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输血科、检验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职责分工1.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临床用血相关制度、组织临床用血培训、监督临床用血行为等。
2. 输血科负责血液的接收、储存、发放、配制、报废等工作,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3. 检验科负责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4. 护理部负责临床用血的护理管理,包括输血前患者的评估、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操作、输血后患者的观察等。
5. 财务科负责临床用血费用的管理,包括血液采购费用的核算、血液使用费用的结算等。
四、临床用血管理1.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临床用血指南和标准执行。
2.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优先使用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减少异体输血。
(3)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避免过度使用。
(4)加强输血后的监测,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3.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以下程序:(1)患者需要输血时,由临床医师提出申请,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
(2)输血科根据申请单进行血液的配制和发放。
(3)护理人员按照医嘱进行输血操作,并做好输血记录。
(4)输血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五、血液质量安全管理1. 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接收、储存、发放、配制、报废等环节。
2. 输血科应当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检查,包括血液的储存温度、有效期等。
3. 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污染的血液进行报废处理。
六、临床用血培训与教育1. 医务科应当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培训,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用血知识和技能。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政策引言为规范临床用血工作,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血液管理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临床用血工作,包括输血前评估、用血指征、供血检测、输血过程监测、不良反应处理等。
三、用血指征1. 血液适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重症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病情需要。
2. 用血前应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用血。
四、供血检测1. 血液供应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供血检测。
2. 对供血单位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
五、输血前评估1. 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评估、用血指征评估、输血风险评估等。
2.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六、输血过程监测1. 输血过程应有专人负责监测,记录输血速度、输血量等。
2. 输血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七、不良反应处理1. 对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2. 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病人的跟进和关注。
八、质量控制1. 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估。
2. 不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估,确保临床用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九、培训和教育1. 针对用血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血知识和操作技能。
2. 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宣传临床用血制度和规范,提高用血质量。
十、附则1.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医疗机构所有。
2.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修订时与原制度相冲突的部分以新制度为准。
> 注意:此为示例文本,字数为1500字左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用血的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急诊科、妇产科等。
三、用血指征1. 术前贫血患者,Hb < 70 g/L;2. 大出血患者,急性失血量达全血量的20%以上;3.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出血引起的贫血;4. 其他特殊情况,例如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等。
四、用血管理流程1. 临床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单,明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以及用血指征等信息;2. 护士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产品,并在输血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等;3. 输血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4. 输血时,护士应根据医嘱,按规定的速度和时间输血,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5. 输血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信息,并向医生及时报告。
五、用血注意事项1. 输血前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血型,避免输错血;2. 输血时应注意输血速度,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心脏负担过重;3.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4. 输血后应妥善处理输血袋和相关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
六、用血监测和报告1.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用血监测系统,对用血情况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 医院应建立用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对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七、用血质控1. 医院应建立用血质控小组,负责用血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2.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质控评审会议,对用血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八、用血教育和培训1.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管理培训,包括用血操作技能培训、用血安全知识宣传等;2. 医院应定期组织用血知识考核,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
九、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2. 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医院质控部门所有。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引言】临床用血是指医生根据临床需要,将输血作为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将血液及其制品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命状态。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各医疗机构都需要建立严格的用血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并详细讨论其中的关键环节。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制度概述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规范用血行为,保障患者安全,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该制度包括用血申请的审核、血液供应管理、用血操作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等内容。
2. 制度目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用血安全有效、科学合理、规范操作、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并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用血申请患者需要血液或其制品治疗时,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用血,并填写用血申请表。
2. 用血审核血液科护士根据用血申请表上的信息,审核患者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包括血型和交叉配血检测、病情评估等。
若审核通过,则进入下一步,否则进行退回或者拒绝申请。
3. 血液配型与交叉配血血液科技师根据患者的血型和用血申请的需求,进行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以确保患者与供血者之间的血液相容性。
