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保护与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方案MTP

大量输血方案MTP大量输血方案被称为多合一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是指在短时间内给予大量输血的一种方案,通常用于重度失血、损伤严重或手术造成的大量出血等紧急情况下,以迅速恢复血容量和保障生命的存在。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介绍大量输血方案MTP。
首先,大量输血方案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旨在快速替代体内失血、维持组织血流和功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单纯输注红细胞浓度不足以满足病人体内恶化的氧载体需要,因此MTP通常采用多种输血成分的组合,包括红细胞悬浮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浮液和新鲜冷冻血小板等,以全面纠正失血引起的低氧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
其次,大量输血方案的实施需要一套完整的预案和操作流程。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团队,包括负责掌握整个过程的主刀医生、输血技术人员和实验室人员。
其次,需要制定详细的输血方案和药物治疗方案,确保输血成分的准备和给予过程符合科学标准。
此外,还需要建立高效的输血通道和输血监测系统,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再次,大量输血方案有其特殊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风险。
由于输血量大、输血速度快,可能引发一系列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免疫抑制(TRIM)等。
另外,大量输血也容易引起电解负荷过多、急性肾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因此,在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时,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相关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尿量、凝血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最后,大量输血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病人特点作出。
MTP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输血成分的比例可能因不同病情而异。
一般来说,红细胞悬浮液是主要输血成分,以满足氧输送需求。
冰冻血浆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悬浮液用于预防或治疗出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然而,具体的输血比例和输血速度等,需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伤情等因素进行调整。
大量输血预防措施

大量输血预防措施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补充人体血液损失或改善血液功能。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
大量输血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感染、输血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等。
为此,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在决定是否进行大量输血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判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液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等综合因素,医生应权衡利弊,并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合适性。
2. 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大量输血会引起一系列的血液功能异常,因此,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至关重要。
常见的监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3. 注意感染控制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确保输血器具、包装及输血过程的无菌性; - 严格筛查供血者的疾病史以及传染病标志物; - 使用层流手术室和洁净工作区,控制环境的洁净度; - 严格遵循手卫生和消毒的规范,包括使用消毒洗手液、戴手套、采用合适的穿戴方式等。
4. 预防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预防输血反应,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严格选择合适的血型,确保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 对于有过敏史或易过敏人群,可在输血前进行皮肤试验或试验性小剂量输血,以判断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 - 按照合适的输血速率进行输血,避免过快输血导致的血容量负荷过大。
5. 用血量合理评估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用血量的评估尤为重要。
合理评估用血量有助于避免输血过度造成的负担,并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评估用血量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失血情况等,遵循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
6. 增强凝血功能大量输血后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为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预防和纠正低体温; - 给予血液和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复合物、血小板浓缩物等; - 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及其他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快速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负荷; - 避免溶血反应引起的凝血异常。
《血液保护与输血》课件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改进手术技巧和止血方法,也是减 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输血
输血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入到患者体内,以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等。
重要性
输血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如手术、创伤、大出血等情况下,输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措施。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血液保护与输血的关系
血液保护对输血的影响
01
02
03
减少输血需求
通过血液保护措施,如控 制失血、使用血液保护药 物和设备,可以显著减少 临床对输血的需求。
提高输血安全性
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 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提 高输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如何平衡血液保护和输血的关系
