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

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曾庆为;谢华;郑岩;马壮【摘要】目的探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2例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过血细胞分析、凝血五项等检查,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结果经给予停用低分子肝素及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恢复良好.结论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少见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这一疾病的特点,并在临床中注意预防.【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2(017)005【总页数】2页(P962-962,964)【作者】曾庆为;谢华;郑岩;马壮【作者单位】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110000,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肝素是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尤其是低分子肝素,因其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等优点,目前应用广泛,我们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中出现2例血小板减少,报告如下并文献学习。

临床资料病例1:郭某,女,78岁,因活动后气短、咳嗽、咳痰2周,发热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2011年5月1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咯少量黄色粘痰,伴有活动后气短,5月8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于附近医院静点2天头孢类抗生素无好转,于外院行肺CT检查示双肺炎,为求系统诊治于2011年5月15日入院。

既往史:左侧肺腺癌切除术后11年,否认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T:37.4℃,P:112次/min,R:21次/min,BP:136/86 mmHg神情语明,口唇无发绀,听诊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2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9.7×109/L,GR 81.3%,PLT:262 ×109/L,凝血五项:INR:1.18,TT:17.6 s,PT:14.4 s,APTT:42.7 s,FIB:6.86 g/L,D-dir:0.8 μg/ml;肺CT示双肺内间质性肺炎;肝功、肾功正常。

血小板减少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血小板减少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性 的血小板减少 不管是 否治疗 , 都会在数周 和数月恢 复。而一
小 部 分 伴 有 严 重 血 小 板 减 少 或 出 血 的患 J . 需 要 干 预 治疗 。几 Ll  ̄ 乎 没 有 好 的治 疗 方 法 让 这 些 患 儿 长 期 缓 解 , 且 伴 随很 强 的副 并
作 用 H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约 7 3 %的患 者发 生 血 小 板 减 少 ( 。 %~ 0 <
21 0 0年 4月 第 4 8卷第 1 0期

综 述 ・
血小 板减少的 流行病 影响因 学及 素研究 进展
赵宗贵 t 张 自云 z 刘 晓莉 罗廷光 王新发 1 沈天行 (. 1 云南省云县人民医院 , 云南云县 6 5 0 ;. 7 8 0 2昆明医学院第二 附属 医院, 云南 昆明 6 0 0 ) 5 1 1 【 摘要]血小板数量会 因为种族群体 的不 同而变化 , 有文 献报道 , 回族血小板数量 比其它 民族低 , 导致血小板数量减 少的原 因很多 , 中饮食 、 其 药物与血小板数量密切相关 , 血小板 减少对麻醉及手术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本文对 该疾病 的流行病学 ; 食物、 药物对 血小板 的影响 ; 血小板与麻醉 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作一综述。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 流行病学 ; 饮食 ; 药物 ; 麻醉
胞 浆裂解脱 落的活性胞质 小块 , 具有粘 附 、 聚集和释放 的功能 , 既履 行生 理止 血和维持 m管壁完整的任务 ,又活跃地 参与凝血
和多 种 炎 症 反 应 , 疾 病 的 发 展 变化 中起 重 要 的作 用 。机 体 正 常 在
数 比学 生 、 医务人员 、 干部 和工人高 , 可能是 长期献血骨髓 代偿 性增生 , 导致 巨核细胞产生的血小板增多所致 , 成鸿梅对新疆地 区少数 民族 血小板聚集进行研究 , 发现 性别 、 种族 、 气候 、 饮食结

