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听的音乐,动感的语文课

─━浅谈语文课中音乐的应用

南昌市实验中学陈洪霞

作为语文教师,我悲哀地发现,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倍受冷落。他们常常醉心于数学的灵活,化学的神奇,英语的时尚……语文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如果一昧地从学生身上或者从社会影响去找原因,这显然是不客观,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劣,才是真正制约语文发展决定性因素。因此,我注意了教法的更新,注意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音乐的引入,让语文课诗情画意,妙不可言。

音乐为媒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往往强调对课文的分析,从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性格到写作的特点等等,却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吟诵品读,纵然是安排了学生朗读,也是匆匆而过。因而学生往往是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却回忆不起作者的妙笔生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口齿不清、辞不达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其实中国早期的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诵读。从汉魏六朝到南北朝,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诵”,学生往往是自己朝吟夕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住了,同时还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宋朝的朱熹也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语文教学法要重视诵读,也是受汉语特点决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强调诵读教学,大力提倡背诵。可喜的是,现在的初中新教材加大了背诵的分量,提高了对背诵的重视程度。

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的具体程序是眼——脑——口——耳——脑。在朗读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才能达到理解、记忆、运用的功效。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然而,我发现许多老师虽重视朗读,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反复地朗读,学生尽管开口大声读,但未真正心、眼、口、耳并用,因而收效甚微。如何让诵读发挥它的作用呢?

我尝试着将音乐引进课堂。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仅枯燥地朗读只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而音乐的介入让课堂诗情画意,充满美感。人们易对美丽的事物产生兴趣,学生亦然。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张志公先生就这样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

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课文熟读成诵后,优秀作品中那些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就会慢慢沉淀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成为他们的“资料库”,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有些课文大气磅礴,有如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有如泉水叮咚;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骤雨;有些课文细腻含蓄,又象和风细雨。所以音乐的选择就非常关键,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比如《金黄色的大斗笠》,我选用的就是轻松愉悦的钢琴曲《梦中的鸟》,在跳跃的音符中,学生们仿佛能看见那孩子们嬉戏的身影,清脆的笑声,甚至可爱的小脚丫,音乐让文字再现成动感的画面,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很自然地就把握好了。再比如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因而在朗读时我配以雅致、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走近作者,与他一起呼吸。一起思考。“音乐和诗歌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学生从音乐中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从听觉中感受诗的气氛,把握诗歌主题的总基调。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课内文章朗诵感兴趣,而且主动地去朗读课外读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有学生参加校朗诵比赛时就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

音乐为媒,书声琅琅,让语文课摇曳着美丽的风情。

音乐为介情文并茂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和文学艺术,早期的诗歌,将“诗”和“歌”融合在一起,在吟唱中表现生活,传情达意。现在的“音乐散文”,也是借助这一形式来诠释人生,倾述心声。所以说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更细腻、深刻、生动。

如果说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教化着人类,孔子听完大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种族、没有国界、没有阶级、也没有时间的限制,人们的情感是相同的,人们的感受是一致的。音乐创造了巨大的魅力。

利用音乐这一特点,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可以打破语文教学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地以讲为主,教学形式简单,易让学生厌倦,学习呈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初中学生就其年龄来说,他们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还很有限,有意注意的时间还很短。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

可以说音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以下一些具体方法:

1、音乐巧设开头。

开讲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臵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比如在上《孔雀东南飞》时,就可以先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配合,让学生从那忽疾忽缓、时轻时重的乐曲中体验课文情感,共同感受相见时的悸动、相知时的惊喜、相爱时的欢悦、送别时的凄凉、殉情时的悲切、“化蝶”时的真切,那么学生很自然地会由梁山泊与祝英台不幸的遭遇联想到课文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这老师正式讲析课文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在讲授《不朽的失眠》前,配上古朴悲凉的音乐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把学生带入有着的“西斜”的“月亮”,“粗嘎嘶哑”的“乌啼”,“清霜”的“星子”的美丽古城。所以,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彻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胳。

2、音乐制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好课也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通过音乐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考虑到学生也许很难理解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对爱人的热恋,对祖国的苦恋,因而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我才播放《思乡曲》,让学生在乐曲中静默,在乐曲中思索,在乐曲中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思念,一同悲伤,一同无奈,作者感染了读者,读者理解了作者。后来的学习,学生异常活跃,发言积极而主动,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文章分析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的思想在音乐中得到了升华。音乐也使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