1 2
加强血液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血液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促进血液保护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规范 输血指征和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术和方法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 术和方法,提高血液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新的血液保护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践,特别是在手术、创伤和危 重病等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减少输血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 疗质量。
输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输血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新型输血设备、输血方法和输血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能够 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 钟南山院士说:“安全用血是人民旳需要, 血液保护是我们旳职责。”血液保护与输 血安全是完全一致旳,血液保护好了,就 会少输或不输异体血,降低输血传播性疾 病和输血不良反应。
• 血液保护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涉及:免费 献血/全民教育,血液检测和预警,输血指 证/限制性输血,容量治疗/血液稀释,自体 输血/血液回收,血浆代用具,微创外科/控 制性降压,造血/止血药物,去白细胞血/血 浆,血液代用具及血液消毒等十个方面。
• 输血安全与血液保护措施
• 一、免费献血/全民教育
• 免费献血是血液保护旳主要手段,更要预防血液传 播性疾病旳根本对策。我国1998年正式实施免费献 血以来,免费献血从22﹪上升至95.56﹪,自愿免 费献血从5.5﹪上升至84.78﹪。同步我们已在医务 人员和人民中间开展了输血风险教育,严厉打击非 法采供血行为。过去医学教育只讲怎样输血,目前 我们要讲能怎样防止输血。尽管我国血液旳质量有 很大旳提升,但目前绝对安全旳血液仅占临床用血 旳40-60﹪,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旳传播仍是输血 安全旳最大威胁,所以手术前病人仍需签输血同意
书,告知输血可能带来旳危害和并发症。
• 二、血液旳检测
• 血液传播旳病原体已知有10种:⑴细菌,⑵梅毒螺
旋体,⑶疟原虫,⑷人免疫缺陷病毒(HIV),⑸ 人类嗜淋巴病毒(HTLV),⑹乙肝病毒(HBV), ⑺丙肝病毒(HCV),⑻丁肝病毒(HDV),⑼甲 肝病毒(HAV),⑽巨细胞病毒(CMV)等。新发
血液保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民写在课前的话血液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
血液安全对于卫生服务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挽救大量的生命,但也可以因为通过输入不健康的血液传播许多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疟疾和梅毒等。
因此,可靠和安全的血源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情况已有明显改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缺乏适当的政策、经验或资源以确保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2000年的世界卫生日将唯一的关注焦点放在了输血安全的问题上,通过“血液挽救生命,安全血液从我做起”的主题,把血液安全提上更广泛的议事日程。
随后,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把每年6月14日正式定为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WBDD)。
2004年和2005年的WBDD依然聚焦于献血者个人,其主题分别为“血液,生命的礼物。
感谢您”和“赞颂您血液的礼物”。
目前世界上的输血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如血液的供需存在极大矛盾,每年五十万因怀孕和分娩死亡的孕产妇,大出血是最主要的死因。
发达国家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以及输血医疗技术的发展,也增加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量。
全球越来越多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烧伤等的发生也增加了对血液的需求。
此外,输血也存在各种风险和并发症,如各种血液传染病通过血制品的传播,以及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抑制作用。
为鼓励更多的健康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感谢那些为拯救生命而自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自愿献血者。
那么作为医务工作人员,我们为保护血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大量输血后,即一次输血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供氧能力降低、出血倾向、枸橼酸中毒(低钙血症)、高钾血症、低体温、酸碱平衡紊乱、微小血栓等。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售货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鼓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更 多经验和参考。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在围手术期实施了一系列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和 微创手术等,成功地减少了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了手术风险。
成功案例二
某大型手术中,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方案,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控制性降压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术 中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
血液回收
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的出血回收,经过处理后 再用于手术中输血。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避免失血过多。
术后管理与随访
监测出血情况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手术患者因未及时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不得不大量输注异 体血,术后出现感染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失败案例二
某手术团队在围手术期未重视血液保护,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缓慢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护方
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技术
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机, 将流失的血液回收并分离 出红细胞、血浆等成分, 再用于临床治疗。
安全性保障