阮长耿 血小板的研究进展.ppt

阮长耿 血小板的研究进展.ppt
血小板的研究进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阮长耿
一、血小板黏附、活化在血栓形成中的重要性
• 在生理性止血及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粘附到暴露的 血管内皮下基质并发生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 进而产生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最终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
• 现状:参与黏附的相关分子的结构、信号传导以及这些分子 缺陷所引起的临床疾病和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管内溶血相关检查 vWF多聚体分析 vWF-cp活性测定 vWF-cp抗原测定 vWF-cp自身抗体测定 vWF-cp基因突变检查 ADAMTS-13/FXI Complex ELISA
vWF多聚体分析
vWF-cp活性测定
SDS-PAGE加免疫印迹(Furlan方法) 双向免疫辐射计(Obert方法) 残余胶原结合试验(Gerristsen方法) 残余瑞斯脱霉素辅因子活性试验(Bohm方法) 特异性微小重组底物(GST-VWF73-H)用于vWF-cp活性 检测
ADAMTS13 抗原测定(ELISA)
ADAMTS13 自身抗体测定( ELISA)
治疗:
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本病时应尽早开始治疗。 1,血浆置换及输注新鲜血浆
仍是目前最有效方法,60%-90%病例有效,血 浆置换量每天2-3升(20ml—30ml/Kg),严重者可 增加至40ml—80ml/Kg。病情稳定后继续1-2周。 2,免疫抑制剂
在狒狒的Folts模型中,6B4 Fab片断2 mg·kg-1注射。GPIb封闭率 69%;股动 脉CFR抑制率100%;瑞斯托霉素诱导的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0%;血小板数、出 血时间无明显变化,PT、APTT正常。
Folts 模型
Reopro对CFRs发生的影响

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
康建民
【期刊名称】《健康向导》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很多种原因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主要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两大类,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1血小板生成减少:①慢性再生障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康建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8
【相关文献】
1.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 [J], 韩燕燕
2.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J], 李金;吴凯乐
3.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 [J], 候向萍; 周志芳
4.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 [J], 银燕
5.重症医学科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及病因分析 [J], 林明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分析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

血液分析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36140投稿邮箱:sjzxyx999@0 引言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

血小板数量、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正常对于血液凝固、伤口愈合、血栓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血小板数量的测定对于诊断一些出血性疾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在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中十分关键。

因此,在血小板检测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误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而在血小板检测过程中,很多因素可以造成误差的出现,为了探究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本次实验中特选择了2015年3月-2017年3月之间进行血小板检测的1000例患者进行实验,详细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了2015年3月-2017年3月之间进行血小板检测的1000例患者,年龄20-70岁,平均(43.7±5.2)岁,男性550例,女性450例。

1.2 方法采用希森美康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并详细记录每次的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早餐前进行抽血。

(1)从10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抽取其肘前静脉血,将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血液标本中加入抗凝剂,命为抗凝组,另一组未加入抗凝剂,命为未抗凝组,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

(2)从10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抽取肘前静脉血,命为静脉血组,一组采集末梢血,命为末梢血组。

(3)从10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抽取其静脉血,立即进行测定,记录结果,放置20min 后再次进行测定,记录测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s )表示计量,用t 进行检验(P <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抗凝组与未抗凝组血小板测定结果(表1)显著高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陈珵;徐侃【摘要】All along, platelets were thought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ves-sel and the proces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latelet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flammation. After stimulated by inflammatory factors, platelets were activated. Then, a large number of cytokines were released and involved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the role of platelets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was briefly reviewed.%血小板以往被认为在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出凝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小板在炎症中也起重要作用.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后,血小板被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宿主抗感染防御过程.本文就近年来血小板在炎症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简要综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04【总页数】4页(P623-626)【关键词】血小板;炎症;血小板;活化【作者】陈珵;徐侃【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病科,上海 2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病科,上海 2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43血小板(platelet,PLT)是血液有形成分之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2440(2018)04-0311-0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血液系统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细胞和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部分患者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障碍。

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以有重要内脏出血,甚至威胁生命。

近年来研究发现ITP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发病机制各有不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治疗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进一步探明个体化的发病机制成为ITP研究的热点。

ITP的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异常、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和破坏异常4个方面。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ITP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体液免疫异常自从1951年harrington等学者首次发现血浆中的某种物质是ITP致病因素以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成为ITP最为经典的发病机制。

大多数ITP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胞膜蛋白特异性IgG抗体,通常认为是由血小板的破坏产生[1]。

这些抗体与血小板和(或)巨核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巨噬细胞FC受体(FC receptor,FCR)介导的调理作用或者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对血小板和(或)巨核细胞进行吞噬破坏[2-3]。

