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管理机构的设立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自体输血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自体输血的管理工作。

该部门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场所,确保自体输血的操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2. 自体输血管理人员的要求自体输血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和专业知识,并参加相应的培训,具备自体输血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

他们应熟悉自体输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3.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1)患者评估和血液采集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如果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应在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条件下采集血液样本。

(2)血液保存和标签管理采集的自体血液样本应在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条件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每个血液样本都应贴上标签,标注患者的姓名、诊断、采集日期和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3)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进行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输注的自体血液与患者血型相匹配,并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风险。

(4)自体输血操作和监测自体输血应在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并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

在输血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自体输血质量控制要求(1)自体输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文件、质量控制流程和质量控制记录等。

质量控制体系应涵盖自体输血的各个环节,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⒈引言在医疗实践中,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与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手术期血液保护工作,提高手术用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制度。

⒉部门及责任⑴手术室●提供手术所需的安全血液制品,确保其质量和合规性。

●在手术前评估和筛查患者血液相关风险因素。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

●监测手术期间的血液使用情况。

●记录手术用血的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⑵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和贮存。

●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充足。

●根据手术室的需求,提供安全血液制品。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控制和管理。

⑶质控部门●监督手术室和血库的血液保护工作。

●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⒊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准备⑴患者评估和筛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其血液相关的风险因素。

●评估患者的血液储备情况。

●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是否正常。

⑵预防性质保措施●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的血液保护措施。

●根据需要,进行贫血矫正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⒋手术期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危重病患者的血液管理●对于危重病患者,应实施严格的血液管理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⑵减少术中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预防和治疗术中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血液制品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血液制品。

●遵循血液管理的原则,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⒌术后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术后血液管理●监测术后的血液功能和凝血功能。

●在术后的恢复期,采取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

⑵减少术后出血●预防和治疗术后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术后贫血的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进行贫血的治疗和管理。

⒍附则本制度的执行由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⒎附件●术前评估和筛查表●血液保护措施记录表●手术用血管理记录表⒏法律名词及注释●血液制品:指通过采集、加工和贮存等工艺制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自身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一、自身输血1、原则(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性别、科别、床号、病历号、出生日期及使用日期等。

(2)在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

(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

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2、术前自身输血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3、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

(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2023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2023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患者接受手术期间和术后的恢复
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降低手术相关的输血
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输血量、降低输血相关的
费用和潜在风险,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和效果。

1. 术前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红细胞、
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血液情况。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血液管理措施,
减少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包括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减少出血点数量、早期止血等措施。

3.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和手术需要,制订合理的输
血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4. 术后恢复:术后积极进行血液容量的恢复和贫血的治疗,以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恢复。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输血需求进行
合理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结果。

1. 术前评估和筹备: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包括血液指标的检
查和评估,确定患者的血液状况,以及制订输血方案。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遵循安全输血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正确使用输血
设备、合理计算输血量等。

3. 术后恢复和管理:术后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
和恢复,包括输血后监测、相关治疗和护理等。

通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
减少手术期间和术后的输血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和免疫反应。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委员会的设立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的实施。

委员会应包括临床血液科医师、外科医师、质控专家、感染控制专家等相关人员。

2. 自体输血适应症的确定医疗机构应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患者、产科患者、肿瘤患者等。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3. 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患者或其家属应向医疗机构提出自体输血申请。

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审批流程,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和保存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血液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采集的血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存,并进行适当的标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采集的血液应进行适当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患者,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6. 自体输血的输血管理自体输血应在严格的输血管理下进行。

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明确自体输血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2. 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范,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1.3.3无菌操作采集患者自身血液:
1.3.3.1血液采集前需出示身份证件。

1.3.3.2 采集过程在临床科室完成者,由临床科室备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血液采集过程中,须由经治医师陪同,遇献血不良反应进行紧急处理。

1.3.3.3采集完毕,在血袋贴上患者主要信息标签(含姓名、科室、病员号、血型、血量、采血时间、有效期),贮存于有明显标识的相同血型的冰箱。

1.4发血和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发血、输血依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

1.5采集、贮存具体操作过程按自体血采集、贮存操作程序执行。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1.自体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回输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

2.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患者。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体输血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决定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

3.自体输血的采集和储存自体输血的采集通常在手术前进行,通过血液捐献的方式进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如低温保存,以保持血液的品质。

4.自体输血的输注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需要,将储存的自体血液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输血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液保护方案。

(2)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止血方法等。

同时,对失血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3)术后血液管理: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治疗。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处理后再输回病人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具有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自体输血管理机构,负责自体输血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

