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22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中再输回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较多的病人、术后失血较多的病人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病人评估:评估病人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 血液采集:采集病人的血液,并进行标本处理和保存。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输血。
3. 自体输血的设备和材料- 采血器具:包括采血针、采血管、采血袋等。
- 血液保存设备:包括血液保存冰箱、冷冻设备等。
- 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泵等。
4.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 医生: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护士:具备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操作自体输血设备。
2. 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和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 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了自体输血的技术要求。
3.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操作前准备:包括设备和材料的准备、病人评估等。
- 操作过程: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包括采血、血液保存、输血等。
- 操作后处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相关记录。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目的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有效,规范自体输血操作流程,防止输血传播疾病,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我院所有需要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
三、操作原则1. 自体输血应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手术风险及输血风险后进行。
2. 自体输血应在手术前采集,并确保采集的血量足以满足手术需要。
3. 自体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输血安全。
4. 自体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四、操作流程1. 术前评估(1)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有无输血史、过敏史、传染病史等。
(2)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及输血风险,确定自体输血适应症。
(3)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自体输血的目的、方法、风险及注意事项,取得同意。
2. 采集准备(1)术前一日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部位皮肤准备。
(2)准备无菌输血器、采血针、采血管、生理盐水等。
(3)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无误。
3. 采血操作(1)患者取舒适体位,消毒采血部位。
(2)采用静脉穿刺技术采集血液,采集量根据手术需要确定。
(3)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止采血。
(4)采集的血液应及时送检,确保血液质量。
4. 输血操作(1)术前备好输血器,核对患者信息。
(2)采用静脉穿刺技术输血,确保输血速度平稳。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输血。
(4)输血完毕,拔除输血器,局部压迫止血。
5. 术后观察(1)术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观察输血不良反应。
(2)如有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注意事项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 采集的血液应及时送检,确保血液质量。
3.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4. 术后做好记录,包括采血量、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等。
六、监督与考核1. 定期对自体输血操作进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
2. 对违反本规程的行为进行考核,并追究相关责任。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采集的血液用于其自身的输血过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自体输血适用于以下情况:- 术前自体血液储备,以备手术期间或术后使用;- 患者有特殊输血需求,如罕见血型、免疫反应等;- 减少异体输血引起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2. 禁忌症自体输血禁忌于以下情况:- 患者无法耐受输血过程,如严重心脏病、肺病等;- 存在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 患者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体血液。
三、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1. 患者评估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自体输血。
2. 自体血液采集自体血液采集应在手术前进行,以确保足够的自体血液供应。
采集方法可以选择静脉穿刺或自体回收设备。
3. 自体血液保存采集的自体血液应按照规定的方法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
保存期限一般为42天,但具体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步骤1. 输血前准备- 检查自体血液的标签和相关信息,确保血液的正确性;- 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避免输错血;- 检查输血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2. 自体输血操作- 采用无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性;- 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选择适当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输血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输血后处理- 输血结束后,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如发热、过敏反应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输血。
五、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评估指标,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术前血液准备、术中血液回收、术后血液恢复等。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等。
2. 自体输血的程序(1)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采血量。
(3)血液保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4)术中输血: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将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
(5)术后观察: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保存: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和完整性;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和设备,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2)血液标本管理: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标记、记录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追溯性和准确性。
(3)血液质量检测: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 自体输血的安全控制(1)感染控制: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对采血器材进行适当的消毒和灭菌。
(2)输血反应监测: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风险评估和管理:对自体输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1)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控制要求。
(2)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2. 设备要求(1)自体输血设备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包括采血器材、血液保存设备、输血装置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的相关规范,包括自体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质控要求等内容。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1. 预定手术患者:对于预定手术患者,如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或术前预计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输血。
2. 预定产科手术患者:对于预定进行产科手术的患者,如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或术前预计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输血。
3. 预定介入治疗患者:对于预定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如术前预计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输血。
三、自体输血的禁忌症1. 活动性感染:对于存在活动性感染的患者,禁止进行自体输血。
2. 全身性恶性肿瘤:对于存在全身性恶性肿瘤的患者,禁止进行自体输血。
