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制度。

一、自体输血的申请
1、自体输血应由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报科室主任审核后,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负责采集并保存自体血,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4、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体输血方法
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1、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患者一般情况好,年龄<60岁,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第 1 页/ 共4 页。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为贯彻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规范和标准,提倡手术中尽一切可能减少血液丢失和减少同源异体血液成分的输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的具体措施:①开展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工作②术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③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自体输血④回收式自身输血⑤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⑥提高外科技术和局部应用止血药物⑦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一、开展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工作。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出于对输血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在择期(限期)手术前、RhD阴性或稀有血型等有指征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

术前自体血储备在国外已常规用于择期手术。

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1),每次呆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 2%),间隔1 周。

采血400ml 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

术中可能出血6 00—8 0 01^,可自体储血4 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

适应与禁忌: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 00m1(或自身血容量的1 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00g / 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术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

术前自体采血可刺激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补充外源性EPO能促进采血后机体骨髓的造血更有益,术前2周开始应用,每次皮下注射EPo4oo“/kg,每周两次。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⒈引言在医疗实践中,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与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手术期血液保护工作,提高手术用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制度。

⒉部门及责任⑴手术室●提供手术所需的安全血液制品,确保其质量和合规性。

●在手术前评估和筛查患者血液相关风险因素。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

●监测手术期间的血液使用情况。

●记录手术用血的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⑵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和贮存。

●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充足。

●根据手术室的需求,提供安全血液制品。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控制和管理。

⑶质控部门●监督手术室和血库的血液保护工作。

●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⒊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准备⑴患者评估和筛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其血液相关的风险因素。

●评估患者的血液储备情况。

●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是否正常。

⑵预防性质保措施●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的血液保护措施。

●根据需要,进行贫血矫正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⒋手术期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危重病患者的血液管理●对于危重病患者,应实施严格的血液管理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⑵减少术中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预防和治疗术中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血液制品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血液制品。

●遵循血液管理的原则,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⒌术后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术后血液管理●监测术后的血液功能和凝血功能。

●在术后的恢复期,采取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

⑵减少术后出血●预防和治疗术后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术后贫血的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进行贫血的治疗和管理。

⒍附则本制度的执行由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⒎附件●术前评估和筛查表●血液保护措施记录表●手术用血管理记录表⒏法律名词及注释●血液制品:指通过采集、加工和贮存等工艺制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自身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一、自身输血1、原则(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性别、科别、床号、病历号、出生日期及使用日期等。

(2)在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

(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

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2、术前自身输血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3、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医疗实践中,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概念指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期间,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手术相关出血、输血需求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病程。

(2) 原则:a-预防性血液处理:提前进行血液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处理,如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纠正等。

b-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血液指标,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c-手术过程中血液监测:实时监测患者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治疗。

d-术后血液处理:积极进行术后护理,促进患者血液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管理流程(1) 手术前期阶段:a-患者血液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

b-预防性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相应的血液处理,如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c-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d-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潜在的血液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2) 手术期阶段:a-手术中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等。

b-术中输血管理:根据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使用输血血液制品。

c-血液功能维护:定期监测和维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如纠正术中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3) 手术后期阶段:a-术后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和血液功能的恢复。

b-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血栓等。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1.自体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回输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

2.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患者。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体输血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决定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

3.自体输血的采集和储存自体输血的采集通常在手术前进行,通过血液捐献的方式进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如低温保存,以保持血液的品质。

4.自体输血的输注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需要,将储存的自体血液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输血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液保护方案。

(2)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止血方法等。

同时,对失血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3)术后血液管理: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治疗。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自体输血管理制度篇1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自体输血的申请(一)自体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二)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三)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第二条自体输血的方法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 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血液保护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这一天然资源。

现代医学提倡手术中尽一切可能减少血液丢失,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珍惜血液资源,更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

目前,临床工作中开展的血液保护技术种类渐多,技术也日趋成熟。

我国年用血量约1600吨/年,手术/ 麻醉医护人员实施了2/3的临床输血治疗,但约有50%为不必要输血。

现就围手术期病人与手术、麻醉关系密切的血液保护技术介绍如下。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其技术要求如下。

1.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人工血液的应用的原则。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传统的输血指征是:Hb<100g/L或Hct<30%。

然而,近年随着对用血安全的关注,已重新评估了输血指征。

就血液的运氧能力而言,即使Hct<20%,血液的运氧能力依然能保持正常。

(3)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①Hb>100g/L,不必输血;②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③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④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输入全血;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期间的血液安全,并合理使用血液资源而制定的相关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术前评估和准备:通过患者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血液状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术中出血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要控制术中出血量,避免大量失血导致患者血液循环不稳定。

3.输血指征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指征,合理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权衡输血的风险与收益。

