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流行病猪瘟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猪瘟(swine fever)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188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死亡率可以达到80%~90%,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形态猪瘟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nm,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内部核心直径约30nm,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粒子表面有脆弱的纤突结构。
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除菌滤器。
2、理化特性猪瘟病毒不耐热,56℃下60分钟即可被灭活,60℃10分钟就会丧失感染力。
猪瘟病毒在pH5~10之间比较稳定,低于pH3时病毒滴度下降较快。
猪瘟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迅速丧失感染性,对胰酶有中度敏感性。
二甲基亚砜(DMSO)对病毒中的脂质和脂蛋白有稳定作用,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病毒对反复冻融一定的耐受性。
3、抗原性大多数资料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国外发现了一些猪瘟的血清学变变种,不易被猪瘟特异性抗体所中和,但至今未确定其稳定的抗原型。
目前分离到了许多慢性猪瘟变异株和低毒力毒株,这些毒株通常免疫原性很差,不能产生明显的血清中和抗体,在用强毒攻击时,往往呈现厌食和高热等症状,但很少死亡。
弱毒疫苗株可以完全保护猪不受这些变异株的感染。
猪瘟病毒和牛粘膜-腹泻病毒(BVDV)具有公共的可溶性抗原,实验证明二者有交叉血清学反应,猪感染BVDV后可以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有学者认为BVDV是猪瘟病毒的一个特殊的血清学变种,对猪已经减毒,但充分适应于牛和绵羊。
4、培养特性猪瘟病毒能够在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犊牛睾丸细胞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
病毒成分在胞浆内合成和装配后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培养物中病毒的传播呈三种方式:一是被感染细胞释放病毒通过培养液感染新的易感细胞,二是被感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病毒传染给子代细胞,三是通过细胞间桥在细胞之间传播病毒。
许多研究者试用不同种类的细胞,主要是猪源细胞在体外增殖病毒,证明骨髓、睾丸、肺、脾、肾细胞及白细胞均能增殖病毒,经过鸡胚传代的猪瘟病毒可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生长。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猪瘟
二 流行病学: CSF 全球分布 (阴影部分)
我国是猪瘟疫情较多的国家之一,自从 50年代后期广泛应用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采取有效措施基本控制了流行,许多地区 已无本病发生,但80年代以来,又有抬头 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原
一 分类: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形态大小:球形,40-50nm,单股RNA,有囊膜。 基因组SSRNA,长 12.2Kb,仅含有一个ORF。 含有 4种结构蛋白,从N’ —— C’ ,为P14 /E0 /E1/E2 ,P14 为核衣壳蛋白(36KD ),囊膜上 有两种糖蛋白,分别为E1(55KD)和E2 (46KD)。
病理变化-慢性猪瘟
←骨垢线
猪瘟病程较长或发生慢性猪瘟时、盲肠、结肠和回盲瓣等处淋巴滤泡肿 大、坏死形成轮层状,形似钮扣,故称钮扣状肿.
三. 低毒株:
5 温和型:(非典型猪瘟,也有划归为慢性型) 由低毒株引起,皮肤无出血,死亡多是幼猪, 通过易感猪传代后,毒力增强,则引起典型猪 瘟症状与病变。 病程﹥半个月,特点:病势缓慢,病性温和, 病变局限不典型,中大猪自愈,小猪30﹪死亡 率。猪瘟特征性病变出现率低,病变局限在1~2 器官,每个病例出现特征病变的器官不固定。
扁 桃 体 多 处 坏 死
繁殖障碍型猪瘟
低毒力病毒胎盘感染 胎儿异常、死产(头部 发育不全,水肿)
先天性震抖(1) 出生时正常,但不欠即 发病死亡 (见06-04-20 醴陵) 免疫耐受性
6 繁殖障碍型
(1)母猪妊娠时感染低毒,可流产、死胎、木乃伊 胎,畸形胎,弱仔,可存活半年。 (2)先天感染的正常仔猪,可终生病毒血症,长期 带毒。 成年种猪:无症状病变,可能发热。
公猪包皮炎,包皮积尿, 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 尿液流出
猪 瘟
体内带毒时间短。在免疫猪体内仅保毒14d,不从 尿、粪中排毒,也不引起非免疫猪同居感染
对不同毒力株均有非常高的保护作用,免疫猪保 护率达100% 免疫期长。1~1.5年,保护力为100%
免疫剂量小:淋巴结、脾脏中含毒10-4~10-5PFU 即可产生保护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免疫程序
后备母猪于配种前15d免疫1此,产仔后10d免疫1次
猪瘟:肾盂肾乳头出血
猪瘟:膀胱粘膜出血
猪瘟:喉头粘膜出血
猪瘟:肺脏散在出血斑点
心冠脂肪、心肌、心内外膜、心包膜出血
扁桃体出血、坏死
小肠、大肠黏膜充血、出血;盲肠(特别是回盲瓣 处)和结肠的淋巴组织坏死 脑炎。脑膜出血,毛细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聚 集,形成“袖套状”。小胶质细胞增多或局灶坏死
持续感染型或迟发性猪瘟:目前我国猪场常
见类型,多见于有CSF流行病史的猪场
感染猪通常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排毒;感染母猪 可垂直感染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胎、 弱仔、颤抖仔猪或外表健康仔猪 生后存活的仔猪大部分发病死亡,不死者终身带毒、不 定期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并产生免疫耐受,对 CSFV不产生抗体应答,或发生过敏反应耳病情恶化、死 亡
酶标抗体技术:检测病猪外周血白细胞涂片及组
织压片中的CSFV
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病料接种于 PK-15 细胞, 48~72h后,用FA或酶标抗体技术检测 新城疫病毒强化法(END法):猪睾丸细胞,先接 种病料(4d),再接种NDV(106个蚀斑单位, 3d),出现CPE。此法可区分强毒和兔化毒
病势重、死亡率高
五、临床症状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摘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在我国由于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制猪瘟疫苗免疫接种,使猪瘟得到有效控制,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基本停止,但是该病仍在全国范围内不间断地小规模地散发流行,流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对当前猪瘟流行病学分析,制定出科学、适用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促进猪瘟的控制和扑灭。
