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题型6 “影响、意义”类
题型6“影响、意义”类“影响、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评价,其主要设问方式有:1.影响类(1)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或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意义类(1)限定性设问: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世界意义;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宽泛性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1.影响类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1)现实影响: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2)深远影响: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总结归纳人生最大的考验,请朋友不要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相信自己一定行。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年辛苦高考必胜,祝愿高考旗开得胜,一鸣惊人金榜题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希望大家喜欢!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 (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 (内因) +客观 (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读――解答的前提“读”即阅读材料,具体应掌握以下原则:(1)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
(2)重视两头。
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处。
材料的出处常被同学们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
(4)划层次。
2、找――解答的关键“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
“。
”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
“……”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
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出相应的层次。
(2)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
在设问中,常有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类似文字。
解题时,须对这些限定词语予以关注。
①“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
②“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
3、答――解答的体现“答”即答题,这一点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1)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
(2)注意设问分值。
学会根据分值确定答案的多寡。
(3)规范作答答题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语言规范,语言学科化、简洁准确化。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一、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第一步、审设问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历史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一、如何答好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1.历史背景=(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治+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的分析与北京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二、如何答好过程、内容、状况类的非选择题1.过程(趋势):历史事件按其时间顺序,可分为开始、发展、结局。
趋势是历史事件的总体走向。
例如:是加强、还是减弱,是上升、还是下降等。
2.内容(措施):(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3.状况:从在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习俗、风气,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等来归纳。
三、如何答好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的非选择题1.题型解读:“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高考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doc
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一一【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1(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3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调研】调研1 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
汉朝:郡国并行制。原因: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 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8 分)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 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 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 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 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 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 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 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 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形式的不同及其原 因。(10分)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 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 献。(8分)
[解题指导]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核心词语。文字材料要仔细阅读,注意材料分为几
个层次,表达的关键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商周文献、诸子之
读材料
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 “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在历史考试中,非选择题的答题陷阱也是变化多样,那么我们在答题时面对出题老师的试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材料三读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
细读:结合材料的关键要素(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标注出关键词备用,并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能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三界定一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三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答题书写四注意一要注意: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准确。
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
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 ,力争齐全少失分。
(完整版)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非选择题篇一轮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大家都说需要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历史君不辛劳苦总结了一下,大题类型多,材料杂,但无外乎材料和论述两大类.方法也多,但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这些方法同学们要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题常见思维模式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2、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5、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注:这一点在上一期的答题模板中就提到啦,所以呢?它很重要哦~】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4、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备战高考《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题技巧》
兴起和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
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第15页
返回导航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20题18大技二巧轮 ·历化史学
【方法归纳】 特点、特征类
回答历史特点、特征类问题时,要明确涉及的主体 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 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 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考虑:
第13页
返回导航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20题18技大巧二轮化·学历史
【参考答案】
(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
际移民;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原因: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14页
返回导航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20题18技大巧二轮化·学历史
父母一直为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尽力按照 他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抚育和教导孩子,为孩子引进了 新的教育方法,而非学徒和工作制,认为这能对培养孩 子面对复杂的未来产生作用。 提取信息:英国家庭重视孩子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第23页
返回导航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20题18技大巧二轮化·学历史
此时夫妻之间仍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 色分配模式,丈夫处于优越和支配地位,妻子则 地位卑微,处于从属地位。 提取信息:英国家庭夫妻分工明确
第21页
返回导航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型解20题18技大巧二轮化·学历史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 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点异族统 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提取信息:中国家庭安守家园,娶妻纳妾(家庭规模 大),胜于外出。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作为一门以文献史料为基础的学科,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选题方向、答题结构、分值分配、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历史学子有所帮助。
一、选题方向历史的非选择题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思考题”,另一种是“综合性应用题”。
思考题一般要求考生在学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其内在的道理,并进行一定的阐述,因此选择的题目应该是深入浅出的。
而综合性应用题则要求考生将多个历史时期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比较、联系,尤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史料,从而有一定的思维拓展。
选题时,考生需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选择适合自己深入探究、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二、答题结构答题结构对考试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而言,在述论型问题中,答案的结构可以采取古今对比、同类比较、多方面分析等形式,解释型问题则可以采取按时间顺序、按事件顺序、按历史对象等形式。
同时,无论是哪种形式,必须强调答案的层次、素质和科学性。
建议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养成逐步减少“积极答题”、增加“思考答题”的好习惯。
三、分值分配历史非选择题的分值分配通常在35-40分左右,作为整张试卷中的重要部分,必须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考试期间,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不同的题目认真答题,争取每一个分数。
建议考生在答题时遵循自己的节奏,充分利用试卷和答题纸空间,尤其是多利用草稿纸列出要点,方便回忆和整理思路。
四、分析方法历史非选择题的分析方法有很多,根据考题的不同性质,可适用不同的思路。
比如,在看到“如何评价……”这类题目时,考生应当掌握相关的史料材料、知识背景,贯穿整个论述过程,将史实和结论有机融合,从而使答案更加严谨客观。
又比如,在看到“注意……细节……”这类题目时,考生应重视细节,用心品味文史资料中的要点,发掘其中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史料或某一历史事件。
其实,在细节处理的能力上,一个人的历史修养和史料理解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解析1、突破高考大题——古今贯通主题类材料解析题[例题](2016·高考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答模板】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古今贯通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人口膨胀问题”,涉及古代明清和近代晚清时期的时段。
第二步:紧扣主题审题:题目所给第(1)问实际就是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依据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分段落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迁移清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时代背景,第一小问原因,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
第(2)问回答“是什么”“怎么样”。
根据材料信息,迁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知识,第一小问,从人口政策、经济措施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综合分析。
第三步:紧扣审问,组织答案:依据材料信息,迁移古代农耕经济与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及思想解放潮流,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主题递进式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
(2)解答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
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2、突破高考大题——中外纵横比较类材料解析题[例题](2016·高考全国卷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解答模板】第一步:判断题型及题眼。
本题为主题比较型材料解析题,且为中外比较综合题,解题的题眼是“中外社会救济与福利制度的异同及变化”。
第二步:审设问,确定答题方向。
第(1)问,回答共同目的(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异同(救济方式),采取概括答题方式;第(2)问,回答发展(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相比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答题方式为指出。
迁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英国工业革命及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等知识。
第三步:紧扣信息,迁移所学,组织答案。
第(1)问,共同目的依据材料,确定比较相同项,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其不同之处可依据材料,从中国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英国的从法制角度的性质回答。
第(2)问,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回答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主要是从相比于近代所呈现的新特点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运用“审读、判点、比较、归纳”四步法解答纵横比较类非选择题(1)“审读”: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主题,确定求答比较对象和方向。
(2)“判点”: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关联,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的要点。
(3)“比较”: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4)“归纳”:根据图文信息,紧扣设问,关联所考主题知识,归纳符合题意的答案。
3、突破高考大题——中外纵横主题类材料解析题[例题](2016·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解答模板】第一步:判断题型及主题。
本题为中外纵横链接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问题。
第二步:审设问、定时空及解答方向。
第(1)问解答方向为“基本趋势”(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第(2)问的第一小问为“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第二小问为“贡献”(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
解答限定词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分别概括、指出、说明。
第三步:阅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
第(1)问,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移民三个明显的阶段特点,关于原因,只需结合呈现的特点,依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首先抓住时间“中国近代史”,再结合华侨华人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的贡献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特点、特征类设问答题角度解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还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