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

合集下载

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

动量词“回”“次”“趟”“遭”溯源
[ 收稿 日期 ]0 1 9— 1 2 1 —0 0
传 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 说上海有 电来 , “ 叫我先到
上海去 一 次” 《 十年 目睹之怪 现 状/ 四十六 (二 第 回》 。民国以后 , ) 使用得更 为广泛 , 已成为现代汉
[ 作者简介 ] 曲建华 (9 8一) 女 , 17 ,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 , 讲师。


天 响七八 十 次 ” 《 ( 老张 的哲学 》 。 )
三、 趟
“ ” 趟 的使 用 的 时 间 比较 晚 , 早 出 现在 唐 朝 。 最 我们 搜 索唐朝 时期 的作 品 仅 发现 1次 , 出现 在 全 唐
句中多做补语。 作为动量词来使用“ 最早萌芽于 次” 宋朝 , : 1 “ 亦 欲 、 宫 一 次 ”( 全 宋 词/ 如 () 今 过 《 5 1 ) ( ) 自古赏功不过一次 , 5 》 ;2 “ 赏之不已” 《 ( 唐宋
续发展 , 但一 回醉 , 回病 , 回慵” 《 如“ 一 一 ( 全宋词/ 04 ) 4 ) 。这里的“ 回” 一 在句中作状语 。到了元 明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回
语, 为名 量词 。
二、 次
“ 最早也是作为动词来使用 , 崇信奸 回, 回” 如“ 放黜师保 , 屏弃典刑 ” 《 ( 尚书/ 周书》 。“ 也可 ) 回”
以做动 量 和名量 词使 用 。用 作动 量词 一般 表示 是事
“ 最早作为名词来使用 , 次” 表示 “ 次序 、 等次 、 职位 ” , “ 乱 于 酒 , 官 离 次 ” 《 等 如 沈 畔 ( 尚书/ 夏 书》 。作为动量词现在语法学界认为一般是它是 )
第十六 回》 ; 4 “ 个 中西大药 房, 去调查 一 ) () 有 我 次” 《 ( 老残游记/ 第十九 回》 。在这一 时期 , 次” ) “

量词大全100个

量词大全100个

小学语文必考知识 1-6年级量词大全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量词的细致分类很多,例如名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等。

名量词:“一个人、两只梨头、三口钟、一把茶壶”中的“个、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升、尺、寸、丈”等,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叫做名量词。

动量词:“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做动量词。

复合量词:把名量词“驾”“人”和动量词合在一次,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

量词的重叠:除了计量名量词外,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个个/件件/张张/次次/趟趟/回回等等。

十八类常见量词1、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其中“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例如: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一位代表一条好汉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

例如: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一条虫一峰骆驼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个、只、颗、根、张、片、条。

例如: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一条尾巴一颗心4、表示植物的量词:棵、株。

例如: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树一株麦子一株小草5、表示水果的量词:个、粒、根。

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一个梨一个李子一粒葡萄一根香蕉6、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朵、片、条、颗、粒。

例如: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一片叶子一颗种子一粒米7、表示食物的量词:顿、道、片、块、根、个、粒。

例如: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一份午餐一份晚餐一份中餐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一个包子一个馒头一根鸡腿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一片面包一块蛋糕一根冰棒一片饼干一粒糖果一片西瓜一根棒棒糖8、表示餐具的量词:根、把、张。

“回”“次”的区别

“回”“次”的区别

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及其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起头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点,也不包孕主观量的情态特点或光阴量度特点,[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实用领域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查,创造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区别首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区别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应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创造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觉得,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散播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导》)。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应用表现动作行径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应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性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情势皆首要见于书面语中,雷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情势,如例(1)“首次创造”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创造”,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可见,二者在搭配应用上的区别首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似乎没有这种差别。

