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相关制度及注意事项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自身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一、自身输血1、原则(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性别、科别、床号、病历号、出生日期及使用日期等。
(2)在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
(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
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2、术前自身输血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3、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来确保患者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流程,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一、输血管理制度1.1 输血安全责任制度1.1.1 医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1.1.2 输血科室要配备专业输血医师和护士,开展规范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1.2 输血操作规范1.2.1 输血操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输血质量。
1.2.2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2.3 输血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 质控体系建设1.3.1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追溯制度,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1.3.2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2.1 输血前准备工作2.1.1 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1.2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对输血液制品进行核对和检查。
2.2 输血操作流程2.2.1 采血前要做好消毒和穿刺准备,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
2.2.2 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2.3 输血后处理2.3.1 输血结束后要对输血器材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结语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输血操作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自体输血:原来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输血就是将别人的血输给自己,并不知道可以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所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自体输血吧。
1.自体输血的概念与优势1.1概念异体输血指的是采集他人的血液并将血液输入到另外一个人体内。
而自体输血指的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并对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处理或储存,之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结束后将血液输给患者。
1.2优势相比于其他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具有诸多优势且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保护受血者的免疫功能。
与异体输血相比,进行自体输血可以降低出现溶血反应、抗宿主反应等问题的概率,有利于避免受血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进行自体输血基本不会产生传播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第三,有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减少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有利于增强血液新鲜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体输血所用的血液较为新鲜,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与携氧功能,有利于减少对受血者的危害。
第五,有利于促进受血者的身体恢复。
进行自体输血需要反复抽受血者的血,有利于加快受血者的造血速度,继而促进受血者的身体康复。
第六,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
进行自体输血有利于增加血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2.自体输血的应用类型2.1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是常用类型,指的是在手术前采集手术患者的血液并按照相关要求贮存血液,之后在围术期将血液输给患者。
这种应用类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优化患者造血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
因此,骨科、胸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科室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为患者输血,有效解决了血源不足等问题。
此外,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贮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不断发展,提高了治疗质量。
例如,一些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便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使患者能够进行自体输血;一些医生会在大量采集患者血液前为患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铁剂,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贫血等问题的概率;一些医生会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维护血液的能力与活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和免疫反应。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委员会的设立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的实施。
委员会应包括临床血液科医师、外科医师、质控专家、感染控制专家等相关人员。
2. 自体输血适应症的确定医疗机构应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患者、产科患者、肿瘤患者等。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3. 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患者或者其家属应向医疗机构提出自体输血申请。
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审批流程,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和保存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血液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采集的血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存,并进行适当的标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采集的血液应进行适当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患者,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6. 自体输血的输血管理自体输血应在严格的输血管理下进行。
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明确自体输血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2. 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范,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技术4:回收式自体输血管理规程
XXXX医院
回收式自体输血管理规程
一、目的
为减少术中输血,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二“自体输血指南”的要求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手术中施行回收式自体输血的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医师。