经过处理的血液应确保无 菌、无有害物质残留,且 与患者血型匹配,以确保 输血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 回收方式,并避免不适用 于血液回收的情况。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引言:在现代医学领域,大量输血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病患治疗和手术过程中。
它不仅能够帮助病人恢复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挽救生命。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输血方案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本文将就大量输血方案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优势和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量输血方案的应用与优势大量输血方案是指在一个病例中输血超过既定量的治疗方法,它在许多病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大量输血方案能够及时提供血液成分,满足患者的生命维持和康复需求。
在严重创伤和大手术过程中,大量输血方案可以迅速为患者补充大量失血所需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重要成分,有效避免因出血过多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
其次,大量输血方案还可以加速病患的康复过程。
通过输血,患者的体力和能量可以迅速恢复,帮助身体快速修复损伤,并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第二部分:大量输血方案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大量输血方案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量输血可能引发输血相关疾病。
由于输血供血源有限,有时不得不依赖无关血源,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其次,大量输血过程中还可能引发血液稀释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输血药物中的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增加术后出血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大量输血对供血机构和供血成本也提出了挑战。
由于供血需求激增,血库库存和供血效率会受到影响,同时,输血过程中的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等操作也增加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量。
第三部分:大量输血方案的应对策略为了解决大量输血方案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医学界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血站建设,提高血库储备是解决供血问题的关键。
促进公民献血,提高献血率,保证血液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研究和开发新型输血产品也是解决输血相关疾病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良输血产品的成分和提高生物安全性,能够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此外,改进大量输血方案的管理和操作流程,引入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监控系统,能够提高输血效率和患者安全。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紧急用血及大量输血原则
(一)紧急用血原则
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医生在等待做完交叉配血试验的时间内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和向病人家属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的紧急情况下,可发放未经行交叉试验或完成部分交叉试验的血液,随后,须立即完成血交叉试验。
紧急发血必需遵循下列原则:
1、给予未知血型病人O型红细胞,如未知病人的RH血型时,则
首选D阴性红细胞,特别是对有妊娠经历的女性。
2、如有时间完成病人的ABO血型监测,可给ABO血型相合的
血制品。
3、用显著的方式在血袋标签上标明交叉试验在发血时未完成。
4、尽快完成交叉配血试验,如在试验的任何一步发现不相合,应
迅速通知主管医生或输血科医生。
5、如病人由于医疗问题死亡,但不涉及输血,则没有必要完成血
交叉试验,但应由主管输血的医生来决定。
如有原因标明输血加
重了原始病情或促进死亡,则应完成所有的试验。
(二)大量输血原则
是指在24小时内输血量达到超过病人的一个血容量。
1、经输血科医生同意,血交叉试验科适当简化
2、必须按照紧急用血原则,尽早给予病人输血治疗。
科学合理用血与输血安全

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血液将氧 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 各处,维持生命活动
免疫功能:血液中的 白细胞和抗体等成分, 具有抵抗病原体感染
的能力
运输营养物质:血液 将营养物质从消化系 统运输到全身各处, 维持细胞生长和修复
凝血功能:血液中的 凝血因子,在受伤时 帮助血液凝固,防止
出血过多
调节体温:血液通过 调节体温,维持人体
提高医疗质量:合理用血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 输血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血液采集与检测
血液采集:按照规定进行, 确保血液质量 Nhomakorabea血液检测:对血液进行检 测,确保血液安全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进行, 确保血液质量
血液使用:按照规定进行, 确保血液安全
输血操作规范
输血前:核对患者 信息,确认血型和 交叉配血结果
纠正贫血:输 血可以纠正患 者因贫血导致 的缺氧、乏力 等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合理用血的意义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合理用血可以避免因输血不当 导致的感染、过敏等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用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分配:合理用血可以促进血液资 源的合理分配,避免浪费,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
输血中:观察患 者反应,监测生 命体征
输血后:观察患 者情况,记录输 血反应
输血安全: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交叉感染
输血记录:详细记录输血过程, 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 反应等
输血反应及处理
1
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过敏反应、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等
2
过敏反应:症状包括皮肤瘙 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 敏药物治疗
最新:大量输血指导方案

最新:大量输血指导方案大量输血是指成人患者在24 h内输注滤白红细胞悬液≥18 U(1 U红细胞悬液为200 mL 全血制备,下同);或24h内输注滤白红细胞悬液≥0.3 U/kg(体重)。
通过短时间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以恢复血容量和纠正贫血,维持组织灌注和供氧,阻止出血(同时积极治疗外伤或产科原发病);建立紧急状态下大量输血应急处置预案,对严重创伤及紧急状态下需大量输血的患者,立即组织多学科高年资医师对病情会诊评估,结合临床情况对拟输注的血液制品作相应调整,结合及时的复苏与手术干预,提高抢救成功率。
1 术前输血准备与评估1.1 术前会诊评估重大手术、估计术中会大量失血的手术,临床科室报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制定详尽的手术预案,术前停止抗凝药物或减缓抗凝药物的应用,减少术中失血。