目前已知的抗原靶位主要是血小板或巨核细胞胞浆表面蛋白,包括纤维蛋白受体GPⅡb-Ⅲa(大多数抗原表位集中于GPⅡb N端)、VWF受体GPⅠb-Ⅸ(抗原表位主要在GPⅠb的TKEQTTFPP序列)以及胶原受体GPⅠa-Ⅱa。

理论上,血小板自身抗体通过以下两种机制产生:(1)由于自身反应性克隆无法清除,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包括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2)感染、炎症等外源性抗原产生交叉反应性抗体[1]。

与温抗体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同的是,ITP患者的靶抗原结构并不相似。

机体之所以会对结构上并不相似的表面蛋白产生自身抗体,其原因可能因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提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表位,也可能因为自身抗体变异或者发生交叉反应[1,4]。

血小板减少与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

血小板减少与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

血小板减少与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发布时间:2022-06-01T07:21:29.80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6期作者:王太祥1 胡晓艳2 [导读] 有针对性的探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有益启示。

王太祥1 胡晓艳21.贵州省惠水县中医医院贵州黔南 5506002.惠水县涟江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黔南 550600【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有益启示。

方法:选取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0例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以及30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流式细胞仪,以3mm、0.8mm的标准微球作内参对照进行血液中的微粒检测对比工作。

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液中的颗粒要比正常人更高,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血液颗粒检测结果与健康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血液中颗粒的检测结果来有针对性诊断患者的血栓疾病等,可以把血小板作为临床检验过程中的诊断指标。

【关键词】血小板;血液中微粒;临床检验在哺乳动物中,血小板是关键性的有形成分之一,同时也是最小型的血细胞,其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呈现出圆形,要比红细胞和白细胞体积更小,血小板在炎症反应或者伤口愈合等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临床检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颗粒的相关情况来针对疾病进行相对应的诊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相对应的诊断精准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

结合这类情况,在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我院近一年时间内收治患者中的30例冠心病和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作为对象,重点探究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颗粒对于患者体检结果的影响,现在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时间段选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30例正常体检患者和30名冠心病和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包括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在6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3.35岁。

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综述.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8徐皓鲍计章朱文伟周永明9(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中图分类号:R55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775X(2022)07-1229-03doi:10.3969/j.issn7004-745X.2020.07.051【摘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ITP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从ITP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治疗ITP的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ITP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药综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岀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岀血或内脏岀血而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治疗ITP的主要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以及脾切除等巴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部分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但仍然存在患者病情反复迁延、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发挥了其方证结合等独特优势,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ITP的文献报道较多且效果显著,笔者就近年中医药治疗IT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病名中医学文献中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之病名,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岀血,或内脏岀血,可将其归为“血证”“紫?”“发斑”“&血”葡萄疫”等范畴,临床常伴有头晕、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故有“虚劳”之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血液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将此病统一命名为“紫瘢病”,以区别于过敏性紫?的病名“紫?风”。

2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ITP病因病机的主要特点是本虚标实。

本虚责之为气虚、阴虚,病位在肝、脾、肾;标实主要是热毒、瘀血,部分医家认为湿热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课题申报】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生物学机制

【课题申报】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生物学机制

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生物学机制《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生物学机制》课题申报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片段,起着重要的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数量减少常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的发生,如血小板减少伴出血(ITP)、颅脑出血等。

尽管医学界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血小板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血小板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仍知之甚少。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血小板生物学机制,揭示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为:1. 探究血小板生物学机制中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

2. 研究血小板疾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现象。

3. 深入研究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血小板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血小板生物学机制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研究:通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手段,筛选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相关的关键分子,通过信号通路的研究,探究这些关键分子在血小板生成、激活和凋亡中的作用。

