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统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7扇形统计图新课标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扇形统计图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3.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教授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探索绘制方法。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在本节优秀教学案例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优势,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_第02课时_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说课稿)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_第02课时_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第02课时,主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更好地展示和分析数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图知识,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统计图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巩固新知。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统计图的种类及其特点2.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3.实例分析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是本册教材中关于统计图表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他们对统计图表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是一种表示数据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难点: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条形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收集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模板、彩笔、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分组收集的数据、统计图模板、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数据,如学校运动会各项目的报名人数。
引导学生关注这组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四上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
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
取,包括找到图表中数据间的关系(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
进行操作(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
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
教学时,应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
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
数据信息的能力。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
图及课时
安排
本单元设计了3课时的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优秀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2.教学难点: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吗?那你们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位男生和女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新课讲解(1)讲解统计表师:统计表是一种用来记录数据的表格,我们可以用统计表来记录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
(2)讲解条形统计图师: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
3.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用一张纸,画出一个统计表,记录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
(2)展示成果师:请每组派一位代表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并告诉同学们你们小组统计的结果。
(3)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4)分组制作条形统计图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用一张纸,按照我刚才讲解的方法,制作出表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那么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数据吗?(2)反思学习过程师:在今天的课堂中,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5.作业布置师: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今天学到的统计方法,调查一下你们家里的电视节目收看情况,明天上课时分享给大家。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七单元 统计新人教四下 好
第七单元统计(新人教四下好) 统计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单元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表: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书P108~109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师出示统计表)~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00 01 02 03人数(万人)0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条形统计图》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
例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2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3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材的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怎样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数量,为什么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等。
编排特点1.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
本单元在编排时,就很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如例1的编排,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
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
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具体编排上,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
如例1通过解决“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
因此,例2突出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必要性及其特点,而例3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以一当五(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
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编排,不仅遵循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而且体现了知识与方法的整体衔接与连贯性。
2.内容安排注意承上启下。
承上是注意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例如,在编排条形统计图时,注意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第七单元统计”介绍
“第七单元统计”介绍一、教学内容统计表和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编排特点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统计学生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什么玩具,调查同学们的家庭人口数、早餐吃什么主食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学生体验到统计在生活中确实是很有用的。
四、具体编排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在这儿是一个过渡,使学生先理解这种思想。
例1(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用圆圈、划勾、写正字等方式来记录数据,在平时生活中,使用画“正”字是一种快捷又方便的记录方法,所以,教材突出了这种记录方法,黑板上给出了同学们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使学生体验这种记录方式的好处,也为以后学习以1当5的统计图做准备。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长方形条形表示数据的图表,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大小。它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比较和了解数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条形统计图在比较班级学生阅读书籍数量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条形统计图的分类和制作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纵轴刻度的选择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解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2.教学难点
(1)条形统计图纵轴刻度的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纵轴刻度,使条形统计图既能反映数据差异,又不至于过于密集或稀疏,是学生的一大难点。
举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身高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如何确定合适的刻度间隔,以便于表示数据。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解读:相较于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包含更多信息,如何正确解读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的另一大难点。
4.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和交流的能力,提升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准确性。
5.空间观念: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数据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长方形条形表示数据的图表,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大小。教师需强调其构成要素,如标题、横轴、纵轴、条形、数据等,确保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课件(三课时)
复习导入
根据已知信息绘制条形图。
辆数
12
10
8
小汽车有 12 辆,面
6
包车有 8 辆,大客车
4
比小汽车少 8 辆。
2
0 机动车
情景导入
这是几个同学在一个路口统计了20 分钟后,得到的几种 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统计表。
机动车 辆数
轿车
50
面包车
30
客车
25
货车
10
你能把上面的结果 用“以1 代表2”的 条形图表示出来吗?
0 晴 阴 多云 雨 天气
学以致用
天数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北京市2012年8月天气统计图
晴 阴 多云 雨 天气
9月和8月比较,天 气有什么变化?