三、职责
1.经过培训的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
负责选择合格的血液回收装置,实施回收式自体输血并履行告知义务。
2.手术医师
负责选择合格的血液回收装置,履行告知义务并实施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
3.输血科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
负责提供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咨询服务。
四、管理要求
1.定义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应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经过处理再回输给患者。
按回收时间不同可分为:①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②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③创伤时。
自体输血规定
自体输血规定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青岛城阳古镇正骨医院关于实施自体输血的规定各临床科室:近年来,血源紧缺一直制约着临床医疗业务的正常发展,为最大限度缓解血源紧缺,更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临床用血现状及安全输血的需要,经医院办公会研究决定自7月份开展自体输血业务。
具体实施如下:一、自体输血简介自体输血是自体输血的一种形式,是指对患者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采集、保存,当患者在择期手术的术中需要时,再进行回输的一种输血方式。
二、自体输血申请1、对符合储存式自体输血适应症、无自体输血禁忌症的患者,相关临床科室必须积极动员其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
2、申请储存式自体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储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核准签字,送输血科预约采血。
3、申请储存式自体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量及采血时间、优点、风险等,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储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三、血液采集、储存1、血液采集及储存由输血科负责。
2、输血科根据自体血采集原则,结合患者状况决定采血量及次数。
3、无菌操作采集患者自身血液。
采血前配备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血液采集过程中,须由经治医师及责任护士陪同,遇不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
4、采集完毕,在血袋贴上患者主要信息标签(含姓名、科室、病案号、血型、血量、采血时间、有效期),储存于有明显标识的自体血冰箱。
填写自体输血回执单交与经治医师,作为领血凭据。
5、检测ABO 血型和Rh(D)血型,做好入库登记。
四、发血和输血自体输血发血、输血依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五、注意事项1、临床科室、输血科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储存式自体输血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配合,保证血液采集顺利进行。
输血病人的管理制度
输血病人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严重失血或贫血的病人来说,输血可以及时恢复其身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然而,输血涉及到病人的安全和卫生,需要严格管理和监督,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
因此,建立和完善输血病人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输血病人的管理流程1. 输血医师评估首先,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医师应该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输血的指征和适应症。
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计划,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时间等,并告知患者输血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2. 输血前的准备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应该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输血单,确保输血符合医嘱和患者的病情需要。
同时,应该检查输血袋、输血管等输血器材的完整性和有效期,避免因器材问题而导致输血事故的发生。
3. 输血操作在进行输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输血计划执行,注意输血的速度和时间,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同时,应该保持输血场所的清洁和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输血风险。
4. 输血后的观察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该继续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输血后的反应和并发症,及时处理并报告。
同时,应该告知患者输血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休息、运动等,以保证输血效果和安全性。
5. 输血后的管理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输血反应等,确保输血记录的完整和准确。
同时,应该定期对输血病人进行复查和随访,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输血效果和安全性。
三、输血病人的管理制度建设1.建立输血管理委员会为了加强对输血病人的管理和监督,医院应该建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输血病人的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输血操作和效果,及时处理输血事故和纠纷。
2.制定输血管理制度输血管理委员会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制定和完善输血病人的管理制度,包括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输血的指征和计划、输血的操作程序和要求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一种通过采集和储存患者自身的血液,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给患者的医疗技术。
它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有效,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1. 目的自体输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自体输血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适合范围自体输血制度适合于所有需要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包括拟手术患者和特殊治疗患者。
3. 责任部门自体输血制度的执行由血液科和手术科共同负责,由专门的自体输血团队进行管理和操作。
4. 流程(1)患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血液采集:在手术前一段时间内,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储存管理:将采集到的自体血液进行储存,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4)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适时将储存的自体血液送回手术室,准备进行输血。
(5)输血操作: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按照规定的输血速度和方法进行输血。
(6)监测和评估: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7)记录和报告:对自体输血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输血和监测等环节。
三、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血液采集(1)采集前准备:提前告知患者采集的目的和过程,确保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采集,保证采集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2)采集方法: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如静脉穿刺或者动脉穿刺,确保采集的血液量符合输血需求。