4. 血液制品准备根据配型和交叉配血结果,血库工作人员准备相应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血浆等。
5. 用血操作临床医生或护士根据医嘱,在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等规范要求下,进行用血操作。
6. 用血监测与反应处理患者输血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血液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 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对于发生的不良事件,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分析,以改进用血管理制度,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结论】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建立和实施对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与有效至关重要。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 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 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 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
录。
第三十八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 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 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6、凡稀有血型(RhD阴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或特殊 治疗输血应于3天前向输血科提出申请、预约
7、输血科应认真执行核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取回得血液应尽快输用,各科室不得自行储血
9、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 行“临床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登记报告制度”,并 按照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处理办法对患者进行诊
第十二条、受血者配血试验得血标本必须就是输血 前3 天之内得。
第十三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 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 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 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
配血。 第十四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
交叉配血RhD阳性血液发放
医院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 管理制度
4、主管院长、医务处、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定期对紧急抢救输血记录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得问 题与缺陷追踪评价,督促输血科不断改进和完善
开始
结束
离开冰箱后30分钟以内 4小时以内
血小板制品、冷 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一、背景介绍在临床医疗过程中,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是不可或者缺的。
为了确保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和风险,制定和实施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1. 申请范围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适合于医疗机构内所有需要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2. 申请流程(1) 医务人员在临床需要使用血液及其制品时,应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血液需求量等相关信息。
(2) 申请单需经过科室主任或者主治医师审批后方可提交给血库。
(3) 血库收到申请单后,进行审核并确定是否满足患者的血液需求。
(4) 血库将审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如审核通过,血库将安排血液的配送;如审核未通过,需注明原因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
3. 申请单管理(1) 申请单应妥善保存,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以备查验和追溯。
(2) 申请单应按照患者的姓名、科室、申请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方便后续的统计和分析。
4. 监督与评估(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申请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2) 监督与评估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三、审核制度1. 审核人员资质(1) 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专业背景,熟悉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原则和安全要求。
(2) 审核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
2. 审核标准(1) 审核人员应根据医学指南、临床实践和相关政策规定,对申请单中的信息进行审核。
(2) 审核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血液需求是否符合临床实践指南、患者的血型是否匹配、血液需求量是否合理等。
3. 审核结果(1) 审核人员应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医务人员,包括审核通过或者审核未通过的决定。
(2) 如审核未通过,应注明原因,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和建议。
4. 审核记录管理(1) 审核人员应妥善保存审核记录,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以备查验和追溯。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是指医院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过程的一套制度。
其目的是保证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医疗质量。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临床用血指征的制定:制定详细的用血指征,明确哪些患者需要输血,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需要确定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2. 用血审批程序:规定临床用血的审批程序,确保医务人员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请、审批和使用。
3. 血液管理委员会:成立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包括用血指征的更新和审核、用血指导方针的制定和宣传等工作。
4. 用血风险评估和记录:对每一次输血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记录输血前后的相关数据,包括患者的病情、血液类型和用血量等。
5. 用血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血液采集、输血设备的检验和维护、血液追溯等,确保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6. 用血教育和培训: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用血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用血的风险意识。
7. 用血监测和评估: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用血指标的达标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及时进行问题的整改和改进措施的推广。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用血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1、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协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且有应急用血库存,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2、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和临床输血审批制,按要求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能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
4、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5、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能正确识别、处理输血不良应;能及时回报输血不良应调查处理表交输血科保存。
6、输血后24小时内应详实、准确记录输血病程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方式,异体输血品种、ABO、RhD血型和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输血疗效评估;术中输血的`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输血护理记录至少包括异体输血的献血码、品种、ABO、RhD血型、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及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等。