量词介绍及用法

量词介绍及用法
量词介绍及用法
•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头、 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
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
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 中的“天”。
重叠使用 量词的重叠:除了计量名量词外,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 回。 量词重叠还有一种形式是“一+AA”如“一个个”“一件件”“一趟趟”,这种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和上面的重叠 形式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意义有三种: 1、表示“每一”。基本同“AA”重叠式。小伙子们一个个身强力壮。 2、表示“逐一”。表示此种意义的重叠形式作状语。我们要一件件仔细检查,不要漏掉。 3、表示“多”。他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 “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 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量词是临时名量词,一般计较容易插入形容词。例如:晚上他吃了一大碗饭。 (2)、如果量词是专用名量词,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要谨慎使用。例如:他扛着一大件行李。 (3)、能够插入的形容词有限,主要有“大、小、厚、薄、长”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

英语量词

英语量词

a night of doves 一群鸽子a little of kittens 一窝小猫汉语量词分为两类:表人或事物的量词叫物量词;表动作或行为的量词叫动量词。

1.物量词汉语物量词可分为三类:(1)表度量衡的单位,如“尺、里、吨”等。

(2)一般量词,如“个、只、本、间”等。

(3)以事物特征、状态来衡量的量词,如“头、口、杯、发、条”等。

2.动量词汉语的动量词可分为两类:(1)专用动量词,如“次、遍、番、阵、顿”等。

(2)借用动量词,一般借用与动作有关的名词,如“刀”(砍一刀),“笔”(写一笔),“星期”(讨论一星期)等。

汉语量词一般要与数词一起使用,合称数量结构,如:三斤肉,一头牛,一杯咖啡,一山树,一屋人,一架书,五匹布,两桶水,一块煤,一粒米,一剂药,两行树,一朵花,一线希望,四排房子,三堆鸡蛋汉语偶尔也有不用量词的,这不过在古汉语中出现。

如: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

(《朝花夕拾.琐记》)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在一些成语中,常有不用量词的。

如:’千言万语,九牛一毛,三人一组,七上八下,三头六臂,一心一意,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表示行政区域划分的名词,如三省,五市,两县。

这大概是沿袭旧时四言词组所演变成的,或受到古汉语的影响。

(二)英语没有量词。

数词(或不定冠词)可直接置于数名词之前表示数量。

如:a(ones)book 一本书three Workers 三个工人four rifles 四枝枪 six cars 六辆汽车five tractors 五部拖拉机 seven lathes 七台车床eight lamps 八盏灯ten houses 十栋房屋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意义上的要求,英语中的可数名词也可与特殊表示量的概念名词连用。

这种特殊量词,通常是借用了普通名词,具有独立词汇意义。

不过在量词和名词之间要有一个介词“of”。

“回”“次”的区别

“回”“次”的区别

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及其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起头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区别“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点,也不包孕主观量的情态‎特点或光阴量度特点,[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实用领域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查,创造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区别首‎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区别‎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应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创造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觉得,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散‎播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导》)。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应‎用表现动作行径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应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性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情势‎皆首要见于书‎面语中,雷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情势‎,如例(1)“首次创造”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创造”,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魏晋以后,汉语开始有了量词。

量词都是由其他词转变来的,这些词的本义与量词义存在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是建立在心里联想基础上的。

《水浒传》是一部侠义小说,动作描写细腻,因此动量词特别丰富,便于集中研究。

在《水浒传》中,大致出现了12个专用动量词,分析如下:【下】本义为表方位的“下面”和表高低的“低”;引申为名词“下级”和动词“下去”,再引申为抽象的“下(基层)去”。