3. 严重贫血:对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的患者,禁止进行自体输血。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1. 术前准备:a.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自体输血咨询,包括自体输血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b.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c. 确定自体输血的时间和数量,并安排相应的采血和保存。
2. 采血和保存:a. 采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消毒、穿刺部位选择等。
b. 采血时,应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c. 采集的血液应放置在适宜的血袋中,并进行标记,包括患者姓名、血型、采血日期等信息。
d. 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恒温冰箱中,确保血液的质量。
3. 输血操作:a. 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输血时,应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c.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输血反应。
五、自体输血的质控要求1. 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工作流程。
二院自体输血操作规程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一、知情告知自体输血前必须征得患方同意,尊重患方的选择权,并签署《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见附件1)。
二、自体输血的申请(一)贮存式自体输血1.贮存式自体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方的同意下,至少提前一天向输血科提出申请,规范、完整填写《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表》(见附件2)。
2.输血科人员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将意见反馈给临床科室,并告知患方具体采血方式(单纯式、蛙跳式、转换式)、采血时间及注意事项。
3.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回收式自体输血临床科室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需要采取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患者,邀请麻醉科会诊,具体医疗技术操作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三、自体输血操作流程(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是指对患者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采集、保存,当患者在择期手术的术中、术后或将来需要时,再进行回输的一种输血方式。
1.严格掌握适应症(1)患者或产妇身体一般情况好,体重45kg(产妇体重55kg)及以上;体温正常,血压:90-140/60-90mmHg,脉差大于30mmHg;心、肺、肝、肾功能正常;血红蛋≥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血小板计数≥100×109/L,长期血小板低下且无任何出血倾向者可放宽至血小板>8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2)估计术中、产前、产时出血较多有可能输血者,如恶性肿瘤、巨大肿块、广泛粘连、前置胎盘、前次剖宫产、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肌瘤手术史、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有产后出血史等。
(3)稀有血型。
(4)既往多次同种输血,或既往有严重同种输血反应者。
(5)因宗教信仰或其它原因不愿接受同种输血者。
2.严格掌握禁忌症(1)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1)预计手术期间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2)患有特殊血型抗原的患者,如罕见血型;(3)对异体输血有过敏反应的患者;(4)宗教或文化原因拒绝异体输血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的禁忌症:(1)患有严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患者;(2)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严重贫血或血容量不足的患者;(4)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1. 术前准备:(1)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目的、过程和风险;(3)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和交叉试验。
2.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1)在手术前数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计划,确定采集的血液量;(2)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者的血液,并将其保存在适当的容器中;(3)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标记和记录,确保血液的追踪和识别。
3. 自体输血的操作:(1)在手术或治疗前,将保存的自体血液送至输血科室;(2)在输血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血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自体血液的适用性;(3)按照医嘱,将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4)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
四、自体输血的质控措施1. 设立自体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执行;2. 建立自体输血的档案管理系统,包括患者的血型、血液采集和保存记录等;3. 定期进行自体输血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4. 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和保存的操作规范,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5. 对自体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采取改进措施;6. 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评估,包括输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病人体内的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量大、术后恢复期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 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遵循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 血液保存:采用专用的血液保存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 临床检验:对采集的自体血液进行常规检验,确保血液符合输血标准。
- 传染病筛查:对自体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 血液配型:采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进行血液配型,确保输血的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 交叉试验:进行交叉试验,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自体输血的血液质量控制- 血液质量控制:建立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 质量评价: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手术准备- 术前准备:与临床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时间、输血需求等。
- 术前检查:对受血者进行术前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手术操作- 输血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规范、无菌、安全。
- 输血监测:对受血者进行输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3. 自体输血的输血反应处理- 输血反应:对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及时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 紧急处理:对输血反应严重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确保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4. 自体输血的术后管理- 术后观察:对受血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血液反应、感染等情况的观察。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1. 自体输血申请与审批a. 患者或者其家属需提出自体输血申请,并填写相应的申请表。
b. 医生负责审核自体输血申请,确保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c. 审批通过后,医生将自体输血申请表归档,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操作。
2.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与保存a. 临床实施自体输血前,需采集患者的血样,并确保采集过程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b. 采集的血样需标注患者的姓名、病历号、采集日期和时间,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c. 实验室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自体输血记录表中,并按照规定保存血样。
3. 自体血液的处理与保存a. 自体血液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分装等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b. 处理后的自体血液需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并标注保存日期和有效期限。
