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解析

合集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深入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的定义: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的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综合三维度:技能、知识、态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


系时刻处于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统运动之中



程结构相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对稳定
课程开发要素:
1、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2、课程内容排序标准:
行动体系
典工序 1 与
型技
的工序 2 能
职集
业工序 3 成
工的
作。


过学
程工序N 内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职业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课
程)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学习领域)教学过程方案设计(学习情境)
行动领域是开发平台,学习领域是课程开发,学习情境是实施方案。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专业理论
2、实践能力
3、专业教学方法能力
4、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

概念化 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概念化 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概念化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念化研究方法是一种对抽象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往往需要对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和理解,而概念化研究方法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出现的。

通过概念化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对概念进行界定、识别和分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外延。

在概念化研究方法中,研究者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概念,这些概念可能是抽象的、模糊的或者难以定义的。

然后,研究者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收集实证数据、进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解析和分类,以获得对其含义和内涵的深入理解。

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研究者可以形成对概念本质和特点的结论,从而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支持。

概念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系统化的概念化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关系,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实践创新。

而且,概念化研究方法也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种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融合与发展。

本文将介绍概念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对实证研究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最后,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概念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

具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首先给出本文的概述,简要介绍概念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接着,会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此外,还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应用场景。

最后,会对本节进行总结,为接下来的章节铺垫。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概念化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2.1节中,将对概念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其定义、基本特点和相关理论背景。

接着,在2.2节和2.3节,将着重探讨概念化研究方法的要点1和要点2。

《化工原理》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

《化工原理》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化工原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2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介绍化工过程的四个基本类型:单元操作、单元过程、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应用1.3 化工工艺流程图介绍化工工艺流程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分析一个简单的化工工艺流程图1.4 化工生产中的安全和环保强调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讨论环保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2.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2.2 流体力学方程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如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解释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2.3 流体的流动讨论流体的层流和湍流流动分析流速、流量和流阻等概念2.4 泵与风机的原理及应用介绍泵和风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讨论泵和风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选择第三章:热力学基础3.1 热力学基本概念介绍热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系统、状态、过程和能量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2 热力学方程介绍热力学方程,如状态方程、焓方程和熵方程分析这些方程在化工中的应用3.3 相平衡讨论相平衡的基本原理和相图解释单组分系统和多组分系统的相平衡条件3.4 热传递介绍热传递的类型和方式,如导热、对流和辐射分析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第四章:化学平衡与反应工程4.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化学平衡常数和勒夏特列原理4.2 化学平衡的计算介绍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学平衡计算中的限制条件和优化问题4.3 反应动力学介绍反应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方程解释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特点和计算方法4.4 反应器设计介绍反应器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反应器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问题第五章:分离工程5.1 分离方法概述介绍分离工程的概念和重要性概述常见的分离方法,如过滤、离心、吸附和蒸馏5.2 过滤原理与设备介绍过滤原理和过滤介质的选择分析过滤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3 离心分离原理与设备解释离心力产生的原理和离心分离的适用范围讨论离心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5.4 蒸馏原理与设备介绍蒸馏原理和蒸馏塔的设计分析蒸馏操作的条件和蒸馏效率的优化第六章:膜分离技术6.1 膜分离原理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膜的筛选作用和选择性分离机制6.2 膜材料的类型及选择讨论膜材料的种类,如聚合物膜、陶瓷膜和生物膜分析膜材料的选择依据和应用领域6.3 膜分离过程及设备介绍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分析膜分离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6.4 膜污染与清洗讨论膜污染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膜清洗的方法和技术第七章:吸附工程7.1 吸附原理介绍吸附的概念和吸附等温线解释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过程的类型7.2 吸附平衡与动力学分析吸附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影响因素讨论吸附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特点7.3 吸附塔的设计与操作介绍吸附塔的类型和设计原则分析吸附塔的操作条件、效率和优化7.4 吸附应用实例探讨吸附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八章:离子交换与电解8.1 离子交换原理介绍离子交换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解释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和离子交换过程的类型8.2 离子交换设备及操作介绍离子交换设备的类型和操作条件分析离子交换效率和优化问题8.3 电解原理与设备解释电解的概念和电解池的类型讨论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8.4 电解应用实例探讨电解技术在化工、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九章:热泵与制冷工程9.1 热泵原理与分类介绍热泵的概念和分类,如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解释热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指标9.2 热泵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运行条件分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和优化问题9.3 制冷原理与设备解释制冷的概念和制冷循环的类型讨论制冷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条件9.4 制冷应用实例探讨制冷技术在空调、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10.1 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介绍过程控制的目标和基本原理解释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基本组成部分10.2 常用过程控制策略讨论常用的过程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分析这些策略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10.3 过程优化方法介绍过程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算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小肠曲线法解释这些方法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和效果10.4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探讨实际化工过程中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案例,分析其效果和经济效益第十一章: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11.1 过程强化的意义强调过程强化在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中的重要性讨论过程强化的目标和方法11.2 反应工程强化技术介绍反应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微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动床反应器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方面的应用11.3 分离工程强化技术讨论分离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膜分离、吸附和离子交换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分离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应用11.4 能量工程强化技术介绍能量工程中常用的强化技术,如热泵、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分析这些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方面的应用第十二章:化工过程中的节能与减排12.1 节能的意义与途径强调节能对于化工生产的重要性讨论节能的途径和方法,如过程优化、设备改进和能源管理12.2 减排的意义与途径强调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减排的途径和方法,如废物利用、污染物控制和清洁生产12.3 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介绍节能减排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4 节能减排的政策与法规讨论国家和地方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分析遵守这些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第十三章: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13.1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介绍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分析化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风险13.2 安全技术与措施介绍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如泄压装置、防火防爆设施和紧急停车系统分析这些技术和措施在防止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损失方面的作用13.3 职业健康与防护强调职业健康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讨论化工过程中职业病的类型和防护方法13.4 应急预案与救援介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分析化工事故应急救援的方法和措施第十四章:化工企业的管理与组织14.1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和组织结构设计分析这些原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和效果14.2 企业战略与规划强调企业战略和规划在化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企业战略的类型和制定方法14.3 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介绍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在提高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作用14.4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培训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员工凝聚力和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员工培训的方法和内容第十五章: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展望15.1 化工行业的现状分析全球化工行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讨论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15.2 化工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强调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方法和策略15.3 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介绍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分析低碳经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5.4 化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强调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推动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化工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流体力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础知识3. 常见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的原理和应用4. 泵与风机、膜分离技术、吸附工程、离子交换与电解、热泵与制冷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备设计5. 过程控制与优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6. 化工过程强化的途径、节能与减排的措施和技术7. 化工过程中的危险与防护、管理与组织、行业的现状与展望难点:1. 流体力学方程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2.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理解3. 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反应工程的优化4. 分离工程中膜污染和清洗的技术5. 吸附工程中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的分析6. 离子交换与电解设备的设计和操作7. 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和优化算法8. 化工过程强化、节能减排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9. 化工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的优化10. 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些重点和难点涵盖了教案《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时,需要充分的实践和老师的指导。