2. 血小板疾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现象研究:通过临床样本的分析,研究血小板疾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异常现象,建立临床数据库,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通过疾病模型的建立,观察血小板疾病的发病过程,深入研究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4. 其他相关分子和环境因素的研究:同时,需要考虑其他相关分子和环境因素对血小板生物学的影响,如血小板与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四、研究预期结果和创新点1. 揭示血小板疾病发病机制:通过研究血小板生物学机制、疾病模型和相关分子的作用,发现和阐明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 建立临床数据库:通过分析血小板疾病患者的临床样本,建立血小板疾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3. 探究新的治疗方法:通过研究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异常与凝血功能研究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异常与凝血功能研究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异常与凝血功能研究近年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迅速蔓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除了呼吸道症状外,COVID-19患者还存在一系列的血液异常。

其中,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将探索新冠病毒感染对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大小异常或形态异常。

研究表明,体内释放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和趋化因子,可能是造成血小板异常的重要因素。

病毒感染还可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增强,造成促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COVID-19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可能与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和细胞因子狂飙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来进一步影响血小板功能。

凝血功能异常是COVID-19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多项研究表明,COVID-19患者往往伴随着高度的凝血活化状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够激活内源性凝血酶原复合物,进一步引发广泛的凝血反应。

这导致了微血栓的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近期的研究还发现,COVID-19患者中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较为常见。

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血障碍,通常发生在严重感染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等疾病中。

DIC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活性增高有关。

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异常形成激活了纤溶系统,导致纤溶功能抑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许多研究目前已经展开。

一项研究发现,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血小板损伤的迹象,涉及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血栓和机械破坏。

此外,其他研究还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会引起血小板内源性凝血紊乱,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和血小板活化。

针对COVID-19患者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启示了一些治疗的可能性。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车仙花;王晓雪;姜哲;陈文倩;张丹;李朋梅;张相林【摘要】利奈唑胺为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长时间用药及肾功能不全.临床应用利奈唑胺时,应重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药物浓度.【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8(018)011【总页数】3页(P1450-1452)【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药物监测【作者】车仙花;王晓雪;姜哲;陈文倩;张丹;李朋梅;张相林【作者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吉林延吉 133000;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吉林延吉 133000;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利奈唑胺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于2000年4月在美国被批准上市,2007年以来在我国广泛应用。

利奈唑胺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该药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独特,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有良好的组织和体液分布特征,给药方法便捷,使其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随着该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血小板减少症[1-2]。

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利奈唑胺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之一[3-5]。

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1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及抗菌活性利奈唑胺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50 s亚基,与细菌50 s 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 s位点结合,阻止形成70 s始动复合物,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抑菌作用,而以往的抗菌药物均未将此阶段作为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的靶位。