输血完毕,及时保存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等于病历中。
7、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实施血液保护措施,对符合自体输血适应症患者,经治医师应积极动员患者自体输血。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血液是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它在救治疾病、手术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与有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以提高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血液资源管理1. 管理目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血液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保障患者的临床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还需要确保血液的安全性、适宜性和高效性,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和过度使用。
2. 资源调配医疗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调配制度,以确保血液资源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调配应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安排血液的供应和使用。
此外,还需要建立与供血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及时调配所需的血液资源。
3. 血液储备与保管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血液储备与保管制度,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血液应储备足够的数量,并分类保存,以满足不同血液类型和用途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血液质量,及时淘汰过期的血液,确保使用的血液安全可靠。
二、用血风险评估与适应症制定1. 用血风险评估在制定血液使用方案时,医疗机构应进行用血风险评估,全面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手术风险等因素。
通过评估,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降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2. 适应症制定医疗机构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南,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适应症制度。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充分的临床评估和检查结果,并做出明确的用血决策。
此外,还需建立用血审查和评价机制,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用血操作规范1. 输血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清晰明确的输血操作流程,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操作的步骤和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
输血操作应由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的医务人员进行,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血液管理的全程可追溯和可控。
2. 输血并发症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输血反应、病原体感染等。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血库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库)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二、各科室用血,必须根据输血原则,严防滥用血液。
三、预约血办法:患者需输血时,应由临床主管医师逐项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值班护士按医嘱行“三对”后,给病人采交叉血,试管上应贴标签,并注明科别、姓名、床号、住院号,于输血前一天送血库(急症例外)。
四、血库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各科室预约血量,应及时与血站联系,备好各型血液,保证临床用血量,不得有误。
五、血库工作人员接受标本时,应逐项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将标本收下备血。
六、凡血库所备各型血液,应有明显的标志,分格保存在4℃冰箱内,并随时观察冰箱内温度变化。
七、血库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血液交叉试验操作规定进行交叉试验,必要时复查血型,并观察全血,应无脂血、无溶血,血袋应密封,绝对无误,方可发出。
八、取血护士在取血时,应认真核对本科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及交叉结果、储血号和供血者姓名、采血时间、血型等输血单上的各项目,无误后方可将血液拿出
血库。
九、如果输血时出现反应,应由临床主管医师向血库说明情况,并与血站一并查明原因。
十、血库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出入库、出库血量、库存血量帐目清楚,认真保管,非经院相关领导、财务科批准,不得私自销毁。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第一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制定,对2003版的医疗工作制定中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一.临床输血审批制度1.临床科室申请用血必须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签字核准鉴定。
2.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参照-附件)及控制用血量。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史中写明用血指征。
3.凡属必须履行用血申报手续的患者,经治医生应认真填写“用血通知书”,由家属持“通知书”及有关证明,到区用血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后,方可予临床用血。
夜间或休息日急诊用血,可由家属持“通知书”到本院门诊收费处交纳用血互助金及血款后准予用血,事后家属到区用血办补办用血证明后,可到财务科退还用血互助金。
如遇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由科主任(或二值班)与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共同认可签字后,方可先用血后补款。
4.临床医生必须有计划地申请用血量,原则上应在规定期限内用完所备血液,如遇特殊情况,尚未用完所配制的血液,应及时通知血库进行调剂。
如调剂无效或未及时通知而造成血液报废的经济损失,应由申请备血科室承担。
二、输血前检测和告知制度1.临床医师议定输血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其理解输血治疗和输血相关实验检查的必要性。
2.输血前必须进行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HIV、梅毒等传染性病原血指标的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填入《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
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总值班或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的核对制度1.确定输血后,经治医生认真填写“输血检验报告单”,并开出备血医嘱。
临床用血相关管理及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抗体等功能。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血液的使用对于抢救危重患者、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我国制定了相关管理及规定,以下将从血液采集、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血液采集管理1. 采血机构资质要求临床用血应由具有血液采集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医疗机构应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具备血液采集、检验、储存等条件。
2. 采血人员资质要求从事血液采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并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
3. 采血程序(1)患者自愿:患者本人或家属自愿选择是否献血。
(2)知情同意:医务人员向患者或家属告知献血的相关知识、风险及注意事项,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3)登记、体检:对患者进行登记、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采血:按照规范程序进行采血,确保血液质量。
(5)血液检验: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验,包括血液常规、血型、传染病标志物等。
三、血液储存管理1. 储存条件血液储存应在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冷藏设备中进行,确保温度在2-6℃范围内。
2. 储存期限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储存期限如下:(1)全血:保存期为35天。
(2)红细胞悬液:保存期为21天。
(3)血小板:保存期为24小时。
3. 储存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储存记录,详细记录血液品种、数量、入库时间、出库时间、储存温度等信息。
四、血液运输管理1. 运输工具血液运输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冷藏运输车,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稳定。