(3)采集标本:采集的血液标本应标注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信息,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2. 自体血液储存管理(1)储存条件:自体血液应储存在符合要求的血库中,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避免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
(2)标识和记录:每一袋自体血液都应有明确的标识,标注患者的姓名、血型、采集日期等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
自体血液回输的操作与安全措施
通过自体血液回收机,将患者流失的血液中的红细胞、血浆等有 效成分进行分离、清洗和浓缩,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得到较为 纯净的自体血液,然后再回输给患者,以达到补充血容量、提高 携氧能力等目的。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预计术中可能大量失血的手术 ,如大血管手术、心脏手术、骨科手 术等;也可用于创伤、产后大出血等 紧急情况下的自体血液回输。
禁忌症
对于血液污染严重、合并全身感染或 败血症的患者,以及对自体血液成分 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止进行 自体血液回输。
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自体血液回输可以减少异体输血带来的风险,如输血反应、免疫抑制等;同时能够节约血液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还能迅速补充患者血容量,提高携氧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
局限性
通过静脉穿刺等方法,将患者的血液采集到专用的 储血袋中,并标注患者信息和采集时间。
过滤、离心处理
80%
过滤处理
将采集到的自体血液通过过滤器 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凝血块、 脂肪滴等杂质。
100%
离心处理
将过滤后的自体血液进行离心处 理,分离出血细胞和血浆等成分 ,以便后续回输使用。
80%
检测处理效果
血液处理技术
血液处理技术将不断完善,如血液过 滤、洗涤等,以去除有害物质,提高 回输血液质量。
提高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性建议
加强培训与考核
对医护人员进行自体血液回输相关培训与考核, 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完善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自体血液回输进行全程 监管,确保患者安全。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普及自体血液回输相关知识,提高其认知 度和配合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定期检查血液质量
血液回收自体血输血制度
血液回收自体血输血制度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一)血液回收自体血输血的适应症:1、创伤外科大出血:大血管损伤、胸腔内出血、肝破裂、脾破裂、脊柱外伤、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等;2、心血管外科手术、泌尿外科大出血手术、肝脾手术、门脉高压分流术等;3、骨科手术:全髓置换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脊柱手术(脊柱融合术、畸形矫正)等;4、由于特殊血型、宗教信仰等原因,不愿意输异体血的病人;5、器官移植手术;6、神经外科:动静脉畸形、原发性癫痫、脑外伤手术等;7、其他适合血液回收利用的情况。
(二)血液回收自体血输血的禁忌症:1、恶性肿瘤。
2、脓毒血症或菌血症。
3、使用胶原止血物质的病人应慎用。
4、开放性创伤大于4小时或开放性创伤在体腔大于6小时的积血。
5、血液中含有羊水并不是血液回收技术的绝对禁忌症,但需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6、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1、术中处理的血液不得转让其他患者。
2、自体血经洗涤后,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基本丢失,故应根据回收血量或出血量予以补充。
3、术中快速回收处理的血液若未经洗涤处理,其中含有抗凝剂,故应根据抗凝剂使用的剂量给予相应的拮抗剂。
4、术中回收处理的血中若残留血红蛋白(特别是快速回收处理的血液),应视血红蛋白残留量给予相应的治疗。
5、术中回收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特别是人工回收操作。
6、回输术中处理的血液是,必须使用输血器。
7、血液保存:暂不回输可保存在22C左右,若超过6小时,应置于储血专用冰箱,但不超过24小时。
(四)血液回收登记凡是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实施了自体血液回收,术毕必须做好血液回收登记工作,以便日后进行统计、分析、管理。
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出血量、回收血量、麻醉医师姓名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总则1.1 自体输血是指患者在需要输血治疗时,预先采集或将在手术中采集的自体血液或血液成分输还给本人的过程。
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有助于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
1.2 本制度旨在规范自体输血的制度与技术管理,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二、组织管理2.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自体输血管理小组,负责自体输血的制度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和监督等工作。
2.2 自体输血管理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输血科(室)负责人、麻醉科负责人、外科医生、护士长等组成,其中输血科(室)负责人担任组长。
2.3 自体输血管理小组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自体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自体输血制度3.1 患者知情同意3.1.1 在患者进行自体输血前,医生应当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1.2 患者同意进行自体输血的,应当在病历中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采集与储存3.2.1 自体血液采集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遵守国家有关采集血液的规定。
3.2.2 自体血液采集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血液储存的要求进行储存,确保血液质量。
3.3 输血过程管理3.3.1 自体输血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遵守国家有关输血的规定。
3.3.2 自体输血前,应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3.3.3 自体输血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4 输血记录与病历管理3.4.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自体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可追溯性。
3.4.2 自体输血记录应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前评估、输血计划、输血过程、输血后观察等内容。
3.4.3 医疗机构应当将自体输血记录纳入患者病历,并妥善保管。
四、技术管理4.1 人员培训4.1.1 医疗机构应当对从事自体输血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自己的血救自己?什么是自体输血
自己的血救自己?什么是自体输血在现代医学领域,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外伤和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而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独特的输血方式,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通过将患者自身捐献的血液重新输注给患者,实现了自己的血救自己,有效降低了输血相关的风险,且有助于促进康复。
一、什么是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创伤救治、产科手术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二、自体输血的原理自体输血的原理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天然特性。
通过将自身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患者不会引入异体血液,从而避免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匹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问题。
自体输血有两种主要形式:(一)自体输血预存在手术前数周,患者会根据医生的建议,捐献一定数量的自己的血液。
捐献的血液经过特殊处理保存,以备手术过程中需要时再进行输注。
(二)自体输血回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医生通过特殊装置回收患者失血的血液,并对其进行处理,再将其输回患者体内。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外源性供血的需求。