[关键词] 猪瘟;流行病学;防控猪瘟俗称“烂肠瘟”,又称经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发病猪高热稽留,小血管壁的变性,导致内脏器官中的多发性出血、坏死和梗死。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病原猪瘟病毒(csf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近似球形的单股rna 病毒,有囊膜。
根据猪瘟病毒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及血清学特性的差异,通常将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其中第一型包括许多猪瘟病毒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做疫苗的弱毒株;第二型包括引起慢性猪瘟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
二、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很少见到以往的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小发病大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
3.发病季节不明显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往春节前为发病高峰,目前各地养猪业发展很快,周转快,导致猪瘟的发生季节更不明显。
4.妊娠母猪带毒猪瘟引起的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增多,出现母猪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产弱仔的现象。
5.胎盘感染和持续感染主要表现为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生的仔猪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出现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恶臭。
6.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ii型病毒、猪伪狂犬病、猪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以及猪瘟并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
猪的常见传染病有哪几种?如何防治?
猪的常见传染病有哪几种?如何防治?养猪最怕传染病,一头猪得了传染病,往往会蔓延全群,甚至引起大量死亡,造成损失。
猪的常见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喘气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病等。
现将各病的起因及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1)猪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危害最大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预防方法主要是搞好卫生防疫工作。
每年舂、秋两季,给猪定期肌肉注射猪瘟免化弱毒疫苗1毫升,要做到一头不漏。
仔猪生后20天注射一次t断奶再注射一次。
发病初期可以用抗猪瘟血清治疗。
(2)猪丹毒。
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3-12月龄的架子猪。
预防猪丹毒,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抵抗力外,应按期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每头皮下注射5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治疗猪丹毒的最好药是青霉素。
用量是每公斤体重用粉剂5000-6000单位,每天肌肉注射2-3次,用20%磺胺噻唑注射液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3)猪喘气病。
一是由于猪喘气病枝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由呼吸道传染.此病的预防首先是要注意防止引进病猪。
其次要经常注意观察和及时发现,隔离病猪。
三要实行人工授精配种,防止公猪、母猪相互接触感染。
四要加强饲养管理,早春注意保暖,增加营养。
猪喘气病可用土霉索、卡那霉素治疗。
(4)仔猪白痢。
是哺乳仔猪的急性或慢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生活条件不适合,造成体质衰弱而又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
预防本病应加强母猪饲养、合理搭配饲料,按不同妊娠阶段特点喂给含有充足营养的饲料,并搞好猪舍卫生。
在仔猪哺乳阶段,要根据母猪奶水多少,适当地增减仔猪饲料喂量,做到既能使仔猪吃到足够的母乳,又不致因为吃了过浓的母乳消化不了而得白痢病。
预防仔猪白痢病,可在仔猪出生后15天,分别肌肉注射0。
1%的亚硒酸钠1-2毫升。
母猪临产前一个月内分两次注射亚硒酸钠,每次注射10-20毫升。
一旦仔猪得了白痢病,可以腹腔注入5%葡萄糖盐水IO-20毫升。
(5)仔猪黄痢病。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解读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的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
自20世纪初在非洲被首次记录以来,ASF迅速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成为全球猪肉生产和贸易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解读ASF的流行传播特点及防控策略。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传播特点1. 难以控制的传染性:ASF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方式传播,可在猪间快速扩散。
病毒在猪体内的复制速度快,感染力强,患病猪只往往迅速死亡。
ASFV可以通过血液、组织、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蜜蜂等途径进行传播,成为防控的困难所在。
2. 广泛的病毒载体:ASFV不仅能感染野生猪种群,还可以感染家养的猪和一些间接的宿主。
虫子、蜜蜂、鸟类等都可能成为ASFV的携带者,从而耐受并传播病毒。
3. 复杂多变的病原体:ASFV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复杂的基因组结构,使其易逃避免猪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对不同病毒株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
这使得ASF的防控工作更加困难。
4.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疫苗: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来治疗和预防ASF。