1.2 术前输血评估内容临床医生详细复习患者的医疗记录,对其常规的术前凝血试验检测结果进行评估(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术前咨询出血性疾病史(遗传性/获得性),出血类型(黏膜性/非黏膜性)和出血时间(立刻出血/延缓出血、儿童期/成人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等;检查有无血肿、瘀点、伤口渗血等。
1.3 术前备血准备输血科按照手术备血申请单,根据当前库存血量协调准备血液成分。
1.4 自体血回收准备输血科或麻醉科术前做好自体血回收准备,减少异体血的使用量。
2 实验室检查2.1 血液标本建立患者身份识别系统。
临床科室尽早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送达输血科,标本统一标明“姓名、血型、住院号”并贯穿整个抢救过程。
紧急送检血标本应符合输血科紧急检测项目的相关要求,并在申请单上注明“紧急输血”或“特急输血”字样。
2.2 常规检测项目2.2.1 血型血清学试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
2.2.2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Hct及血小板计数(PLT)。
2.2.3 常规凝血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气及生化等相关项目。
心血管手术输血和血液保护措施

Ⅱa
■ 重组人促红素(EPO)联合术前自体献血(A) ■ OPCAB(A) ■ 血小板<5万、对抗血小板药敏感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提
升血液保护措施级别至最高(B) ■ 减少血标本监测次数和用量(B) ■ 术后ICU实施全面的血液保护措施(B)
■ 全面质量控制(TQM):检验和分析现行的血液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评估新的血液保护技术(B)
Ⅲ级
– 常规预防应用去氨加压素(DDAVP)( A) – 常规术中应用血小板和血浆提取术(A) – 潘生丁减少出血( B) – 预防应用PEEP术后止血(B) – CPB环路白细胞虑器,因为可能激活白细胞(B) – 直接回输术后纵膈、胸腔引流血液,可能有害(B) – 成人,常规CPB中超滤(B) – 局部止血药,如牛凝血酶,可能有害(B)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Nothing is Impossible
■ HCT 28% Compare 21%
■ Jonas RA
– The influrence of Hemodilution on outcome after hyp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Results of a randonmized trial in infants.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126:1765-1774
消耗(B)
– 鱼精蛋白滴定法,或经验性半量(B) – 应用肝素涂抹管道(B)
Ⅱb
– 减少CPB预充量和管道容量(B) – 急性等溶血液稀释(ANH)(B) – 术后纵膈引流血洗涤后回输(B) – 逆向自体血预充(B) – 儿童患者,CPB应用改良超滤(B) – 术前查出血时间,特别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B) – EPO,用于术后贫血风险和内源性EPO减少(C) – 术中自体血回输,CPB后余血回输(C) – 局部纤维蛋白胶,主动脉手术(C)
血液保护技术

血液保护技术血液保护技术是指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旨在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与安全,以保障血液受赠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医疗领域中,血液保护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确保了输血过程的有效性,还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保护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血液保护技术对于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输血过程中,检测血液的来源、血型配对、传染病标志物的筛查等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全面而严格的血液检测流程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病毒感染,从而降低输血带来的传染风险。
此外,血液保护技术还包括血浆分离、血小板保存等操作,确保血液制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其次,血液保护技术在疾病传播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传播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血液保护技术通过有效的筛查和检测手段,能够在输血前及时发现携带病原体的血液,防止这些病原体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
另外,血液保护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细胞因子的去除等处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血液保护技术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血液保护技术,我们能够将捐献者的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以满足不同受血者的需求。
这样一来,血液可以更加精准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血液保护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等领域,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希望和可能。
在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保护技术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有望让血液制品更加安全和有效。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血液的质量和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血液保护技术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武器来应对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血液保护技术在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预防和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血液保护与输血》PPT课件

医学PPT
17
II-1-3 (1)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模型提示,
• Hct降到20%才能有效减少失血29
临床显示,
• 低度ANH(15%)节省100ml红细胞30,31 • 中度ANH(目标Hct28%), • 失血2600ml,可减少RBC丢失215ml
医学P库存红细胞问题多:
• 细胞内和细胞膜物质丢失 • 细胞因子、缓激肽、补体、细胞碎片及脂质 • 不能正常摄取和释放氧气 • 甚至窃氧,对供氧临界组织不利影响37,38
初步结论
• 库血输入早期不能使体内氧供增加 • 新鲜血改善氧供,陈旧库血未证实(Br J Anaesth编者按)
医学PPT
10
I-5 输血对机体的不良作用
医学PPT
7
I-4输血研究与困惑
指南的困惑:许多国家都以7g/dl作为输血指征 Hb临界值约3~4.5 g/dl25-27 (Jehovah’s
Witness)
但输血属于预防性治疗,一般不会到临界才输 系统性疾病适当提高输血临界值观点是否正确?
医学PPT
8
I-4-1 输血临床对比试验
800例重症:
• 每单位血成本将超过$1500
医学PPT
6
I-3理性思考输血的作用
美国FDA和 ICC管制的输血一直未能测试认可 因为未能阐明: 输血到底有多大作用?
• 循证医学至今仍未能说清楚
怎样输血才合理?