c. 自体血液的保存期限普通不超过30天,过期后需进行销毁处理。
4.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a. 自体输血前,医生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护士负责检查输血设备和输血包装的完整性,并确认血液的标签与患者信息一致。
c.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并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a. 医生和护士需接受相关的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证书。
b. 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设备要求a. 输血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b. 输血包装和输血管道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压性,防止血液污染和泄漏。
3. 质量控制a. 自体输血血样的采集、处理和保存过程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质量。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1.自体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回输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
2.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患者。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体输血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决定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
3.自体输血的采集和储存自体输血的采集通常在手术前进行,通过血液捐献的方式进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如低温保存,以保持血液的品质。
4.自体输血的输注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需要,将储存的自体血液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输血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液保护方案。
(2)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止血方法等。
同时,对失血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3)术后血液管理: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治疗。
自体输血管理规定与操作流程
自体输血管理规定与操作流程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
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
(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自体输血流程
自体输血流程一.贮存式自体输血(1)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集1、采集标准:术前血红蛋白(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3的患者均可应用;无年龄及体重限制,无并发症的孕妇也可应用。
2、采集时间: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3、采集量: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
4、存储: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血液采集。
5、回输:术中或术后分批回输6、采集方法:①“蛙跳”式②转换式③单纯式(2)贮存式自体输血操作流程1、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填写《自体输血申请单》,向输血科(血库)预约采血。
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患者携带“自体输血申请单”按预约时间到输血科(血库)采集自体血。
血袋标签与异体血液标签应有醒目的区分,并填写有患者相关信息。
(行动不便的患者,输血科(血库)可提供床旁采集自体血服务。
)4、血液由输血科(血库)负责保存于专用冰箱,自身血液必须与库存异体血液严格分开。
5、术中或术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双人双核后取血回输,血液回输完毕后临床科室做好相关输血记录。
二.稀释式自体输血(1)选择病人1、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估计术中出血比较多者。
2、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33%,血小板>100x10^9/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无心肺及肝肾疾病。
(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稀释式自体输血流程1、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心电监护,深静脉置管,无创血压监测,巡回护士开放两条静脉通道。
2、麻醉前或麻醉后,护士经动脉或静脉采血,边采边缓慢摇动ACD储血袋,使血液与ACD液体充分混合,采血过程避免空气混入储血袋以防止污染。
采血同时经由另外一条通畅的静脉通路按常规补充累计丢失量,采血后再快速补充等同于采血量2-2.5倍的晶、胶体液,快速补充可以在麻醉诱导同时或麻醉后。
3、采血量为基础血容量的15%--20%,基础血容量(L)=体重x0. 07,血液稀释后复查HCT值和血红蛋白值,一般稀释后HCT0. 25-0. 30,以HCT值不低于25%为限。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储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合于血液减少或者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储存(1) 血液采集: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如采血袋、针头等。
(2) 血液储存: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特定的冰箱或者冷库中,确保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与筛查(1) 血型鉴定: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时的血型匹配。
(2) 传染病筛查:采集的血液样本应进行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筛查,确保输血安全。
4. 自体输血的血液保存与追溯(1) 血液保存:采集的血液应标注相关信息,如采血时间、采血者等,并储存在特定的容器中。
(2) 血液追溯:对于储存的血液,应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记录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相关信息,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2) 术前检查:对于需要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1) 输血前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具和血液,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2) 输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速度和输血方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处理(1) 输血反应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2) 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浮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应即将住手输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一)输血安全制度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检验科。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接到检验科通知可以取血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检验科送血;高热者通知医生。
4.检验科送血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后签收。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
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括Rh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
不得自行储血。
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
8.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小时更换一次。
9.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自体输血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篇11. 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采集患者全血或/和血液成分并作相应保存,在其治疗时再回输保存的血液。
应用最广泛的是择期手术前采集患者的自身血液,预存于输血部门,待手术时还输患者。
2. 优点:2.1 避免艾滋病毒、肝炎病毒和其它血源性致病源交*感染的危险。
2.2 无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或蛋白抗原产生的同种异体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也无异体输血配型失误造成不幸事故的危险。
2.3 减少癌症患者输异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导致手术后肿瘤早期复发。
2.4 避免了异体血液对受血者免疫功能的抑制,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2.5 术前实施的多次采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加红细胞的生成,使患者手术后造血比手术前快。
2.6 不需要输同种异体血或减少同种异体血的用量,并免去交*配血和减少输血前多项检测试验,节约患者的输血费用。
2.7 稀释自身输血可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并改善微循环,可以取得对组织的最佳送氧效果。
3. 适应症:3.1 健康人希望预存自身血液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3.2 预计术中出血600~2000ml以上,需要输血的择期手术者。
3.3 稀有血型3.4 避免生孩子时输异体血的孕妇。