由于ASF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强,因此病毒很难被彻底消灭。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1.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加强与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沟通和信息分享,提高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 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和市场流通:限制猪、猪产品和猪饲料的流通,加强疫情区域与非疫情区域之间的交通管控,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和规模养猪场所的流通监管制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 强化养殖环境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畜禽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养殖场、设备和车辆等,提高场外人员和车辆的管理和检疫制度,加强人员和车辆的流动监管。
4. 加强疫苗研发和使用:积极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提高对ASFV的识别和检测能力,为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根据疫情情况合理组织疫苗的使用。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猪瘟
猪瘟(猪病大全)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猪瘟
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
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
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
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本病的病原是披盖病毒科的瘟病毒属(Pestivirus)中的猪瘟病毒。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
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中文名:猪瘟英文名:swine fever;hog cholera别名:猪霍乱病原学:猪瘟病毒季节分布:春秋传染病:是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潜伏期:5~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临床表现:发病急,高热稽留,细小血管壁变性,全身广泛性出血点,脾梗死并发症:非洲猪瘟,猪丹毒疫苗预防:是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严格做好检疫发病时,严格隔离疫苗防治猪瘟病猪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
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
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
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本病的病原是披盖病毒科的瘟病毒属(Pestivirus)中的猪瘟病毒。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
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人工接种的猪,一般在36~48小时后体温升高。
而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常为3~6天,间有延长到24天的。
典型病例表现为最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死亡率高。
最急性型较少见,病猪体温升高,常无其他症状,1~2天内死亡。
急性型最常见,体温可上升到41℃以上,食欲减退或消失,可发生眼结膜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腔也常流出脓性粘液,间有呕吐,有时排泄物中带血液,甚至便血。
初期耳根、腹部、股内侧的皮肤常有许多点状出血或较大红点。
病程一般为1~2周,最后绝大多数死亡。
亚急性型常见于本病流行地区,病程可延至2~3周;有的转为慢性,常拖延1~2个月。
表现粘膜苍白,眼睑有出血点。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的猪传染病,主要通过口鼻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食物、饲料及器具等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年均可发生,但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以仔猪和生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潜伏期一般为3-5天,在饲养场环境和管理不良的情况下,传染速度非常快,导致病害扩散迅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1. 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非洲猪瘟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猪的食欲下降,病猪的精神状态非常差,表现为深呼吸、精神与神经紧张,有的病猪还会突然出现兴奋状态。
2.高烧、呼吸困难:病猪的体温可达40℃以上,但体表不发热,病猪的呼吸困难,气喘和鼻涕液增多。
3.皮肤暴发、眼结膜充血:病猪的皮肤常常呈现出瞬间暴发、紫斑状、充血和出血等症状。
眼结膜充血是非洲猪瘟的主要特征之一,通常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出现。
4.病变扩散、病程加剧:病猪的病变通常扩散至内脏器官,如肝、肾、脾、心脏和肺。
从发病到死亡,病猪的病程通常只有5-7天,最长也不过10天。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非洲猪瘟疫苗是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进行定期接种,可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2. 环境清洁:病毒的存在与猪舍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3. 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人群交叉感染和器具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总之,非洲猪瘟是严重影响猪肉质量和猪肉产量的疾病,在防疫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中,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控制和消除非洲猪瘟的病害。
猪瘟
猪瘟病毒在细胞培养液中经60℃10分钟或56℃60分钟可失去感染性,但在脱纤血中经68℃处理 30分钟或64℃60分钟仍不能灭活。存在于畜圈及粪便中的猪瘟病毒能存活几天,在猪肉和猪肉制 品中的猪瘟病毒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
病原特征