(2)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2. 自体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1)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适应症包括:手术前自体血回输、术中自体血回输、术后自体血回输等。

(3)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重度贫血、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3.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1)血液采集应在手术前进行,采用无菌技术,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2)采集后的血液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血液的变质和感染。

4. 自体输血的血液处理与检测(1)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处理,如洗涤、过滤等,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对处理后的血液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确保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5. 自体输血的血液储存与输注(1)血液储存应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避免血液的变质和感染。

(2)血液输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血液的失效和感染。

6. 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1)对于自体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病人的安全。

(2)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1)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2)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定期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1)自体输血技术操作应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期间的血液安全,并合理使用血液资源而制定的相关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术前评估和准备:通过患者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血液状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术中出血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要控制术中出血量,避免大量失血导致患者血液循环不稳定。

3.输血指征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指征,合理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权衡输血的风险与收益。

4.替代治疗的选择:在一些不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替代治疗,如红细胞增加剂、血浆替代物等。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血液资源管理:合理管理和调配医疗机构内的血液资源,确保血液的供应充足,避免血液的浪费。

2.血液安全管理:在血液采集、保存、输血过程中,加强血液安全的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适宜性,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3.输血成本控制:合理选用适宜的血液制品,确保输血成本的合理控制,并优化血液管理流程,降低血液管理的费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旨在保证患者的血液安全和合理使用血液资源,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XXX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目的:节约用血、科学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三、职责:(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举行处理。

四、管理程序(一)具备血液保护所需设备(二)血液保护技术的详细实施:1、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跟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供给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因为“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

故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展开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12、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尝试室检查举行仔细评价,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举行输血。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顺应症管理规定举行输血,降低每一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枢纽。

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轻忽长工夫手术创面广泛渗血。

调整手术体位和利用止血带,在有前提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器械止血,展开“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利用局部止血药物和资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4、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处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和实施细则。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自体输血适应症:(1)手术前准备:大手术、预期大量出血的手术;(2)术中失血:手术中出血量超过正常失血量的30%;(3)术后恢复:手术后出血、贫血、术后恢复期间需要输血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禁忌症:(1)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血液系统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3)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4)其他禁忌症:如肾功能不全、重度肝功能不全等。

三、自体输血的程序和要求1. 术前准备:(1)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目的、方法、风险和效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计划,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量;(3)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

2.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1)采集自体血液应在手术前进行,一般在手术前1-2周开始采集;(2)采集自体血液前,应向患者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指导,确保患者的配合;(3)采集自体血液时,应采用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4)采集的自体血液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3. 输血程序:(1)术前标本核对:手术前,将采集的自体血液标本与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2)术中血液管理:手术中,医生和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情况,及时调整输血量和速度;(3)术后血液追踪:手术后,应对输血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追踪,确保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四、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1. 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采集和保存自体血液应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要求,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2)血液标本核对的质量控制:术前标本核对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输血的准确性;(3)血液输注的质量控制:术中和术后应对输血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追踪,确保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输回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输血技术的操作规范、设备的管理维护、质控体系的建立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1.1 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建立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1.2 完善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程序:建立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程序,确保患者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3 建立自体输血的记录管理系统:建立自体输血的记录管理系统,包括输血前的检查记录、输血过程的监测记录和输血后的随访记录,做好相关资料的归档和保存。

二、输血技术的操作规范2.1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避免操作失误和感染风险。

2.2 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确保输血器材的清洁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输血反应。

2.3 做好输血后的监测和随访: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做好随访工作,确保治疗效果。

三、设备的管理维护3.1 定期维护输血设备:定期检查输血设备的性能和功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2 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建立输血设备的管理档案,包括设备的购置、维护和维修记录,做好设备的追溯管理。

3.3 更新输血设备和技术:及时更新输血设备和技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四、质控体系的建立4.1 建立自体输血的质控标准:制定自体输血的质控标准和指标,监测输血效果和安全性。

4.2 定期开展自体输血的质控评估:定期对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4.3 做好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和风险评估: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五、人员培训5.1 健全自体输血人员培训机制:建立自体输血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XXX医院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

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

(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

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自体输血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管理团队(1)建立自体输血管理团队,包括输血科医生、护士、实验室技师等相关人员,确保自体输血的全程管理和监督。

(2)明确自体输血管理团队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 自体输血申请和审批(1)患者需要提前向医生申请自体输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评估和审批。