打人、敲打东西,一般是从上向下动作,所以“下”变成动量词后用于“打”的计量单位。

当然“打”并不都是向下,说明它已经“范畴化”了。

《水浒传》中,“下”已成为专用动量词,共出现16次。

例如:(1)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回)——甩鞭空打。

(2)“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4回)——用竹篦打。

(3)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70回)——用石子打。

现代汉语动量词“下”,还进一步虚化为计量轻轻地敲打,如敲门;再进一步表示动作清晰的小动作,如眨眼、点头等。

【遍】本义为动词“走遍”,引申形容词“普遍”,作为动量词用,表示“完整、完全”的动作量。

《水浒传》中,“遍”共出现了70次。

例如:(4)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一遍。

(22回)——完整地说。

(5)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24回)——西门庆回头看潘金莲,完整地回头。

(6)“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

”(30回)——武松打蒋门神,每次要打得“完整”。

(7)从头备细告诉了宋江一遍。

(32回)——完整地说。

现代汉语“遍”与《水浒传》中用法一样。

【顿】本义为顿首(以头叩地),顿首要一下一下地停顿,引申为“停顿”义,作为动量词,表示有间断的动作。

《水浒传》中,“顿”共出现了34次,大多是计算打、骂等动作的。

例如:(8)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

(19回)——不是骂一句。

(9)这厮是途中得病到这里,我看他面皮才好,且寄下他这顿杀威棒。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一、引言汉语中有一些动量词可以象名量词一样直接修饰名词。

例如:(1)去了一趟广州。

(2)吃了一次肯德鸡。

(3)看了一遍《红楼梦》。

动量词本来是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而名量词是事物的计量单位。

从计量的角度来看,名量词注重空间量的表达,而动量词则是侧重时间量的表达,尽管有表示动作行为的空间量的动量词,但这也是从空间的量去揭示时间量的,因为时间量毕竟是抽象的,难以具体、直观地加以描写。

朱德熙(1982)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把上述例句中的数量词“一趟”、“一次”和“一遍”分析为后面名词的定语,主要理由是这三个数量词都可以与名词一起移至句首充当主语。

但这显然不符合汉语人的语感,邵敬敏(1996)就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但我们觉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今不揣愚陋,把我们的想法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二、动量词与名量词的纠缠现象名量词与动量词相混淆的情况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显现出来:首先,历史上动量词中有一部分是由名量词演变而来的,如“阵”“顿”“场”等,因此这类动量词与它们充当名量词时会产生一些混淆。

但由这种动量词与典型的名词所组成的短语“一阵大风”“一场电影”“一顿饭”,与典型的名量短语“一辆汽车”等,无论从语感上还是句法功能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其次,如邵敬敏(1996)所指出的:“但是,客观上却存在着如下语言事实:这是一次战争/这是一次冒险。

‘次’从语义上讲是表示动作次数的单位,但形式上却是修饰名词,二者按上述定义恰恰是矛盾的。

”即当这种名动词(动名兼类词)或普通名词与典型的动量词搭配时也很难辨别出其是动量词结构还是名量词结构。

邵敬敏(1996)把现代汉语中这种动量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总结为五种情况,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转录如下:(4)只能分析为数量短语作补语。

(典型动量词)看了一下︱屋里瞄了一下︱点心干了一气︱活摸了一下︱桌子想了一下︱理由喝了一气︱凉水(5)数量短语作补语与作定语两种分析并存。

(由名量词来的动量词,可以与动补结构共现)发生了︱一场︱争执看了︱一场︱杂技引起了︱一场︱战争打了︱一场︱比赛(6)数量短语在动词后只能分析为补语,但它与名词组合可以有条件的出现在句首。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首先介绍两者的基本概念,接着分别深入研究它们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最后补充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

本文的主题为“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关键词包括动量词、动量短语、汉语语言、构成方式、表达方法、语言现象、文化背景等。

根据关键词和输入的信息,我们将重点分析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探讨它们的特性和用法。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次数的词语,如“次、回、下”等。

这些词通常与动词结合使用,表示动作的次数。

动量词主要由数量词和动量短语组成。

数量词包括“一”、“两”、“三”等,表示动作的次数;动量短语则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表明动作的方式和次数。

例如,“看一次”、“跑两圈”、“说三遍”等。

动量词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动词后面,用来描述动作的次数。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次”是动量词,“看”是动词,“一场电影”是宾语。

动量词还可以与一些副词结合使用,如“又”、“再”、“也”等,表示动作的重复次数。

例如:“他看了又看。

”其中,“又”是副词,“看”是动词,“了”是助词。

动量短语是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的短语,它不仅表达了动作的方式和次数,还强调了动作的内容。

动量短语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后面接宾语。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看一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他”是主语。