最全的FMEA教程和讲解

最全的FMEA教程和讲解

最全的FMEA教程和讲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教程。

FMEA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识别产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并采取措施提前消除或减轻这些故障的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详细讲解FMEA的步骤、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FMEA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FMEA的步骤和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FMEA分析产品或过程中的潜在故障,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FMEA的步骤和方法;难点:如何运用FMEA分析产品或过程中的潜在故障,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电脑、黑板;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FMEA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FMEA的基本概念、原理、步骤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FMEA分析给定的产品或过程,并提出改进措施。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分组练习成果,讨论改进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六、板书设计1. FMEA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FMEA的步骤和方法;3. 实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运用FMEA分析给你们分组的产品或过程,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根据实际分析结果,给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FMEA的方法和应用。

2. 拓展延伸:研究FMEA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教学内容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教程。

FMEA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识别产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并采取措施提前消除或减轻这些故障的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详细讲解FMEA的步骤、方法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FMEA的步骤、方法和应用;2. 难点:如何运用FMEA分析产品或过程中的潜在故障,并提出改进措施。

vbse财务综合实训教案-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vbse财务综合实训教案-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vbse财务综合实训教案-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构建实战型财务管理体系——VBSE财务综合实训教案设计与实施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为平台,探讨并设计一套全面、系统的财务综合实训教案,旨在提升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认知及实操能力。

主体部分:一、VBSE财务综合实训理念阐述1.1 VBSE财务实训平台介绍:VBSE是一种高度仿真的企业运营环境,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运营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财务管理的全链条实训。