• 某些输血并未显示改善预后 • 某些不输血可获同样甚至更好的预后 • 某些输血还导致病人早期死亡
医学PPT
20
(2)术后血液回收
引流血收集回输,应用于心脏或关节置换术后 特点:
血液保护与输血
大量输血操作规程

大量输血操作规程大创伤、大出血及大手术常需要大量输血,体外循环和换血术也属于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常使用成分血,如悬浮红细胞、FFP或白蛋白等。
大量输血时取得快速输注的方法是加压、多条静脉同时输注或血管内置管。
一、大量输血的定义大量输血是指:①在24小时内快速输入相当于受血者本身全部血容量或更多血液的输血(例如70kg体重患者输血量≥5000ml);②在3小时之内替换患者循环血容量50%以上的输血,输血速度可以快到每分钟100ml以上;③需要红细胞置换(4小时内需要8单位红细胞,伴随持续性出血)。
按照血液置换中应用的算法,在输入1个血容量的血液后大约相当于2/3的血液被置换,因此患者快速丢失1个血容量后大约只有1/3的自身血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丢失2个或3个血容量的血液后只有不到I5%的自身血保留了下来。
二、大量输血时血液成分的选择1.全血全血并不全,全血中会有大量白细胞和血小板碎片,输注后容易产生同种免疫抗体,全血中的血浆蛋白能引起过敏反应,全血输注量过大或速度过快还易发生循环超负荷。
现在主张采用成分输血,一般不用全血单纯扩容或治疗血容量已被纠正的贫血。
只有在成分血较为紧缺的情况下,经权衡利弊后才可选择性使用全血。
大量实践证明,在大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复苏中,迅速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补足血容量,接着用红细胞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比单纯使用全血效果要好。
2.血小板由于大量输入保存血以及大量输液可使血小板发生稀释性减少,大量失血本身会丧失不少血小板,低体温也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所以当血小板数低于50×l09/L 时应输注血小板。
3 .FFP 输注FFP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凝血因子,因为大量输血时凝血因子有可能出现稀释性减少。
当PT和APTT 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5-1.8倍时可以输注FFP。
4.冷沉淀大量输血同样引起纤维蛋白原的稀释,这也是血液稀释的一部分。
冷沉淀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纤维蛋白原,在大量输血时,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1.0g/L,则应输注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
12
与输血有关的基本问题
血型及意义
1. ABO血型:ABO同型输血者99%以上是安全 的;
2. Rh血型:Rh血型中常见抗原有C、D、E、c、 e等5种。抗原强度为A、B抗原的1/10~1/100, 以D抗原最强。故临床上只按D抗原存在与 否来分型,有为Rh阳性,无为Rh阴性;汉 族人99.6%~99.8%为阳性。
注意无菌原则,血中不应加用药物;
输血开始的10~15min内应严密观察有无输血 反应发生,必要时立即停止输血;
大量输血时应注意血液加温,钙剂和碳酸氢 钠不应作为输血常规。
.
9
核对原始血型和交叉配血单
.
10
核对合血单上献血者姓名与血袋 上献血者姓名是否相符;血型是 否相符;血液保存时间是否合格
.
14
血液的贮存
贮存方法: 1. 酸性枸橼酸葡萄糖(ACD)保存液:
一般只能保存血液21天。 2. 枸橼酸磷酸盐葡萄糖(CPD)保存液:
2,3-DPG易于保存,保存期28d,加少 量腺嘌呤为CPDA-1保存液,延至35d。
.
15
血液贮存后的变化
红细胞、血小板的存活时间:4℃保存35d的 ACD-1浓缩红细胞,输后24h70%存活。22 ℃ 血小板振荡下可保存5d;
过敏反应:供血者血浆蛋白或其它抗原物质 与受血者体内已产生的IgE、IgG作用于肥大 细胞等致敏。荨麻疹、皮肤骚痒甚至休克。 激素、抗组胺药物、必要时停止输血,给氧, 应用肾上腺素。
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血型不合,几乎都为女
性,输血后1w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全身紫癜。
可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术
创伤和失血; 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严重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替换血液中有害物质
.
4
失血量的判断
1. 创伤失血量的估计:临床表现、脉搏、 收缩压、CVP、尿量、末梢循环等;
2. 术中失血量的估计:
测红细胞压积法:
术前Hct-失血后Hct
失血量(ml)=
×体重×7%
术前Hct
.