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HI V感染 、 病毒感 染 、 血后 紫癜 等。病理性 影 响 因素主要 输
有 以下三种情 况 : 小板 生成减 少或 无效死 亡 : ①血 包括遗 传
性 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血小板生成 减少是 由于某 些 因素 , 如药物 、 恶性肿瘤 、 感染 、 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 干细胞或影 响 其在骨髓 中增殖所致 。这些 因素可影 响多个造血 细胞系统 , 常伴有不 同程 度贫 血 、 白细胞减少 、 骨髓巨核细胞 明显减少 。
缺陷都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 J 。检测 中的影 响因素 : 实验 设备对各种参与实验 的因素都非常敏感 , 使用 血细胞分析仪 会有各种 因素造成 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发 生 , 因此 必须做好 室 内质控 、 形态辨认要准确等 。以下情况也会 导致血小板计 数
最 终结果偏低 : 不认 真审核 、 排除非 技术 因素 的干扰就 盲 不 目发出报告 ; 标本检测 号与受 检者 号张冠 李戴 ; 操作 者对假 性血小板减低认识 不足 , 能充分解 析 , 未 从而认 定 为患者病 理情况 , 导致误诊或增 加检 查项 目; 作者不 知如何 纠正 假 操
验 高新技术 和质量 的普及 , 使检 验质 量得 到保证 , J 但血 小 多次输 血后会 出现血 小板输注无效 板假性减低仍然存在 。临床 医生 、 护士对标本 检测前 的认识 非常重要 , 患者 的饮食 、 动、 运 情绪等可影响检验 结果¨ 。应 j 加强全 院性 全面质量 控制体 系再 教育 。对 临床上无 任何 出 血症状 和体 征 , 凝血时间也正常 , 而血小板计数异 常偏低者 , 建议改用其他抗 凝方 法或手 工计数 血小板 。 由于采 血误 差 引起的血小 板假性减低应 重新 采集。预稀释 、 遇温法 能有效 排除血小板 可逆性 聚集引起 的假 性偏低 。疑似 大血小板 现 象的标 本应 用手工方法检 测。必要 时进行血涂 片染色镜检 , 观察血小板 有无 聚集 现象 , 采用末梢血进行手 工计数 J 。分 析解读 结果时 , 应结合血小板计数 ( L ) P T 与血小板平 均体积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研究进展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研究进展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研究进展张培蕾;周耕;程永德【摘要】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少见的危急性、免疫性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引起的并发症.HIT在接受肝素治疗患者中的发病率为0.6%~5%,尤其是对心血管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危害很大,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HIT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Clinically,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is an uncommon but serious disease,which is induced by the use of immune unfractionated heparin or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HIT is about 0.6%-5.0%.Nevertheless,in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profoundly dangerous,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ho are receiving cardiovascular surgery 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t present,HIT is a hot clinical research subject.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brief review about HIT pathogenesis,epidemiology,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etc.【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5【总页数】5页(P385-389)【关键词】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临床评估;治疗;腔内介入【作者】张培蕾;周耕;程永德【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解放军第85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8.2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少见的危急性、免疫性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引起的并发症,其形成的血栓呈多病灶,可发生于动、静脉和血管植入物等处,造成肺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缺血性下肢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1],死亡率和截肢率分别达20%~30%和9%[2]。

微粒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微粒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而 引 发 凝 血 级 联 反 应 。 单 核 细 胞 微 粒 ( o oyedr e ir — M nct—e vdm c p i o aieM ) 达 T rc , MP 表 tl F是 循 环 中 T 的主 要 来 源 J 血 管 内 皮 细 F 。
2 .紫癜 性 疾 病 : 疫 性 血小 板减 少性 紫 癜 (m u o g 免 i m nl i oc
T F MP的这种 高 水平 在 疾 病缓 解 后 仍 然存 在 。初 发 A L的 P T M 主要来源 于 白血 病细 胞 ( 主要 为 C 3 MP , F P 即 D3 ) 缓解 后
C 3 M D 3 P表达 , I F有所 下降 , 仍然远 高于正 常值。该实验 同 但
时检 测 了 M P上携 带 参 与 A L出血 和 血 栓 的 其 他 蛋 白 ( 织 纤 P 组
反应 、 加重 内皮损伤 、 影响血管舒缩等作 用。近期 发现 , P还可 M
作为信号分子向其他细胞 传递 生物信 息。M P不仅 可 以通 过表 面携带的抗 原与靶 细胞相互作用或在膜 融合后将一些 新的表型
特征传递给靶细胞 , 从而影响细胞 的生 物学功能 , 能在源细胞 还
与靶细胞之间传 递 m N m c R A, R A、 i o N 进而形成 “ r 细胞一 MP细胞” 形式的信号转导途径 J 。 三 、 P在血液 系统疾病 中的研究进展 M 1 .急性 白血病 (c t l kma A ) 血栓和 出血 是 A aue e e i, L : u L常见 的并发症 , 也是 患者死 亡的 主要 原 因之一。其 中以急性早 幼粒 细胞 白血病 (ct po yl yclue i, P ) aue rm e et km a A L 的凝血 异常较 为 o i e 常见和严重 , 公认 的因素包括不 同程度 的血小板减 少症 、 P A L细 胞促凝活性增加 、 纤溶 系统 的改变等 。在 对于癌 症患者 的研究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冠心病多是由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所引起,病理特征为冠状动脉硬化,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临床上一种重要手段,对于PCI(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患者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特针对当前对PCI术后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冠心病及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且冠脉斑块的增大与破裂等现象可直接引发血栓的形成,进而引发冠脉管腔不同程度的闭塞,最终引发恶性心血管事件[1]。