1.2 财务综合实训目标定位:明确指出通过VBSE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财务预算、成本控制、资金管理、财务分析等核心内容,培养其解决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和决策思维。

二、VBSE财务综合实训教案设计2.1 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结合财务理论知识结构,设计包括基础财务实训、财务决策模拟、财务报表分析等一系列实训模块。

2.2 实训项目案例选择与设计:精选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案例,融入到实训环节中,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强化学生的角色扮演体验。

2.3 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机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结合实时反馈与成果展示,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三、VBSE财务综合实训实施步骤与策略3.1 实训前准备: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复习与培训,确保学生对实训平台的熟练操作。

3.2 实训过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参与各类财务实践活动,鼓励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

3.3 实训后期总结与反思:通过实训后报告撰写、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实训过程,提炼实践经验,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结语:借助VBSE财务综合实训平台,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财会人才的需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一、概述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础。

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规定的学科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总和,它是教育活动的蓝图和指南。

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等因素,都对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提出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

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述课程与教学是教育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两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为教学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而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课程内容得以传递、内化与应用。

从内涵上看,课程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同时,教学又是课程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使课程内容得以生动展现和有效传递,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关系层面分析,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也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课程与教学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整合课程与教学,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系统性、连贯性和前瞻性,同时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

过程控制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组成。

3. 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4. 学会使用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工具和软件。

二、教学内容1. 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1 定义及作用1.2 过程控制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区别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组成2.1 连续过程控制系统2.2 离散过程控制系统2.3 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2.4 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组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过程控制系统案例,加深学生对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

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控制系统。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过程控制系统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过程控制系统相关知识。

3. 实验室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控制系统设备。

4. 网络资源:查找与过程控制系统相关的视频、案例等资源,用于课堂拓展。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室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测试学生对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讲授16课时,实验操作16课时。

2. 授课计划:第1-8课时:讲解过程控制系统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组成。

第9-16课时:分析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

第17-24课时:学习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第25-32课时:实验室实践和案例分析。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避免过于深入的技术细节。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教案-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教案-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章节: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课时:第1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含义。

(2)通过实践体验,能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学会画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4)能结合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反馈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5)能结合案例分析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

二、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并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三、教学难点掌握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方法。

四、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恒温箱控制系统的技术试验和分析过程,要站在工程设计的高度,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与控制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系统思考和工程思维能力提升。

2. 教学策略设计(1)创设情境:以技术体验“搭建恒温箱控制系统”,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概括出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学会用方框图描述其控制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反馈和干扰因素,能结合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反馈和干扰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4)通过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梳理重点。

五、教学准备1. 课件2.技术体验装置;恒温箱控制系统序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情景导入走进情境:陈晨家住在北京,阳台上种植了许多植物。

冬天室外寒冷,陈晨想要设计一款恒温箱让阳台上的植物安全过冬。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任务一:解析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1. 搭建恒温箱控制系统技术体验:搭建恒温箱控制系统思考:恒温箱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取决于来自什么装置的信号?用方框图表示恒温箱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设定→控制电路→制热或制冷模块→恒温器→实际温度温度检测装置在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除了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之间,除了有从设定温度到实际温度的信息传递,还有一条从输出端返回到输入端的反馈环节,它们形成了一条闭合回路。

工作分析教学大纲

工作分析教学大纲

工作分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作分析教学课程编号:xxx课程学分:x课程类型:必修/选修先修课程:无总学时:xx小时课程描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工作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各种工作的设计、评估和管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工作分析的理论基础,掌握工作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工作分析的结果进行工作设计和绩效评估。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分析的概念、过程和应用。

课程目标:1.了解工作分析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工作分析的过程和技巧。

3.理解工作设计和绩效评估的基础。

4.能够运用工作分析的结果进行工作设计和绩效评估。

5.培养学生的工作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工作分析概述1.工作分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3.工作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工作分析的方法1.工作分析的方法分类。

2.工作分析的数据收集方法。

3.工作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工作分析的步骤1.准备工作分析。

2.收集工作分析数据。

3.分析工作分析数据。

4.生成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

5.审核和验证工作分析结果。

第四章:工作设计与工作分析1.工作设计的概念和目标。

2.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工作设计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第五章:绩效评估与工作分析1.绩效评估的概念和方法。