三、自体输血的过程自体输血主要包括血液捐献、血液处理和输血过程。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步骤:(一)血液捐献在手术前数周,患者会接受血液捐献。
捐献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血液检测,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确定需要捐献的血液量。
(二)血液处理捐献的血液在采集后会进行特殊处理,如离心、分离和保存。
这些步骤旨在确保血液的质量和保存时间。
处理后的血液会被储存起来,等待手术或治疗时使用。
(三)输血过程在手术或治疗开始时,医生会根据需要提取之前储存的自体血液。
血液会经过进一步的净化和检测,确保其适用于输注。
然后,医生会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回患者体内。
四、自体输血的适用症自体输血适用于许多情况,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更为常见:(一)预定手术对于已知需要手术的患者,他们可以在手术前数周捐献自己的血液,以备手术时使用。
输血科实施储存式自体输血的规定
输血科实施储存式自体输血的规定I目的为了自体输血的管理,特制定此规定。
Il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Ill规定近年来,血源紧缺一直制约着我院临床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特别是用血量较大的手术更是难于开展,为最大限度缓解血源紧缺局面,更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经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开展自体输血业务,规定如下:一、储存式自体输血简介储存式自体输血是自体输血的一种形式,是指对患者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采集、保存,当患者在择期手术的术中、术后或将来需要时,再进行回输的一种输血方式。
二、储存式自体输血申请(一)对符合储存式自体输血适应症、无储存式自体输血禁忌症的患者,相关临床科室必须积极动员其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
(二)申请储存式自体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储存式自体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核准签字,送输血科预约采集日期。
(三)申请储存式自体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量及采血时间、优点、风险等,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储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储存式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随病历归档。
三、血液采集、储存(一)血液采集及储存由输血科负责。
(二)输血科根据自体血采集原则,结合患者状况决定采血量及次数。
(三)无菌操作采集患者自身血液。
血液采集前需出示身份证件。
输血科须配备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血液采集过程中,须由经治医师陪同,遇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
(四)采集完毕,在血袋贴上患者主要信息标签(含姓名、科室、ID号、血型、血量、采血时间、有效期),储存于有明显标识的自体血冰箱。
填写自体输血回执单交与经治医师,作为领血凭据。
(五)检测ABO血型和Rh(D)血型,做好入库登记。
四、发血和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发血、输血依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及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自体输血工作制度
自体输血工作制度1目的规范临床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安全实施自体输血技术,减少异体血液使用。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主要为临床科室、麻醉科、输血科等;执行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医师、麻醉医师、输血科工作人员。
适用于自体输血技术的实施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无。
4.目标自体输血率达到30%以上。
【注:不同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类型和计算方式可能不同,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自体输血率目标。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科室负责评估患者情况及手术出血情况,提出自体输血申请;履行告知义务,与患者签署自体输血的《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5.2麻醉科负责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负责预存血液的术中回输。
5.3输血科负责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方案,负责储存式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保存、发放。
6.工作程序6.1为节约血液资源,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导致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应积极开展自体输血技术。
6.22患者择期手术前,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手术类型、术中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对符合自体输血指征的患者制定自体输血方案,必要时储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可联合应用。
6.33临床医师应将自体输血方案、必要性及相关风险(包括缺点、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6.4自体输血方案经患者同意后,临床医师向输血科和/或麻醉科提出自体输血申请。
(1)拟实施储存式自体输血,临床医师填写《自体采血申请单》提交输血科,输血科医师审核通过后,与患者主管医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术前时间长短、术中预计失血量等具体因素共同商定采血方案;输血科负责自体血液的采集、保存、发放;患者需要输血时由麻醉科(术中)或临床科室(术后)负责回输。
(2)拟实施稀释式或回收式自体输血,临床医师在向麻醉科递交手术通知单中予以说明,麻醉科审核通过后,于术中实施相应的自体输血技术。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1目的明确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要求与操作规范,保障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的安全。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主要为麻醉科;执行人员主要包括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
适用于患者术中血液回收与自体血回输等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回收式自体输血(sa1vaged-b1oodanto1ogoustransfusion,SAT):是指使用专门的血液回收设备,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将术野出血、创伤后体腔内的积血或手术后引流血液等进行回收,经过过滤、洗涤及浓缩等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技术。
4.目标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操作规范,无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麻醉科负责建立血液回收设备标准操作程序及回收自体输血标准操作程序,负责血液回收设备维护、保养。
5.2麻醉医师负责实施术中血液回收技术、自体血液回输以及回收式自体输血全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监护和相关指标监控。
5.3手术室护士负责协助麻醉医师开展回收式自体输血工作。
6.工作程序7.1适应证(1)手术患者预计失血量大于500m1或超过其血容量10%;(2)异体输血率超过10%的手术患者;(3)稀有血型或有高频抗原(high-preva1enceantigen)抗体的患者;(4)预计失血量>8m1∕kg体重的婴幼儿患者;(5)拒绝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
6.2禁忌证:血液受到外来有害物质污染时,受污染的血液不可回收;医师判断具有其他不可回收的情况。
6.3病例选择:估计胸腹腔内积血或手术出血量>50OnI1者均适合回收式自体输血。
6.4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操作严格执行血液回收设备标准操作程序及回收式自体输血标准操作程序。
6.5自体血的回输: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及Hb水平决定回输时机,回收的红细胞室温保存不应超过4h,4寸±2。