5
失血量估计方法
凝血因子活性减低:大部分凝血因子在储血 中稳定,主要是Ⅴ和Ⅷ因子随时间延长活性 减低。但Ⅴ因子只需5%~20%,Ⅷ因子只需 30%活性,故仅Ⅴ和Ⅷ因子活性减少,不致引 起凝血障碍。FFP-30 ℃以下可保存1年。普 通血浆4 ℃保存与浓缩红细胞时间相同。
.
16
各种血液成分保存的适宜温度
浓缩红细胞:2~6℃; 血浆:-20~-30 ℃以下; 血小板:20~24 ℃振荡保存。
溶血性黄疸 DIC ARF anemia
.
20
3. 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发热、腰痛、头痛、胸前紧迫感、寒颤、 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
全麻下表现有血红蛋白尿、创面严重渗 血及低血压。实验室检查:游离血红蛋功能、肾功能异常。
治疗。
.
23
(三)细菌污染反应; (四)血容量过多; (五)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
24
(五)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肝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巨细胞病毒; T淋巴细胞白血病 其它:梅毒等
.
25
(六)输血引起免疫抑制
益处:对器官移植病人能延长移植物的 存活期,减少排斥反应;
害处:受者免疫抑制,易使术后肿瘤复 发。
.
18
输血反应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因输异型血 引起。
1. 分类:
(1) 输入红细胞的溶血反应:即刻反应, 见于ABO不合;延迟性反应,见于Rh 血型不合(输注1~2周后)
(2) 受血者红细胞的溶血反应
.
19
2. 溶血反应发生机制
不相容血型血输入后 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
红细胞膜破坏→释出血红蛋白 ↙↓ ↓↘
.
21
4. 溶血反应的治疗
如怀疑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血型 重新配血;
保护肾功能:充分补液利尿;
碱化尿液;
维持血容量,防治低血压:可输注AB型血浆、 代血浆、生理盐水等;
激素治疗;
抗休克治疗:一般不用血管收缩药;
防治DIC。
.
22
(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由白细胞、血小板抗 原与体内抗体作用所致;
.
17
血液贮存后的变化
血红蛋白氧离曲线:输入库存7d及以上的 ACD血,氧离曲线都出现左移,与2,3-DPG含 量下降有关;
电解质:低温中,红细胞膜主动转运受抑, 钾外渗,贮存较久的血血浆中钾含量高,而 枸橼酸与钙结合,故库血中游离钙极低。
PH值:红细胞代谢,乳酸、丙酮酸↑,PH↓
微聚合物的形成:有形细胞老化、破坏后形 成。
3. 其它
.
13
特殊情形下有关输血问题
1. Rh阴性血在ABO血型相同、配血相合前提 下可输注给Rh阳性患者。
2. Rh阴性患者一般只能接受同型输注,但紧 急情况下,无抗体时可输注Rh阳性血。注意 有可能产生抗体,以后则只能输注Rh阴性血。
3. 血源短缺:在Rh相同、配血相合前提下,O 型红细胞可输给其他任何ABO血型患者, AB型患者可接受A、B、O红细胞,AB型血 浆可输给任一ABO血型患者;O型患者可接 受任一ABO血型血浆。
血液保护与大量输血
赵双平
.
1
一、输血的意义
正常人血容量减少10%,血液携氧能 力降低20%或凝血因子丧失40%, 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功能代偿。
超过此范围可能发生休克或凝血功能 障碍,需补充血容量。
.
2
术中输血的目的
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 补充血容量; 补充血液的胶体成分、凝血因子。
.
3
临床输血适应证
失血量大于全身血容量30%,除输以上 各种成分外,可输注血浆;
失血量达50%时,加用白蛋白;
失血量达80%以上,除补充以上成分外, 需加输凝血因子,如FFP,浓缩血小板 等。
.
8
四、输血注意事项
严格核对血型,防止误输异型血;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
必须使用专用输血器,滤网孔径<170µm,去 除库血中的微聚物;
测血红蛋白法: 称重法:先称出干纱布重量,在称出止
血后的湿纱布重量,求差值即为失血量 (1g=1ml) 临床估算:一块干纱布吸血约20ml;
一块纱布垫吸血约50ml计算
.
6
输血的方法
静脉输血 动脉输血
.
7
输血指征
在失血量达全身血容量20%~30%,可输 晶体液、代血浆、白蛋白及浓缩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