天数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北京市2012年9月天气统计图
晴 阴 多云 雨 天气
9月的晴天比 8月多……
学以致用
根据图例填写记录单。
天数 天气
晴
月份
阴
多云
雨
8月
9
6
9
7
9月
18
4
3
5
学以致用
天数 天气 月份
晴
阴
多云
雨
8月
9
6
9
7
9月
18
4
3
5
把上面的数据在下面分别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天数 18
北京市2012年8月天气统计图
天数
北京市2012年9月天气统计图
18
16
16
14
14
12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通用12篇)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通用12篇)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篇1在前面的教材里,同学已经熟悉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依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同学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力量。
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学问,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学问。
1.以百分数的学问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熟悉扇形统计图,让同学观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状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详细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
教材准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经过这一步教学,同学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外形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
其次步依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由于计算比较简单,所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详细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同学制作扇形统计图。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依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内容。
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动身,进行分析与解释。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9篇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11、教师以新的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兴趣和愿望、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2、学生依据亲身经历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也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5、评价方式多样灵活,教学中能够正确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建议:1、如果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总结出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2、本节课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及其用途,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兴趣。
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1. 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一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的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数、完成象形统计图,观看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3.能够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统计?2.普查和抽样的区别。
3.认识不同种类的物体并进行数数。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物物品进行统计。
2.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标,以便记录学生活动。
五、教学过程1.开学前:复习上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
3.教学:讲解普查和抽样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两者的作用。
4.操练:让学生到周围物品统计数量,加深认识。
5.引申:通过不同类别物体的统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统计•普查和抽样的区别•数数不同物品的数量七、课堂练习1.王老师要统计班里男女生人数,她应该进行普查还是抽样?2.请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喜欢体育课。
3.将下面的图案分类统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朿能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调查的概念,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关系。
2.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统计,培养学生的对现实生活更加关注和积极思考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调查的概念。
2.统计图表的绘制。
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2.学生之间如何协作进行调查并整理数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调查”和“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班级里大家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 调查准备(15分钟)•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调查,列出调查问题并准备调查问卷。
4. 调查进行(20分钟)•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5. 数据整理(10分钟)•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整理数据,准备绘制统计图表。
6. 统计图表绘制(2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柱状图或饼图展示调查结果。
7. 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观察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讨论调查结果,找出有趣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当天课堂所学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热爱进行一个小小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结果。
六、板书设计•调查与统计•调查问题•统计图表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对调查和统计这一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知识点
单位
的份数,需几份涂几份
形 图的特点
少
统
(1)横向条形统计图:适用于项目较多,
计 条形统计 数据不大的情况; 原理一样,只是方向不一样
图 图的分类 (2)竖向条形统计图:适用于项目较少,
数据较大的情况。
条形统计 图的绘制
根据数据的多少和特点,确定条形统计图 不能用整格表示时,可将最后
的每格代表的数量是一个单位还是多个 一格根据实际情况等分所需
知识点
知识清单
名师点拨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 (1)直条的高度要和纵轴上
条形统计 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不同长度的直 的数字一一对应;
图的意义 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2)直条宇直条的间隔要均
起来
等
条 条形统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计表只能看出各种数据多
能直观地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统计教案教学案b.小结:这节课咱们所求的平均数跟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指生回答)意在引出以前的平均数是几个数据的平均数,今天所学的是许多数据的平均数。
(板书:复杂)c.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指生总结)板书:1.求出总数,知道份数。
2.总数÷份数=平均数〈二〉.计算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1.分组比赛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1.2组用第一种方法计算,3.4组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2.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P99页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共同比较红蓝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课件出示: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cm.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cm.( )队的身高占优势。
〈四〉小结。
学会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问题三、巩固与应用。
1.同桌合作计算本班的平均年龄。
集体交流。
订正。
2.完成自主练习第一题。
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
课下大家统计一下你们班学生的身高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课后反思:首先,先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出示学生解题中可能会有的各种情况供其选择,以引起学生的争议,展开深入的探究。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第页教学案第页教学案第页教学案教学案第页教学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和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能够正确运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品数量和属性,学会如何进行统计;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运用图表和图形辅助理解和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注重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和洞察力;2.培养学生对数据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视;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数据结果,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运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难点1.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解读;2.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教学工具:黑板、图形卡片、计数器等;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统计的基本方法;2.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1.介绍统计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统计以及为什么需要统计;2.演示统计的基本方法,并讲解如何用图表展示统计数据。
第三步:实践1.小组合作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绘制柱状图展示;2.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统计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四步:总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反思统计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统计图表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数据信息。
六、作业布置1.练习册相关练习题;2.反思今天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一. 教材分析扇形统计图是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通过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能够通过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应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2.扇形统计图的实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向学生介绍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展示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扇形统计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扇形统计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扇形统计图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统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是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3. 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初步理解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扇形统计图……………………………………………………………1课时认识众数………………………………………………………………1课时认识中位数……………………………………………………………1课时课题: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6——78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复习引新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学生回答二、探究新知1.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2.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分析。
大组汇报、相互评价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
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揭示: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3.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
说说是怎样想的?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学生看图思考小组内充分交流,相互补充,学生举例说明,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
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去做?四、评价延伸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课题:认识众数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9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步骤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2.解决问题气象小组的同学测量一天的气温。
在某天6个时刻测得气温分别是12℃、15℃、20℃、32℃、24℃、18℃。
你知道这天平均气温是多少℃吗?(先估计,再列式解答)集体评讲:你是怎样想的?3.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
板书课题:认识众数学生回答,列式解答,说说怎样估算二、自主探究分析问题1.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2.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3.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些?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观察、思考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
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学生举例,相互评价四、自主评价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家长吗?课题:认识中位数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80——82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促进思考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办法?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3.师: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4.师: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2.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学生按要求,排一排,小组交流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指导完成“练一练”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明确: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小于其他的数,所以造成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小组合作完成(3),组织评价3.练习十六第3题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大组讨论交流四、自主评价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