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通用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通用12篇)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1
在前面的教材里,同学已经熟悉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依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同学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力量。
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学问,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学问。
1.以百分数的学问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熟悉扇形统计图,让同学观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状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详细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
教材准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经过这一步教学,同学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外形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
其次步依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计算比较简单,所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详细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同学制作扇形统计图。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依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内容。
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动身,进行分析与解释。
如“练一练”第1题看图说出7月份哪项支出最多。
第2题从我国的国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世界的22%,想到我国人均
占有的土地比较少,人口密度很大。
练习十五第1题通过对应数据的比较,推断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二是看图估量或计算,如练习十五第2题依据拼盘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积的百分比,估量其他干果各占面积的百分比。
第3题分别计算我国四个海疆的实际面积。
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
在一组数据中消失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消失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状况。
教学众数,要让同学领悟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
例2用表格呈现9个同学每人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数,感受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
然后把9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消失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消失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消失了5次,17是消失次数最多的数,5是它消失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不是5。
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查找消失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不管这个数消失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消失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
第79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找出一组同学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
第2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了众数,鞋店上周销售皮鞋中,25.5cm这个尺码的皮鞋售出的双数最多,25.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进货时要多一些这个尺码的男鞋。
练习十六第1题协作例2的教学,男生身高的众数是153,女生身高的众数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说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同学的身高状况,即更具有代表性。
这就是众数作为一种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时能起的作用。
一组数据按大小挨次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假如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中位数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假如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状况。
例3要求同学评价7号男生的跳绳成果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同学可能依据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认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
有的同学可能把7号
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果是第三名。
这些都是同学利用原有的学问、阅历进行的比较。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果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学问,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
再把7号男生的成果与中位数比,发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9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
例题还要同学思索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于2号和8号男生的成果非常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数,他俩的优异成果使男生跳绳的平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跳绳成果都低于这个水平。
所以,假如一组数据里存在特殊大或者特殊小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不能精确地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更合适。
例4求10个女生跳绳成果的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
教材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并要求同学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会求这种状况的中位数的方法。
然后把各个女生的成果分别与中位数比较,体会用中位数能评价每个数据在整体里的地位。
“练一练”的教学不能偏重于求平均数和中位数,要把时间用在第(2)、(3)两个问题的争论上。
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中,有两个数据比其他数据小许多,所以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用中位数代表9个家庭的住房水平比较合适。
练习十六第2题的数据中,a飞机的飞行时间只有8秒,比其他飞机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数表示这8架飞机的飞行水平。
假如a飞机不飞,其他飞机的飞行时间虽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能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水平。
第3题公司的经理、副经理的月工资比其他员工高出许多,教材让同学分别算出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平均数比中位数、众数大得多,应当用中位数或者用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2
四班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连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力量,进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依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
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同学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奇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2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
在同学感觉这种方法特别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奇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同学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学问。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同学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
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
教材没有把这些学问直接告知同学,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学问,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缘由以及图例的作用。
其次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
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看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
明显,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便利得多。
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
教材让同学在活动和思索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爱好和热忱。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连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力量,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进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协作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依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
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
制作复式统计图要留意两点: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
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
假如两组数据同时画,简单发生错误。
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
假如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比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
假如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比图例,就无法辨别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推断。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
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
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同学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推断。
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202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大事在进展态势上的差异。
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202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
明园学校五班级一班同学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状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2023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2023年起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学问,培育统计观念。
学校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爱好,能应用习得的统计学问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洁现象。
第4、5题为此而设计。
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
和芽的生长变化状况。
不仅让同学看图回答问题,还鼓舞同学做一做这样的试验。
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学问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沟通的一种语言。
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状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状况进行评价。
让同学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初步熟悉简洁的条形统计图,能够依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洁的问题。
(2)能依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洁的条形统计图。
(3)知道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过程与方法:
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同学在情景中经受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提高同学的合作意识与力量。
教学重点
能依据统计表画简洁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知道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发爱好
(播放生日歌)
师:小伴侣,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歌)
师:小伴侣们,你们喜爱过生日吗?(师生沟通)那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几个小伴侣过生日,比如这个月(10月)有多少人过生日?你有什么好方法?