冠脉闭塞、冠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血小板聚集,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对冠心病恶性事件起到防治效果,就应将防止血小板聚集、解聚已聚集的血小板、对已堵塞者进行灌注作为治疗的重点。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预防冠脉血管内血栓形成、防止冠脉闭塞方面,抗血小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要对已经闭塞的血管进行治疗,就应利用冠脉介入治疗等机械性血管再通术进行治疗。

当患者冠脉狭窄较为严重时,应利用经皮球囊对闭塞或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促进管腔恢复与血流通畅;如需对冠脉再发闭塞形成预防效果,则应对已扩张部位进行进一步支架植入术。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冠脉血流起到改善效果,同时也可大大降低再发闭塞的风险[2]。

3. 抗血小板药物3.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1)环氧化酶抑制剂。

如阿司匹林、磺吡酮等,该类药物在临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应用较为广泛,其药理机制在于通过选择性抑制血栓素A2合成,来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管收缩的根本目的。

(2)TXA2合成酶抑制剂。

如匹可托安、利多格雷、硝基阿司匹林、S18886等[3]。

3.2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1)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

如普拉格雷、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

(2)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如替罗非班、阿昔单抗等。

(3)血小板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许明;芦乙滨【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26)011【总页数】3页(P1971-1973)【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研究进展【作者】许明;芦乙滨【作者单位】信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信阳 464000;信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0自2007年开始,我国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陆续报道多例不明原因以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表现的聚集性病例,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

直至2010年3月,李德新、于学杰专家组在流行区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到20株同种病毒,通过序列非依赖核酸扩增技术解析了其中11株病毒全基因组信息,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并将这一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1-2]。

最近,日本和韩国也有SFTS病例报告[3-4]。

本文主要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诊治等方面作一概述。

SFTS的病原体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这是一种蜱传播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

第1株SFTSV是在2010年从1个急性患者血液中分离的[1-2],后来在中国、日本、韩国分离出更多的毒株[3-5]。

作为1个新命名的布尼亚病毒科成员, SFTSV形态学与其他布尼亚病毒基本一致。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L片段全长为6 368个核苷酸,编码依赖RNA聚合酶。

M片段全长为3 378个核苷酸,编码糖蛋白Gn和Gc。

S片段全长为1 744个核苷酸,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6]。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20年9月第43卷第5期• 383 ••专题论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相关新进展刘福佳沈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200025通信作者:沈杨,Email:shen_yang@【摘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发生于移植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与移植后期。

患者接受H S C T后,其血小板减少主要与外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被破坏增加,以及骨髓中血小板产生不足相关。

H S C T期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 V H D)、巨细胞病毒(C M V)感染,输注CD34+细胞数量、供者类型相关。

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 P 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 P O R A)、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 h l U-11等,通过综合治疗有利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H S C T后血小板植人,改善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

笔者拟就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接受H S C T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好发时期、原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血液病;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药物疗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141);国家重点开发计划(2016Y F E0202800);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20161406)D O I:10. 3760/cm a.j. cn511693-20191008-00156Advances on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Liu Fujia<> Shen YangD epartment o f H em atology ^R u ijin H ospital A ffilia te 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 niversity Schoolo f M edicine ■,Shanghai200025 »ChinaCorresponding a u th o r:Shen Y a n g,E m ail:shen _yang@ 126. com【Abstract】Thrombocytopeni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 SC T)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which usually occurs in bonemarrow suppression after the use of conditioning regimens and post-transplantation. The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SCT are associated withincreased platelet destruction in peripheral circulation and deficiency of platelet production in the bonemarrow. Thrombocytopenia related to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 V H D), cytomegalovirus (C M V)infection, transplanted CD34~ cells dose and types of donors. Treatments of thrombocytopenia in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SCT include 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 h T P O),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T P()R A)»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r h l L)-l l,etc. . Thes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are conducive to platelet engraftment after HSCT and improvethrombocytopenia during HSCT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nset period, causes,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of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during H S C T,in order to providereferenc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Key words】Thrombocytopenia; Hematologic diseases;Hematologic neoplasm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Drug therapy;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Fund program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770141);National Key R&-D• 384 •Int J Blood Transfus H em atol,September 2020,Vol. 43, No. 5Program of C'hina (2016YFE0202800)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Gaofeng C'linicalMedicine Grant (20161406)D O I:10. 3760/cma. j. cn511693-20191008-00156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 S C T)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11,而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其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3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血小板减少是临床最常见的引起出血的原因,血小板减少可能由許多不同潜在的疾病引起,多见于血液系统性疾病、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及各种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假性减少。