动量短语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他一连看了三场电影。

”其中,“一连看了三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看”。

动量短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次数和方式。

例如:“他去过一次北京。

”其中,“去过一次”是动量短语,表示动作“去”的次数为一次。

动量短语还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内容。

例如:“他喜欢吃苹果。

”其中,“吃苹果”是动量短语,强调了他喜欢吃的东西。

本文首先明确了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必要性,接着分别深入探讨了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并分析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口头补充量词

口头补充量词

口头补充量词
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个、只、颗、根、张、片、条;表示植物的量词:棵、株;表示水果的量词:个;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朵、片、条、颗、粒;表示食物的量词:顿、份、根、个、片、块、道、粒;表示餐具的量词:根、把、张。

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动量词则是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专用名量词:指的是与某些名词有选择关系的量词,也就是说某些名词只能用一个或几个专门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就是专用名量词。

例如:一匹马,我们只能用“匹”。

临时名量词: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于量词的位置上,被用做数量单位。

计量名量词: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类名量词指的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通用名量词:这类名量词是大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包括种、类、些、点等。

动量词则分为专用动量词、工具动量词等。

专用动量词:包括:次、回、遍、趟、下(儿)、顿、番。

这些动量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

工具动量词:工具动量词作用是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只是普通的名词,也可以把这类动量词称为临时动量词。

如:他踢了我一脚。

“脚”是“踢”的工具。

专用动量词的概念

专用动量词的概念

专用动量词的概念专用动量词是汉语中用来表示特定数量或程度的词语。

它们是一种非常独特和丰富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用法。

专用动量词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为我们描述和表达数量、程度、规模、大小、时间等提供了一种清晰、简练和生动的方式。

下面我将对专用动量词的概念进行更详细和全面的解释。

首先,专用动量词是指具有特殊意义的量词,它们与特定的名词搭配使用,表示特定的数量或程度。

专用动量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确、具体和生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所描述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例如,我们说一篇文章、一双鞋、一串葡萄等,其中的“篇”、“双”、“串”就是专用动量词。

其次,专用动量词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即它们只能搭配特定的名词使用。

不同的名词搭配不同的专用动量词,这是因为不同的名词之间存在语义差异,在数量或程度上也有所区别。

例如,我们说一本书、一张纸、一条河等,不能说一条书、一本纸、一张河,因为“条”适用于长条状的事物,“本”适用于书籍类的事物,“张”适用于薄片状的事物。

第三,专用动量词可以起到修饰和限定名词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

通过使用专用动量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事物的数量、规模、大小、时间等。

例如,我们说一把刀,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这是一把具有锋利刀刃的刀具;我们说一片云彩,可以形象地描述出云彩的薄片状和轻盈感。

第四,专用动量词还可以表示程度或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专用动量词可以用来表达事物的程度、程度的大小,或者指定特定的范围。

例如,我们说一点儿冷,表示天气冷的程度不高;我们说一丝微笑,表示微笑的程度十分轻微。

第五,专用动量词还可以用来表达时间和顺序。

在这种情况下,专用动量词可以表示时间的点或间隔,或者表示事物的顺序。

例如,我们说一触即发,表示事物会在下一个瞬间发生;我们说一世,表示一生中的全部时间。

总的来说,专用动量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汉语中广泛使用,并且为我们描述和表达数量、程度、规模、大小、时间等提供了丰富、生动和精确的方式。

现代汉语常用的量词有600个左右存在着

现代汉语常用的量词有600个左右存在着

量词的使用现代汉语常用的量词有600个左右名量词和既为名量词又为动量词的词一共60 个,分别为:名量词:倍、层、点、段、封、个、公斤、公里、间、件、角、斤、句、棵、克、里、辆、毛、米、篇、双、岁、条、位、些、页、一些、元、张、只、支、座、班、杯、本、笔、分、号、节、口、块、门、瓶、头、种、根、片、家。