2. 运输人员从事血液运输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医疗卫生专业背景,并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
3. 运输程序(1)出库:根据临床需求,从血液储存设施中取出所需血液。
(2)装车:将血液放入血液冷藏运输车,确保温度稳定。
(3)运输:按照规定路线、时间进行运输。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提高血液使用效率、安全性,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由本医院制定并实施,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的输血操作、管理等相关工作。
2.本制度旨在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病人的用血安全,确保用血合理合规,减少用血对病人的不良影响。
3.本制度包括用血适应证、临床用血策略、输血前检查、输血操作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医护人员,所有涉及到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内容1.用血适应证(1)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者需要输血。
(2)有严重贫血症状的病人需进行补血治疗。
(3)手术患者术前出血约四分之一体积以上需输血。
(4)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输血。
(5)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输血的病人,需经医生审查后确定。
2.临床用血策略(1)实施输血前临床评估,明确输血的指征。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防止滥用输血。
(3)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的安全。
3.输血前检查(1)抗体筛查:在输血前进行抗体筛查,确保无抗体反应。
(2)血型鉴定:根据病人和供血者的血型,确保输血匹配。
(3)病人感染筛查:定期检查病人的感染情况,确保不会通过输血传播感染病原体。
(4)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其他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
4.输血操作规范(1)准备输血前:准备输血所需的器具、药品等,确保输血操作的顺利进行。
(2)患者确认: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输血单据等,确认患者身份。
(3)输血过程:按照医嘱,将血袋连接到输血管路,逐步输血。
(4)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及时拔除血管内导管,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反应、输血后感染等,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
(2)输血反应处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停止输血、输液等。
(3)输血后感染处理:一旦发现输血后感染,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6.记录和报告(1)输血操作相关记录:对每一次输血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疗程、病人反应等。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和滥用血液,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规定。
医院输血科应在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计划申报、储存血液、检查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并参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科研。
在临床用血前,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并由医患双方签署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
对于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经医务科或总值班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临床用血适应症应根据《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一次用血或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应履行报批手续。
需经输血科(血
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
急诊、抢救用血应经主管医师以上同意后,可随时向输血科申请,但事后应按照要求补办手续。
术前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亲友互助献血应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进行无偿献血。
严禁自采供血或通过其他途径取得血源。
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输血时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处理,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临床输血完毕后,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和处理。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订立本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各临床科室、手术室和输血科等相关部门,包含采血、输血、库存管理、血液制品质量掌控等环节。
三、管理标准1.用血需经临床医生书面开具医疗叮嘱,并注明实在的输血指征。
2.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设特地的用血登记簿,并妥当保管。
3.确保输血前患者身份的核对,包含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并与输血袋上的标签信息进行核对全都性。
4.确保用血单位的核对,包含血液配型、日期、储存条件等,并与输血袋上的标签信息进行核对全都性。
5.用血前,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进行输血前沟通,确保双方对输血过程的理解全都。
6.确保用血前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而且知悉可能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7.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建立用血质量跟踪机制,对使用的血液制品进行有效的追溯和记录。
8.用血后应对患者进行察看,记录相关信息,及时处理和报告不良反应等情况。
9.用血后,血液制品的残余应按要求妥当处理和回收。
四、考核标准1.临床医生需依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严格遵从用血相关的标准和程序,不得擅自更改或调整。
2.输血科应依照规定流程进行血液制品的验收、保管、配型和发放,确保血液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3.用血科室和输血科应配备专职人员或经过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保证相关工作的专业性和标准化。
4.用血科室和输血科应完满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对操作流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矫正问题。
5.用血后患者察看的记录应详实,包含血压、体温、症状等,确保患者显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处理和报告。
五、增补说明1.为确保血液制品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配备充分的冷藏、冷冻设备,保证血液制品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保管。
2.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定期进行血液制品库存盘点,确保库存量的准确性,并及时处理过期或损坏的血液制品。
3.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应定期举办血液制品使用和管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本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加强对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合理。
第四条临床用血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推广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六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由医疗、护理、输血、感染控制、药学等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七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三章采购与储存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供应情况,制定临床用血计划,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采购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制品,建立血液制品采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制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制品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储存条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库、专锁、专人管理。
第四章输血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临床输血操作程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输血科(室),配备专业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科(室)应当具备独立的采血、检验、输血等功能,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因素,合理选择输血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种类、剂量、输血时间等信息。