猪瘟病毒在pH5-10条件下比较稳定,pH过低或过高均可使猪瘟病毒的感染性迅速丧失。脂溶剂, 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以及多种去污剂和常用的消毒剂均能使猪瘟病毒迅速灭活,2%氢氧化 钠溶液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第一,在急性或亚急性的猪瘟病例中,常出现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颌下 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或红黑色外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现 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尿道、膀胱有出血 点或出血斑;喉部、会厌软骨、心脏、肠道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猪瘟最具特征性的病变, 梗死呈黑色,大小不一,表面稍隆起,可能单个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脾脏边缘形成梗死 灶。扁桃体出现坏死灶,是扁桃体发生梗死的表现。
猪瘟
动物病害
内容摘要
猪瘟,又称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猪上的一种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这种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之分,其特点是发病急、发生高热稽留 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导致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和脾梗死。该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母猪感染后,可以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对胎儿造成极大 的危害。猪瘟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对养猪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 传染病之一。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对猪的感染率极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并且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但它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了的病猪、食用了感染了的猪肉和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
为了及时防治猪瘟,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率高,而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感染了该病毒的猪几乎都会死亡,导致猪只能养活一定时期就会相继死亡;2. 传染性强: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组织病变均可成为传染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3. 短潜伏期:猪感染了该病毒后,常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期较短;4.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高热、呕吐、咳嗽、鼻流清涕、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生产力下降等,和其他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诊断。
二、猪瘟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对患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大多可以从病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疾病过程中以及死亡后疾病的缺货标本来初步诊断,但是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2.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可疑死亡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发现肝脏,脾脏、淋巴结,心肌,肺和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和出血点则可为非洲猪瘟的特征性诊断,但这种方法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3. 实验室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病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或者病毒核酸来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是目前确诊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对及时防治猪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了猪瘟的流行特点和掌握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在感染暴发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播,从而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猪瘟摘要猪瘟(CSF)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传染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不明显型。
急性CSF由强毒株引发,一般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弱毒病毒感染则表现不明显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大流行,减少了急性死亡。
近年来,温和型与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不典型,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关键词: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1.前言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各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一年四季皆可流行,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猪瘟的发生具有毁灭性,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
本病自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发现以来,在世界各地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病程变长的非典型性猪瘟(或慢性猪瘟)成为该病的主要发生形式,持续染普遍存在,疫苗的预防效果明显下降,使猪瘟防制遇到了新的困难。
2.猪瘟病毒感染的病原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只有一种血清型,毒株有高毒力、低毒力和无毒力之分。
我国流行毒株的基因类型仍然以基因2.1亚群为主。
猪瘟病毒不耐热,56℃60分钟可灭活,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取决于含毒的介质。