2.绩效评估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3.运用工作分析结果进行绩效评估。

第六章:工作分析的应用1.工作分析在招聘和选拔中的应用。

2.工作分析在员工培训和发展中的应用。

3.工作分析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4.工作分析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工作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工作分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工作分析项目,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反映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新了学习情境素材,提出了超越具体性知识建构核心观念的教学理念[2]。

当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亟待革新,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结构与内容上皆有诸多变化[3]。

因此,比较分析新旧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方面的差异,解读课标的新变化,揭示其编写特点,明确新课标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期望与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旧课标内容比较与评析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的原则,重新厘清了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对化学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课程理念”差异点比较与评析新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次阐述在课程目标制订、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实践和评价实施等环节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首先,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确定课程目标,以大概念为基本框架建构课程内容体系。

其次,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

最后,重视评价的改进与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具体表现在新课标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其课程理念的设置紧密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化学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更加注重小初高课程的衔接和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强化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并且内容选择上重视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

1.2 “课程目标”差异点比较与评析新课标不再沿用三维目标体系,而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的视角来阐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最新版(二)_49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最新版(二)_49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填空题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 1914 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参考答案: 桑代克本题解释:参考解析:【答案】桑代克2、单选题“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_____。

A :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 :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要教化人民。

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综上可知,这两句话揭示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经济、文化和科技在此均未体现。

故选 A。

3、单选题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

这种现象称为_____。

A : 投射效应B : 晕轮效应C : 皮格马利翁效应D : 近因效应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知觉的印象形成效应。

【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社会知觉的印象形成效应分为: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题干描述符合晕轮效应的定义,故而选择 B 选项。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后获得的信息比之前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的期望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得学生真的朝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现象。

工作中点、线、面、系统的理解

工作中点、线、面、系统的理解

在工作中,点、线、面、系统这些概念都有独特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点通常是指具体的工作内容或任务。

每个点都是明确的,具有特定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一个项目中,一个点可能代表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编写报告、设计图表等。

线则代表一系列相关的工作流程或任务序列。

这些线将不同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工作过程。

例如,在一个生产流程中,原材料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线。

面则是指一个更广泛的工作领域或业务领域。

这个面包含了多个点和线,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工作系统。

例如,一个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就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工作面。

系统则是这些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体。

系统将各个部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整体。

在工作环境中,一个系统可以是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跨公司的协作网络。

综上所述,点、线、面、系统在工作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工作、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学大纲英文课程名称:Process Control课程编号:0201508总学时:48 (其中理论课学时:44 实验学时:4)总学分:3先修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Ⅰ、检测仪表及检测技术适用专业:自动化开课单位: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执笔人:张新荣审校人:刘星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分类简单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按照给定信号分类;按照控制结构分类。

第二节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第三节过程控制系统的质量指标第四节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几个发展时期的时间。

第二章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第一节概述建立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目的;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类型。

第二节解析法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单容水槽过程、双容水槽过程数学模型机理建模方法;液阻、液容的概念;阶跃响应曲线特点;有时延单容水槽过程、有时延双容水槽过程数学模型;多容过程数学模型。

第三节响应曲线辨识过程的数学模型由对象阶跃响应曲线用作图法及两点法确定对象的传递函数。

第三章变送单元第一节概述变送的基本概念。

各种差压变送器结构、原理、特点。

第三节温度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组成、工作原理及线性化原理。

第七节微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送器变送器的发展趋势;各种微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送器的结构、原理。

第四章调节单元概述调节器基本概念;PID控制规律;各控制规律的特点;参数改变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DDZ—Ⅲ型调节器DDZ-Ⅲ型调节器输入部分;PI部分;PD部分;硬手动;软手动电路;输出部分工作原理。

第二节改进型调节器抗积分饱和调节器;微分先行PID调节器;比例微分先行PID调节器。

第三节数字式调节器数字式调节器组成、特点、应用。

第五章执行单元第一节概述执行器的作用;执行器的分类。

第二节电动执行机构电动执行机构结构、工作原理。

第三节气动执行机构气动执行机构结构、工作原理、作用形式。

第四节气动薄膜调节阀调节阀的工作原理;调节阀的分类;调节阀的选择。

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读书笔记

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读书笔记

《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读书笔记一、内容描述《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著作,其读书笔记的内容描述主要涉及大概念教学理念及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容描述部分,读书笔记首先介绍了大概念教学的核心理念,即强调对核心知识的把握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详细阐述了单元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实现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还提到了将大概念教学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实践方法,如语文学科中的文本解读、数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训练等。