因此,这种血液学异常的诊断对医师来说可能具有挑战性。

正确认识何种原因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其机制,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临床常见各种可能性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Abstract] Thrombocytopenia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bleeding in clinic. Thrombocytopenia may be caused by many different underlying diseases,and are common in hematological diseases,drug-related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various diseases,but also can be seen in various causes of pseudo-reduction. Therefore,the diagnosis of this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y may be challenging for the physician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thrombocytopenia and its mechanism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mmon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various common clinical causes and its mechanism,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Key words] Clinic;Common;Thrombocytopenia;Cause;Mechanism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据相关数据统计[1],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血液系统性疾病约占39%,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约占18%,肝脾功能亢进约占7%,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约占4%,妊娠约占2%,风湿免疫类疾病约占1%。

有相关数据统计,外科ICU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约占35%以上,住院期间合并脓毒血症的外科患者血小板减少率为41%~83%[2]。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假性因素包括血液凝集、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大血小板的影响以及冷凝集等。

目前,研究血小板假性减低及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报道较多,故本文针对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检验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1临床常见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及其机制1.1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分析1.1.1 EDTA抗凝剂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血小板表面的抗原和抗体反应,是EDTA修饰了血小板表面某些隐蔽存在的抗原,其与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相结合激活了某些卵磷脂的活性。

但是这些物质又能活化血小板蛋白受体,促使血小板发生凝集。

EDTA还能够增加血小板表面的电荷,防止血小板的聚集。

但在血小板抗体的作用下,减弱了EDTA抗聚集的能力。

当出现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降低时,一般可通过血涂片发现血小板聚集在片尾部和边缘部,此时,重新采血后用草酸铵稀释液进行血小板手工计数;或改用其他抗凝剂采血后用仪器测量血小板数量,得出准确值[3]。

1.1.2大血小板的影响SysmexXE-2100全血细胞分析仪在计算血小板的阈值时,通常情况下,血小板的体积会在2~20 fl,但是在病理的条件下,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如仪器会把小红细胞误认为是血小板,这样就导致血小板的假性减少。

血小板的直方图会出现多峰值或者尾部后翘等异常图形。

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测定血小板异常时,可以转至网织红通道,利用核酸荧光染色法进行测定[4]。

由于血小板中含有一定量的RNA,可以被荧光染色,但是成熟的红细胞却没有含有RNA,因此不能够染色。

故荧光的强度可以区分体积小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其他杂质,这样既可以消除红细胞的影响,也可以消除红细胞碎片的影响,可避免遗漏大血小板造成的假性结果。

对于一些没有条件的单位,手工推片和计数依旧是最简便的方法。

1.1.3血液凝集凝集是目前较多临床科室出现血小板减低的最主要原因,几乎每天都能遇到,静脉穿刺不顺、多次穿刺、止血带绑扎时间太久的话,会使血液产生凝块,如果凝块细小到肉眼看不见,就会造成血小板的假性减低,凝集严重时可以直接看到抗凝血中的血块,对于此类标本,可与临床沟通重新抽血或采末梢血均可。

1.1.4冷凝集在天气较冷的情况下易出现,仪器结果出现红细胞、血小板都很低,但是血红蛋白却是正常的。

有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冷凝集导致[5]。

冷凝时,试管内部有很多细砂样颗粒,若将此标本放置在37℃水浴中30 min,随后上机,结果可正常。

1.1.5血小板卫星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EDTA诱导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和中性粒细胞的Fc段受体发生黏附、结合,造成假性减低。