60℃10分钟使其完全丧失致病力,而脱纤血中病毒在68℃30分钟尚不能灭活。
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放置几个月仍有传染性,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在猪粪便中猪瘟病毒于20℃可存活2周,4℃可存活6周以上。
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很快使病毒失活,丧失感染性。
2%氢氧化钠仍是最适合的消毒药。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对CSFV均易感,幼龄猪最为易感。
CSFV主要在易感猪吞入污染物时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宿主体内。
实验感染时,病毒于接种后第3天出现在血液中,并于6d~8d达到最高峰。
人工接种CSFV可使犊牛、绵羊、山羊或鹿发生无症状感染。
家兔出现暂时性发热。
CSFV对中胚层组织特别是造血和血管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这些组织发生损伤,就是淋巴结肿大和全身出血的原因。
CSFV感染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也减少,这是出血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急性CSF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小血管变性,导致肾、膀胱、皮肤和淋巴结出血和坏死。
消化道内的淋巴组织坏死时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成慢性猪瘟,则形成圆形隆起的纽扣样肿大。
[1]3.猪瘟病毒感染的特点3.1流行范围广全国范围内均有流行,主要原因是猪只在缺乏有效的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频繁交易和流动。
[2]3.2散发流行近年,猪瘟在我国呈散发流行趋势,疫点显著减少,主要是因为大规模免疫接种,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力。
当前猪瘟发病无季节性,发病与否取决于猪群的免疫状态与饲养管理水平,且流行规模较小,程度较轻。
3.3发病年龄小,成年猪带毒现象严重目前猪瘟多发生于新生仔猪,且发病日龄日趋偏小,多见于3月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
成年猪很少出现发病症状,但存在严重的带毒现象,还能引起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并造成恶性循环。
[3]3.4非典型症状和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临床上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增多,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繁殖障碍型猪瘟)病例突出,初生仔猪的先天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种猪往往外表健康,所以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当及时坚决淘汰。
[4]3.5免疫失败现象严重免疫注射的猪群免疫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由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亚临床感染,使得带毒猪在临床中带毒率为3%-33%。
4.猪瘟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典型猪瘟潜伏期短的2天,一般为5-10天,最长达21天。
按发病经过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前俩型又称败血型。
目前又出现温和型和繁殖障碍型猪瘟。
4.1最急型突然发病,高热达41℃左右,可视黏膜和皮肤有针尖大的密集出血点,病程1-3天,死亡率100%。
少见,多发于新疫区或未经免疫的猪群。
4.2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厌食,伏卧,嗜睡,常堆睡一起,呈怕冷状。
体温达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
眼结膜初期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初期有多量黏液,后期转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黏住两眼。
有的病猪初期可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等薄片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出血斑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性坏死区(图1-2,图1-3)。
在公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混浊、有沉淀物的尿液。
图1-2猪全身皮肤发绀图1-3腹部皮肤散布出血点或出血斑4.3亚急性型病程长,可达21-30天。
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
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
病猪行走摇晃,后驱无力,站立困难,以死亡转归。
4.4慢性型病程长达1个月以上,体温时高时低,病猪食欲不佳,精神沉郁,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皮肤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
注射退热药和抗菌药后,食欲好转,停药后又不吃食。
4.5温和型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引起,病情发展慢,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
体温高达40℃。
皮肤常有出血点,但腹下多见淤血,往往无猪瘟典型症状。
4.6繁殖障碍型仔猪死亡,妊娠母猪感染可导致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胎(图1-4),新生仔猪衰弱并打战,残废,或出生后很健康,但在几天内忽然死亡。
临床症状上与急性型或慢性型相似, 死亡率50%左右。
[5]但有些仔猪在临床上并不发病,却终身带毒和不定期地排毒,并可使同居易感猪感染。
这是造成我国目前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之一。
[6]图1-4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5.猪瘟病毒的病理变化5.1最急性型浆膜、黏膜和肾脏中仅有极少数的点状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潮红或出血。
5.2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
耳根、颈、腹、腹股沟、四肢内侧的皮肤出血,初为明显的小出血点,病程稍久,出血点融合成较大的斑块,呈紫红色。
特征性病变出现在淋巴结、脾脏和肾脏处。
淋巴结明显肿胀,外观颜色从深红色到紫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特别是颌下、腹股沟、支气管、肠系膜等处的淋巴结较明显(图1-5)。
图1-5淋巴结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图1-6脾脏出血性梗死脾脏不肿胀,边缘常可见紫黑色突起,即出血性梗死(图1-6)。