(2)自体输血申请和审批的过程应该有明确的记录和文档,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和保存(1)自体输血血样的采集应由专业的护士或实验室技师进行,确保采集的血样质量和安全性。

(2)采集的血样应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保存和标识,确保血样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4. 自体输血血液处理和配血(1)自体输血血液处理应在符合规范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确保血液的处理过程无菌、安全。

(2)自体输血血液的配血应根据患者的血型和配血需求进行,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1)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包括血液的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等。

(2)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检查和评估,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达到标准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肝功能、肾功能等。

(2)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补充治疗,如纠正贫血、调整电解质平衡等。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1)自体输血的操作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自体输血的操作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包括血液的准备、输血设备的连接、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自体输血是一种现代医学技术,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输血,避免了传统输血中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和传染病风险。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制度建立、技术操作、质控管理、安全保障和培训教育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自体输血的相关规范。

一、制度建立1.1 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和流程。

1.2 建立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和执行标准。

1.3 设立自体输血的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患者信息和输血情况。

二、技术操作2.1 严格遵循自体输血操作规范,确保采集、保存和输注血液的质量。

2.2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3 对自体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三、质控管理3.1 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监测输血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3.2 定期对自体输血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3 建立自体输血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安全保障4.1 严格遵守自体输血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2 对自体输血的血液样本进行标识和追踪,避免混淆和错误输血的发生。

4.3 建立自体输血的安全保障机制,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五、培训教育5.1 对医护人员进行自体输血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2 定期组织自体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5.3 加强患者对自体输血的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结论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确保自体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不断加强对自体输血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篇: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5、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

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

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三、自身血液的保存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血液的回输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方式。

自体输血具有避免输血反应、减少传染病传播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优势。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术前准备1. 患者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前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对于一些特殊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判断。

2. 血液筛查:在术前进行患者的血液筛查,包括血型、血红蛋白水平、传染病标志物等。

确保患者的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3. 血液采集:术前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手术计划,确定采集的血液数量和时间。

血液采集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和安全。

三、血液保存与管理1. 血液保存条件:采集的自体血液应在规定的保存条件下进行保存,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

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和有效期。

2. 血液标识:采集的自体血液应进行明确的标识,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采集日期等信息。

以防止混淆或误用。

3. 血液交接与记录:血液的交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同时,要做好血液交接的记录,包括交接人员、时间等信息。

四、术中操作1. 输血准备:在手术前,将自体血液送至手术室,由专业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确保输血设备的准备和操作的顺利进行。

2. 输血操作:根据手术的需要,将自体血液进行输注。

输血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应进行输血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

五、术后处理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并发症。

2. 输血后记录:对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患者的反应等。

以便于术后的分析和总结。

六、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1. 质量控制: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输血操作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输血科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输血科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l)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T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低危患者Hb<70-90g∕L,高危患者HbGOOT20g∕L°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

3、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4、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
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
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进行术中血液回收。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病人体内的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量大、术后恢复期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 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遵循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 血液保存:采用专用的血液保存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 临床检验:对采集的自体血液进行常规检验,确保血液符合输血标准。

- 传染病筛查:对自体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 血液配型:采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进行血液配型,确保输血的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 交叉试验:进行交叉试验,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自体输血的血液质量控制- 血液质量控制:建立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 质量评价: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手术准备- 术前准备:与临床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时间、输血需求等。

- 术前检查:对受血者进行术前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手术操作- 输血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规范、无菌、安全。

- 输血监测:对受血者进行输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3. 自体输血的输血反应处理- 输血反应:对可能浮现的输血反应进行及时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 紧急处理:对输血反应严重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确保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4. 自体输血的术后管理- 术后观察:对受血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血液反应、感染等情况的观察。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管理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标准格式。

二、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与选择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过敏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血液采集与保存在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容器进行保存。

血液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3. 标本采集与检验采集的血液标本应送往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检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与患者的病历进行关联。

三、手术过程管理1. 输血前准备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清洁手术部位、安置静脉通道等。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输血设备和输血液品。

2. 输血操作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设备的清洁和无菌。

同时,按照患者的输血需求和医嘱进行输血操作。

3. 输血监测与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并及时记录监测结果和输血的相关信息。

四、术后处理与随访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包括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3. 随访与评估对于接受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进行术后随访和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血液相关指标的变化等,并及时记录和分析评估结果。

五、质量管理与培训1. 质量管理建立自体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等。

并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外部质量评估。

2. 培训与教育对从事自体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包括自体输血的原理、操作技术、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
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
5、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

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

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三、自身血液的保存
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