第十四条输血前,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第十五条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引言临床用血对于救治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流程来确保用血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本文将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以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健康权益。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用血申请制度1、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科学合理地申请用血。
2、申请用血时,医师需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输血目的、预计输血量等。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 8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备血量在 800 毫升至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 1600 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二)用血审核制度1、输血科(血库)接到输血申请单后,应对申请用血进行审核。
2、审核内容包括患者输血适应证、输血前检测结果、申请血量等。
3、对不符合输血指征或申请用血不合理的,输血科(血库)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三)用血登记制度1、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健全用血登记制度,对每一次用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2、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输血日期、输血品种、输血量、供血者信息等。
3、用血登记资料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和追溯。
(四)血液储存管理制度1、输血科(血库)应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储存血液。
2、不同血型、不同品种的血液应分别储存,并有明显的标识。
3、血液储存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温度、湿度等参数符合要求。
4、定期对库存血液进行质量检查,对过期、变质或不合格的血液应及时进行处理。
(五)血液发放管理制度1、血液发放必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新鲜度。
2、发放血液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信息,包括姓名、血型、住院号等,确保无误。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环节中,通过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统筹和控制用血活动,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用血相关的风险和浪费,保障患者用血的需要的一种管理措施。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核心目标是合理使用血液资源,确保用血安全、高效、节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度需要包括如下内容:
1. 用血适应症的明确: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用血,降低风险。
2. 用血要求的申请审核:制定用血审核流程,确保用血符合规定,并审核用血目的、数量等信息。
3. 用血指标和用途的合理规定: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血指标和用途规定。
4. 临床血液治疗方案的制定:制定科学的血液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适量、适时的血液治疗。
5. 危急用血申请和处理:建立危急用血申请和处理机制,确保危急患者得到及时的用血支持。
6. 用血操作规范:制定用血操作规范,确保血液采集、输注等操作过程符合标准,避免操作风险。
7. 用血质量控制:建立用血质量控制机制,包括血液质量监控、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等,确保用血质量。
8. 用血信息管理:建立用血信息管理系统,记录用血信息,提供追溯和评估依据。
9. 用血培训和教育:开展用血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血管理水平。
10. 用血审计和评估:定期进行用血审计和评估,发现问题和
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制度。
通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规范和控制临床用血活动,有效节约血液资源,提高用血的安全性和效益。
同时,制度的执行也需要医院管理部门、临床科室、输血科、质控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科学高效的用血管理体系。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有效管理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提高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制定本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临床用血的科室和人员。
2. 目的和原则2.1 目的本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规范临床用血的管理流程。
2.2 原则•临床用血必须符合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的相关规定;•临床用血必须有明确的证据支持;•临床用血必须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临床用血必须确保血液安全性;•临床用血必须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报告。
3. 临床用血管理流程3.1 申请与审批•临床用血需由医生提出申请,并明确注明患者基本信息、用血指征和用血量;•临床用血申请需经过科主任或临床科室负责人审批,并确保用血合理性。
3.2 血液配型与定量•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配型与定量检测,以确保血液的相容性和用血安全性;•血型不匹配的患者在无紧急情况下不得使用血液。
3.3 血液需求与调配•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调配系统,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血液调配需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定期进行库存管理。
3.4 用血过程管理•在用血过程中,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用血的监测和管理;•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血效果进行实时调整和评估。
3.5 报告与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血记录和报告制度;•临床用血的相关信息需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进行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4. 临床用血安全管理4.1 血液安全监测•医院应定期进行血液安全监测,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监测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2 质量控制•医院应建立血液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对血液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提供的血液符合质量要求。
4.3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时,医院应立即启动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程序;•不良事件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 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进行相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第一条临床输血由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血浆),标明输血适应症,上级医师核准签名,报输血科备血,并在病程记录中注明用血理由。
平诊输血需提前一天报输血科(急诊、抢救可当天用血)。
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
第二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第三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第四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政科批准,方可备血。
第五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须同时填写输血会诊单,经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会诊报输血科主任审批。
(急诊用血可事后补办报批手续)。
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应及时会诊,与临床医师共同拟定合理的输血治疗方案。
第六条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第七条输血会诊内容应包括是否具有输血适应症,明确输血成份、用血量及输血时间和输血注意事项等。
第八条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输血会诊单随病历保存。
第九条每次输血前都必须执行输血申请及输血会诊制度。
第十条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治医师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第十一条输血科建立严格的血液收领核查、发放核查、入库登记及冷藏储存制度,保证用血安全。