兼作名量词和动量词的:把、次、道、回、刻、岁、下、些、一些、场(上声)、口、声用来表示人、动物或某物体的数量、类型或次序的:个、些、一些、场(上声)、口、声。

位、种、号①。

2.和物体形状有关的量词:条、段、块、根、棵、片、节、支、张。

可以用于课堂上说明文字数量的:句、段、篇。

用于比较的:倍、点用于表示多数事物的:双。

用于度量衡的:公斤、斤、克、公里、里、米、号、点、刻、分、元、角、块、毛、分。

从名词借用过来的量词:笔、本、班、杯、瓶。

其他一些有相对固定的适用对象的量词:层、封、间、件、辆、只、头、座、门。

顺口溜记忆方式对于记忆一些相关的或者相反的知识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一支(枝)铅笔细又长,“条、根、节、段”也一样。

一张桌子平又平,一块蛋糕方正正。

一片树叶薄又平,一片草地真干净。

要说植物用“一棵”,一棵柳树在路旁。

2. “一个”应用很广泛,但是有时不要选。

说“一名”是正式,说“一位”是尊重,说“一伙”是不满,“一群一帮”是一般,“一群”还可说动物。

最好使用哪一个,看看词、句你再选。

3. 一把糖果装满手,抓一把糖果给妞妞。

4. 朋友困难帮一下,有时也说帮一把。

常用的量词存在着“一个量词搭配一个名词”、“一个量词搭配多个名词”、“多个量词搭配一个名词”的情况汉语量词除了具有表示数量的意义外,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也就是社会赋予量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等特有的含义。

例如“根”作为名词指的是树根,因为树根指的是长条形的,转化为个体量词后用于表示长条状的事物。

在“一根绳子”中,“绳子”与“树根”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只因二者有相似的地方,就借助“树根”的形来显示“绳子”的形。

量词的规范用法量词的分类量词的使用方式量词使用举例

量词的规范用法量词的分类量词的使用方式量词使用举例

量词的规范用法量词的分类量词的使用方式量词使用举例量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见的词类,通常跟数词连用,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如尺、寸、只、匹、件、条、根、双、回等。

量词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很复杂。

新闻稿件中时常出现量词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以下我们结合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量词的用法。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物量词,又叫名量词,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动量词用来表示动作的单位。

一、物量词常与数词或指示代词组成数量短语修饰名词,说明人或事物的数量。

如,一头猪,一本书,一枚硬币,一双手。

物量词又有如下分类:专有物量词:某些名词只能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的量词修饰,这样的量词就是专有物量词。

例如:一头牛一张纸一本词典一匹马一尾鱼一股气流 2.临时物量词: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

例如:拉来一车货打上来一网鱼一箱苹果一屋子人两瓶啤酒 3.计量物量词:主要是度量单位。

例如:一亩田一尺布一里地一度电 4.通用物量词: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

如“个、种、类、些、点”,尤其是“个”,现在逐渐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

例如:那个(些、种)故事那些(点、种)事情一点(种、些)心得二、动量词常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次数。

如,读一遍,走一趟,揍一顿。

动量词大体可分为两类: 1.专用动量词。

例如:看一下说一次走一趟摸一把喝一壶 2.临时动量词: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离开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

例如:瞪一眼踢两脚打两巴掌插一嘴砍几刀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用到一种复合量词,即把物量词和动量词“次”合在一起构成的词。

例如:人次件次班次架次批次辆次台次有的量词还具有感情色彩,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例如:两位青年工人协助民警抓住了一伙歹徒。

作为量词,“位”具有敬重的意味,用于见义勇为的工人十分恰当;量词“伙”具有鄙视的意味,所以用于“歹徒”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如不能说“我是一位歌手”。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一、本文概述动量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词类,它用于表达动作行为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动量词的语义特性,并详细分析其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汉语动量词功能的理解,同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文章首先将对动量词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范围和分类。

随后,我们将对动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表达的动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词类的搭配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研究动量词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探究不同类型的动量词与不同动词之间的搭配规律及其背后的语言机制。

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动量词的语义特性和与动词的选择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动量词的定义与分类动量词是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次数或持续时间的量词,它们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动作行为频率、重复次数以及持续时间的详细信息。