大概念教学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大概念的引领,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

在单元整体设计中,教师需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强调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笔记还涉及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探讨,如何运用大概念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

《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的读书笔记内容涵盖了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未来教育改革趋势等多个方面。

二、书籍概述《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其核心理念在于推广大概念教学理念,并深入探讨单元整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书主旨在于通过大概念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领域,全面解析了大概念教学的内涵与实施步骤。

该书首先对大概念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大概念教学是一种强调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书中详细阐述了单元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大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过程装备与控制课程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课程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过程装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理解各类过程装备的工作机制。

2. 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控制算法及其在过程装备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掌握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过程装备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原理图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其能在项目设计中有效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与控制领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等因素。

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其遵循工程伦理,注重工程质量。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过程装备基本原理与结构组成- 教材章节:第二章- 内容列举:流体机械、气压传动、温度控制装备等原理及结构组成;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的原理与应用。

2. 控制系统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内容列举: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控制系统原理图绘制与仿真。

3. 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内容列举:设计流程、设计原则、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典型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案例解析。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过程装备基本原理与结构组成学习。

第二周:控制系统原理与应用学习。

第三周: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学习。

第四周: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过程装备与控制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设计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教学教材《《 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知识梳理》教案

2024年教学教材《《 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知识梳理》教案

《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

2. 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资源、信息处理过程等。

3. 信息系统的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

4. 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软件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信息系统的软件与应用》。

2. 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与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的实际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信息系统的定义,引发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信息、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基本概念。

3. 讲解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讲解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资源、信息处理过程等组成要素。

4. 讲解信息系统的软件:介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类型。

5. 讲解信息系统的应用:讲解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等应用。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信息系统知识的掌握。

9.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信息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国开2023年《生产与运作管理》考前模拟

国开2023年《生产与运作管理》考前模拟

国开2023年《生产与运作管理》考前模拟《生产与运作管理》考前模拟:全面解析与策略指导在准备国开2023年《生产与运作管理》考试的过程中,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方法和实践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模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复习框架,帮助考生深入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各个方面,并准备应对实际考试中的挑战。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与运作管理涉及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生产过程,以确保高效、有效地转换输入为输出。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深入探讨更复杂主题的基础。

1. 生产过程:涉及将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和信息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2. 运作管理:关注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包括生产、物流、质量控制和服务管理。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核心领域1. 生产计划与控制:涉及制定生产计划、调度和监控生产活动,以确保生产目标的实现。

2. 库存管理:关注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的存储与控制,以优化库存成本和服务水平。

3. 质量管理:确保产品或服务满足预定的质量标准,包括质量规划、控制和改进。

4.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涉及原材料采购、生产、分销和产品退货的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策略与工具1. 战略规划:确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包括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选择。

2. 柔性制造系统:采用可重新配置的机器和设备,以适应不同产品或生产量的需求。

3. 精益生产:通过消除浪费、提高质量和缩短交货时间,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4. 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成组织的所有业务流程,以提高信息流和资源利用效率。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和策略,考生应通过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考生识别实际生产环境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际应用则涉及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果。

五、考试准备策略1. 系统复习:制定复习计划,确保涵盖所有考试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课程标准.docx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课程标准.docx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属性:必修课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适用专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2024.07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定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课程是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

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于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标识标签的制作与识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口,标识解析创新应用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方法与技能。

课程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掌握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标签的制作与识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口,标识解析创新应用,能进行标识解析数据采集、标识注册、标识查询等标识应用。

本课程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它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核心课,是《可编程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的延伸,也是学生《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

