 血 还 可 引 起 机 体 免 疫 抑 染 率 、缩 短 术 后 生 存 时 间 。据 w HO 报 道 , 年 有 1 0 每 3 0万 单 位 以
事 件 短 期 死 亡 率 约 1人 / o万 ~ 1 2人 / O 1 . l
已重 新 评 估 了输 血 指 征 。就 血 液 的 运 氧 能 力 而 言 ,即 使 He t的值 < 2 ,血 液 的运 0 氧 能 力 仍 然 能 保 持 正 常 , A 输 血 实 践 指 AS 南 规 定 :O Hb 1 0 / > 0 g L,一 般 不输 血 ;② Hb 6 g L,才 需 要 输 血 ; ̄ Hb在 6 ~ < 0/ 0 1 0/ 0 g L,结 合 病 人 心 肺 功 能 情 况 以 及 术 后 是 否 有 继 续 出血 可 能 而 决 定是 否输 血 。美 国 国 立 卫 生 研 究 院 ( H) 美 国 医 师 协 会 NI 和 推 荐 的输 血 阈值 为 7 g L,美 国血 库 协 会 0/ 建 议 的 Hb Z 0 / 作 为 阈值 。 <8gL
维普资讯
・4 ・
《 东医药 》20 丹 0 2年 第 2期

综述与讲座 ・
输 血 与 血 液 保 护
高 守 民
全 国 新 世 纪 “ 液 保 护 与 安 全 用 血 讲 血 习班”20 0 1年 9月 2 5日~ 2 8日在 广 州 召 开 ,会 议 以改 变 旧 的 输 血 观 念 ,提 高 输 血 风 险 的 意 识 ,执 行 新 的 输 血 指 征 ,节 约 用 血 为宗 旨。 以 往 临 床 给 病 人 输 点 “ 心 血 ” 觉 得 放 安 全 一 些 ,实 则 不 然 ,异 体 血 输 注 不 可避 免 地 带 来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 乙 型病 毒 肝 炎 , 如 丙 型病 毒 肝 炎 、疟 疾 、 梅 毒 、艾 滋 病 等血 源 性 疾 病 的 传 播 。 5 ~ 1 HI 感 染 病 O V 例 是 因输 血 患 病 ,6 ~ 9 静 脉 吸 毒 者 O O 的 HC 检 查 阳性 , 9 HC 是 通 过输 V 而 O V

5・
3 1 自体 血 储 备 要 求 术 前 准 备 时 间 要 充 . 分 ( 周 以上) - ,机 体 在 储 血 过 程 中减 少 的 部 分 血 液 ,必 须 要 有 一 定 时 间 靠 自身 造 血 功 能 进 行 补 偿 。 进 行 自体 储 备 的病 人 ,一 般 状 况 要 良好 ,无 贫 血 ,无 严 重 心 肺 功 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