动量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们与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对于理解动量词的用法和语义至关重要。

动量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的不同,动量词可以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如“次”“遍”等。

这些动量词与动词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选择关系,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重复次数。

而借用动量词则是由其他词类借用而来的,如“场”“顿”等。

这些动量词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相对灵活,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动量词还可以按照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类。

一类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短,如“一会儿”“半天”等。

这类动量词通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持续时间,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主要受到动作本身的特点和语境的影响。

另一类动量词则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每天”“每隔三天”等。

现代汉语常用的量词有600个左右存在着(1)

现代汉语常用的量词有600个左右存在着(1)

量词的使用现代汉语常用的量词有600个左右名量词和既为名量词又为动量词的词一共60 个,分别为:名量词:倍、层、点、段、封、个、公斤、公里、间、件、角、斤、句、棵、克、里、辆、毛、米、篇、双、岁、条、位、些、页、一些、元、张、只、支、座、班、杯、本、笔、分、号、节、口、块、门、瓶、头、种、根、片、家。

兼作名量词和动量词的:把、次、道、回、刻、岁、下、些、一些、场(上声)、口、声用来表示人、动物或某物体的数量、类型或次序的:个、些、一些、场(上声)、口、声。

位、种、号①。

2.和物体形状有关的量词:条、段、块、根、棵、片、节、支、张。

可以用于课堂上说明文字数量的:句、段、篇。

用于比较的:倍、点用于表示多数事物的:双。

用于度量衡的:公斤、斤、克、公里、里、米、号、点、刻、分、元、角、块、毛、分。

从名词借用过来的量词:笔、本、班、杯、瓶。

其他一些有相对固定的适用对象的量词:层、封、间、件、辆、只、头、座、门。

顺口溜记忆方式对于记忆一些相关的或者相反的知识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一支(枝)铅笔细又长,“条、根、节、段”也一样。

一张桌子平又平,一块蛋糕方正正。

一片树叶薄又平,一片草地真干净。

要说植物用“一棵”,一棵柳树在路旁。

2. “一个”应用很广泛,但是有时不要选。

说“一名”是正式,说“一位”是尊重,说“一伙”是不满,“一群一帮”是一般,“一群”还可说动物。

最好使用哪一个,看看词、句你再选。

3. 一把糖果装满手,抓一把糖果给妞妞。

4. 朋友困难帮一下,有时也说帮一把。

常用的量词存在着“一个量词搭配一个名词”、“一个量词搭配多个名词”、“多个量词搭配一个名词”的情况汉语量词除了具有表示数量的意义外,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也就是社会赋予量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等特有的含义。

例如“根”作为名词指的是树根,因为树根指的是长条形的,转化为个体量词后用于表示长条状的事物。

在“一根绳子”中,“绳子”与“树根”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只因二者有相似的地方,就借助“树根”的形来显示“绳子”的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1)摘要:“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上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

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

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关键词:动量词;差异;运用“回”、“次”是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里最为常见的两个动量词,自元代开始二者就是一对近义词,到现代,二者差不多发展成了一对等义词: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有时候又不能互换。

所以,如果不弄清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无法在语言实践中准确使用这一对近义动量词。

一、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回”“次”是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的两个动量词,既不表达事件的具体特征,也不包含主观量的情态特征或时间量度特征,[1]仅仅起着单纯计数的作用。

因此适用范围极为宽泛,能用于称量所有的有量动词。

根据对大约1.15亿字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发现动量词“回”“次”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一)搭配上的差异1.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首、本、各、多、屡:(1)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发现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

(2)在本次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3)一般的意见认为,在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的分布应密些。

(方富熹《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5)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至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

动量词“次”能与“首”“本”“各”“多”“屡”等词语组合使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但是动量词“回”却不能或很少能与它们组合使用。