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逐步成熟,技术实现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制造行业/企业对具备安装部署、项目实施、系统调试、功能开发、技术服务等职业岗位,从事标识解析数据采集、标识注册、标识查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是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而设置的课程,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课程内容涉及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掌握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标签的制作与识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口,标识解析创新应用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相关概念,熟练掌握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数据采集、标识注册、标识查询。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技术,培养学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应用开发调试能力,并能进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创新应用开发。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1.课程词源分析 2.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1.课程的词源分析
汉语词源分析: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 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的英文名称是“curriculum”,意思 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起源于 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 (race-course)。椐此,西方最常见的课 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第三,把研究课题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的各种理 论加以比较,需要产生行动过程并预计其道德 后果的能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追求实践兴趣
实践的课程开发: (1)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 (2)要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 (3)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4)强调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课程决策过程。
实践的艺术
(1)观察的艺术,或“感知的艺术” , 要有意地进行“无关扫描”;
(2)问题形成的艺术:诊断问题—权衡对 问题的表述—选择最佳的问题表述方式;
(3)“问题解决”的艺术:问题解决备择 方案的形成—评估可能的结果—权重和选 择—决定何时终止审议并开始采取行动。
准实践的艺术——实践艺术的延伸
由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博比特的 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课程工程”。
(2)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1923年,查特斯(W. Charters) 出版了《课程编制》 (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 书。把课程开发活动解析为七个步 骤:确定主要目标;分析活动;目 标排序;选择;精简;收集措施;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解析来源教务处发布时间 2009-07-06 10:03 访问次什么是“工作过程”?这里使用的既是一个具体的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赵志群);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表述,不是学科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而更多的是动宾结构或动宾结构倒置的表述。

形象地说,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是写实的,而不是写意的。

一看名称就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我对工作过程特点的解读是: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

它主要表现在三个能力维度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整合、集成完成的,而不是做加法。

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那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又是什么东西呢?我认为,是6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居庙堂之高的职业与处江湖之远的职业,哪里不同?是职业的工作过程所涵盖的6个要素不同。

同一个职业的不同时段,和同一个时段的不同职业,有什么区别,是6个要素的区别,并且它们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所以,职业不同,6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工作过程的特征也不同。

然而,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具体的职业岗位多么不同,任何一个人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完成任何一个工作任务时,总是在一个普适性的思维指导下实现的。

而这一普适性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是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结构相对固定”的重大意义。

这个“相对”太重要了,它强调“相对固定”而不是“绝对固定”。

正是有了这个“相对固定”,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有了一个与稳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类似的平台。

“相对固定”充分关注了职业变动的特点,因为我们知道,职业的工作过程的变化是绝对的,而这一变化处在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之中,就使得课程开发有了一个赖以支撑的基础,一个可以掌控的机制。

这是工作过程的第三个特点。

那么这个相对固定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6个步骤始终显性和隐性地存在于一切人的一切工作过程之中。

尽管,由于职业的不同,它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能是10个、20个步骤,也可能是3个或4个步骤,但这6个基本的或者说普适性的步骤,却是不变的,它代表着人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始终指挥着每一个人去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而人的具体行动的完整性,也以这6个步骤的形式呈现出来。

思维层面与行动层面的完整性,就这样集成地存在于每个人的每个具体的工作过程之中。

这就使得我们能从具体变化的工作过程的要素中,把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习得一个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

因此,关于课程内容序化结构与序化形式的思考,给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一根红线、一个结构。

一般来说,课程开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职业教育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一个是这些内容如何结构化?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内容选择的标准。

我们常说,内容的选择要适度够用,或者说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但这只是一种口语的表达方式,不是科学的语言。

第二个问题,即课程内容结构化则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传递。

如果说,学科知识结构不适合职业教育,那什么样的结构能够把这些适度够用的知识“串”起来,使它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呢?这是个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就在于我们始终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结构。

上述两个问题中,第一个关于内容选择的标准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学科体系课程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关注得更多的是过程性知识。

前者更多涉及事实概念的知识,也就是用符号组成的概念和定理、原理等,强调“是什么”的知识,进一步还要讲这个知识或概念是怎么来的。

强调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论证,甚至要用数学推导去证明它的来龙去脉,由此就又要讲“为什么”的知识。

陈述性的知识是很容易编码、量化、符号化的,因而也就很容易脱离个体而存在。

这是一种显性的知识。

你讲不讲它都存在,其内容可以编写成几百本专著、几千本教材。

而我们强调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行动体系,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的知识。

它也包括两种内容:一个是关于经验的知识,一个是关于策略的知识。

经验是什么?是“怎样做”的知识,它涉及到方法论;策略是什么,它涉及到“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指的是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的知识。

职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经验和策略。

我的看法是:职业教育的所谓适度够用,就是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或者说,要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或者进一步说,要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可以讲一些,“为什么”,特别是理论上的“为什么”,就应不讲或少讲。

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决定的。

职业院校不是北大、清华,不是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认为,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都姓“职”,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