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应当拒绝领用。
输血科不得为领血单项目填写不全、未按规定申批的用血发放血液。
第十二条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严格执行核对手续。
由两人床旁核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进行输血,并将输血情况记入护理病历。
如出现输血反应等情况,应详细记入病程录。
第十三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十四条直系亲属优先用血的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领回登记表填写,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十五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六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七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主治医师申请,经上级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提供适合的血液实施。
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临床输血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参照制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第一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二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三条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血液贮存、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四条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备血。
第五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样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部或分管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危重抢救患者紧急情况下需要用血时,正常上班时间内报医务部审批,正常上班时间外报总值班,必须由当班医生及医务部或总值班签名,医务部及总值班备案。
三、输血标本采集要求及流程输血是临床救治危重病人的手段之一,为了受血者得到安全、有效、准确、无误的治疗,标本的正确采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临床各科送检的血型血清学检测标本(定血型、配血、备血)有如下要求:第一条医师确定输血后,病房护士应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并贴上标签。
第二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随即在床旁注入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内,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第三条由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一起送到输血科,在标本接收登记本上登记,双方逐项核对后验收并签字。
注意事项: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不许抽取胸,腹腔等处积血作配血标本。
严禁从正在输液的输液管内抽取血样。
2.因右旋糖酐对配血有干扰,故应在病员输注前进行采血。
3.配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超过3天的标本不能代表当前病人的免疫学状态。
特殊情况下(如妊娠、病人血管条件差、采血困难者)也可例外,适当延长到5天。
4.输血科收到血样应逐项核对,如对血样与病人身份有怀疑,或血样质量不合格,应要求重抽,不允许随意修改错误的标签或错误的《输血申请单》或用不合格血样配血。
5.合格血样如不需配血,应按送检时间分别放入4℃冰箱内位置保存,输血标本至少保存7天。
不合格标本拒收的条件:血量过少、溶血、非EDTA抗凝的血标本,标签模糊,字迹不清,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不符或对患者身份有怀疑等有输血安全隐患的情形。
输血标本采集流程↓↓↓↓↓↓四、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保障患者输血安全,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执行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正确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各项内容。
第三条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在输血前检查血型(ABO正反定型、Rh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检)、血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HBV、HCV、HIV、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临床输血申请单》上。
第四条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事后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
第五条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应进行酶免方法或者化学发光方法等检测。
第六条择期输血患者的输血申请单与受血者的血样提前1天送输血科备血。
输血科接收到《临床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ABO正反定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第七条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包括手工采集血小板)必须同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分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
第八条每批新购进的试剂输血科必须进行质量鉴定,符合要求才能用于实验。
五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第一条血液预订管理1. 根据本院临床用血需求向南宁市中心血站上报用血需求计划,同时安排专职取血人员到血站领取血液。
2.我院需特殊稀有血型血液时,应提前三天预约,并负责向临床医生做好解释工作,与南宁市中心血站积极沟通,确认取血时间。
第二条血液接收核对、入库、贮存管理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
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
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
2.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
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0C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0C以下保存,血小板20~240C振荡暂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冰箱温度记录。
6.各类血液及成分严格按照规定储存期限保存,过期血一律不得用于临床,严格执行报废血的报批手续,并作好相关记录。
7.根据临床和库存需要,每天作好用血计划和预约血液工作,节约血液,避免浪费。
8.每天下班前,做好血液交接工作,核对实际库存数量、记录数量、电脑储存数量三者是否一致,作好交接记录,每月盘存库存血液一次。
9.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冰箱每周消毒一次,冰箱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菌落数<80cfu/10min或<200cfu/m3(培养皿90mm细菌培养),无霉菌生长。
10.必须随时储存足量的A、B、O、AB型血液,不能空库和缺型,随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11.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气消毒工作,并作好记录。
12.做好报废血液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
13.妥善保存血液出入库记录及资料,每年上交档案室保存至少十年。
第三条领血、发血出库管理1.从血站领取血液时,派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持取血证领取。
2.从输血科领取血液,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持取血单领取。
3.输血科专人负责发血,禁止非专业人员发血。
4.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血型,献血者条形码号、血型、血量、品种、配血结果、有效期、失效期及血液的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发血。
5.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血:(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液中有明显血凝块;(3)血袋有破损、漏血;(4)血浆呈乳糜状(暗灰色)或红色(溶血);(5)血浆中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有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色;(8)过期或其它需要查证的情况。
6.配血结果未出来前或配血结果有疑问时严禁发血。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于2~6℃冰箱保存至少7d。
7.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输血科,医护人员取血时,一次只能领取一位受血者的血液,决不允许一人同时领取几位受血者的血液。
8.输血后的血袋应交回输血科2~6℃保存至少1d。
第四条血液库存预警管理1.血液库存预警标准根据临床用血情况以及紧急用血时对血液制品的选择性,我院对输血科的血液库存储备制定了明确标准,当库存低于以下标准时,启动预警程序(1)A型、B型、O型红细胞全液储备量为各6个单位(2)A型、B型、O型血浆储备量为各2000毫升2.用血储备计划具体措施(1)当用血储备低于以上预警标准时值班人员向血站申请用血,补充血库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