有时很多梗死灶连接成带状,一个脾出现几个或十几个梗死灶,检出率为30%-40%。
肾脏色较淡,呈土黄色,表面点状出血非常普遍,量少时出血点散在,多时则布满整个肾脏表面,出血点颜色较暗(图1-7,图1-8)。
切面肾皮质和髓质均有点状和绒状出血,肾乳头、肾盂常见有严重出血。
图1-7肾脏表面有点状出血点图1-8肾脏紫黑色,有大量出血点喉和会厌软骨黏膜常有出血点(图1-9),扁桃体常见有出血或坏死。
肺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图1-10)。
心外膜、心内膜弥漫性出血,肝出血。
胃浆膜出血,胃底部黏膜可见出血溃疡灶,肠浆膜出血,大肠和直肠黏膜随病程进度发展为淋巴滤泡溃疡,也常见有大量出血点,小肠和大肠孤立和集合淋巴滤泡肿胀。
膀胱黏膜,特别是膀胱颈部有散在出血点,严重时弥漫性出血,形成“血肿”。
图1-9喉头和会厌软骨黏膜出血点图1-10肺出血5.3亚急性型败血性变化轻微,一般多发生在肾脏和淋巴结,皮肤和其他器官较为少见。
可见耳根、股内侧有出血性会坏死样病灶,断奶仔猪的胸壁肋骨和肋软骨结合处的骨合线明显增宽。
5.4慢性型主要特征性病变为回盲瓣有纽扣状溃疡(图1-11)。
断奶仔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部位发生钙化,呈黄色骨合线。
图1-11回盲瓣出血、溃疡5.5繁殖障碍型母猪具有高水平抗体,不发病,但子宫内胎儿却因病毒感染而发病或死亡,致使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产出弱小、颤抖的弱仔。
多数仔猪可见水肿、腹腔积水、皮肤和肾脏点状出血。
6.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断猪瘟的病变多种多样,易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特别是非典型猪瘟的出现,给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
诊断时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做出初诊,确诊要进行实验室综合诊断。
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病毒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猪接种试验、兔体相互免疫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检测抗体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检测抗体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受检血清样品抗体(IHA)值≧25判为免疫抗体合格,在仔猪免疫前应该监测仔猪的母源抗体,母源抗体(IHA)值≦25时,应及时注射疫苗;检测抗原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受检样品为血清、全血和组织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近期遭受过猪瘟病毒感染。
应注意与弓形虫病和沙门菌病的区别。
弓形虫病胸腔、腹腔积液,脾肿胀,肺水肿,肝有灰白色坏死灶。
沙门菌病脾肿胀,肝密布坏死灶,可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来确诊。
新生仔猪发病极易与猪伪狂犬病、蓝耳病混淆,三者在临床上症状相似,必须通过实验室进行鉴别诊断。
7.猪瘟病毒感染的防治本病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我国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来预防和控制猪瘟,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猪瘟大面积流行已得到控制。
但目前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发现,猪瘟仍是威胁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
猪瘟流行毒株与疫苗株HCLV和经典强毒Slimen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74.%-83.2%和75.8%-83.2%,与前几年结果一致,检测结果证实现有的疫苗株仍然能够预防流行毒株的攻击。
[7]目前国内对猪瘟的免疫程序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本地区、本猪场的传统和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现推荐猪瘟的免疫程序,供参考。
猪场要加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检测与评价,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1.种猪的免疫程序种公猪按每年春秋2次防疫。
种母猪实行跟胎免疫,产前25-30天及产后25-30天各免疫1次。
2.仔猪的免疫程序仔猪免疫可按以下程序。
25-30日龄程序:25-30日龄首免,55-60日龄二免0-70日龄程序:乳前首免,70日龄二免。
0-35-70日龄程序:乳前首免,35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
3.后备种猪的免疫程序按仔猪程序,至8月龄即配种前加免一次,然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
8.问题与展望虽然现在猪瘟流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都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所有发病猪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免疫猪群发病,即免疫失败,或免疫不保护。
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关键的是猪群对猪瘟的抵抗力不强,即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不高,不能完全保护猪群免受猪瘟强毒感染。
[8]参考文献:【1】田宏,刘湘涛.猪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2】王琴. 我国猪瘟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防控[J].猪业科学,2010,1:82-84.【3】涂长春.中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与防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4】宁宜宝,王琴,丘惠深.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对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学报,2004,35(4):449-453【5】王泽洲,余勇.最新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与防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8-59.【6】斯特劳BE,阿莱尔SD,蒙加林WL,等.猪病学[M].赵德明,张中秋,沈建忠,译.9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325-335.【7】王春花,孙元,仇华吉.新型猪瘟疫苗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3.29(7):880-890 【8】陶玉顺,黄涛.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畜牧与兽医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