C冷藏保存不应超过24h o6.6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终止回收式自体输血操作(1)回收过程中发现血液存在污染;(2)回输过程中发现有空气气泡;(3)患者病危。
自体输血的条件及操作方法
自体输血的条件及操作方法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通过特殊处理后重新输回体内,目的是减少或避免外源性输血的需要。
自体输血常见于手术过程中,可以减少输血反应、传染性疾病传播、ABO血型不匹配等风险。
下面将介绍自体输血的条件和操作方法。
自体输血的条件:1.预期需要大量输血:需要大量血液支持的手术或治疗项目,例如心脏手术、肝脏切除手术等。
2.良好的健康状态:患者需要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活动性感染、严重贫血或出血倾向等。
3.足够的时间:自体输血需要提前进行,因此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手术安排。
4.足够的血库储备:自体输血需要提前捐献一定数量的血液,需要确保血库中有足够的存量。
5.血型适配:自体输血前需要做血型鉴定,确保患者的自体血液与术前、术中或术后需要的血型一致。
自体输血的操作方法:1.找到适合的献血时间:献血一般在手术前1-4周进行,这样可以尽量保证血液的新鲜度和质量。
2.进行血样测试:在献血前要进行血样测试,包括血型鉴定、感染性疾病筛查等。
确保患者自体血液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3.按计划献血:根据手术计划和术前预期输血量,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示进行多次献血,以达到所需的输血量。
4.处理和保存血液:献血后,血液会进行处理和保存,以确保其在输血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处理方法包括分离红细胞和净化血浆。
5.进行输血: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根据需要,将处理和保存的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
输血时需要注意保持无菌操作、输血速度适中等。
6.监测和记录输血情况:在输血过程中,需要经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指标等,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需要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
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医嘱操作:自体输血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和操作规范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2.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在自体输血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输血方案。
3.注意输血相关并发症:自体输血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溶血等。
自体输血应急预案方案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安全,预防和应对自体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
三、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自体输血应急小组:由医院血液科、输血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和协调。
2. 自体输血应急小组成员职责:(1)血液科:负责制定自体输血方案,对患者进行评估,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2)输血科:负责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和供应,确保血液质量;(3)手术室:负责术中输血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输血反应;(4)重症医学科:负责术后患者的监护和救治。
四、应急预案措施1. 术前准备(1)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了解病史、过敏史、输血史等;(2)制定自体输血方案,包括血液采集时间、采集量、采血频率等;(3)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自体输血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2. 术中输血(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血液质量;(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3)发现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应急小组成员;(4)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
3. 术后观察与处理(1)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注意生命体征、尿液颜色、输血反应等;(2)若出现输血反应,立即通知应急小组成员,给予相应治疗;(3)做好输血反应记录,包括症状、治疗措施、疗效等。
4. 应急处置(1)发生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2)根据病情给予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3)必要时进行输血治疗,选用合适的血液制品;(4)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
五、应急预案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自体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其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2.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
六、应急预案总结与改进1. 定期总结应急预案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2. 根据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自体输血的方法
自体输血的方法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起来,在手术或治疗前后
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可能带来
的感染、排斥等风险,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输血方式。
那么,自体输
血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自体输血前,
首先需要进行临床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自体输血。
接着,需要
确定采血的时间和数量,通常在手术前2-6周进行采血,每次可采
集200-500ml的血液。
采血后,还需要对血液进行保存和处理,确
保血液的质量。
其次,是自体输血的具体方法。
自体输血主要有预存自体输血
和术中自体输血两种方法。
预存自体输血是在手术前数周采集患者
的血液,保存在血站,手术时再输回患者体内。
术中自体输血是在
手术中直接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经过特殊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是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自体输血时,需要注意
避免血液被污染,确保输血管道的无菌。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另外,还需要注意输血的速度和数量,避免过快或过多的输血引起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自体输血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输血方式,但也需要严格掌握输血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才能够安全地进行自体输血,减少手术或治疗过程中的输血风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自体输血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相关制度及注意事项
一、自身输血
(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及病历号、使用日期等。
(2)在行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
(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
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 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一)术前自身输血
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二)手术时自身输血
1、术中血液稀释(IH)
2、术中血液收集(IBC)
3、术后血液收集(PBC)
二、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
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则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