4.替代治疗的选择:在一些不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替代治疗,如红细胞增加剂、血浆替代物等。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血液资源管理:合理管理和调配医疗机构内的血液资源,确保血液的供应充足,避免血液的浪费。

2.血液安全管理:在血液采集、保存、输血过程中,加强血液安全的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适宜性,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3.输血成本控制:合理选用适宜的血液制品,确保输血成本的合理控制,并优化血液管理流程,降低血液管理的费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旨在保证患者的血液安全和合理使用血液资源,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XXX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目的:节约用血、科学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三、职责:(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举行处理。

四、管理程序(一)具备血液保护所需设备(二)血液保护技术的详细实施:1、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跟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供给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因为“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

故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展开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12、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尝试室检查举行仔细评价,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举行输血。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顺应症管理规定举行输血,降低每一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枢纽。

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轻忽长工夫手术创面广泛渗血。

调整手术体位和利用止血带,在有前提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器械止血,展开“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利用局部止血药物和资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4、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完整word版)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完整word版)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完整word版)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X X X医院自身输血技术管理制度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XXX临床输血管理规程》的要求,制定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2、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3、术前自身贮血(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由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在手术期间输用。

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4、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5、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自身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6、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形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17、自体血的采集和保存严格按照自体输血技术规范进行。

8、严格执行自体血回输前核对,输中观察,输后血袋处置及其医疗文书记录。

9、未输完的自体血不得转让他人利用,要以血液报废的方式处置惩罚。

2血库自身输血技术规范自身输血可以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按捺,对一时无法取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独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范。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自身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赞成下,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赞成书》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2、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形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患者自身血液采集后,在血库或麻醉科储存,待需要时进行利用。

4、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麻城市人民医院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

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

(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总则1.1 自体输血是指患者在需要输血治疗时,预先采集或将在手术中采集的自体血液或血液成分输还给本人的过程。

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有助于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

1.2 本制度旨在规范自体输血的制度与技术管理,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二、组织管理2.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自体输血管理小组,负责自体输血的制度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和监督等工作。

2.2 自体输血管理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输血科(室)负责人、麻醉科负责人、外科医生、护士长等组成,其中输血科(室)负责人担任组长。

2.3 自体输血管理小组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自体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自体输血制度3.1 患者知情同意3.1.1 在患者进行自体输血前,医生应当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1.2 患者同意进行自体输血的,应当在病历中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采集与储存3.2.1 自体血液采集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遵守国家有关采集血液的规定。

3.2.2 自体血液采集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血液储存的要求进行储存,确保血液质量。

3.3 输血过程管理3.3.1 自体输血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遵守国家有关输血的规定。

3.3.2 自体输血前,应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3.3.3 自体输血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4 输血记录与病历管理3.4.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自体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可追溯性。

3.4.2 自体输血记录应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前评估、输血计划、输血过程、输血后观察等内容。

3.4.3 医疗机构应当将自体输血记录纳入患者病历,并妥善保管。

四、技术管理4.1 人员培训4.1.1 医疗机构应当对从事自体输血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篇: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5、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

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

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三、自身血液的保存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血液的回输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正规范本(通用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正规范本(通用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行为,涉及到血液的使用与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相关概念、意义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概念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中、后全程进行有效的血液保护与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血液损失,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的实施对于手术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中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出血性休克、血栓形成等。

其次,血液保护制度能够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预防术后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它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原则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应遵循原则:1.个体化制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血液保护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术中预防和术后护理等。

2.多学科协作:各相关学科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血液保护策略,并在手术过程中互相配合。

3.安全与有效性:血液保护措施应既确保患者的安全,又保证其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血液检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凝血功能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5.术中监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液流量、血红蛋白浓度等,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

6.术后护理: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输血、输液、抗凝治疗等。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概念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对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使用进行规范、合理化的管理制度。

通过合理的用血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血的风险,提高用血的效率。

意义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避免血液的浪费与滥用,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合理的用血管理能够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输血科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输血科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l)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T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低危患者Hb<70-90g∕L,高危患者HbGOOT20g∕L°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

3、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4、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
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
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进行术中血液回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医院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
节约用血、科学用血、保护血液资源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三、职责:
(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
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
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
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四、管理程序
(一)具备血液保护所需设备
(二)血液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
1、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

故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2、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进行输血。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进行输血,降低每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

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

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器械止血,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4、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5、自体输血:针对择期手术患者在其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自体输血。

6、控制性低血压
7、药物治疗代替输血: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停用抗凝剂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术前应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可有效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

8、其他血液保护措施:加强患者的保暖,防止低体温。

具体措施包括调节室内温度,快速输液和输血要进行加温,使用变温毯保温等。

五、血液保护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以提高效率,同时应加强血液保护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即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的血液保护措施和技术,还要多学科密切配合,为患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血液保护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