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血小板黏附在白细胞周围,使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血小板被计为白细胞。

对于这类标本,应用草酸铵稀释液手工计数血小板。

2临床常见的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其机制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2.1.1 青霉素类据有关文献报道,青霉素类抗生素会造成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药物可以剂量依赖的产生骨髓抑制。

也有文献报道称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的转肽酶发挥抑制细胞细胞壁的合成。

常见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G、阿莫西林、甲氧西林等)都可以导致相关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也能够导致严重的后果[6]。

2.1.2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哌酮为例,其引起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头孢哌酮结构中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在体内代谢要消耗维生素K,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致使出血。

②头孢哌酮主要经过胆汁酸排泄,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维生素K 的生成和吸收,导致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③头孢哌酮7位C原子的取代基为-COOH,与二磷酸腺苷受体竞争性集合血小板膜受体,阻碍血小板的聚集。

另外该药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引起急性出血的原因还与该药可作为免疫介导物相关[7-10]。

2.2喹诺酮类主要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等。

刘雯静等[11]曾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为免疫与骨髓抑制作用。

培氟沙星对骨髓巨核系的抑制可能是一种2型变态反应,是由于细胞表面的过敏原(抗菌药物)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在补体作用下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和溶解。

对于此种异常情况较为短暂,停药后即恢复正常。

2.3 氯霉素类药物临床上由氯霉素引起的药物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约占药物源性血液病的4%。

此药在临床上多为外用,急性发作时病死率很高。

目前已知的氯霉素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有研究发现,氯霉素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人体线粒体70S亚基与细菌50S亚基结构相似,使骨髓中的铁络合酶活性下降,导致体内的铁无法利用。

还有,氯霉素化学结构中的硝基苯环与骨髓的抑制作用也可能有关系[12]。

2.4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是早期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具有骨髓抑制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主要表现为磺胺类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抗原,致使机体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使血小板遭到破坏,巨核系增生异常,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导致血小板减少[13-14]。

由于磺胺类药物的排泄较慢其他药物慢,停药后的残留药仍然可致血小板减少,所以应该避免滥用药物。

2.5其他除上述抗菌药物外,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亦可以导致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但总体发生比例较低,如糖肽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3 临床相关疾病3.1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大多数均伴有不同情况的血细胞减少现象,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主要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血液系统疾病有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造成贫血的主要机制: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AA等;②骨髓的损伤,如某些肿瘤细胞的侵犯或是浸润骨髓,破坏造血的微环境和干细胞,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如骨髓转移癌等;③血小板生成无效:表现为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下降,巨幼有细胞性贫血等;④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

3.2肝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是慢性肝脏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多见于肝硬化。

肝硬化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①病毒性肝炎对骨髓细胞的抑制性作用,骨髓增生不良导致的血小板数目减少;②肝硬化的的获得性血小板储存池病,会使血小板在体内发生释放反应,使血小板发生衰竭,而体积减少,压积减少;③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有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者,血小板的免疫球蛋白增高,致使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加,从而导致血小板的减少;④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时,肝脏病理吞噬血小板,可产生某些抑制骨髓造血细胞释放激素,肝脏可产生某些血小板病理性抗体[15];⑤肝硬化还可能与低水平的EPO相关,使巨核减少了血小板的产生。

3.3妊娠妊娠合并的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为5%~8%,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更严重的会造成流产、早产等[16]。

发生的原因[17-20]可能为:①妊娠期的妇女生理性的血容量增加;②血液可处于高凝状态;③胎盘在循环过程中增加了血小板的收集和利用;④血液的稀释作用。

3.4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据相关报道,其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7%~30%,其次是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硬化病等,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结缔组织自身抗体介导的造血负调控因子。

目前对这一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体、JAK2、抗血小板生成素抗体、血栓性微血管病等[21]。

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常受累,其中血小板减少是SLE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SLE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3.5外科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外科感染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主要表现在血小板的破坏、生成减少和分布异常。

对于一些未合并血液系统而又表现为血小板明显减少者的可能原因是血小板的消耗与破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