这可能与动量词“回”口语性强这一特点有关。

以上组合,除“多次”外,其它组合形式皆主要见于书面语中,相同的意思在口语中一般地会换一种表达形式,如例(1)“首次发现”在口语中一般会说成“第一次(回)发现”,例(2)“本次比赛”口语中会说成“这次(回)比赛”,例(3)“各次识记”在口语中会说成“每(一)次(回)识记”,例(5)“屡次摸至帐前”在口语中会说成“好几次(回)摸至帐前”。

可见,二者在搭配使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似乎没有这种区别。

2.修饰名词性词语时,二者有较大的差异。

动量词“回”“次”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计量动作行为,不过,有时候也可以用于计量名词性的词语,用在名词性词语前作定语。

在这种用法中,二者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都有差异。

次:计量可以重复出现的事情:一次机会 / 两次会议 / 三次事故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了无数次胜利 / 几次失败他都没有灰心回:(1)计量事情:怎么一回事 / 有那么一回事 /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你们俩说的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2)计量章回小说中的一章或书中的一个段落:《红楼梦》一共有一百二十回 / 《西游记》第二十回 / 今晚说了两回书修饰名词性词语时,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计量事情,不同点一是语义侧重点不同。

“次”用于计量事情时侧重于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而“回”则侧重于表示事情的段落,相当于“件”。

二是适用对象和组合方式不同。

“次”不能直接用于由独“事”字构成的词语前面,比如不能说“一次事”“那次事”;而“回”则相反,一般只能用于“事”字前,构成“回事”的形式。

三是“回”可以作章回小说或评书的一个单位,而“次”则没有这种用法。

(二)重叠方式的差异动量词的特点之一是能重叠使用。

动量词“回”“次”都能以“一AA”形式出现,如:他们一次次背着冬梅去医院,一点一点地积攒着钱。

(丁丁《一个日本遗孤和她中国的父母》)一次次的采访,其实就是一回回接触社会,熟悉人事并了解自己的过程。

(徐光春《走过长弄堂》)不过,动量词“一回回”出现的频率很低。

在现代汉语语料库里找到“一次次”的用例687处,而“一回回”的用例只有8处,其中有4处是与“一次次”在同一句中以对举形式出现的,有1处是指章回小说,另3处皆出现于诗歌语言的环境中,可见,“一回回”的使用主要是出于修辞效果的需要。

另外,“次”还可以大量地以数量结构重叠的形式使用,如:(1)学校领导逼着我一次一次检查。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2)一次又一次的询问,伍惠珍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张清渝《跨越大海的爱》)(3)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去看一部法国电影。

(潘虹《虹独语》)而“回”则较少或不能以这种形式出现。

通过在1.15亿字包括报纸、文摘、杂志、散文、小说、戏剧、应用文等各类体裁的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中,仅仅找到“一回一回”的用例2处、“一回又一回”的用例3处,且未发现“一回又一回地(的)”的用例。

我们的语感也能证明这一点:如我们可以说“他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借钱,我都烦死了”,却不大能说“他一回又一回地问我借钱”。

总之,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着使用,而动量词“回”除非是出于特殊的需求目的,一般都不能重叠着使用。

(三)语用方面的差异1.出现频率差异很大。

动量词“次”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动量词。

据刘街生对近三千个专用动量词用例的统计考察,动量词“次”的出现频率占了40%,而“回”只占总用例的大约6%多一点。

[1]2.使用语体方面,动量词“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动量词“次”则没有这种限制,各种场合都可以大量地使用。

通过对近15万字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作品的考察,未找到动量词“回”的一处用例,而动量词“次”则出现了201次。

再如政论性的作品《邓小平文选》,该书中动量词“次”共出现了198次,而动量词“回”仅出现了6次,且全部用于修饰名词“事”,以“回事”的固定形式出现,没有一处用于计量动作行为的用例。

我们的语感也是这样:“次”既可大量用于书面语中,亦可在口语中大量使用;而“回”则一般用于口语中。

二、现代汉语动量词“回”“次”的运用根据对大量语料的考察,并结合一般人习惯性的语感,可以做出如下小结:除了与名词性词语组合使用的情况外,现代汉语中用动量词“回”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动量词“次”,而用“次”的地方则不一定能换成动量词“回”。