(10月份生日的小伴侣站起来数一下举手)
师:我们班本月过生日的人都有谁呢?(师生沟通)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班级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分别记录下来,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类的方法对小伴侣的生日做统计的。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师:像这样同一个月份的小伴侣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晰的知道每一个月份究竟有多少人过生日了,那我们要用到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好伴侣来记录呢?(统计表)
出示记录表
信息收集与整理
信息反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字比较)
师:从这张完整的统计表上,就能很清晰的.把月份和人数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要通过观看、比较数字的大小才能得出过生日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结论呢,今日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图。
(老师板书课题)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师:观看这张图,你能发现些什么呢?
(每个格子大小全都,横轴上表示月份,纵轴上表示人数)
师:下面看老师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1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观看并回答以下问题(课件演示)
问题1:对准横轴的哪一位置开头画的?
问题2:画了几格?对准纵轴上的哪一个数?
师:那现在你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呢?(1格表示1)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1格表示1呢?
同学自己动手画一画
依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问题1:几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问题2:11月过生日的人数比10月的人数多几人?
小结
师:今日学的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条形统计图”(补充课题)
巩固学问,拓展练习
师:小胖和小丁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学问,他们分别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小胖统计的是什么?
依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格表示几人?
问题2:参与哪种爱好班的人数最多?
问题3:参与数学爱好班的人数比参与绘画爱好班的人数多几人?
依据统计图同学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统计图。
师:小丁丁统计的是什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喜爱蛋筒的有几人呢?(通过此题让同学意识到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
请同学依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想一想,假如你是老板,你会怎样预定下次冷饮的数量呢?
五、精彩小结,展现自我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现
出示上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统计表(本班最爱吃的水果的统计表)
同桌争论,依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作品展现
依据统计图同学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板书:(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条形统计图:直条长度数量的多少
纵轴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4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在四班级的同学已具备肯定的收集数据与整理的力量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
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教材强调的是求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索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同学统计观。
3、进一步增加于他人沟通的意识与力量,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学问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求较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学法:
由同学喜爱的篮球运动导入新课,通过同学自
主探究,合作沟通、观看比较等方式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爱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竞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竞赛的录像。
师:同学们或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协作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特别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老师提问:1、请大家观看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同学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老师提问:依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同学可能提出
(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
(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
二、解决问题
1、老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同学争论沟通。
同学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
(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较高
3、让同学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同学沟通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熟悉。
老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争论,全班沟通。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沟通。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较简单平均数
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5
教学要求
使同学熟悉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老师指出,从条形统计图里只是很简单看出各种数量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不能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状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课前预备的折线统计图。
老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肯定的数量,依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
(上面内容,老师指着图说明。
)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其特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同学回答:相同的地方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肯定的数量;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表示多少的是用直条的长短,折线统计图是依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因此,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从折线的起伏,清晰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状况。
3、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课本第62页)
理解题意后,老师提问: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确定水平射线的长度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都是用
一个长度单位表示肯定的数量;都要写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和单位。
)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要画直条,折线统计图先依据数量描点,并依次把相邻两点连接成一条折线,再在各点旁注明数字。
)
同学弄清晰上面的问题后,老师介绍详细制法。
①描点。
老师先描一月2C的一个点,再指名同学在黑板上试着描点。
②连线。
老师指导同学顺次连线。
并提示要写上标题、单位和制图时间。
今日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
四、全课(略)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6
第1课时: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试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试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难点重点: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同学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状况,老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沟通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沟通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状况中,你发觉了什么?
2,小组活动沟通,沟通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状况统计图,引导同学看图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