强调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教育类型,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北大、清华不能取代的,是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不能取代的。

如果能被取代,那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存在了。

这里阐述的是“层次中的类型”命题。

但是,既然中职和高职都是同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同样的规律和特点,那么高职和中职又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则涉及“类型中的层次”命题。

高职的“高”高在什么地方?是理论的“高”、知识的“高”?我个人认为,或许在最后形式上有这样的结果,但在实质上这不是“本”,而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那么真正的“本”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本”在于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以及经济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

就技能而论道,很可能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不能被替代的,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也是不能被别人替代的。

这就要求对技能的理解应有新的诠释。

我个人认为,中职主要应解决经验层面的技能,而高职要解决策略层面的技能。

策略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伴随着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增加,经验层面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依靠策略层面的技能就可以解决。

因此,什么是高技能呢?我认为就是策略层面的技能。

当我们国家的工业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在实现第一次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大量生产的是中低端的产品,这时需要大量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和部分具有专科层次、策略层面的技能人才;但当我们从技术密集型走向知识密集型,实现第二次工业化即知识经济的时候,低中端制造业要向高端制造业提升,国家将需要大量策略层面的高技能型人才。

而在这一进程中,伴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微系统技术、光电技术的发展,国家所需要的大量策略层面的高技能人才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接受过更高教育层次的、策略层面的高技能人才。

这是职业分工、劳动分工,以及企业、社会、经济以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所以,在技能和高技能的培养上,我们可以做更多文章。

商务印书馆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古今汉语辞典对技能的解释,大家可以借鉴。

他们的解释是:技能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所以,不能把对技能的理解局限于动作技能,这里还有心智技能的存在。

因此,就技能而论道,会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既是别人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又有着别人不能取代的发展空间。

2010年欧盟国家高中后三年的高等教育将纳入学士培养层次。

德国职业学院,拟于今年改名为“双元制”大学。

这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上述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排序或结构化的问题。

学科课程关注的是知识系统,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前者关注知识的构成要素,后者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前者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后者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是把教学内容作为知识来传授还是作为工具来传授,是大不一样的。

作为知识和作为工具来传授的课程应该怎么做?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平行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呈现的则是一种串行体系。

前者建立在一种基于建筑学的静态的基础观之上,是一种构成说;后者建立在基于生命发展的、基于生物学的动态的基础观的认识之上,是一种生成说。

前者传授的是大量的理论知识,至于其如何跟实际的工作过程结合,学生学完后并不一定知道,后者则是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传递,而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因此对与工作过程结合的知识,就会产生怀疑:这是知识的结构化吗?这叫什么结构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知识,如何去教?如果从学科体系去看,这些知识是离散、跳跃、不连续的。

但这是把学科体系作为参照系来看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从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的角度来看,这个知识却是非离散、不跳跃、连续的。

因为,它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而不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

知识的传授不是做一个图书馆,把知识存放在大脑的图书馆里、放在大脑的书架上,而是把知识放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之中。

因此,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这些知识就成为集成于工作过程的有用的知识了。

参照系发生的变化,导致了本质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经逐步认可并接受了这种思想。

(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第27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姜老师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话录音节选]让我们一起重温姜大源老师的讲座,共同创造职业教育的美好明天!我们说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是二流、三流的教育,还是一流的教育?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对象是我们传统的认为是不聪明者,或者是失败者、淘汰者,还是可能具有另外一种智力特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做个汇报,和大家交流一下。

什么是工作过程导向?什么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是个朴实性的东西,谋划课程的实训课也可以作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更可以做工作过程导向,但是工作过程系统化很可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更新的发展。

如果我们说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知识作为系统化开发课程的,高等职业教育很可能是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格式。

所以,一个学科知识系统化,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是两个不同类型教育的最高范式。

请大家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我在2005年写过12个《观》,每个月写一篇卷首语,2006年写12个《说》;2007写了12个《论》;今年写了12个《辩》,现在写完了10个《辨》了还差2个《辨》。

《观》——第一年写的《观》,举例来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句式和字数完全一样,就标题写了12个。

《说》——2006年《十二个说》。

比如职业教育创新说、职业教育结构说、职业教育功能说,句式和字数也是完全一样的。

《论》——去年写12个《论》,职业教育方法与职业教育教学原理论、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职业教育经济教学论,也是句式和字数完全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