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某些词语的搭配、重叠及使用语境方面;在语义、适用对象、句法位置和功能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鉴于这种语言事实,动量词“回”“次”在具体运用中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一)从语义出发,把握动量词“回”“次”的基本用法表达的语义要求是准确选用动量词的首要依据,如果没有具体的语义要求,则同一种动作行为可选用不同的动量词来计量。

比如:“看了一()”,在没有具体语义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入括号的动量词有“次”“回”“下”“遍”“场”“会”“番”“通”“年”“天”“分钟”等。

特殊的语义需求来自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正如“名量词的选用必须进入语境”[2]一样,动量词的教学也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具体要求,选用适当的动量词。

动量词“次”“回”在语义上都是单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所以如果具体语境需要单纯计量动作行为的次数时,就可选用动量词“回”或“次”。

(二)从用法出发,把握两个动量词的基本句法格式1.几乎所有的动量词都有两种基本的句法格式:其一,动词+数词+量词,如:看一次(回)/去一次(回)/找一次(回)/ 打一次(回)如果同一句中有宾语,宾语又有两种位置:(1)位于动量词后面,如:去了一次(回)北京 / 买一次(回)菜 / 捐一次(回)款(2)位于数量结构前面,如:看他一次(回)/ 打了他三次(回) / 捐款一次(回)现代汉语中,如果同一句中既有动量词又有宾语,除宾语是人称代词的情况外,动量词一般都位于动宾之间[3]。

记住这个规律,动量词与宾语的位置先后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诸如“捐款一次(回)”之类的表达形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比较少用,它是汉语文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印记,而在语言实践中,更应注重普遍的现象和规律。

其二,数词+量词+动词,如:一次(回)也没去 / 头一次(回)访问日本一次(回)买了三本书现代汉语中,动量词以位于动词后面最为常见,故最重要的是掌握“动+数+量”的各种用法。

2.与其它动量词不同的是,“回”“次”还有表示时间的用法,基本格式是“有一次(回)”、“这(那)次(回)”,如:有一次,记者采访我,让我谈攻读博士学位的体会。

有一回在西湖边闲步,碰着一鱼挑,他兜卖混鱼。

(俞平伯《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这次我输惨了。

怎么样,这回该满意了吧?(宋学武《干草》)在这类用法中,动量词“次”“回”与数词(指代词)组成的动量结构更倾向于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三)从二者的差异出发,分清“回”与“次”相异的用法1.在某些词语的后面只能用“次”不能用“回”。

这些词语主要有“首”“本”“各”“多”“屡”等。

2.以重叠形式出现的一般是动量词“次”。

3.修饰名词性词语时,适用对象有些差异:“回”用于计量事情时,一般用于“一回事”格式中,如:怎么一回事/是这么一回事/没那回事;“次”则不能直接位于由独“事”字前,即不能构成“一次事”的形式。

4.在一些固定用语中,二者不能互换。

如“一回生,二回熟”,“七次量衣一次裁”等,这类表达形式是古代汉语直接流传下来的,其中的“回”“次”不能互换。

不过这类固定用法,可只记住几个比较常用的熟语即可,不用作过多的深究。

三、余论现代汉语中,动量词“回”“次”这对近义词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表达的累赘,按照语言经济性的原则,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有一个会退出语言交际的舞台。

根据对汉语动量词“回”“次”历时发展过程及规律的考察分析,结合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事实,预测二者的发展趋势是动量词“回”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所以如果没有其它情态、色彩等附加语义的要求、只需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那么,直接选用动量词“次”就一般没错。

修饰名词时,除了“回事”和小说的单位外,其它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用动量词“次”称量。

动量词“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

有些学者硬要在语义上解释二者的差异,结果是越解释越糊涂。

如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它们的词义着重点和应用范围又有区别。

‘次’有强调动作可以重复出现的意思,如‘第三次摇铃’‘几次松开了眉头’‘又一次访问日本’;而‘回’则不强调动作的重复,而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和次数,如‘来过两回’‘头一回访问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