3.5 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
3.6 有不规则抗体或曾经配血困难者3.7 因输血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的患者和准备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
3.8 骨髓移植的供体在供髓前预存自身血液,于抽取骨髓时回输。
3.9 边远地区供血困难或经济困难,但手术需输血者。
3.10 肿瘤或恶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的缓解期预存自身血液成分,再次化疗或放疗时回输。
多用于择期手术估计出血量较大的患者。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方式。
自体输血具有避免输血反应、减少传染病传播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优势。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术前准备1. 患者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前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对于一些特殊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判断。
2. 血液筛查:在术前进行患者的血液筛查,包括血型、血红蛋白水平、传染病标志物等。
确保患者的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3. 血液采集:术前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手术计划,确定采集的血液数量和时间。
血液采集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和安全。
三、血液保存与管理1. 血液保存条件:采集的自体血液应在规定的保存条件下进行保存,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
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和有效期。
2. 血液标识:采集的自体血液应进行明确的标识,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采集日期等信息。
以防止混淆或误用。
3. 血液交接与记录:血液的交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同时,要做好血液交接的记录,包括交接人员、时间等信息。
四、术中操作1. 输血准备:在手术前,将自体血液送至手术室,由专业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确保输血设备的准备和操作的顺利进行。
2. 输血操作:根据手术的需要,将自体血液进行输注。
输血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应进行输血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
五、术后处理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并发症。
2. 输血后记录:对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患者的反应等。
以便于术后的分析和总结。
六、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1. 质量控制: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输血操作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22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
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
(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
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
(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管理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标准格式。
二、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与选择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过敏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血液采集与保存在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容器进行保存。
血液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3. 标本采集与检验采集的血液标本应送往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检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与患者的病历进行关联。
三、手术过程管理1. 输血前准备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清洁手术部位、安置静脉通道等。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输血设备和输血液品。
2. 输血操作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设备的清洁和无菌。
同时,按照患者的输血需求和医嘱进行输血操作。
3. 输血监测与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并及时记录监测结果和输血的相关信息。
四、术后处理与随访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包括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3. 随访与评估对于接受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进行术后随访和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血液相关指标的变化等,并及时记录和分析评估结果。
五、质量管理与培训1. 质量管理建立自体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等。
并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外部质量评估。
2. 培训与教育对从事自体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包括自体输血的原理、操作技术、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重新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1. 手术前自体输血:适用于预期手术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如大手术、高风险手术等。
2. 预定手术自体输血:适用于计划手术的患者,可以提前进行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
3. 术中自体回输:适用于手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可以将术中失血的血液回输给患者。
4. 术后自体输血:适用于手术后出血较多的患者,可以将术后失血的血液回输给患者。
三、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1.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液学检查、病史了解等,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血液采集:在手术前适时采集患者的自体血液,并进行标本保存和记录。
3. 血液保存:自体血液应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4. 标本管理:对采集的自体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记和管理,防止混淆和误用。
5. 输血设备准备: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设备,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1. 输血前准备:核对患者身份、血液标本和输血设备,确保患者和血液的匹配准确无误。
2. 输血操作: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包括输血速度控制、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等。
3.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4. 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对输血设备和残留血液进行处理,确保无交叉感染的风险。
五、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等。
2. 培训与教育:对从事自体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3. 质量监测: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监测,包括输血效果评估、输血反应监测等,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
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
(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
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
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6、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1)患者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
(3)凝血机制障碍;
(4)静脉输液通路不畅;
(5)不具备监护条件。
(三)回收或自体输血
回收或自体输血是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过滤、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1、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设备,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2、回收血液必须达到质量标准。
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3、血液在输注前加温,不要超过38℃。
4、体外循环后的机器全血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5、有下列情况禁止回收自体输血。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流出的血液可能被细菌、分辨、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流出血液可能会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